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蘋果貿易流向與市場

時間:2022-12-13 10:51:48

導語:小議蘋果貿易流向與市場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蘋果貿易流向與市場

本文作者:張復宏趙瑞瑩張吉國胡繼連工作單位:山東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一)模型的選擇與構建國際市場勢力模型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邊際成本模型(Hall,1988),使用邊際成本加成能力來衡量特定產業的市場勢力;另一種是剩余需求彈性模型(Goldberg&Knetter,1999),通過估計剩余需求彈性來衡量市場勢力大小。由于實際中邊際成本模型中的邊際成本較難獲得,而剩余需求彈性模型的主要前提是同質產品,是在完全壟斷市場以外的一般條件下的出口企業價格加成的測度方法,并且能反映出國際間不同因素對市場勢力的影響,所以本文選擇Goldberg&Knetter(1999)的剩余需求彈性模型研究中國蘋果出口的國際市場勢力。回歸模型采用對數形式,表達式如下:lnPmt=λm+ηmlnQmt+αmlnZmt+β2mlne2mt+β1mlne1mt+γ1mlnM1t+γ2mlnM2t+εmt(2)式中,模型各變量的下標t表示區間年份,m表示中國蘋果出口的目標市場國。Pmt和Qmt分別表示中國向目標市場國m出口蘋果的單位價格和出口數量。Zmt表示由目標市場國m的需求轉換參數所組成的向量,該向量由實際GDP及消費者價格指數CPI組成。成本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隨出口目標市場國變化的因素,如enmt表示競爭國n(n=1,2)和出口目標市場國之間的雙邊匯率,在模型中考慮了出口國的兩個競爭國,第一個競爭國與目標市場之間的匯率e1mt,第二個競爭國與目標市場之間的匯率e2mt。另一類是不隨出口目標市場國變動的因素,如競爭國的蘋果生產成本,以Mnt表示競爭國n(n=1,2)的蘋果生產成本;參數ηm即為中國出口蘋果在目標市場國m中的剩余需求彈性,若ηm顯著不為0,則說明中國對m國出口蘋果的出口價格在一定程度上受自身出口量變化的影響,具備一定的價格影響或價格加成能力。當ηm<0,其絕對值可以衡量國際市場勢力的相對強弱,絕對值越大,對出口蘋果的價格加成能力越高、市場勢力越強。λm為常數項,參數ηm、αm、βnm、γnm(n=1,2)為外生變量,分別反映模型中變量的系數影響,εmt為隨機干擾項,其余為內生變量。

(二)研究對象的選取由于模型對檢驗對象的同質性要求較高,產品又必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選取聯合國貿易數據庫UNCOMTRADE按HS1992統計標準中六位碼080810產品進行計算,根據聯合國貿易數據庫2008—2010年中國蘋果對出口對象國出口額綜合排名前五位的國家依次為俄羅斯、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和越南,近三年對以上五國蘋果出口總額都超過了中國對世界蘋果出口總額的50%,因此,選擇以上五國作為分析中國蘋果國際市場勢力的目標市場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在目標市場國中,主要的競爭國按2010年出口額排序,選取前三位國家進行研究。在俄羅斯市場中進口前三位依次為波蘭、中國、摩爾多瓦,在印度尼西亞市場上進口前三位依次為中國、美國和新西蘭,在泰國市場上進口前三位依次為中國、新西蘭和美國,在菲律賓市場上進口前三位依次為中國、美國和智利,在越南市場上進口前三位依次為中國、美國和新西蘭。以ISO國家代碼標識國家名:俄羅斯(RU)、中國(CN)、波蘭(PL)、摩爾多瓦(MD)、印度尼西亞(ID)、美國(US)、新西蘭(NZ)、菲律賓(PH)、智利(CL)、泰國(TH)和越南(VN)。

(三)資料來源本文選取數據的樣本區間為1996—2010年,其中蘋果的進口數據取自聯合國貿易數據庫UN-COMTRADE;目標市場國的GDP數據來自聯合國數據庫NATIONALACCOUNTS,并且選用了其中經調整后的實際GDP;數值CPI是根據聯合國數據庫計算得來;競爭國與出口目標市場之間的匯率用一單位的競爭國的貨幣表示出口目標市場的貨幣,即競爭國與出口目標市場之間的匯率等于出口目標市場貨幣/一單位競爭國的貨幣,歷年匯率數據來源于美國農業部的ERS數據庫;中國、美國、新西蘭、波蘭和智利的蘋果成本取自聯合國糧農組織數據庫PRICESTAT中的蘋果生產價格,摩爾多瓦由于為非蘋果主產國*,蘋果成本由其從世界進口蘋果的平均價格代替,數據取自聯合國貿易數據庫;由于聯合國貿易數據庫中印度尼西亞1996—1999年蘋果數據與2000年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屬于不穩定數據而予以剔除,模型數據區間僅選擇2000—2010年,樣本容量為11,而越南的蘋果數據存在缺失和滯后,因此越南模型數據區間僅選擇2001—2009年,樣本容量為9。

(四)檢驗結果利用以上數據,通過Eviews6.0分析軟件對模型(2)進行回歸分析。在回歸過程中,基于自由度的考慮,剔除回歸系數不顯著的變量,采用逐步回歸法篩選出擬合程度較好的回歸方程,回歸結果如表4所示。由表5可知,在出口目標市場菲律賓、俄羅斯、印度尼西亞和越南的剩余需求彈性系數ηm顯著不為0,表明在以上四個國家,中國出口蘋果的價格變動能夠部分由自身出口量變動加以解釋,具有一定的市場勢力。市場勢力的大小可以由ηm的絕對值表示,對目標國的市場勢力按大小依次為菲律賓、印度尼西亞、俄羅斯和越南,即在中國蘋果出口目標市場中,菲律賓的市場勢力最強,印度尼西亞、俄羅斯和越南居中,而在泰國市場近似于完全競爭市場,尚不存在市場勢力。為研究中國蘋果在世界市場上的勢力,本文選取波蘭向俄羅斯出口蘋果貿易情況作比較分析。在俄羅斯蘋果市場中波蘭和中國為蘋果主要供給國,俄羅斯為主要需求國,波蘭蘋果產業國際貿易狀況與中國蘋果相類似。根據聯合國貿易數據庫資料統計,在俄羅斯市場上,蘋果主要供給國為波蘭、中國和摩爾多瓦,本文將三國視為俄羅斯蘋果出口主要競爭國。模型中其他數據來源同上,時間序列同樣選取1996—2010年,回歸結果如表4所示,中國蘋果在俄羅斯市場上的國際市場勢力為0.167,而波蘭在俄羅斯市場上蘋果的國際市場勢力為0.371(見表5)??梢姡袊O果的國際市場勢力較弱,在出口定價與國際貿易價值鏈利潤分配中處于被動地位??傊M管中國蘋果在國際市場上已具有一定的市場勢力,出口單價近年來也有所提高,但與目標市場主要競爭國相比并不占優(見表6),中國蘋果的貿易利益較低,控制價格的能力不強,現實的市場勢力并不明顯。

(五)原因分析1.較高的市場份額有利于中國蘋果市場勢力的構建。由表6可知,在菲律賓市場上中國出口份額超過90%,處于壟斷地位;在印度尼西亞市場上中國出口份額也較高,形成寡占壟斷市場。可見,注重壟斷權構筑了其他國家進入該市場的壁壘,從而可以形成競爭優勢。在俄羅斯市場上,由于前三家市場份額占據了俄羅斯市場份額的半壁江山且中國位列次席,出口單價雖不及波蘭但明顯高于摩爾多瓦,因而也形成了一定的市場勢力。值得注意的是,在泰國市場上中國蘋果在市場份額上雖占據優勢,但出口價格與主要競爭國新西蘭、美國存在不小的差距,說明果品的檔次較低、差異化較小,因而尚未形成市場勢力。2.較少遭遇貿易壁壘的地區有利于中國蘋果市場勢力的構建。Bain(1951)認為市場勢力可來源于進入壁壘,進入壁壘是產業內的在位者相對于潛在加入者的成本優勢,由于成本優勢的存在,在位者可以把產品價格定位在競爭水平之上,而又不導致潛在進入者的進入。中國蘋果之所以在美國、歐盟、日本市場占有率低,一個重要原因是在上述國家和地區近年來持續遭遇貿易壁壘,嚴重阻礙了中國蘋果產品的出口。比如蘋果被歐盟列為“敏感”農產品,對蘋果進口設置季節性關稅壁壘,即在生產季節對進口蘋果征收較高的關稅。日本的水果關稅在0~32%變化,對蘋果、柑橘等本國生產的水果制定17%的高關稅以保護本國的水果產業。此外,非關稅壁壘尤其是技術性貿易壁壘對中國蘋果出口也產生了重要影響。例如由WTO-SPS協定認可的制定國際植物檢疫措施標準的機構現已制定27個國際植物檢疫措施標準,其中日本、美國及歐盟對蘋果進口都設置了較為嚴格的檢疫要求,而東盟、俄羅斯、中東等國家和地區基本沒有明確的檢疫要求,從而為以中低檔果品出口為主的中國蘋果貿易的快速發展帶來了機遇,因此在這些國家和地區有利于中國蘋果構建市場勢力。3.較低的成本優勢、豐富的品種資源有利于中國蘋果市場勢力的構建。一方面,蘋果生產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國擁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是包括西方發達國家在內很多蘋果生產大國無法比擬的資源優勢。由于中國蘋果產區相對較為集中,有利于規模經濟的形成,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蘋果的生產成本,可以憑借價格優勢占領周邊國際市場,為整個產業帶來市場勢力。另一方面,由于蘋果屬溫帶水果,與周邊許多國家的水果生產存在明顯的互補性,加之中國地域遼闊,適合蘋果生長的丘陵山地眾多、氣候環境復雜多樣,蘋果品種資源豐富,有利于不斷改良和優化蘋果品種,維持蘋果生產的差異化和產品的多樣化,從而在這些國家形成市場勢力。1.中國蘋果的貿易流向主要集中在周邊國家和地區,在國際市場上已具備了一定的市場勢力。從影響貿易流向的主要因素角度看,出口對象國的GDP、中國蘋果產量、蘋果出口價格以及是否加入WTO都顯著影響著中國蘋果出口,其中如何盡快提升出口價格、優化出口市場結構是進一步做大作強蘋果貿易亟待解決的問題。從國際市場勢力分析的角度看,中國蘋果出口在菲律賓市場勢力最強,在印度尼西亞、俄羅斯和越南居中,在泰國尚未形成市場勢力。值得注意的是,盡管中國蘋果已在周邊國家形成了一定的市場勢力,出口單價近年來也有所提高,但與一些出口目標市場的主要競爭國相比,中國蘋果的貿易利益較低,控制價格能力較弱,現實的市場勢力并不明顯。2.中國蘋果的市場勢力主要來源于較高的市場份額。從具備市場勢力的目標市場分布角度看主要集中在較少設置貿易壁壘的國家和地區。但是,從發展的角度看,由于目前中國的蘋果生產仍以中低檔果品為主,從而導致了市場結構的不合理,表現為出口市場分布過于集中于東盟市場,而在俄羅斯、西亞、中東等非蘋果主產區的市場占有率不高。因此,當務之急是加快蘋果產業的結構優化和調整,充分利用國內外品種資源、兩個市場,發揮規模優勢,形成果品的差異化,加強蘋果生產的組織管理,提高果品質量,竭力樹立優質蘋果品牌,提升獲取市場勢力的能力。3.在出口市場多元化、出口產品多元化上下功夫,細分國際市場、優化出口結構,滿足不同的市場需求。應徹底改變以往那種只重銷量而不重質量的營銷模式,促進銷量和價格的同步提高,通過提升中國蘋果的國際市場勢力從而獲得更多的利益。針對美國、歐盟、日本等主流蘋果消費市場,可以通過濃縮果汁等蘋果加工品的出口繞開針對蘋果出口的貿易壁壘。總之,應通過蘋果種植規模、品種的調整和優化,力爭做到蘋果生產的規模、質量并重,國內、國際并重,鮮食、加工并重,積極貫徹蘋果產業的區域化、優質化、產業化和外向型發展的戰略方針,努力實現中國蘋果產業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