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貿易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3 07:46:1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產品貿易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中外農產品貿易分析論文
一、關于中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關系的研究
王國平等(2007)針對“早期收獲”計劃,具體分析了云南—東盟農產品貿易。他們從研究“早期收獲”計劃對云南農產品與東盟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入手,全面分析了早期收獲”計劃對云南農業造成的影響,進而研究云南農業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產品結構和產業布局等方面的改革目標、政策措施,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陳俊偉(2006)主要對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區域分工進行了研究并著重討論了廣西的應對策略。他指出:“東盟是熱帶農業、林業資源豐富的地方,橡膠、棕櫚油、椰子等都可成為各種工業原料。中南半島幾條大河:紅河、湄公河、薩爾溫江、伊洛瓦底江的出??诙加型临|肥沃的三角洲,是東南亞的“糧倉”。在進行農業合作與農產品加工方面都有合作商機。泰國是世界上第一大木薯出口國。在木薯生產上泰國與中國廣西開展技術合作,在木薯加工方面中國可以對泰國開展技術輸出型合作。緬甸的各種林產品都有待加工。越南的經濟林產品有松脂、桂皮、八角,這些與我國廣西的林產品恰好雷同。對此可進行技術交流合作?!编嵰皇?2002)提出:“農業方面將是中國與東盟國家經濟合作的重要領域。”其判斷的主要依據是“中國與大多數東盟國家是以農業為主的國家,雙方都重視農業發展,相互之間互補性明顯,合作潛力很大”,但是沒有做更加具體的分析研究。孫林(2003)研究表明雖然中國在一部分農產品上和東盟國家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競爭,但兩者的農產品貿易關系以互補為主。朱允衛(2005)對中泰兩國1996—2003年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的實證分析表明,中泰兩國農產品貿易主要以產業間貿易為主,貿易結構呈現出很強的互補性。
二、關于影響中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因素的研究
李欣廣(2002)等對中國與東盟在經濟雙向開放與國際合作中的農業問題作了具體分析,他們認為中國與東盟的農業都不是很發達,都面臨著歐美加澳新(新西蘭)等國發達農業的沖擊。因此,中國與東盟有必要加強合作,共同面對外部競爭。孫笑丹(2003)利用出口相似性指數、需求反應度指數以及貿易分散度指數分別從產品和市場的角度分析和比較了中國與東盟農產品出口結構。研究結果表明中國與東盟三國的農產品貿易無論在市場結構還是在產品結構上都存在很高的相似性:在出口對世界需求反應程度方面,中國的產品結構反應水平高于東盟三國,但是市場結構反應水平低于東盟三國,反映出中國農產品出口開拓市場的能力不足等問題。彭茵(2006)分析了中國東盟農產品貿易的優惠性政策安排——早期收獲計劃。通過對早期收獲計劃框架的研究,她指出了早期收獲計劃對中國農產品貿易和東盟農產品貿易的影響并提出了應對措施。她認為應該加強雙方在農產品貿易的經濟合作,取得共贏。在研究農產品貿易方面運用比較多的模型是1951年由泰森斯基提出的恒定市場份額分析。(ConstantMarketShareAnalysis,簡稱CMS)模型。KevinZ.Chen,LianXu和YufengDuan(KevinZ.Chen,LianXuandYufengDuan,2000)利用CMS模型對中國1980-1996年農產品出口競爭力進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中國農產品出口競爭力在此研究時期出現了下降趨勢,而政府農產品貿易政策改革加劇了農產品出口競爭力的下降。國外還有不少研究涉及到東亞和中國農產品貿易問題,這些研究多是利用CMS模型側重分析國家和區域之間農產品出口競爭力變化的研究。在針對中國與東盟國家農產品雙邊貿易關系實證研究不斷增多的前提下,能夠發現中國與東盟之間的貿易在1998年之后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并且利用CMS模型對中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波動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的文獻還是不多的。
三、關于CAFTA建設對農產品貿易影響的研究
周建明等(2007)的研究表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推動了廣西對東盟貿易的發展。從2004年中國與東盟十國的農產品關稅開始下調后,廣西與東盟各國的貿易額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增幅大都超過20%,增長幅度最大的文萊甚至高達167%。與泰國、菲律賓、柬埔寨貿易的增幅都超過30%。“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初建成效。但仍需根據具體情況區別對待,進一步挖掘潛力。盧肖平(2006)對中國東盟十國農業具體的現狀貿易方案進行了實證分析,并提出了在CAFTA框架下相應的政策建議。韋紅(2006)運用區域經濟學和地理經濟學的理論:指出了CAFTA對中國南方農產品不利,而有利于北方農產品的觀點。吳士存、朱華友(2006)具體分析了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文萊五國的經濟現狀,指出了具體農產品種類的互補性和競爭性,并簡要分析在CAFTA背景下中國應采取的對策。劉仁伍(2006)具體分析了2006年東南亞經濟運行情況,并指出了在CAFTA背景下我國農業的出口機會于以及有待改善的地方。呂玲麗(2004)采用顯性比較優勢指數(RCA)對中國和東盟各國農產品的出口比較優勢進行對比,認為:隨著CAFTA進程的不斷推進,中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規模將不斷擴大,貿易的種類將呈現多元化;中國與東盟主要農產品比較優勢呈現互補;盡管中國在農業上的比較優勢不及東盟主要國家,但在農產品加工方面卻顯示出了非常強大的比較優勢。孫雨嘉(2007)認為:中國與東南亞發展農業合作潛力巨大,中國與東南亞的農業合作已處于起步階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中國與東南亞的農業合作有待于進一步發展,加強雙邊的農業合作可以通過加強制度合作,最大程度利用現有資源來進行。
農產品貿易狀況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農產品貿易問題對策
[論文摘要]近年來由于國際市場環境惡化和我國自農業自身的不足,我國農產品貿易發展面臨著嚴竣挑戰,同時一些國家的嚴格標準,更讓中國的農產品貿易雪上加霜。因此,我國應逐步采取措施,更好地在農產品貿易中維護自身利益。
一、近年來我國農產品貿易發展存在的問題
1.我國農產品出口遭遇的反傾銷訴訟增多
近年來,我國農產品出口遭遇的反傾銷訴訟越來越多,已成為阻礙我國農產品出口的主要非關稅壁壘之一。截止目前,我國所遭遇的各種反傾銷已經達到了500多起,我國已連續7年成為世界頭號反傾銷目標國。針對我國的反傾銷案件給我國出口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我國農產品的國際市場份額嚴重萎縮,有些甚至已經被迫退出市場,構成了對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巨大障礙。
2.人民幣匯率變化對出口的影響
農產品貿易開發論文
一、中日農產品貿易發展的背景與現狀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伴隨著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日本農業的比較利益下降,務農者減少,農業出現了萎縮,國內農產品自給率逐年降低,農產品供給出現了不足的局面。日本政府為解決國內農產品供給不足的問題,從80年代后期開始,放寬了對外國農產品的進口的限制。在此背景下,日本商社為滿足國內市場的需要,采取積極的措施,增加對國外資金、技術的投入,用以開發、生產、進口適合國內消費者需求的農產品。日本把這一農產品貿易形式,稱之為農產品的“開發輸入”。
中國的農產品供給狀況與日本大不相同,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農產品供給出現了相對剩余。中國政府為了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利用問題,進一步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提出了擴大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出口的農業發展戰略。中國的這一農業發展戰略恰恰迎合了日本的農產品“開發輸入”,并且,中國農業生產成本低的優勢,有力地吸引了日本商社從中國開發進口農產品。從90年代初開始,日本從中國進口的農產品逐年增加,日本的貿易統計資料顯示,1990年總金額是28.8億美元,2000年增加到73.9億美元,10年間增加了2.6倍。特別是生鮮蔬菜進口增長十分迅速,由1992年的2.9萬噸增加到2000年的36.3萬噸,8年間增加了12.5倍。與此同時,日本對中國的農產品出口也在增加,特別是種子出口,從1997年的58噸增加到2000年的207噸,3年間增加了3倍多。日本在中國的農產品“開發輸入”,不僅促進了中日農產品貿易量的快速增加,而且,對中國的農業發展也產生了積極地影響。我們過去的研究證明,日本在中國的蔬菜“開發輸入”,對中國的農業技術進步、生產效益的提高以及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中日農產品貿易開發與農業資源配置效益
眾所周知,傳統的農產品貿易形式是出口國將農產品出售給進口國,貿易雙方是單純的商品交換關系,并不涉及生產領域里的合作。而20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的日本從中國的農產品(主要是蔬菜)開發進口,則是雙方為了貿易展開了生產領域里的合作,形成了貿易與開發生產一體化的貿易新形式。這種貿易形式主要有3個基本特征:日方商社以訂單形式向中方企業訂購產品,日方提供生產訂購產品的生產資料及生產技術;整個生產過程按照日方的技術指導進行,產品質量標準必須完全符合日方要求;所生產的合格產品全部由日方商社進口到日本。
日本在中國開發進口的農產品主要有:肉食加工品、面食加工品、蔬菜(包括蔬菜加工品)等。其中,蔬菜的開發進口量約占從中國進口蔬菜總量的70%。在蔬菜的開發進口中,日本大蔥是鮮為人知的產品,2001年日本從中國進口的3.7萬噸大蔥中有90%以上屬于在中國開發生產的日本大蔥品種。
農產品貿易論文
由于農業的特殊性,長期以來農產品貿易一直游離于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則以外。自烏拉圭回合啟動以來,農產品貿易才被納入談判的議程之中。農業貿易談判在“多哈回合”談判中最為引人注目。根據多哈宣言,新一輪農業談判的目標是要大幅度削減乃至消除各種形式的出口補貼,大幅度擴大農產品市場準入,以建立一個市場導向的、公平的世界貿易體系。然而,無論對發達成員還是對發展中成員,農業問題都是特殊而敏感的。尤其在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農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雖大,但農業勞動生產率低,這使它們在國際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而以歐盟和美國為代表的發達成員不僅擁有先進的農業技術,還為本國農民提供大量補貼,因此,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占有優勢。
一、我國農產品面臨的貿易環境
(一)高關稅仍是當前世界農產品的主要保護手段。烏拉圭回合將農產品全面納入自由化談判之列,大幅度削減農產品關稅也是多方關注的議題。但據WTO綜合數據庫顯示,2001年所有成員的農產品配額內平均關稅達62%,配額外關稅達123%。而且,仍存在大量非從價關稅、關稅高峰、關稅升級現象。如,美國的非從價關稅占43.8%,歐盟的占43.6%,日本的占15%,加拿大占28%。大量非從價關稅的存在隱藏了實際保護水平,未能實現wro關稅透明化目的。根據Gernat、Lairt和Turrini2002年研究顯示,關稅高峰農產品中,關稅超過30%的農產品,美國有20%,歐盟有25%,日本則達30%。歐盟的加工食品(不包括初加工階段)占所有關稅高峰的30%,稅率從12%到100%不等。美國實行關稅高峰的產品包括橘子汁(31%)、花生油(132%)以及某些煙草產品(350%)。日本的加工食品占關稅高峰產品的40%,包括罐裝的肉和肉制品、腌制水果和蔬菜、果汁、咖啡及煙草等。
(二)各國仍繼續運用各種支持農業的條款扶持其農產品出口。價格的不穩定性是農產品市場的一個普遍特征,也是所有wro成員關注的一個政治性、社會性問題。世界各國政府都進行干預,避免國內市場受變幻莫測的世界農產品價格的影響,保障農民的收入水平及國內生產的存續。在市場不穩定及價格持續低迷時,美國通過貸款扶持計劃和差價支付,歐盟則通過共同農業政策的不同計劃,經合組織成員國通過多項國內支持計劃來保障農民的收入水平和農業生產的存續。據經合組織(OECD)統計,OECD國家農民收入中的40%來自政府的補貼,其中日本、挪威、韓國和瑞士達66%。OECD國家目前每年對農業的補貼總額達3600億美元,其中90%集中在歐盟、日本和美國。高額補貼使發達成員的農產品得以在國際市場上占有價格優勢。而我國在人世承諾中提出不使用扭曲貿易的補貼。
(三)發達國家采用新興的貿易壁壘保護其國內市場。烏拉圭回合談判以來,國際農產品競爭已從過去單純的關稅、非關稅措施,轉向以技術性壁壘為主的限制政策和措施。目前,技術性貿易壁壘已成為發達國家農業保護的最主要、最有效的手段。據調查,我國有90%的農業及食品出口企業遭受國外技術性壁壘的影響,每年造成的損失達90億美元。技術性壁壘占各種貿易壁壘的比重已上升到80%左右,發達國家在蔬菜、水果、畜產品、水產品等勞動力密集產品的進口上設置的品質、標準等技術壁壘、環境壁壘不斷加強,特殊保護措施和反傾銷訴訟的運用也日益增加,使我國具有潛在比較優勢的農產品出口勢頭受阻,農業結構調整受到很大限制。2004年,美國對我國出口農產品因技術壁壘扣留的達816起,占其總數的43%;日本達476起,占其總數的43%??傮w而言,我國出口農產品受到較為嚴重的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制約。2005年以來,我國出口農產品被通報或扣留數量不斷增長。就領域而言,主要集中于加工食品和飲料、農業、畜牧業、漁業、林業等傳統農產品領域。被通報和扣留的原因,按照批次由大到小排序依次為:不符合衛生要求、限量超標、未經注冊批準、包裝與標簽問題、缺少證書、有毒有害物。目前,發達國家實施的農產品技術壁壘又有新的變化,增加了食品反恐壁壘措施、身份認證壁壘措施、知識產權壁壘措施等新的名目。從發展變化趨勢看,技術壁壘對我國農業造成的長期影響很快就會超過大宗農產品進口的壓力,成為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四)隨著農產品協議的實施,我國的貿易保護措施不斷削弱?!禬TO關于新一輪農業談判市場準入問題的研究報告》認為發展中國家需要一定水平的關稅保護。該報告提出:盡管所有WTO成員都對市場的不穩定性及其對農民的影響表示關注,但整體而言發展中國家處理這些問題的手段和能力尚不充分。另一方面,鑒于農業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絕對重要性,包括大量農業人口的生存安全問題,價格的波動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更大。對中國來說,根據人世承諾我國2004年以前處于過渡期,2005年,我國農產品關稅水平降至15.4%,而全球農產品關稅平均水平為62%,我國成為世界上關稅最低的國家之一;取消各種非關稅壁壘,對大宗農產品的關稅配額大大放寬,最少達國內產量的5%,大豆及菜籽油產品已在2006年取消配額。雖然烏拉圭回合農業協議對延遲關稅化做了例外規定,但該例外條款的時限性很強,規定農業協議生效時滿足特定條件的產品可推遲關稅化。中國作為農業協議生效后加入世貿組織的成員,已失去利用此例外條款的權利。因此,目前中國的農產品傳統保護性措施相當薄弱。(五)我國設置新的貿易壁壘的技術水平有限??萍妓降牟町悓е录夹g貿易壁壘的強化,由于發展中國家科技發展水平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技術法規、技術標準的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發展中國家目前的農產品技術標準水平普遍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因此難于構成貿易保護的壁壘。雖然我國對農產品制定有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但我國農產品在制定標準時偏重國內市場。由于對IS09000國際質量管理系列標準和IS014000國際環境系列標準論證缺乏了解和研究,對引用或參照采用國際標準考慮不多,現有的國家標準與國際標準有相當大的差距,其中很多產品的環保、檢測技術標準更是空白,在我國制定的《標準化法》中,農業標準化工作沒有納入其調整范圍之內,對農業標準化的管理沒有相應的法律基礎作為依據。因此,我國的標準難于構成技術壁壘。
二、我國農產品貿易的適度保護策略
創意產品貿易論文
一、中美兩國創意產品總體貿易情況分析
(一)中美兩國創意產品貿易總額全球領先
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和國際貿易中心共同的《2010創意經濟報告》顯示,2008年,中美兩國已成為世界創意產品貿易額最大的兩個國家,其中中國每年的創意產品出口已經突破800億美元,在全球創意產品出口市場所占的份額已突破20%,達20.7%;而美國在全球創意產品進口市場更是多年來持續占據20%以上的份額,位居世界第一。如表1和表2所示,中國創意產品年均出口額和進口額由2002年的323.23億美元和26.23億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1256.46億美元和95.78億美元,年均增長16.3%和15.5%;美國創意產品年均出口額和進口額由2002年的170.51億美元和683.31億美元,增加至2011年的343.76億美元和836.95億美元,年均增長8.1%和2.3%。
(二)中國創意產品出口排名世界第一
由表1可以看出,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前后,中國的創意產品出口額均超過美國創意產品出口額,特別在2008年和2011年金融危機前后差距最大。2008年和2011年中國的創意產品出口額分別為848.07億美元和1256.46億美元,分別超過美國350.0億美元和343.76億美元。并且通過圖1可以看出,美國創意產品出口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要大于中國所受到的沖擊,因為在金融危機后,中國的創意產品出口雖然遭遇了一段時間的衰退卻迅速在2011年達到了歷史最大值,而美國的創意產品出口雖然也在持續回升,但恢復幅度遠小于中國,并且2011年的出口額低于2008年。
(三)美國創意產品進口排名世界第一
文化產品貿易論文
一、中國對外文化貿易現狀及分析
1.中國對外文化貿易發展現狀概述
我國改革開放事業在上世紀70年代末才開始進行,故而我國在對外文化貿易起步較晚,在2010年后國家才開始推行多項政策發展壯大多地方的地方特色文化事業??偟膩碚f,我國對外文化貿易雖然起步晚,基本上白手起家,但發展速度快,前景廣闊,具有較強的生命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10年的《關于國際文化發展事業統計分析》顯示,自1995年起,中國文化事業同文化貿易的發展已初具雛形,同美國、日本、英國和法國并列為世界文化貿易5強。在2009年的國家公布的對外貿易數據顯示,中國境外商業演出團組約為462個,演出場次達16373場,獲得收益約為7685萬元,圖書版權的進出口比例由2003年的9:1下降到2009年的3.4:1,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安徽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已經跨出國門,在外國收視率高達85%。這些數據都彰顯著中國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文化產品數量和質量的不斷提高吸引著國外的貿易欲望,與此同時,獨具民族特色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知名文化品牌進一步推動對外文化貿易事業的發展,我國對外文化貿易事業的發展前景廣闊,發展態勢迅猛。當然,文化貿易發展速度迅猛是驕人的成績,但發展過快也避免不了忽視某些發展細節。我國文化產品出口的總數量有所增加,對外文化貿易空前繁盛,但對外文化貿易逆差的現象仍未得到根本的改變,同時我國文化文化貿易事業中也凸顯較多的問題,嚴重動搖著文化事業的深入發展。
2.中國對外文化貿易發展問題分析
2.1文化貿易結構凌亂改革開放三十年特別是進入21世紀后,我國對外貿易事業發展迅猛,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據海關統計,2012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38667.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6.2%。其中出口20498.3億美元,增長7.9%;進口18178.3億美元,增長4.3%;貿易順差2311億美元,擴大48.1%。2.2知識產權保護不周縱觀文化產業的各行各業,所生產的文化產品都屬于知識結晶,都在知識產權的保護范疇之內。目前,社會上多數行業存在以次仿正謀取暴利,其中以文化行業最盛。以影視產業為例,一張空白的光盤售價不過幾元錢,但一旦記錄影片視頻后便可達數十元,所增加的價值便是智力勞動成果所具有的價值,但一張盜版碟往往比正版便宜的多,對普通消費者來說,其質量相差無幾,故而價格驅使他們購買盜版,這便使得創作者利益受到侵害。長此以往,便會打擊創作者的創作熱情,使得文化事業的繁榮被徹底打破。中國大部分地區關于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基礎不夠完善,執法力度較弱,同時司法訴訟階段原告舉證的責任太重,人們認識也不夠到位。因此,在文化事業的發展過程中保護創造人群的利益是至關重要的。
二、推動中國對外文化貿易發展的對策措施
動漫產品貿易論文
一、中國動漫產品對外貿易年度發展現狀
從2008年起,我國核心動漫產品的出口每年都以大幅度持續增長,表現了很好的發展勢頭(見表4)。另據國家廣電總局在2012年5月1日第八屆中國國際動漫節上公開的數據,2011年,全國各影視機構共出口動畫片146部20萬分鐘,金額2800多萬美元。而2010年出口時長為17萬分鐘,2006年只有4.5萬分鐘。(1)動畫電視出口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資料,2011年對外出口動畫電視片的總金額為3662.39萬元人民幣。表現出以下幾個特點:①韓國市場成為我國動畫電視片出口的第一大市場,大約占動畫電視總出口額的1/3,遙遙領先于其他市場,表現最為搶眼。而且在過去的四年中,保持了大幅增長的態勢,說明我國動畫產品在韓國市場已有了穩定的信譽。②中國香港、東南亞與我國文化相近,地理相鄰,文化折扣相對較小,是我國文化產品的傳統市場。③美國、歐洲和日本等市場,是傳統的動畫產業消費國,觀眾欣賞動畫產品的口位高。與此同時,這些國家和地區又是競爭激烈的市場,是世界各國動畫產業的必爭之地。以目前我國動畫電視片的現有制作質量(內容和形式)沒有優勢,只能處于市場的低端。從出口量的角度看,近4年的出口金額波動較大,說明我國動畫電視在這些市場還沒有建立穩定的市場地位。(2)動畫電影出口目前國內沒有關于動畫電影出口的統計數據,從相關報道可以看出,目前中國動畫電影主要出口韓國和中東國家,與動畫電視片的出口市場相類似。(3)漫畫出口目前國內漫畫出口主要面向代表著不同漫畫風格的東南亞市場和歐美市場,成績斐然。在向東南亞市場出口的公司中,以天津神界漫畫公司為代表。2006年天津神界漫畫公司出品的日文版漫畫《水滸傳》在日本市場全面發售,標志著中國原創漫畫作品打入日本漫畫市場實現了零的突破。2010年,日文版漫畫《三國演義》在日本正式面世。按照天津神界漫畫公司與日本學研社的協議,首批日文版《三國演義》將被放進日本國內中小學校的課堂、圖書館,以及面向大眾讀者市場的書店、便利店。如今,《四大名著》系列已進入日、韓、英、法、越等近20個國家和地區,全球發行550萬冊,收入達1700萬元,以其發行數量之多、出口金額之大、發行范圍之廣成為中國文化產品“走出去”的成功典范。2011年以來,神界漫畫公司在經營模式上進行了創新嘗試,從原有的版權出口到全球同步全產業化跨媒介授權。2011年推出的《濟公》系列,授權領域包括期刊連載、平面圖書、蘋果商城、手機動漫、網絡付費漫畫、動畫片改編、周邊衍生品、電視動漫畫八大跨媒介領域;圖書同步授權中文簡體版、中文繁體版、越、意、泰、韓、日等7個不同地區及形式版本,為國產漫畫產業化推廣及“走出去”提供了新的思路。幾乎同時,2009年,中國漫畫家夏達的長篇漫畫《子不語》得到日本集英社的推薦,正式登陸日本,連載于日本青年向漫畫雜志《ULTRAJUMP》,成為內地首部打入日本主流漫畫雜志的原創漫畫。2011年,夏達的另一部作品《長歌行》繼續在漫畫雜志《ULTRAJUMP》上連載??梢钥闯?,中國漫畫家不僅可以憑借像《四大名著》這樣傳統的中國文化元素取勝日本及東南亞市場,也可以有像夏達這樣以細膩畫風表達對情感、世界和自然的人文關懷。不僅是畫技的提升,更是漫畫思想內容的魅力。在向歐美市場漫畫出口的公司中,以北京天視全景文化傳播公司為代表。與天津神界漫畫公司力推本公司作品形成對比的是,該公司以漫畫版權出口為主營業務,處于中國漫畫作者和國外出版社之間,為國內眾多漫畫作者提供服務。具體的業務方式主要有三種,參展簽售、版權授權和合作創作。三種方式均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逐次遞進,不斷貼近市場,適應市場,實現了中國漫畫作者、中介公司、國外出版社和國外消費者的創作和消費的統一,為中國漫畫“走出去”探索了成熟范式。
二、中國動漫產品對外貿易存在的問題
1.政策層面
(1)扶持出口的政策有待進一步細化2006年國務院頒發的《關于推動我國動漫產業發展若干意見》(國辦發32號)是我國發展動漫產業的綱領性文件。其第八條中規定:支持我國動漫企業開拓海外市場,適當補助動漫產品出口譯制經費。通過“中小企業國際市場開拓資金”渠道,積極鼓勵和支持優秀國產動漫作品和產品到海外參展。企業出口動漫版權可適當予以獎勵。上述規定中對于“動漫產品出口”和“優秀國產動漫作品和產品”沒有明確界定。而“適當補助”、“適當獎勵”和“積極鼓勵和支持”也沒有明確規定補助和獎勵的幅度,不利于具體操作,極易挫傷企業的積極性,也會導致政府部門的權力尋租。(2)重視原創,對服務外包重視不夠2004年以來,國家政策在突出原創、突出中國元素的背景下,對動漫產業的服務外包重視不足,甚至將外包定位于導致我國動漫產業缺乏競爭力的主要原因。事實上,縱觀世界動漫產業發展歷史,主要動漫產業發達國家均經歷過利用本國勞動力價格優勢,積極拓展外包出口的發展階段,與一般產業的OEM起到相同的作用,為產業的品牌戰略和產業升級奠定基礎。
2.產業層面
農產品貿易自由化現狀分析論文
內容提要
本文首先回顧了世界農產品貿易自由化進程,總結了世界農產品貿易自由化的三種趨勢;在此基礎上,通過對WTO貿易規則框架下主要農產品生產國農業政策改革的比較分析,認為目前農業保護仍然廣泛存在,進而闡述了阻礙世界農產品貿易自由化進程的WTO農產品貿易協調機制的局限性,并提出了相關的完善措施;最后,就中國農業如何應對世界農產品貿易自由化提出了三項政策建議。
關鍵詞:農產品貿易自由化;農業政策;改革WTO;協調機制;政策建議
一、導論
(一)選題意義
農業和農產品生產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在各國經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涉及到人民生活、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等一系列問題,因而農業歷來是各國政府保護的重點。農業保護嚴重扭曲了農產品貿易,使各國都深受其害,于是取消貿易保護、實現農產品貿易自由化成為大多數國家的共識。經過艱苦談判,烏拉圭回合談判最終達成《農業協議》,奠定了農產品貿易自由化的基礎。從《農業協議》開始實施至今,各國遵照《農業協議》履行承諾,農產品貿易自由化的進程不斷得到推進。但同時,WTO農產品貿易協調機制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還需要在談判中加以完善。中國是一個擁有超過9億農業人口的農業大國,作為一個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參與者,在農產品貿易自由化過程中將同時面臨來自內部與外部的雙重壓力。為此,深入研究世界農產品貿易自由化及WTO農產品貿易協調機制,積極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遵照國際協議調整國內農業政策,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增強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對于中國全面促進農業發展,維護國內農業安全以取得長治久安、持續發展的牢固基礎,具有重要的意義。
農產品貿易擴散效應探索論文
論文關鍵詞:農產品貿易綠色貿易壁壘關聯規則擴散效應
論文摘要:在中國加入WTO六年多以來,經濟發展欣欣向榮,國際貿易呈穩步發展趨勢。但是在農產品貿易中,我國卻出現了不少的問題,很多就是由綠色貿易壁壘引起的。而綠色貿易壁壘的擴散效應又比較明顯,需要我們對其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和分析。而運用關聯規則對其擴散性進行檢驗又從數理的角度給這個問題提供了更多有意義的想法。
一、引言
非關稅壁壘作為國際貿易壁壘的一個重要種類,對于一個國家的國際貿易有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我國加入WTO后,非關稅壁壘成為了其他國家對我國進行貿易制約的重要手段。而我國的農產品貿易作為關系到國計民生的貿易項目,在國際貿易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其他國家對我國實行越來越廣泛和嚴苛的綠色貿易壁壘(非關稅壁壘中技術性壁壘的一種),使我國的農產品出口貿易占總貿易額比率呈下降趨勢。很多學者對綠色貿易壁壘對我國農產品貿易的影響進行了深入地研究,也取得了很顯著的成果。而綠色貿易壁壘由于其涉及人類健康和生態安全等和人類生存發展息息相關的方面,因而和一般的技術貿易壁壘相比有其特殊性,也有著比其他技術性貿易壁壘更強的擴散性,對其擴散性的成因和特點的分析就是本文關注的重點。
二、案例分析
由于數據來源的有限以及關聯規則數據挖掘過程的復雜性。下面以案例為主結合關聯規則對我國農產品貿易中的綠色貿易壁壘的擴散效應(又稱連鎖反應)進行分析。
中美農產品貿易爭端現狀分析論文
1中美農產品貿易爭端的現實狀況
隨著中美農產品貿易的不斷加強,在農產品貿易中引發的爭端也日益增多。這些爭端嚴重影響了中美農產品貿易的正常發展。
中美農產品貿易的摩擦不僅是由于極高的關稅征收所導致,更多的是來自那些隱形的非關稅壁壘。首先是對農產品的高額貿易補貼,2002年美國《農業法》修改,使得政府補貼巨幅增加至1900億美元,范圍包括棉花,大豆,小麥等大宗商品外的其他如花生,羊毛,蜂蜜等。
其次是強制性技術標準,這里面主要又包括轉基因作物問題、綠色壁壘與食品安全問題以及環境壁壘。2002年我國頒布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等法規利用了世貿組織允許的技術壁壘,限制了美國轉基因作物的出口,引起了美國的不滿。同時由于中國水果的品質差,安全性低,常常受到美國的綠色壁壘阻礙,使得中國水果競爭力不斷減弱。對于環境壁壘,例如美國對許多食品的包裝要求可降解包裝,盡量減少對于環境的損害,這也使得貿易的成本增加,實現了美國的貿易保護。
最后就是關于傾銷與反傾銷問題。我國頻頻遭受農產品的反傾銷案件困擾,涉及反傾銷的商品有蜂蜜,大蒜,小龍蝦,濃縮果汁等,被征收高額的反傾銷稅,使得中國本來具有比較優勢的許多商品失去了競爭能力。
面對各種各樣的貿易爭端,使得我國的農產品出口成本上升,國際競爭力下降,我國農產品走向美國市場受到了阻礙,不斷引發的貿易爭端也使得兩國在農產品領域的貿易交往受到損害,最終不能最大化的獲得國際貿易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