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貿易中技術運用的問題以及決策
時間:2022-11-25 10:40:00
導語:對外貿易中技術運用的問題以及決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技術引進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表現
1.技術引進的目的,方式和結構發生了變化
隨著企業技術引進水平的不斷提高,引進的目的逐步從單一生產技術的引進轉向以調整產品結構,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強創新能力的技術引進。引進方式除了傳統的購買設備與技術,技術許可,技術服務,合作生產,作股投資,補償貿易等,還出現了相互交換技術使用權,特許專營等新方式;大規模成套設備引進逐步被關鍵技術,關鍵設備的引進所替代。這說明我國企業對技術與企業競爭力的關系有了更深的認識,技術引進目標更加明確,方式靈活多樣。
2.引進技術的來源多元化
部分發達國家對我國轉讓技術政策出現變化。技術引進主要來源地包括美國,德國,日本,瑞典,香港,意大利,法國,韓國,英國,俄羅斯,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部分發達國家注意到,只通過出口產品或設備方式而不轉讓技術將逐步失去在我國市場上的競爭優勢,已開始調整政策,加強對我國的技術轉讓,并通過新一輪的技術合作達到重新占領中國市場的目的。
二、我國在技術引進中存在的問題
1.我國技術引進總體水平偏低,核心技術和關鍵裝備偏少
受國內經濟增長方式和產業結構及發展水平的制約,特別是發達國家的技術出口限制,我國引進的技術與國際先進技術水平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跨國公司輸出的絕大部分技術屬于二流的,所謂“市場換技術”只是集中在中低水平上,尤其在一些特殊領域的核心技術和關鍵裝備方面,發達國家仍對包括我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實行封鎖。產業技術的發展仍然是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
2.整體產業技術水平落后,創新能力不足
我國整體工業技術水平的落后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技術裝備落后。在新的經濟形勢下,大中型企業反應遲鈍、復蘇緩慢,必然阻礙技術引進向結構優化、有序發展的方向轉化。其次,多數行業的關鍵核心技術與裝備基本依賴國外。我國企業的消化吸收能力不強,缺乏對引進技術的系統集成、綜合創新。引進技術固然重要,但建立一個引進、消化、吸收和創新的機制更為重要。
3.企業用于消化、吸收引進技術的投資不足
引進技術只有與消化、吸收和創新相結合才能很快形成自主創新能力,擺脫對技術引進的依賴。因此,一些國家都大幅度增加這方面的投入。如日本、韓國等國家引進技術和對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創新的投入之比是1∶8左右,因而能做到第一臺設備引進,第二臺自主制造,第三臺即能出口。而我國的這一比例僅為1∶0.07.這就造成引進再引進,重復引進,長期不能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
三、推進我國技術引進的對策建議
1.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鼓勵支持企業特別是大型企業建立和完善技術中心,形成比較健全的技術開發體系,在主導產品的關鍵技術和集成技術上盡快形成自主開發能力;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有效資源,對重點領域、重點項目的技術引進工作進行聯合行動,開展消化吸收與創新工作。鼓勵企業與科研機構合辦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推動以企業為主、政府扶持、大學與科研院所參加的方式,廣泛建立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共同開展投標、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等工作,通過稅收優惠和加大國家財政投入的手段,鼓勵企業加大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投入力度,促使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
2.加快建設企業技術引進和技術創新促進體系
根據國家產業發展方向和要求,重點支持企業引進電子通信、生物技術、民用航空航天、機械制造、石油化工、清潔發電、新材料、節約能源、環境保護等具有市場潛力且在未來競爭中將取得優勢的或對國計民生具有重大意義的技術。
積極開展多雙邊技術合作。通過加強政府間及非政府組織、企業間交流與合作,突破發達國家的技術壟斷,促進高新技術的引進;采取聯合研究,合作攻關和對往等多種形式,擴大合作范圍;拓展技術引進來源國,適應企業的技術需求引進不同層次的技術;利用多雙邊合作機制,為雙方企業和科研機構間進行研發和技術合作牽線搭橋。
3.政府要加強對技術引進與創新的引導
由于技術的擴散和外溢,它具有一定外部性,政府應在技術引進與創新上加強引導與投入,這并不是忽視市場的作用,而是由于技術的外部性和現階段缺乏有效的風險資本市場、技術市場條件下的必然選擇。政府應利用產業和財政政策對經濟發展急需的引進技術與二次開發創新給予支持和引導,解決技術消化、吸收創新的資金瓶頸。建立公用科技信息平臺消除國內技術創新與技術引進的分離,使國內自主技術創新與技術引進可以有效地結合。
4.要用科學發展觀指導技術引進與消化再創新
要把技術引進消化吸收與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緊密結合起來,要把提升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和自主創新工作結合起來,要以科學的發展觀來指導技術引進與消化再創新工作。國家要提出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的相關政策;提出有利于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的財稅、人才等方面的鼓勵政策,既要避免低水平的重復引進,又要切實做到真正引進了“技術”,探索由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到形成自主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
- 上一篇:員工崗前學習個人心得感悟
- 下一篇:政務公開部署工作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