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服務貿易影響因素研究
時間:2022-11-13 08:41:40
導語:旅游服務貿易影響因素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海南省作為國際旅游島和服務貿易試點地區,發展旅游服務貿易刻不容緩。海南旅游服務貿易主要受生產要素條件、需求條件、相關旅游支持產業、旅游企業的戰略與競爭程度四個基本因素影響。海南省政府應認真分析這四個因素對海南旅游服務貿易的有利影響和不利影響,揚長避短,加快海南自由貿易區的建設。
關鍵詞:海南旅游;服務貿易;影響因素
2016年2月25日國務院將海南省等地區作為我國率先開展服務貿易創新發展的試點省市。自1999年起,海南按國家的要求,努力建設國際旅游島,海南的旅游行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將海南旅游服務推向國際市場,發展海南旅游服務貿易,不僅可以增加外匯收入,增加當地人員的就業機會,改善投資環境,還可以帶動房地產、體育等產業的發展,增進海南與其他地區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根據邁克爾•波特的國家競爭優勢理論,本文認為海南旅游服務貿易主要受四個基本因素影響:
一、生產要素條件
海南生產要素條件既包括初級的自然觀光旅游資源,又包括高級的人為創造的文化旅游資源。海南省在開發旅游產品時,在尊重初級要素的比較優勢的前提下,更應當注重后天對旅游吸引物的創新。這幾年,海南省的旅游業雖然發展速度快,但東西部地區發展卻極不平衡,東部地區接待游客人次達到全省78%以上,而中西部地區接待游客的比例在全省22%以下。2018年7月,海南東部六縣市接待游客352.65萬人次,占全省的78.15%;中部六縣市接待游客40.38萬人次,占全省的8.95%;西部六縣市接待游客58.23萬人次,占全省的12.9%。海南各市縣接待游客數量也相差懸殊。2018年7月,三亞市接待過夜游客146.13萬人次,??谑薪哟^夜游客121.3萬人次,兩市接待人數占全省接待過夜游客量的59.26%,其余市縣接待人數僅占全省接待過夜游客量的40.74%。
二、需求條件
一般情況下,需求條件主要指本國旅游市場的需求,由于旅游服務貿易涉及對外貿易,它更強調外旅游客源市場的需求影響因素。馬爾代夫每年接待的國外游客達到200萬人次以上,普吉島每年接待的國外游客達到300萬人次以上。這幾年,巴厘島接待國外游客年均也達到300萬人次。海南島與其他世界著名旅游島相比接待入境游客總量少。根據海南旅游局統計,2015年1-6月,海南接待過夜入境游客累計28.51萬人次,海南累計接待境外游客數量僅占全部游客數量1%多,同比去年負增長18.68%。海南島接待的入境游客來源結構分布過于集中。根據海南省旅游發展委員會統計,2015年上半年,海南省接待過夜入境臺灣游客7.21萬人次,同比增長8.91%,增幅最高。臺灣地區超越俄羅斯成為海南最大的入境客源地。2015年上半年,來海南旅游的港澳游客數量同比下降;東南亞市場,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越南游客均下降,日本、韓國、菲律賓游客上升;美洲市場,美國游客上升;歐洲市場,英國、法國、德國等國游客上升,但原來最大客源國俄羅斯下降近六成。
三、相關旅游支持產業
與海南旅游相關的支持產業包括食、住、行、游、購、娛樂以及通訊等與旅游相關的產業。對海南入境旅游影響較大的相關產業主要是住宿餐飲業和交通運輸業。這幾年,雖然海南的星級賓館的數量在不斷增加,但引進的高端國際酒店企業不是很多,中國式高檔酒店成長速度較慢,海南酒店管理水平較低。在交通方面,沒有開通英國、法國、德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海外客源地的直達航班,不利于發展海南的入境旅游。
四、旅游企業的戰略與競爭程度
該影響因素主要指海南旅游企業的公司戰略、組織管理方式、經營模式創新度、市場競爭激烈程度。海南島位于我國最南端,擁有熱帶海濱、山區風景、歷史遺跡和少數民族風情等,適合發展熱帶農作物生產、海洋業和旅游業。海南在競爭激烈的國際旅游市場中知名度不高。美國的夏威夷群島、印度尼西亞的巴厘島、印度洋的馬爾代夫群島等世界著名旅游島嶼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與海南島相似,但國際上已具有較高知名度卻比海南島大很多。目前,海南島的國際競爭力與這些國外的旅游島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海南省政府應認真分析這四個因素對海南旅游服務貿易的有利影響和不利影響。對有利影響因素應加大發揮其作用,對不利影響因素應盡量縮小或消除,大力發展海南旅游服務貿易,加快海南自由貿易區的建設。
參考文獻:
[1]方杰.提升我國旅游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對策探討[J].經濟師,2016(10)
[2]周少芳.世界服務貿易的發展特征及中國的對策[J].國際經貿探索,2014(04)
[3]陳健.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的國別市場競爭力狀況和演變趨勢[J].國際經貿探索,2014(03)
作者:韓丹 單位:海口經濟學院
- 上一篇:太陽輻射數據分析及質量控制方法
- 下一篇: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策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