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策略探討

時間:2022-11-07 11:15:46

導語:歷史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策略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歷史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策略探討

一、京杭運河濟寧段歷史沿革

至清末,由于河道淤積,洪水排泄不暢,運河河道不能通航,京杭大運河失去了南北運輸的功能,漸漸衰落,濟寧也喪失了南北交通樞紐的地位,城市發展能力大大降低。建國后,濟寧市重視運河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工作,經過大規模治理,濟寧運河已初步成為一條具有防洪、灌溉、輸水、航運和旅游觀光等多種功能的新型河道,在“以河興市”戰略和《京杭運河濟寧段開發建設總體規劃》指導下,濟寧市加快運河經濟帶、文化帶、旅游帶、風景帶的四帶一體化建設,并致力于打造運河文化品牌,以加快運河文化遺產當代價值和效益的實現。

二、濟寧運河文化遺產現狀

1.數量與空間分布。濟寧運河是一條文化內涵豐富、旅游資源密集的文化遺產廊道,在2014年大運河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時,濟寧擁有申遺保護規劃里程293公里、運河文化遺產59處、相關歷史文化遺產84處,以及包括南旺分水點段的11處申遺點,是申遺工作的重點區段和關鍵河段之一。這些運河文化遺產分布在運河沿岸,集中于濟寧市中心,如圖1所示2.等級與類型。濟寧運河文化遺產不僅數量龐大,而且類型豐富、等級較高。在諸多歷史文化遺址中,有5處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3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參見表1.從類型上看,濟寧運河文化遺產既有古建筑、水利工程遺址等“點”形式的單體遺產,也有以“線”形式存在的河道、街道遺址,還有以“面”形式存在的村、鎮等聚落文化遺產。從遺產形態上看,除了以上各類的物質文化遺產外,還有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參見表2,其中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的有17項,包括民間文學、傳統戲曲和傳統手藝三大類,參見表3。此外,還有省級非遺項目61項,市級非遺項目21項,縣級非遺項目61項。

三、濟寧運河文化遺產的旅游價值

濟寧運河在歷史變遷中歷經興衰,形成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這些遺產不僅僅是歷史發展和時代變遷的見證,更承載著真實、厚重的歷史信息,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而且因其文化內涵深、可觀性強,具有極高的旅游價值,為濟寧運河文化旅游產品開發提供了必要的資源基礎。1.觀賞游憩價值。濟寧運河沿岸自然生態環境好、人文底蘊深厚,觀賞游憩價值高。在濟寧,自古就有鐵塔清梵、太白晚眺、墨華泉碧、鳳臺夕照、灌冢晴煙、南池荷凈、西葦漁歌、獲麟晚渡八大景觀,被譽為“任城八景”。當前,濟寧市政府加快運河文化經濟帶的規劃和建設,將進一步發揮運河文化資源優勢,開展運河文化復興工程、新興文化培育工程、特色風貌展示工程,實施河道總督衙門、濟安臺文化街區、鐵塔寺歷史街區、竹竿巷歷史街區等項目,打造運河之都核心風貌區,展現“運河之都、水城風貌”的獨特魅力。2.文化藝術價值。運河的開通使濟寧稱為經濟文化開放之地,外來文化與本地文化融合滲透,對濟寧當地的民風民俗、街道名稱、建筑形式、宗教信仰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濟寧運河文化和市民性格,也產生了豐富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如濟寧老運河沿岸的東大寺、聲遠樓、崇覺寺鐵塔等古建筑的造型、色彩、紋飾,民間藝術八角鼓、端鼓腔調等,無不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藝術價值。3.科學教育價值。京杭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距離最長、持續發揮效益最久的人工運河,在選址、開鑿、疏浚、保持航道通暢等方面攻克了諸多的技術難題,顯示了我國古代水利航運工程技術的科學性和先進性。運河全線的地勢最高點位于濟寧段,為保證運河的暢通,濟寧運河修建了多處閘壩以調節水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南旺分水樞紐工程,先在戴村筑壩橫亙“五里十三步”腰斬汶水,逼汶水入小汶河南流直達南旺,又在分水口處鑿設了一個活動的魚嘴形“石皺”,控制南北分水量,并創造性地將南旺、安山、馬場、昭陽等湖改造成蓄放自如的“水柜",再挖兗州、青州、濟州三州泉水300眼,分五脈水系因勢利導,補充運河水源,從根本上克服了南旺水脊地勢高的難題,確保了運河長年暢通無阻,南旺分水樞紐工程也被稱為運河工程史上的一座豐碑。

四、濟寧運河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策略

濟寧運河文化遺產數量多、類型豐富,且旅游價值高,在文旅融合的時代背景下,濟寧市政府也高度重視運河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充分發揮千年運河的當代價值。本文基于濟寧運河文化遺產的基本情況和價值分析,對濟寧運河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策略提出建議如下。1.更新觀念,實現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雙贏。運河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旅游開發并不矛盾,“唯開發論”和“唯保護論”的觀點都不可取。在對濟寧運河文化遺產進行旅游開發時,要秉承“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重視對文化遺存的原貌修繕、對水污染的治理、對自然和文化生態的整體修復、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動態傳承,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創造性的展示遺產,開發高品質的運河文化旅游產品,實現濟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的“雙贏”,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平衡。2.積極合作,共塑“儒風運河”旅游品牌形象。京杭運河是一種線型文化遺產,有著跨區域特征。濟寧運河應積極尋求合作,特別是與山東段內的棗莊、東平、聊城、德州等城市的區域旅游合作,全面整合運河旅游資源,共同規劃,聯合宣傳促銷,共同做大做強“儒風運河”品牌。此外,從濟寧市旅游發展層面,在“東文西武、南水北佛、中古運河”的發展格局之下,濟寧運河文化旅游要加強其他版塊之間的協同發展,特別是與曲阜、鄒城、泗水的儒家文化之間形成合力,著力打造文化旅游精品聚焦區和齊魯文化旅游新高地。3.加快開發,豐富濟寧運河旅游產品體系。當前濟寧運河旅游產晶形式較為單一,應考慮國內外旅游市場需求、遺產旅游消費特點,依托濟寧運河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資源,進行旅游產品的全面開發,豐富和完善濟寧運河文化旅游產品體系,包括觀光游覽、文化體驗、休閑度假、研學教育等類型。(1)觀光游覽型。以運河沿岸自然生態景觀、遺產遺跡、歷史街區、博物館、寺廟庵堂、現代都市景觀為重要節點,開發水上觀光游覽黃金旅游線,游客可乘游船畫舫游覽沿途風景,也可登岸停留對感興趣的景觀深入探訪。(2)文化體驗型。濟寧運河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恢復和發展已經漸漸衰落與消失的濟寧特色文化,在開發時注重游客的參與體驗,讓游客感受古運河的文化氛圍,又使這些文化得以傳承與發揚。(3)休閑度假型。休閑度假旅游產品更加強調高品質的旅游服務和感受當地生活方式,具有游客停留時間長、旅游花費高、重游率高的特點。以古運河為主線,將北湖省級旅游度假區、微山湖濕地度假、古鎮鄉村度假和運河度假有機結合,開發必要的水上游樂、水上垂釣等旅游項目,融入養生、養心、養老、民俗項目,讓游客達到放松、娛樂、保健和自我狀態調整的目的。(4)研學教育型。研學旅行已成為促進濟寧市經濟轉型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的戰略支點,“運河探訪”是濟寧市重點推出的十大研學品牌之一。應抓住這一機遇,加快運河探訪研學課程開發、研學基地建設和研學產品推介,更好的實現運河文化遺產歷史文化價值、科技價值的當代轉化。4.融合文創,助推運河特色旅游購物。運河文化遺產不僅是歷史的記憶,只有在現代生活中予以發揚和創新,才能再現曾經的繁華。搭建文創平臺,將運河文化符號提取出來,創意設計出游客喜愛的特色旅游商品,包括與濟寧運河相關的風物特產,如微山麻鴨、四鼻孔鯉魚、英實米、“云記”的撒子、玉堂醬菜;傳統手工藝品,如魯錦繡、彩印花布、曲阜楷雕、竹編、尼山硯、泗水魯柘硯、柘溝土陶;建筑微縮模型,如崇覺寺鐵塔、東大寺、會通橋、天井閘遺址、太白樓等。既能夠促進運河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又能滿足游客紀念、饋贈的旅游購物需要,還能提高旅游產業綜合效益。

參考文獻:

[1]山東省濟寧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濟寧運河文化研究[M].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02.

[2]郭文娟.京杭大運河濟寧段文化遺產構成和保護研究[D],山東大學,2014.

作者:呂明笛 姜春宇 李雪婷 楊明慧 單位:濟寧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