城市文化歷史街區交通規劃設計

時間:2022-06-11 02:48:58

導語:城市文化歷史街區交通規劃設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市文化歷史街區交通規劃設計

摘要:在新時代視域下,我國城市建設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無論在基礎設施建設中,還是在科技領域,無不彰顯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與更新,為歷史街區保護與交通規劃工作帶來新的挑戰,歷史街區承載著當地悠久而獨具特色的文化體系,體現著當地的人文風情、歷史底蘊,是城市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協調歷史街區與城市發展的關系,對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具有關鍵的意義。本文結合城市文化的概念,探析歷史街區交通規劃現狀,提出基于城市文化理念,規劃并設計歷史街區交通的策略。

關鍵詞:城市文化;歷史街區;交通規劃

一、引言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歷史街區保護與良性發展逐漸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而現代交通的發展使得當代歷史街區保護與交通的問題逐漸凸顯。歷史街區交通的規劃應結合公交優先與交通慢行的模式進行引導,應以保護街道與地段的空間為前提,保留街區道路尺度與網絡,禁止拓寬、破壞原有街區格局,達到通過交通組織與設計疏導歷史街區交通,保護歷史街景風貌與建筑形態的目的。然而在實際規劃與設計中,歷史街區交通常常面臨著諸多的問題,急需以城市文化理念進行全面而合理地解決,以期推動歷史街區交通規劃的進程。

二、城市文化的定義與內涵

城市文化是人類在都市生活的社會組織形態的集合,是包含信仰、知識、道德、藝術、風俗、法律以及任何能夠從都市獲得的習慣或者能力。張鼎民(2015)在此基礎上指出,首先,城市文化是人類在都市生活中所創造的精神與物質的綜合,是人類群體行為方式、生存狀況、精神風貌與城市風貌的總和。從都市特征出發對其進行界定,可將城市文化作為“市民文化”,是城市市民在實際生活中,相互協調,共同創造的,具有時代特征、城市特點、人文情懷的文化模式,是都市生活方式、生活環境及生活習俗的總體形態。其次,城市文化具有多元化、復雜化等特征,是人類對社會、自然及自我的對象化改造中,所具有的行為方式、道德規范、組織架構,以及此種行為所產生的具備地域性特征的觀念形態、典章制度、知識體系、技術與藝術成果及心理狀態。因此,歷史文化街區是城市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城市文化長期積累的必然結果,集中體現著城市文化的人文特征、歷史特點及當地特有的民風民俗。然而歷史建筑街區與城市文化又有較大的區別。張一德(2017)認為,城市文化是動態的發展過程,其文化內涵與文化特征是不斷變化的過程。而歷史文化街區則是在空間形態上相對穩定的文化態勢,其文化內涵與城市文化可在特定條件下,達到高度的統一。然而在物質形態上,卻存在嚴峻的差異性,是阻礙城市文化現代化的重要因素。對此,林鳳韻(2018)則提出相反的觀點,歷史建筑街區是城市文化主要組成部分,是當地人文氣息、歷史價值及民風民俗的重要體現,保留著城市文化最原始的文化屬性及歷史價值,對推動城市現代化發展具有潛在的作用。

三、歷史街區交通發展所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交通區位與發展愿景矛盾。由于城市原有的窄路交通網絡,歷史街區常常是城市區域交通網絡發展的瓶頸,主要體現在不同程度的交通擁堵層面,嚴重制約著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與增長。基于歷史街區存有大量歷史型建筑。在建設軌道站點時,要較普通街區建設成本高,并且站點與線路走向限制因素較多,不易在短時間內完善當地的交通網絡。其中多數城市的軌道站點與歷史街區的距離遠遠超出步行距離,形成模塊式、邊緣式的布局模式。因而,在以軌道交通為主的交通機動化進程中,歷史街區呈現出區位條件邊緣化的趨勢。歷史街區作為城市重要的活動中心、公共資源、創意產業、人文旅游、特色居住點,其功能的更新與變革,應緊密結合當地交通來實現,然而由于交通區位條件不足,難以促進歷史街區的發展,甚至引發區域性衰退。(二)交通需求與交通資源矛盾。歷史街區交通網絡容量十分有限,交通建設需求與交通供給資源間的矛盾嚴重。在科技信息快速發展背景下,我國各大城市不斷通過城市規劃手段,完善城市文化的核心內容,以期提升城市文化內涵,拓寬城市體量,提升城市競爭力,因而對交通網絡容量需求日漸增長,這與目前歷史街區的交通資源形成嚴峻的矛盾。以南京市中山歷史街區為例,中山路交通網容量僅能滿足未來機動化交通需求的4%-6%,道路交通網絡容量有限。部分歷史街區處于“飽和度大、流量率小”的交通狀態,制約著城市未來的經濟發展。(三)風貌保護與交通構建矛盾?,F代交通網絡體系存在著對歷史街區風貌的破壞欲影響。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國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也逐漸提升。然而在交通機動化、現代化的進程中,難免會涉及對歷史街區交通的改建,致使現代交通建設工作對原有建筑風貌造成影響及破壞。以蘇州市云海路歷史街區為例,為有效提升城市道路交通能力,將南北向干道進行銜接,以便減少機動車輛駕駛里程,緩解交通擁堵問題。然而在交通建設中,需要拆除保存較為完好的歷史建筑。調查顯示,49.4%的居民對拓寬道路,調整歷史街區交通網絡持有贊同意見,但82.37%的居民不贊同以損害歷史街區為代價,進行道路整改。因此在保護原有建筑風貌的基礎上,完善交通網絡是目前主要的問題。

四、基于城市文化的歷史街區交通規劃策略

(一)構建歷史街區價值評估體系。價值評估是城市歷史街區發展的重要環節,也是城市交通的關鍵組成部分。在歷史街區價值評價中,應摒棄強調區域經濟效益,尋求平衡公共利益與歷史街區保護的方法及策略。然而城市交通是公共利益的一種,是改善國民出行的主要途徑。部分地方政府由于缺乏對歷史街區與交通模式關系的認識,導致在街區工程與城市機動化影響下,歷史街區讓步于城市交通網絡構建,致使城市歷史街區文化特征的喪失,或使該區域成為城市骨架交通網的盲區。因此,構建全面的歷史街區價值評估體系,權衡城市交通網與歷史街區的利益,以城市文化為導向,全面融合歷史街區發展與交通網建設,促進現代機動化與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完善城市文化構建體系。(二)歷史街區的規劃范圍與內容。與大型、新型居住區不同,傳統規劃理念難以全面解決城市歷史街區特殊的交通網絡問題。歷史街區在交通網規劃層面應注意以下三個層次的內容。首先在宏觀規劃層面,應涵蓋街區與交通網絡關系的研究、交通供給與需求關系的探析、現代交通模式的分析等。該部分內容主要針對歷史街區特征及特點,對城市交通網提出約束性要求,以此界定后續的規劃設計工作。其次,在中層設計層面,應包含次級區域交通的專項規劃內容,交通網結構、機動車及非機動車等。該部分內容要求交通設計人員根據城市交通實際對象,在宏觀層面下,對交通網格局進行整體設計與規劃。最后是微觀層面,主要包括對道路設施規劃,對歷史街區道路交通資源進行分配,具體可從街區交叉口與路段兩個層面進行規劃,落實中觀的規劃內容。(三)歷史街區交通規劃的管理實施。傳統城市交通網絡設計缺乏操作性、偏向宏觀控制,與管理環節銜接不當,偏向城市交通網絡組織與建設,缺乏具體的實施指導及對地區文化發展的銜接與認識。在改善歷史街區中,嚴重局限于街區基礎交通設施的營建。因此,在街區規劃與設計中,應強調街區與城市交通網的關系,以構建城市文化為導向,深入到街區交通的改造中。重視設計街區交通服務機制,引導街區居民或相鄰區域民眾的參與度,全面綜合機構、政策、管理、體質及收費等投資或基礎設施構建的因素,提升歷史文化街區交通網絡規劃的質量。由于傳統政策制定主體的多樣性,導致具體實施過程中,政策間的銜接性差,缺乏全面的引導與控制,導致街區歷史文化保護缺乏。因此應以街區歷史文化風貌保護為主,協調各政策間關系,是提升街區交通規劃的質量與效率的關鍵。

五、結語

在城市機動化進程中,歷史街區交通規劃問題刻不容緩,不僅限制城市機動化的進程,更影響著城市文化的完善與發展。因而,應以構建歷史街區價值評估體系,提升相關部門對歷史街區的認識。從宏觀、中觀及微觀三個層面,深化城市歷史街區的規劃工作。實現城市交通網絡構建與歷史街區發展的全面融合,以此推進城市機動化、現代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單霽翔.城市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城市建設[J].城市規劃,2007(5):9-23.

[2]蘇靜,陸林.城市文化街區功能演化研究[J].人文地理,2010,25(2):70-73.

[3]鮑懿喜.歷史文化街區的空間特性[J].人文地理,2012,27(4):49-53.

作者:劉賀楠 單位:重慶市萬州區規劃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