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在初中歷史教學的應用原則
時間:2022-02-10 10:02:15
導語:歷史文化在初中歷史教學的應用原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歷史課堂中教師根據實際情況隨機巧妙應用地方歷史文化,這體現了歷史教師的博學和活學活用,是一種收放自如課堂教學駕馭藝術。教師使用地方歷史文化,不是鋪天蓋地地盲目亂使用,而是教師應當遵循一定原則,如選擇性原則、適度性原則等,實現地方歷史文化知識與課本知識的有機結合,潤物細無聲地滌蕩著學生的靈魂,滌蕩的是思想的污垢,萌生的是對家鄉、祖國自豪和熱愛。地方歷史文化是一個地區老祖宗留下的祖產,經過漫長歷史沉淀而逐漸凝結的、底蘊深厚的城鄉優秀文化。它是一個地方的獨具特色的精神之“魂”和不竭力量之源,其內容包含歷史人物、歷史遺跡、民俗文化等豐富的內容,是孕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因素,也是把優秀的地方歷史文化融入到當地子弟的血脈當中的重要的優秀資源。歷史教學中教師用中華優秀的歷史文化塑造初中生美好心靈,塑造新時代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民族品格,這就要求新時代的學生能夠學習優秀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地方城鄉歷史文化就是學習之列。通過學習地方歷史文化,有助于培養學生中華優秀文化的自信心,以開放的心態、兼容并蓄的眼光學習其它民族的文明。初中歷史新課標要求教師除了使用歷史教材進行教學之外,也要求教師滲透地方鄉土歷史文化資源,了解認同城市、鄉村中的歷史文化。既然地方歷史文化意義重大,那么教師應該遵循一些怎樣的原則與方法把城市、鄉村中地方歷史文化根據實際情形收放自如地運用到初中歷史課堂中,用身邊的歷史調動學生學習熱情、激發歷史學科興趣使學生深刻理解歷史的本質與思想內涵,潤物細無聲地蕩滌學生心靈而塑造具有時代精神的心靈美,成為新時代的歷史教師在教學中貫徹立德樹人值得思考的現實問題。
1地方歷史文化應用的選擇性原則
首先,選用的地方歷史文化的歷史素材或史料必須真實、經得起推敲。歷史是一門求真考證性很強的人文科學,它不能模棱兩可,更不能胡編亂造。《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泵鎸Λ@取的史料我們應該用歷史的態度與眼光來分析史料。第一,先要辨析所獲取的史料。歷史學家在面對堆積如山的、碎片化的歷史信息需要經過鑒別與梳理,經過鑒別與梳理的這些碎片的歷史信息就被寫成了歷史。歷史是客觀的,同時也是多面的。這就需要我們用歷史的態度進行辨析,我們要站在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歷史唯物主義等標準進行判斷,來確定史料的可信度。第二,如何分析史料的可信度?要考慮歷史事件的背景、歷史學家的觀念等相關因素,借助史料復原歷史現場。歷史學家的政治立場或觀點看法對歷史的敘述很重要,事關歷史學家記述歷史真實性,也就是可信度的高低。正因為歷史史料有真實性的要求,我們要用辨析的歷史眼光選用地方歷史史料,所選用那些地方歷史文化史料必須是經得起推敲、真實、可信度高的史料。為了確保地方歷史文化資源的真實可信性,教師需要用求真、務實的態度和眼光從不同的史料來源、所處不同時代等進行判斷和提煉,獲取客觀的歷史事實或史料。地方歷史文化中的一手史料,如古街古渡遺址、博物館、紀念館、歷史文獻等,我們可以優先采用它們。對于來源的第二手史料或第三手史料,只要來源正確,經過我們的甄別,我們也可以放心使用。很多文學作品和視頻是經過藝術加工的創作品,甚至是篡改了歷史,因此對它們要做到有選擇、有辨別地判斷和使用。用得好的話,效果極佳,特別是使用視頻資料,能把學生迅速帶入到歷史情境當中,身臨其境,從視覺、聽覺帶來心靈的震撼能達到奇特的教學目的和效果。其次,選用地方歷史文化注意正能量的導向。亞斯貝爾斯曾經說過:“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睂W校是培養人、造就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崇高的理想的地方。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心懷天下,“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從漫長遙遠的歷史中感受歷史滄桑巨變,感悟對國家、民族的關注和判斷,從而產生時代使命和擔當,珍惜當下,珍惜我們這個偉大的時代,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添磚加瓦。作為一名歷史教師最為重要的是用歷史文化中的符合時代思想道德和精神力量來塑造學生的靈魂和健全的人格;用自己的學識、言行和人格魅力來影響教育學生,使學生在智力、情商和心理方面健康茁壯成長,努力實現為誰培養人,怎樣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的目標。課堂是思想純潔的凈土,是思想道德的塑造高地,也是傳播正能量的高地。因此,教師應該選用正面、健康、積極向上的地方歷史文化,向學生展示宣傳本地區優秀的歷史文化和精神,使學生在優秀的地方歷史文化熏陶中慢慢感受、體會本地區的先輩們經歷怎樣的苦與樂、悲與喜,怎樣戰天斗地頑強生存的歷史文化魅力,猶如心靈的雞湯無聲無息地蕩滌學生靈魂產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懷在地方歷史文化的熏陶中漫漫地升華、落地生根。課堂中偶爾涉及到地方某些反面人物或歷史事件,教師要正面引導學生,辯證地評價,要從反面人物或事件中傳播時代正能量的精神和力量。如筆者在講“中共一大”代表人物中,其中有一位是周佛海。我著重強調了周佛海是湖南省懷化沅陵縣涼水井鎮窩溪村人,與我們是懷化老鄉。在中華民族最危急最艱難時刻的抗日戰爭時期,周佛海叛國投入日本的懷抱,甘愿當民族的大漢奸,成為當時響當當的民族敗類。學生一聽之后,精神馬上一震,對家鄉出了這樣的大漢奸感到驚訝、憤怒和不可思議。于是,筆者立即引導學生:周佛海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是一位有能力的、有理想進步青年知識分子,只是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在險惡的革命壞境中,他經不起革命大熔爐的冶煉而背叛了革命初心,走上了人民的反面,成為時代的垃圾。最后,從周佛海這個反面人物告訴學生:我們心中要有堅定的信仰、堅持不懈勇于斗爭的精神,不要背叛我們出發的初心,為了國家和民族利益,我們要有大局觀念和意識,即使犧牲我們的生命、肝腦涂地也在所不惜。經過這樣引導學生,教師既傳授了身邊的地方歷史文化知識,拓展了學生視野,又用身邊可以觸碰的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教育和引導了學生,學生無形中受到了愛家愛國的思想洗禮。這一切能有助于我們的愛國主義教育思想生根落地,增強家國情懷的意識,認同家鄉的文化,從而達到課堂教學的目的。
地方歷史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性特色,其內容豐富多樣,是當地人民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文化具有習得性,不是個體天生就通過遺傳而獲得的,需要通過后天個體、家族、學校與社會多方面的合力培養、造就作用而獲得。在初中歷史教學課堂中,教師要考慮教學大綱內容要求以及初中生的生理、心理、認知規律及知識水平限制情況,精心選用地方歷史文化進行教學,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地方歷史文化觀,潛移默化地認同本地的歷史文化,達到地方歷史文化慢慢地融入到學生的血脈之中,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和力量。如筆者在歷史課堂中談到“懷化”這個地名的來源時,就講到它是北宋年間的懷化鋪,位于懷化的榆樹灣一帶,素有“鶴州”美稱。因河道彎彎,芳草萋萋,常有仙鶴棲息,又稱鶴城。宋王朝為控鶴州,以“懷柔歸化”之意,在今瀘陽地設“懷化砦”(砦讀音同寨,意為營壘)而得名懷化。因此,教師在講述懷化的富有詩意地名來源時,就要考慮初中生的接受能力,不要超越學生的閱讀能力,要少用或不用艱澀難懂的文言文,即使用,也要使用通俗的語言來翻譯說明。像“懷柔歸化”就應該向學生解釋說明“以懷柔政策感化而治之”。所以運用文言文時要注意閱讀的難易度,不宜過難,須通俗易懂,這就是使用語言的適度原則。另一個方面,所選用地方歷史文化數量適度的原則。由于初中生生理、心理規律和知識水平的限制,初中生的接受新知識新信息能力有限。因此每位歷史教師都必須明白,課堂上并不是講的知識越多越好,所講授知識容量要控制好,也就是知識容量要適度。初中生在45分鐘一節課中,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只有30分鐘左右。教師要抓住初中生這一注意力集中的特點,要將所講授的知識集中于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段中予以解決。再一個,所選用的地方歷史文化要有典型性,要能夠說明或佐證課本知識的內容,不要把無關緊要或不相關的、毫無聯系地方歷史文化插入,如果這樣,將浪費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本來每個班每周僅開設兩節課,歷史課時少且寶貴。歷史課堂中所引入的地方歷史文化在整堂歷史課中所占比例不大、分量少,地方歷史文化只是在整個課堂中的起一個輔助作用,因此要控制好量,不要過多使用地方歷史文化,導致本末倒置、喧賓奪主。因此,這就要求我們歷史教師在備課時要有一雙慧眼、精挑細選地方歷史文化,所選用的要有典型特點,而且數量適當不宜過多,否則適得其反。
3地方歷史文化應用的趣味性原則
人類社會發展過程形成的歷史知識如海洋一樣浩瀚無垠,看似繁雜冗長、枯燥無味的,但大小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等本身就具有引人入勝趣味性。教師怎樣把繁雜冗長的、枯燥無味的歷史挖掘出來,在教學課堂中把歷史知識用語言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來,增強課堂的趣味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是課堂教學成功的很重要方法和手段。威廉·勃特勒·葉芝說,教育不是填充一個空水桶,而是升起一團火焰。教書看似非常簡單,其實是一門要求很高的語言藝術。歷史教師把地方歷史文化應用到歷史課堂就是提高課堂趣味的重要方法之一,因為地方性歷史文化就是在學生生活所在地產生的歷史事實,它貼近學生的生活。這樣可以把繁雜、遙遠的歷史拉近到學生的家鄉或熟悉的地方,把遙遠枯燥的歷史引入到身邊的歷史,甚至是營造了歷史的現場或歷史情景,使學生感到歷史并不遙遠,而是是有溫度的。在歷史情境中學習歷史,更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的本質和內涵,達到崇史明志、崇史明理。因此,教師在備課時必須嚴格精挑細選有趣味的地方歷史文化。如果我們所挑選的是枯燥的地方歷史文化,這將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甚至使學生感到索然無味,慢慢地喪失學習歷史的趣味。為了提高歷史教學的趣味性,地方歷史文化應用到歷史課堂應當堅持直觀性原則。首先,教師要選擇最為直觀的圖片。運用歷史圖片教學,可以讓學生一看圖片大致就能讓他們進入到歷史現場,然后經過教師的講解,學生對整個歷史事件和活動有更深的印象。其次,選擇相關視頻和文字資料。不管選用哪一種,都離不開教師語言的講解或描述,因為教師用幽默生動的語言、抑揚頓挫的語調、活靈活現講解、栩栩如生的描述,就能起到很好的直觀作用。講述同樣一件事情,有的人講述干巴巴的,索然無味,而有的人講述語言有力量、有趣味,能煽情點火。因而教師風趣幽默的語言本身就是趣味性,這體現了一個教師的課堂教學魅力。初中生正處在生理、心理和認知的不斷發展當中,對世界充滿好奇心而想探究世界。因此,課堂中教師應該巧妙地引入地方歷史文化,引導初中生探究地方歷史文化,增強地方文化認同感,拋棄那種遠香近臭的狹隘歷史觀。
4地方歷史文化應用的靈活多樣性原則
為了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穿插地方歷史文化的教學目標,我們在應用時應采取靈活多樣的原則,哪里方便,哪里便于教學,就可以往哪里插入。首先,我們可以把本地城鄉的某個地方歷史文化設計為一節課的導入部分,開門見山地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講授長征這一課時,可以用“通道轉兵”的故事開頭。先用多媒體展示通道恭城書院的照片,問學生這是什么地方,等學生回答后,然后告訴學生長征中的紅軍在這里發生了通道轉兵。長征后,中央紅軍從中央根據地出發有8萬多人,沖破敵人四道防線后,特別是湘江戰役后,紅軍銳減到3萬余人。湘江戰役后,蔣介石早已判明紅軍將去湘西戰略意圖,因此在湘桂布下了10萬于重兵等待疲憊不堪紅軍往口袋里鉆,企圖最后一擊徹底消滅戰略轉移中的紅軍。1934年12月,通道會議就是在這樣兇險無比的、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在毛澤東強烈建議下召開的非常時期的會議,成為偉大的遵義會議的前奏。其次,在講授新知識內容的中間進程中隨機巧妙穿插運用。教師覺得時間允許,地方歷史文化與新課內容又有很強的聯系性,就可以穿插有關的地方歷史文化。再次,舉辦專題或講座。隨著新高考改革實行,對學生的知識面要求更高,許多是課本之外的知識。因此作為初中教師也要順應新高考,提前轉變教學方式和內容,增加課外知識的教學力度,把增強學生的素質貫徹到平常的教學中,適當、適時安排有關地方歷史文化專題或講座教學。例如紀錄片《粟裕大將》《袁隆平》等。再次,考試法教學?,F在很多州市教育局中非常重視地方歷史文化的教育,把地方歷史文化納入到中考范圍當中,作為初中學業水平考試的必考內容之一。因此教師把地方歷史文化編成考試題,用考試的方法進行特殊的學習。最后,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如組織學生參觀歷史人物的故居、紀念館等,觸摸歷史實物,與歷史實物面對面進行交流對話;探訪歷史街道變遷等,在探究中學習地方歷史文化??傊胤綒v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道德觀念等,是一個地方的“根”與“魂”。我們在遵循一定的原則的基礎上把城鄉地方歷史文化應用到初中歷史課堂中,感同身受地方歷史文化的親和力,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歷史學科的興趣,啟迪思維,激起學生思想上的共鳴,萌生努力向身邊釋放微光,萌生心系他人,心系家鄉,心系祖國的情感。教師鼓勵學生用歷史思維進行思考,實現地方歷史文化滌蕩學生的心靈和靈魂,加速家國情懷素養的課堂轉化,培養學生家國情懷意識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建設而努力的歷史責任感,樹立新時代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作者:林世云
- 上一篇:德育教育在小學英語教學的措施
- 下一篇:地方文化資源在初中歷史教學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