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貿易逆差原因論文
時間:2022-03-31 04:40:00
導語:美國貿易逆差原因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從統計方法、政治、經濟等方面全面分析了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產生的原因,并就中國在解決美國對華貿易逆差方面應有的對策給出了自己的學理思考。
關鍵詞:美國對華貿易逆差
中美兩國是位居世界前列的貿易大國,無論對中美雙方來說,還是對世界貿易來說,中美經貿關系的健康發展都是非常重要的。但中美貿易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存在嚴重的貿易不平衡問題,即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問題。按照美國的統計,2006年美國對華貿易逆差達到2326億美元。即使按照中國的統計,美國對華貿易逆差也達到1443億美元。在中美政治關系穩定發展的今天,雙方經貿關系的不平衡已經成為影響兩國關系的重要問題。為此,筆者試在分析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產生原因的基礎上,提出中國應對這一問題的對策。
一、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產生的原因
在中美經貿關系中出現美國對華貿易較大逆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經濟因素,也有政治因素,還有統計方法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美國現有的統計方法夸大了其對華貿易逆差的程度。雖然美國對華貿易存在順差,但實際上并不像美國宣稱的那么嚴重。由上述數字可知,中美雙方統計的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差別竟達到883億美元。造成這一巨大差距的原因顯然是統計方式不同所致。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雙方各自的進出口價格統計不一致。目前中美兩國對出口商品都采取離岸價統計,對進口商品都采取到岸價統計。由于商品從離岸到到岸存在運輸費和保險費等,使到岸價的費用比離岸價的費用高出約10%。離岸價與到岸價的這一差異表現在中美經貿統計數據中就是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的進一步拉大。二是雙方對中國經香港的轉口貿易在統計上認識不一致。中美貿易的一個典型特征就是以香港為主的轉口貿易占有較大的比重。因此,如何統計兩國貿易中的香港轉口份額是評估中美貿易數據的重要因素。目前,中美雙方對外貿易進口都是按照原產地原則,出口都是按照直接目的地原則進行統計的。按照這一方法,美國把中國出口美國商品在香港轉口的增值都計算在中國對美出口范圍之內,而經香港轉口中國的商品則不列入對中國出口。中國按照多年來的慣例,一直把經香港出口的商品算作對港貿易,進口的美國商品算作從美進口。這種對轉口貿易中進出口商品不同的統計方法,擴大了中國對美貿易的順差。
2.美國出于政治考慮對華進行高科技出口的嚴格管制是其比較優勢難以發揮,產生巨大貿易逆差的重要原因。中美貿易的結構本身是互補的。中國相對于美國的主要比較優勢在于勞動力成本低廉,而美國相對于中國的最大優勢在于其科研能力、技術及人力資本。如果雙方都能充分發揮出自己的比較優勢,達到貿易平衡并非難事。比如只要美國賣給中國幾座核電站設施、幾艘勘探船、一些軍事武器就是數百億美元,美方的貿易逆差就可以馬上縮小甚至轉為順差。可是美國由于政治上仍存在冷戰思維,懼怕中國崛起對其構成挑戰,自1989年就一直在對華高科技產品出口問題上實行嚴格的管制政策,竭力推銷的主要是小麥、轉基因大豆等商品。2006年,中國對美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達到661億美元,同期從美國進口的高新技術產品只有224億美元。顯然,美國對中國貿易應有的比較優勢沒有發揮出來,雙方產品的優勢互補沒有充分得到體現,中國對美貿易出現較大順差也就不足為怪。
3.東亞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使中國成為勞動密集型產品的主要生產基地和對美貿易順差的主要國家。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東亞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紛紛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把其經濟體內已經喪失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對歐美出口摩擦較大的商品加工組裝工序轉移到中國,形成中國從這些國家和地區進口原材料及零配件,在國內進行加工組裝,然后出口到美國和歐洲國家的加工貿易格局。因此,亞太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使中國成為勞動密集型產品的主要生產基地,這些國家和地區在向中國轉移產業的同時,也將其在美國的一部分市場和對美貿易順差轉移給了中國。在20世紀90年代初,東南亞對美貿易順差很大,占亞洲對美國貿易順差的近90%。隨著東南亞加工貿易的轉移,東南亞對美國的貿易順差不斷減小,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則不斷增大,產業轉移引起的貿易順差轉移十分明顯。
4.跨國公司對中國的投資加大了中美雙邊貿易不平衡的規模。我國政局的長期穩定,經濟的高速發展,引進外資的優惠政策,以及低廉的勞動力,使得大量跨國公司把原本由本國生產或出口的商品及服務轉移到其在華子公司進行生產,并將其對美的出口也轉移到中國統計中,從而擴大了中國對美的外貿順差。而轉移的順差規模也隨著我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規模的擴大而增長。我國實際利用外資規模從改革開放伊始的幾億美元迅速增長到2006年的近700億美元,占2006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的5.8%,外商直接投資流入規模排在全球各國的第四位,列發展中國家第一。同時,在華的外資企業對美的出口也遠遠大于進口,并且其對美的凈出口額從1996年100多億美元增長到2005年的800億美元,占當年我國對美貿易順差的近70%。跨國公司在華投資建廠再向美出口的形式,加大了中美貿易不平衡的規模,是美國對華貿易逆差不斷增大的重要原因。
二、中國應對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的對策
由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產生原因可知,在很大程度上這種狀況的產生責任不在于中國。但畢竟由于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的巨大和逐年增加已經成為影響中美關系的一個重要原因。如美國多次指責中國在知識產權保護上不力和壓低人民幣匯率是影響美國對華貿易的重要原因,并對中國施加壓力。因此,在強調美國對中美貿易不平衡負有主要責任的同時,中國也應采取一些措施推動雙方貿易向均衡化方向發展,既不給美國提供指責中國的口實,又推動中國的經濟發展。
1.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在實現提高中國出口效益的同時,減少美國對華貿易逆差。我國近年來對外貿易發展速度很快,規模也很大,但從總體看仍是一種以數量擴展為主的增長方式,自主品牌建設薄弱,出口產品附加值低,主要利潤為知識產權開發企業和品牌銷售企業獲得,我國的貿易利益較少。同時,外貿增長主要是依靠勞動力、資金、土地等要素粗放投入實現的,增長的效率和質量不高,增長的基礎脆弱,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并且由于對對美國市場沖擊很大,容易引起貿易摩擦,對中美貿易的長期發展不利。因此,我們必須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品牌建設能力和整合資源能力,加快技術創新的步伐,加快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使我國傳統制造業逐漸從全球產業鏈的低端走向中端,進而走向高端,換言之,必須從委托加工或制造的低層次作業方式,走向自行設計的高層次,逐漸擴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增加出口產品附加值,不斷實現產業的升級換代,提高國際競爭力,也實現從產業結構國際分工的層次解決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
2.通過發展境外加工貿易,轉移部分對美貿易順差。我國對美貿易順差的一部分是由于周邊國家將其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對歐美出口摩擦較大商品的加工組裝工序轉移到我國。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實力和生產力水平已經有了極大的提高,我們可以借鑒日本、韓國等國家對我國加工貿易投資的做法,在不對我國產業安全、出口、就業造成大的影響前提下,鼓勵一部分企業把后續加工能力轉移出去,帶動中國加工設備和上游產品的出口,就近開拓市場,或利用當地配額直接向美國出口。加工貿易對外轉移的重點是國內原材料、零部件供給率較高的產品,最后一道加工環節增值率較低的產品和國內生產能力相對過剩的對美被動配額出口產品。這樣一方面可以減少我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同時有利于我國產業結構升級。3.開拓進口渠道,通過大訂單的高科技產品進口平衡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中國對美國的出口產品主要是擁有勞動力比較優勢的加工貿易。而美國擁有明顯的技術優勢,中國對其航空航天、生物技術、電子技術等方面的產品具有廣泛的需求。但由于美國對中國采取歧視性政策,使其對我國出口的高科技產品所占比重很低比較優勢難以發揮。因此,我國一方面要進一步發展與美國的政治關系,力促其放棄對中國出口的歧視性政策,鼓勵其用實際行動構筑建設性伙伴關系;另一方面要做好美國高科技企業的工作,通過這些企業施壓使美國政府放寬對中國高技術出口的限制。在美國現在已經允許出口的高科技產品領域,中國可以發揮政府的作用,通過大訂單減弱雙方之間的貿易不平衡問題。2006年,國務院副總理吳儀率領大型采購團訪問美國,與美國達成162億美元的采購協議。2007年,中國商務部代表團又與美國簽署采購協議138個,總金額達到326億美元。通過這些大訂單的采購,既可以控制我國對美的貿易順差規模,為我國的經濟建設服務,又可以在外交談判上獲得主動,為我國外貿發展爭取良好的國際空間。
4.適時穩妥地進行人民幣匯率改革。按照美國的說法,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過低是造成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巨大的重要原因,中國應當使人民幣升值。但從20世紀80年代日元升值在解決日美貿易不平衡問題中的作用看,人民幣升值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不過,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人民幣匯率改革也是必要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前幾次的匯率改革對經濟發展都產生了積極作用。當前,在人民幣幣值低估情況下,中國的出口企業即使出口低附加值產品也能賣得出去,賣出去后即使銷售利潤很低也能在國家的出口退稅政策方面獲得收益補償。這樣在全社會的生產要素和其他資源流動方面產生負面效應,造成低端產品消耗大量資源,而高附加值產品的潛在可用資源被擠占。因此,通過匯率制度改革,擴大人民幣升值幅度,有利于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也有利于我國企業進行海外投資,增強國際競爭力,也將一部分對美貿易順差轉移出去,降低不平衡的規模。我們要在不受外國左右的基礎上,適時穩妥地進行人民幣匯率改革。
5.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減少美國在此問題上挑起爭執。不可否認,我國在打擊盜版音像資料,保護知識產權方面還有許多不完善之處。加大打擊盜版的力度,一方面可以擴大對美知識產權的購買,增加對美的進口,減小中美貿易不平衡規模,另一方面對我國未來經濟的發展也有著巨大的作用。在經濟發展初期,對知識產權保護不足的不利影響還不十分明顯,反而可以低成本地發展加工工業。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加強自主創新的需要,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勢在必行。通過加大打擊盜版的力度,使科技創新得到應有的市場回報,將極大增強人們的科研創新熱情,進而提高產品附加值、優化產業結構,改變我國現有的高增長、高消耗、高污染的發展模式,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增長方式。因此,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無論是在貫徹科學發展觀上,還是減少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方面,都是大有裨益的。
- 上一篇:外商投資行業性退出研究論文.
- 下一篇:風險投資法律制度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