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教育服務貿易論文
時間:2022-02-12 02:48:51
導語:國際教育服務貿易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明確將教育納入服務貿易范疇,這份具有國際法規地位的文件確立了國際教育服務貿易的地位。在“教育服務貿易”觀念支持下,一些國家甚至將擴大“教育出口”作為國家貿易發展的戰略。由于教育服務貿易是出于經濟目的所進行的教育服務輸出與輸入,很多學者認為這種“經濟性”與教育的“公益性”相沖突,將教育視為增加收入的貿易是典型的教育產業化,而教育產業化會影響教育的公益性。中國的教育服務貿易與歐美國家相比差距過大,長期以來,中國是教育服務貿易的凈進口國,教育服務貿易存在巨額逆差,這必須引起我國相關部門的重視。
1教育服務貿易:教育產業化的大趨勢
1.1GATS中教育服務貿易的“經濟性”地位
教育服務是GATS中12個服務貿易部門之一,我國在加入WTO時也對教育服務貿易作出了部分承諾,這表明我國已經接受了教育服務的概念并開始步入國際教育服務商貿活動的發展行列。教育服務在GATS中的出現意味著教育可以作為一種產品進行貿易,其“經濟性”地位得以在國際性法規中體現,教育服務產品的“可貿易性”因為GATS而得以保障。我國對教育服務貿易作出部分承諾,但不包括義務教育和特殊教育服務,這意味著教育服務貿易的“經濟性”地位在我國被予以承認。
1.2教育服務貿易是教育產業化的發展趨勢
教育服務作為現代教育交流的一種形式,正催生著教育屬性的變化。國家間教育交流的影響因素和根本動力已從文化力量為主到政治力量為主,再到經濟力量為主的方向轉變[1]。事實證明,即使在發達國家,教育服務貿易和教育產業化的發展不僅沒有影響教育的公益性,反而增強了教育的競爭力。當WTO強調教育服務可以作為產品在國家之間進行貿易時,也就意味著國際上在意識領域內已經將作為公益性“事業”的教育當作了盈利性的“產業”,教育服務的“經濟性”和“產業性”便成為新時期的主要關注點。中國是典型的教育大國,教育的發展也應突出其經濟性,我國也應將教育當作一項產業來發展,將教育服務貿易中收取的費用再用于教育教學活動,改善教學條件,增加教育的“經濟性”,這不僅沒有改變教育的公益性[2],反而更能發揮教育資源的優勢和潛能。
2教育支持者的博弈:教育服務貿易空間的拓展
2.1教育支持者的博弈動機
教育的收益是社會或個人通過教育增加所獲得的收益[3],是通過培養和提高勞動者的知識和技能而給社會或個人帶來有益效果[4]。站在教育支持者的角度,教育收益也直接影響高校生源狀況,繼而關系學校的影響力和長遠發展。當教育支持者將教育當作經濟行為來考察時,教育的收益就體現為經濟收益與非經濟收益。教育支持者的經濟和非經濟收益互有影響,非經濟收益往往影響一個學校的聲譽,是衡量一個學校是否具有競爭力的重要指標,其最終將對學校的生源和地位產生直接經濟收益影響。由于教育支持者的教育收益在現實中有較大差異,如民辦學校往往得不到國家財政補貼而陷入經費不足的局面,其考慮更多的是經濟收益,而公辦院校則考慮更多的是人才培養、引進高水平師資及提升社會地位等非經濟收益,因而這種收益便成為教育支持者博弈的主要動機。
2.2教育支持者的博弈過程
在我國目前的教育體制和教育模式之下,我國教育支持者們的國內收益顯然是既定的,民辦院校與公辦院校差異較大,很多院校已將目光投向了國際市場,力圖通過國際教育市場的開拓獲取收益。然而長期以來,我國教育發展以政府支持為主,在市場競爭中難免出現教育服務產品供給數量少及質量不穩定現象,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在國外留學,我國成為國際教育服務貿易的凈進口國。教育產業的發展,若從經濟學的角度出發,則每個人的任何行為是個人的選擇,而這個選擇是可以被推測的;在任何局限條件下,每個人都會一貫地爭取最大的私利[5]。事實證明,發展教育服務貿易是可以增加教育收益的,無論是直接收益還是間接受益。假設:政府支持的公辦學校通過開拓國際教育市場增加教育收益2個單位,不開拓國際教育市場而維持現狀的教育收益1個單位;市場支持的民辦學校開拓國際教育市場付出的成本較大,只能收益1個單位,而不開拓國際教育市場則收益0個單位,這種假設也符合目前中國教育服務貿易現狀。顯然在此情況下,每個支持者都有自己的占優策略,該博弈的結果是政府支持者和市場支持者都選擇自己的占優策略。在教育支持者開拓國際教育市場以獲取收益的博弈中,教育服務貿易的市場空間將不斷被拓展,這對每個參與者都是有利的。作為教育支持者們來說,教育的收益是其最終能否繼續生存下去的根本,在教育服務貿易逆差不斷擴大的中國,這意味著教育的直接經濟收益將會不斷減少,國內教育支持者將面臨巨大的挑戰,那么開拓國際教育市場,發展國際教育服務貿易,提升國內教育產品質量將是一種必然。
2.3教育支持者的博弈結果
在教育支持者的博弈過程中,最終拓展了國際教育服務貿易的市場空間,我國通過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利用國內教育資源優勢,面向國際教育市場招生,為全球提供教育服務。教育支持者在國際教育市場中的競爭更為激烈,只有競爭才會產生效率,這對一個國家提升教育服務質量及提供多樣化的教育產品也是一種激勵。我國與西方國家相比,教育服務產品的供給規模與質量還有一定的上升空間。在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中,我國的教育支持者最終有兩種表現,第一種是在競爭中不斷調整策略,發揮學科優勢,提升教育質量與影響力,通過與其他國家進行多樣化的合作模式,提供高水平的教育產品,從而提高其經濟收益和非經濟收益。第二種是部分教育支持者在競爭中受挫,最終無法分得國際教育市場的一杯羹,甚至喪失國內教育市場而被淘汰。這兩種表現是符合市場競爭規律的,也是教育支持者的最終博弈結果———國際教育服務貿易空間的拓展。
3促進我國教育服務貿易發展的再思考
3.1國際教育服務貿易發展的關鍵在于教育質量的提升
教育國際化的觀念和國際教育服務貿易的發展離不開高質量的教育產品,面向全球范圍提供教育服務,不僅要求我國具有國際化的觀念,也要在師資和學生的國際化交流、課程設置與國際接軌及學術交流與合作等方面有相應的質量保障措施。教育對個人來說是提高綜合素質的重要手段,與個人的未來福利有密切關系。就我國國內而言,教育產品的質量供給不平衡,這不僅表現在學科專業上的不平衡,也表現在地區分布上的不平衡。例如國內的優勢教育資源往往集中在北京、上海等經濟發達城市。因此,如果我國在國際教育服務競爭中不注重教育質量的提升,這勢必會更加依附于發達國家,人才流失更加嚴重,通過提供高質量的國際教育服務,發揮自身學科和專業優勢,分享國際教育服務貿易利益是我國擺脫對發達國家依賴關系的重要手段之一。
3.2國際教育服務貿易的發展應注重國家“軟實力”的提升
約瑟夫•奈提出,“軟實力”主要包括文化吸引力、政治感召力、塑造國際規則和決定政治議題的能力。應該注意到一個國家的文化是其軟實力的重要表現,而文化的發展與傳播主要依靠教育體系,我國通過拓展國際教育市場、發展國際教育服務貿易,使中國教育走出國門,這不僅僅是一種經濟現象,也是一種文化現象,也意味著國際教育服務貿易是我國“軟實力”提升的重要紐帶。國際教育服務貿易是國家間文化輸出和輸入的媒介和載體,教育發達的歐美國家和韓國、日本等國家為吸引優秀的留學生提供大量的獎學金,這些領域的優秀學生遍布世界各地,對為其提供教育服務國家的文化具有較深的認同,國際教育服務貿易為其軟實力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相比之下,我國在這方面是比較欠缺的,雖然我國在國際教育領域取得了一定成果,如孔子學院的穩步發展,我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留學生生源國,教育輸入規模龐大,但在輸出教育方面較為落后,引進的留學生主要集中于發展中國家,且教育輸出收益不明顯。
3.3國際教育服務貿易發展需處理好效益與體制的關系
我國現有的教育模式存在競爭力不足的問題,教育服務貿易逆差不僅沒有縮小,反而愈來愈大。教育服務貿易本質是教育利益的國際化擴展,是教育產業化發展的趨勢,要在國際教育市場中具有競爭力就必須走出去且走出自己的特色,我國發展國際教育服務貿易就必須結合本國文化特色和挖掘自身的教育特色,在汲取他國教育發展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教育創新,這是提高教育生產力和教育服務質量的內在動力。我國需要引入競爭機制,鼓勵國內院校參與國際教育競爭,尋求提高教育收益和提升教育質量的符合自身發展的發展模式,我國可鼓勵民辦學校參與市場競爭,支持民辦學校參與世界競爭,扭轉我國巨大的教育服務貿易逆差,改善我國在國際教育市場上的不利地位。同時,要在市場適度調節和社會廣泛參與的基礎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求,進行教育創新,在追求經濟效益時注重與“制度”的匹配。
作者:劉俊霞單位:西安翻譯學院
- 上一篇:經濟增長與低碳經濟論文
- 下一篇:重型汽車技術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