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易新理論與外貿戰略論文
時間:2022-08-06 03:07:00
導語:國際貿易新理論與外貿戰略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國對外貿易的現狀,然后對國際貿易新理論進行了介紹,著重對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產業內貿易理論和競爭優勢理論進行了闡述,最后探討了國際貿易新理論對我國對外貿易戰略的啟示,提出了中國對外貿易的新戰略。
關鍵詞:國際貿易新理論外貿戰略啟示
在如何開展對外貿易上,發展中國家大都是按照傳統比較優勢理論,強調勞動力和資源優勢。這樣雖然使發展中國家在一段時間內得到了一些貿易利益,但是也因此強化了低水平的產業結構,使其長期發展缺乏后勁,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進一步擴大。在我國對外貿易規模不斷擴大的今天,要想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必須重視國際上20世紀70年代以后興起的國際貿易新理論,實施創新的對外貿易戰略,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產業。
一、我國對外貿易的現狀
1、外貿增長方式為粗放型,經濟發展水平較為落后
與世界發達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外貿規模擴大較迅速,但仍是粗放型的,出口產品附加價值低,技術含量低。根據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我國企業在短時間內難以適應外貿發展戰略轉型。另外,由于我國目前從事加工貿易的勞動力素質問題,三資企業加工貿易升級換代難度也較大,使得我國有可能失去一部分中低檔產品的國際市場,同時失去一次參與新一輪國際間產業轉移的機會。
2、出口產品的整體層次較低,主要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
我國的勞動力資源豐富,價格低廉,外貿出口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阻礙了我國的產業升級,僵化了我國的產業結構。
3、在國際分工中處于不利地位,產品附加值低
發達國家憑借高端技術優勢在國際分工中占有優勢地位,在國際貿易中獲得最大的利益。我國目前的加工貿易仍處于傳統發展階段,發展水平較低,技術含量不高,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低下。即使是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也主要從事中低端的加工裝配,國內增值率不高。另外,在我國,低附加值加工貿易快速發展,尤其是來料加工的發展,加劇了高價進口原料、低價出口產品的現象。由于外商控制核心技術和銷售渠道,跨國公司通過對技術和品牌的控制取得了產品的主導權,獲得高額利潤,而我國加工企業只能獲取微薄的加工費用。
4、資源和能源消耗較大,環境污染嚴重
發達國家把勞動密集型產業、低附加值的加工業以及資源和能源消耗型產業轉移到我國,加大了我國的能源和環境壓力,使我國蒙受巨大的經濟損失。高消耗、高污染的出口模式加劇了我國的資源匱乏和環境惡化。
5、貨物貿易規模迅速擴大,服務貿易發展相對滯后
我國的服務貿易發展水平落后,遠遠跟不上貨物貿易的發展,特別是保險、物流、銀行、中介等,成本和費用高,服務質量差,已經不能滿足外貿迅速發展的需要,成為外貿增長方式轉變的障礙。
二、當代國際貿易新理論
二戰后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國際貿易的規模越來越大,國際貿易的商品結構和地區分布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比重相對擴大,產業內貿易迅速發展。面對這些新情況,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即比較優勢理論和資源稟賦說已難以作出有力的解釋。經濟學家們在“里昂惕夫之迷”的推動下,在國際貿易理論研究中不斷探索,先后出現的國際貿易新理論中影響較大的有以下幾種。
1、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
戰略貿易理論(StrategicTradeTheory)是保羅·克魯格曼(P.R.Krugman)等提出來的。1984年,克魯格曼在《美國經濟學評論》上發表了一篇題為《工業國家間貿易新理論》的論文。克魯格曼認為,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都是建立在完全競爭市場結構的分析框架基礎上的,因而不能解釋全部的國際貿易現象,尤其難以解釋工業制成品貿易,從而提出應對國際貿易理論的分析框架進行更新的主張。1985年,克魯格曼又在其與赫爾普曼(E.Helpman)合著的《市場結構與對外貿易》一書中,運用壟斷競爭理論對產業內貿易問題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和闡釋,并建立了以規模經濟和產品差別化為基礎的不完全競爭貿易理論模型,被國際經濟學界稱之為新貿易理論,即戰略貿易理論。
戰略貿易理論認為,在不完全競爭的現實社會中,在規模收益遞增的情況下,要提高產業或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必須首先擴大生產規模,取得規模效益。而要擴大生產規模,僅靠企業自身的積累一般非常困難,對于經濟落后的國家來說更是如此。對此,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政府應選擇發展前途好且外部效應大的產業加以保護和扶持,使其迅速擴大生產規模、降低生產成本、凸現貿易優勢、提高競爭能力。戰略貿易理論建立在不完全競爭貿易理論的基礎上,為國家進一步干預貿易活動提供了理論依據。
2、產業內貿易理論
20世紀70年代,格魯貝爾和勞埃德等人開創了產業內貿易理論研究,到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經濟學家克魯格曼進一步推動了這一理論的發展。該理論不同于側重論述產業間貿易的傳統貿易理論,它側重研究貿易雙方在同一產業中既出口又進口同類異質產品的產業內貿易。在不完全競爭產業中,規模經濟和產品差異是產業內貿易形成的決定因素。即使各國具有同等技術水平和資源條件,規模經濟效益的存在仍能使大規模生產的國家在產品成本方面擁有競爭優勢,而且這種優勢將隨著生產的擴大而增大,因而有可能達到專業化生產,向同類產品生產規模較小的國家出口。同時,各國產品在質量、性能、品種、規格上的種種差異有可能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偏好的消費者需要,從而引發差異產品的產業內貿易。
3、競爭優勢理論
20世紀80年代以來,波特(MichaelPorter)在其三部著作《競爭戰略》、《競爭優勢》和《國家競爭優勢》中提出了競爭優勢理論。波特希望回答的中心問題是:為什么某個特定產業在某個特定國家能獲得并維持相對于它國的競爭優勢。波特的國家競爭優勢是指競爭主體在市場競爭中建立起來的、持久的優勢地位,他認為“國家的繁榮是創造出來而不是繼承而來的”,產業競爭力來自其創新與升級能力。波特提出了決定產業競爭優勢的“4+2”因素,認為決定一個產業的競爭優勢主要有四類因素:生產要素、需求狀況、支持性產業及相關產業狀況、企業戰略及結構和競爭者。除上述四種核心因素之外,還存在著兩種輔助因素,即政府和機會。這六個因素影響著行業和企業的競爭優勢,形成了一個含括波特競爭優勢理論主要思想的“鉆石模型”,模型中的每一組因素都可單獨發生作用,又同時對其他因素產生影響。波特的競爭優勢理論為預測產業競爭優勢的發展方向以及長遠發展潛力提供了一個非常有用的分析工具。
三、貿易新理論對我國外貿戰略的啟示
戰后國際貿易新理論從不同角度揭示了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符合當今世界對外貿易的實際情況,對于我國制定對外貿易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1、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形成高技術出口產品的競爭優勢,提高產業內貿易指數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程度的提高,全球競爭突出表現為高科技水平的競爭,由此帶來世界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表現在世界貿易格局上就顯現出各國出口商品結構的知識、技術密集化。因此,在未來競爭中,最具競爭力的產業就是高科技產業,誰能在高科技產業占有一席之地,誰就能成為佼佼者。另外,依據產業內貿易理論,大力發展高科技產業能促進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同種類差異產品之間的貿易,是提高對外貿易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國要想提高國際競爭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是關鍵。2、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由貿易大國邁向貿易強國
在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全球貿易自由化步伐進一步加快的世界經濟大環境下,我國的對外貿易也應按照發展開放型經濟的思路加以考慮。要依據國際競爭優勢理論,堅持以質取勝的戰略,提高出口商品和服務的競爭力,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開拓新興市場,努力擴大出口,只有這樣,才能使一個追趕型的中國盡快成為貿易強國。
3、實行政府適度保護政策
根據戰略性貿易理論,政府對于高科技產業在關稅和其他方面給予適度保護和扶持,將有利于頂住外國進口產品的強大沖擊,有利于產業結構的優化提高,有利于培育產業競爭優勢和國家競爭優勢。國家的戰略性貿易性政策還能促使企業實現規模經濟,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并帶來外部經濟。
4、發展高層次的產業內貿易,提高對外貿易競爭力
隨著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產業內貿易在給各貿易國帶來貿易利益的同時,還加快了科學技術管理經驗、企業家精神在不同國家同一行業內的傳播和擴散。通過規模經濟,實現不同國家在產品層次上的分工,實現產品生產的國際化,從而促進一國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的發展,進而推動一國的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由此可見,提高產業內貿易水平,是提高對外貿易競爭力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國的貿易格局基本上還建立在以比較利益為基礎的產業間貿易,而產業內貿易則較不發達,這種貿易格局阻礙了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影響了我國的競爭力。因此,加快發展高科技產業,促進我國與發達國家之間同水平差異產品之間的貿易,是形成對外貿易競爭優勢的重要途徑。
5、政府要轉變職能,為企業、產業發展創造一個有利的競爭環境
政府應該擔當起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職責,為企業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鼓勵企業競爭和創新,建立和完善企業提高產品出口競爭力的政策環境,建立較為完善的政策、法律、知識產權保護、出口促進服務體系。切實加強政府在發展對外經濟貿易中的地位和作用。政府要增加科研投入,加強科技推廣,提高勞動力素質,建立信息服務體系,提供市場行情和動態,指導企業生產和出口,作好對外貿易規劃。同時,政府應積極推行自由貿易,把本國企業推向國際市場,強化企業的競爭意識,在風云變幻的國際市場上錘煉企業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RobertC.Feenstra:AdvancedInternationalTrade:TheoryandEvidence[M].UniversityofCalifornia,Davis,andNationalBureauofEconomicResearch,August2002.
[2]何蓉、高謙:戰略性貿易政策在我國的適用條件分析[J].對外經貿實務,2007(8).
[3]張吉國、周娟、田野青:從比較優勢走向競爭優勢:中國對外貿易戰略轉變的依據和路徑[J].商業研究,2007(7).
[4]劉純安、王書軍:國際貿易新理論與中國對外貿易戰略的創新[J].當代經濟,2007(7).
[5]馮居君: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及其啟示[J].商洛學院學報,2007(2).
- 上一篇:全球化與發達國家貿易分析論文
- 下一篇:貿易平衡程度變化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