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馬鈴薯國際貿易趨勢
時間:2022-08-09 11:36:17
導語:中國馬鈴薯國際貿易趨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引言
馬鈴薯是位居小麥和水稻之后世界第三大重要農作物,更是世界人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食物。它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大量便宜且營養豐富的食品,也為發達國家提供了各式快捷食品,因此,馬鈴薯不僅成為經濟發展程度的指標,也成為社會文化水平的度量。[1]我國已成為馬鈴薯第一生產大國,種植面積占世界總面積的1/4,總產量占到全世界的1/5,但是單產水平卻排在了全世界的第92位,畝產960公斤,不到世界平均水平。我國雖然是馬鈴薯生產大國,但其貿易狀況不容樂觀,其產品國際競爭力弱,出口以鮮薯為主,進口以高附加值的淀粉為主,貿易與生產大國的地位極不匹配。馬鈴薯產業是我國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的優勢產業之一,由于我國馬鈴薯生產主要集中在山多地少、自然條件艱苦的北方一季作區和西南混作區,馬鈴薯不僅是當地的主要農作物,也是當地農民的主糧和主要經濟收入來源。馬鈴薯國際貿易是延長產業鏈、增加小規模生產者現金收入并有利于西部地區扶貧工作的重要產業。國內學者對馬鈴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區域生產及種薯品種培育等方面,且研究成果大都較為分散。針對我國馬鈴薯國際貿易研究的文獻比較欠缺,僅李勤志針對馬鈴薯產業進行了經濟分析。[2]關于馬鈴薯的國際競爭力研究、馬鈴薯進出口貿易等專業性研究幾乎沒有。謝從華認為發達國家的馬鈴薯產業已進入成熟、穩定階段;而發展中國家馬鈴薯產業因為對食物增長和膳食結構改變的需求正處于快速增長時期,增長速度在糧食作物中處于前列,馬鈴薯國際貿易正保持快速增長。[3]因此,我國要在全球化的馬鈴薯國際貿易中獲得貿易利益,不僅要保持與資源稟賦相連的比較優勢,還要培養馬鈴薯產業的后天競爭優勢,實現馬鈴薯產業比較優勢的動態化演進。中國馬鈴薯國際貿易的發展一方面要看馬鈴薯供給與需求前景;另一方面要看進出口發展趨勢,分析中國馬鈴薯國際貿易趨勢、提高我國馬鈴薯產業的國際競爭能力,成為我國馬鈴薯產業持續發展的當務之急。
一、中國馬鈴薯供給與需求分析
(一)中國馬鈴薯供給前景
1.馬鈴薯的國內生產供給。馬鈴薯供給主要表現為馬鈴薯的國內生產及國外市場的進口。從生產上來看,中國馬鈴薯的生產栽培區域為4個:北方一季作區、中原二季作區、南方二季作區、西南一季作和二季作垂直分布區(西南混作區),各生態區域氣候特征差異較大。[4]其中,北方一季作區是我國主要的馬鈴薯生產區域,播種面積占全國一半以上,主要包括我國行政區劃的東北、華北和西北地區,其中西北地區是我國馬鈴薯播種面積最大、產量最高,平均單產最高的地區。中原二季作區適合早熟馬鈴薯品種或中早熟品種的栽培,但該區域氣溫較高、病原繁雜、留種難度大,馬鈴薯退化嚴重。南方二季作區屬低緯度低海拔區域,氣溫較高,全年均有蚜蟲危害,各種病毒毒源多且復雜,近年來,馬鈴薯播種面積有了較大幅度的擴大,生產能力逐漸加強。西南混作區是我國馬鈴薯生產潛力較大的區域,云南、貴州近年來增產迅速,馬鈴薯的播種面積及產量僅次于北方一作區。對我國馬鈴薯的國內生產進行衡量,可以2006-2009年全國9個大中城市(太原、呼和浩特、長春、濟南、青島、武漢、重慶、蘭州、烏魯木齊)的投入產出數據為樣本數據,9大中城市分別代表了我國馬鈴薯的主要種植區域,從主要城市分析中國馬鈴薯產業4年間X效率水平及其構成效率情況。X效率指在所有數量的資源中能夠取得的最大可能產出能力,與之對應的是X低效率。X效率可以分為技術效率(TE)、配置效率(AE)和成本效率(CE)。通過DEA方法,利用DEAP2.1軟件處理數據結果如表1所示。DEA即數據包絡分析法,是用以評價部門間的相對效率,是一種非參數分析方法。DEA模型一般有兩個,分別是CCR(CRS)模型和BCC(VRS)模型。由于效率評估研究中的馬鈴薯樣本大多是不同規模的,而且馬鈴薯往往受管制、宏觀經濟效應等方面的影響而出現對最優運行規模的偏離,所以本文采用VRS模型。其計算方法為:首先需考慮N個決策單元,例如X個輸入變量和Y個輸出變量,為方便計算N個決策單元在整個計算過程中的轉換效率,可以通過最大化該單元的加權產出與加權投入之比,基本前提是要保證其他的所有個體比率等于1或小于1。通過計算只要是落在決策單元邊界上的投入產出將為最有效率的組合,其值為1;否則其值域在(0,1)之間。以上數據表明:由于各生態區域氣候特征差異較大,馬鈴薯產業X效率水平則表現不同。2006-2009年間,呼和浩特、長春和烏魯木齊的馬鈴薯技術效率達到最佳狀態,長春和烏魯木齊的馬鈴薯配置效率和成本效率亦達到最佳狀態,即其值都為1,其余城市馬鈴薯產業供給還有很大的潛力(見表2)。不同地區的馬鈴薯生產在一定范圍之內具有共性或相似性,我國馬鈴薯基本上是集中在生態適宜性最佳、生產基礎最好和生產潛力最大的地區生產的。長春、烏魯木齊的馬鈴薯生產已達到最優配置,應繼續保持馬鈴薯產業的發展優勢。呼和浩特、青島、太原、蘭州的成本效率、技術效率及配置效率還可進一步提高。濟南、武漢、重慶馬鈴薯產業X率水平最低,尚沒有形成產業優勢,馬鈴薯生產力弱。各區域可根據實際情況不斷改善技術效率、配置效率、成本效率來提高馬鈴薯的供給能力,我國馬鈴薯國內供給前景較好,這對馬鈴薯的出口貿易而言無疑具有很大的刺激效應。
2.馬鈴薯的國外進口供給。中國馬鈴薯國外市場供給來源于對國外馬鈴薯的進口。隨著人們對馬鈴薯營養價值認識的不斷提高和消費結構的改變,馬鈴薯加工產品深受國內市場歡迎,特別是馬鈴薯休閑食品,消費市場極為廣闊。但我國加工能力相對落后,需從國際市場進口大量加工品。國際市場向我國供應的馬鈴薯主要為馬鈴薯加工品。馬鈴薯細粉、粗粉及粉末,馬鈴薯粉片、顆粒、團粒及馬鈴薯淀粉是我國進口的主要產品,德國、荷蘭、法國、丹麥、波蘭、比利時、美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國是主要的國外供給國,且進口量逐年上升。這是由于我國國內加工能力相對較低引起的,我國食品行業對國外馬鈴薯加工品需求量較大,國內加工品與國內巨大的消費需求呈現不對稱性,要擺脫對國外馬鈴薯加工品的依賴還需較長時間。
(二)中國馬鈴薯需求前景1.馬鈴薯的國內消費需求。馬鈴薯的國內消費需求前景廣闊。收獲后的馬鈴薯消費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用作食物消費,二是非食物消費。目前,我國人均馬鈴薯消費為31.3公斤,與20世紀90年代的14公斤相比,人均年消費量翻了一番,但同發達國家相比相差甚遠,馬鈴薯消費潛力較大。我國國內馬鈴薯消費主要為鮮薯和加工品消費的食用消費。非食用消費主要為種薯消費。我國是世界上馬鈴薯淀粉潛在的消費大國,據估計:目前國內對馬鈴薯淀粉及其衍生物的年需求量為80萬噸以上,我國通過各種渠道進口后國內市場尚缺40多萬噸,馬鈴薯作為加工原料薯的市場前景極為廣闊。從馬鈴薯工業需求方面來看,目前世界能源緊張,各國開發生物質能源需求迫切,馬鈴薯作為燃料酒精開發也具有廣闊前景,我國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農業部等五部委在關于發展生物質能源的文件中把薯類作為第一能源作物。據國際食品政策中心估算,在未來的20年中,發展中國家對食品的需求將增長40%,而對馬鈴薯的需求到2020年有望增長40%,超過水稻、小麥、玉米的增長。[5]2.馬鈴薯的國外出口需求。我國馬鈴薯出口到世界上40多個國家,主要出口至亞洲、非洲地區的發展中國家,也有部分馬鈴薯出口至歐洲及美洲,但出口量較少。近年來,我國馬鈴薯出口量逐年增加,尤其是對東盟、俄羅斯及其他臨近國家或地區出口量增長較快。國外市場對我國馬鈴薯的需求70%以上為鮮或冷藏的馬鈴薯,馬鈴薯粉(包括淀粉、細粉、粗粉、粉末、粉片、顆粒、團粒)需求約占20%左右,其他如種用馬鈴薯、冷凍馬鈴薯等約為10%。
二、中國馬鈴薯進出口發展趨勢
(一)中國馬鈴薯進出口概況我國馬鈴薯進出口涉及8類產品,分別為種用馬鈴薯,鮮或冷藏的馬鈴薯(種用除外),冷凍馬鈴薯,非醋方法制作或保藏的冷凍馬鈴薯,馬鈴薯細粉、粗粉及粉末,馬鈴薯粉片、顆粒及團粒,馬鈴薯淀粉,非醋方法制作或保藏的未冷凍馬鈴薯。我國馬鈴薯出口以鮮或冷藏(種用除外)為主,其次為非醋方法制作或保藏的冷凍馬鈴薯,再次為冷凍馬鈴薯。初級產品為主要出口產品,且出口量逐年上升。隨著我國馬鈴薯供給能力的改善及加工能力的增強,我國馬鈴薯加工品的出口也在穩步增長,如馬鈴薯細粉、粗粉及粉末和非醋方法制作或保藏的未冷凍馬鈴薯出口量逐年上升(見表3)。我國雖是馬鈴薯的種植大國,但馬鈴薯初級產品也有大量進口。非醋方法制作或保藏的冷凍馬鈴薯是我國進口數量最大的產品,冷凍馬鈴薯、非醋方法制作或保藏的冷凍馬鈴薯、非醋方法制作或保藏的未冷凍馬鈴薯進口呈現波動性(見表4),鮮或冷藏的馬鈴薯(種用除外)進口量也出現快速增長勢頭。
(二)中國馬鈴薯出口動力充足,馬鈴薯加工品出口穩步上升由于我國馬鈴薯加工產業的發展,各主產區已形成規模不同的加工企業,全國具有產業化特色的馬鈴薯加工企業約有100家以上。我國馬鈴薯初級產品出口以主產區和從事對外貿易地理位置較優越的省份為主,如云南、山東、黑龍江、廣東、天津、浙江、江蘇、海南等省市。馬鈴薯加工品出口主要省份以馬鈴薯的主產區為主,如內蒙古、甘肅、新疆、遼寧、上海、山東、浙江、黑龍江、安徽等省市。充足的國內供給是馬鈴薯出口的主要推動力量。馬鈴薯主產區的產業集聚使得我國馬鈴薯生產已開始具備規模效應,馬鈴薯成本不斷下降,有利于發揮我國馬鈴薯的價格優勢。同時,伴隨技術的不斷進步及加工能力的增強,我國馬鈴薯的出口結構也呈現優化趨勢,我國出口雖然以鮮或冷藏的馬鈴薯為主,但初級產品的比例相對下降,而馬鈴薯加工品的出口數量及規模均穩步上升。加之我國同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及參與的其他經濟組織,使我國馬鈴薯產品進入更加廣闊的國外市場,無論是加工品還是初級產品,不斷擴大的國外市場需求對我國馬鈴薯出口具有較大刺激作用。
(三)馬鈴薯加工品進口量攀升,進口替代效應愈加明顯我國對馬鈴薯加工能力較低,國內大量的消費需求與供給呈現巨大缺口。作為一個人口大國,只有通過進出口來調節余缺,從而彌補國內結構性供需缺口。我國馬鈴薯進口省份主要為經濟相對發達省份,如山東、上海、天津、福建、內蒙古、遼寧、廣東、江蘇、吉林、河北、浙江、廣西、安徽、北京、四川、黑龍江、海南等省市。一直以來,我國馬鈴薯產品貿易結構不合理,處于出口初級產品而大量進口加工品的貿易格局,馬鈴薯加工品貿易有較大貿易逆差(見表5),且加工品進口量逐年攀升(見圖1、圖2),尤其是馬鈴薯淀粉和馬鈴薯細粉、粗粉及粉末。在國際貿易中,我國通過馬鈴薯貿易獲得的貿易利益較少。隨著我國政府的不斷重視,馬鈴薯市場及貿易環境不斷改善,我國馬鈴薯進口替代效應愈加明顯。2006年以前,我國馬鈴薯加工產品一直為凈進口,從2007年以來,部分馬鈴薯產品已經隨著國內馬鈴薯加工業的發展轉變為凈出口格局,其中:馬鈴薯細粉、粗粉及粉末和馬鈴薯粉片、顆粒及團粒已經成為凈出口產品,但馬鈴薯淀粉仍然是凈進口國(見表5),國外廉價的馬鈴薯淀粉成為阻礙我國國內馬鈴薯加工業的一大原因,我國對來自于歐盟的馬鈴薯淀粉實施反傾銷有效保護了我國馬鈴薯產業的發展,馬鈴薯淀粉的貿易赤字逐漸縮小,國內馬鈴薯加工品的市場環境得到改善,我國馬鈴薯加工產品的國產比率將不斷提高,預計未來5年內馬鈴薯加工產品需求量的50%以上將由我國產品滿足,而且越來越多的馬鈴薯加工產品將成為凈出口產品[6],中國馬鈴薯進口替代效應將日漸明顯。
三、促進中國馬鈴薯國際貿易發展的建議
(一)建立馬鈴薯產業區域集群,發展產業化經營我國和發達國家相比較,馬鈴薯生產仍存在加工程度不高、產業加工鏈短、產品附加值低、產業競爭力較低、基礎研究薄弱、技術集成與推廣差、創新能力不強等問題,這是產業化經營面臨的最大問題。因此,我國要提高馬鈴薯產業的競爭力,在馬鈴薯主產區建立產業集群是一條必由之路。我國應在馬鈴薯主產區建立馬鈴薯產業集群,在提高產品品質的前提下,與銷售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和系統的供銷機制,使產品以品牌形式進入市場,這樣既適應市場發展的需求,又穩定了銷售渠道。避免馬鈴薯產業發展過程中的無序競爭,充分發揮我國馬鈴薯的區域優勢,發展我國馬鈴薯的產業化經營,并實現資源優勢向競爭優勢轉變。
(二)開拓新興市場,加強區域集團內部合作我國馬鈴薯進出口市場比較集中,出口以周邊國家為主,在鞏固周邊國家市場的同時,應努力擴大馬鈴薯出口市場的多元化,尤其是非洲新興市場的開拓。應避免馬鈴薯出口市場由于過于集中而可能遭遇出口渠道中斷的風險。在開拓新興市場的同時,還應積極同一些需求較大的區域性經濟貿易集團進行談判,為我國進一步開拓馬鈴薯國際市場做基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我國馬鈴薯產業將面臨較大商機,如我國在貴陽舉行的“2010年中國馬鈴薯大會暨貴州馬鈴薯文化節”上,中國與來自泰國、越南、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東盟國家的馬鈴薯專家一致認為,中國西南地區與東盟國家馬鈴薯產業合作潛力大。東盟10國約有5.7億人口,市場需求旺盛,可以成為馬鈴薯種薯市場、鮮食市場、加工產品市場、馬鈴薯生產技術市場。
(三)熟悉各國農產品貿易政策,充分利用WTO規則農業作為一個特殊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特殊地位,使得長期以來各國對農業的政策有較大的差異。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對農業的態度大相徑庭,對農產品貿易政策差異較大,對國際農產品貿易市場極其敏感。要在馬鈴薯國際貿易中獲得持續利益,必須熟悉貿易伙伴國的農產品貿易政策。長期以來,我國對國際貿易中的爭端解決持消極態度,加入WTO后,我國企業在國外遭受反傾銷調查的事例屢見不鮮,由于經驗和準備不足,以及對WTO規則的陌生,中國企業屢屢遭受損失。由于資源稟賦及技術條件等差異,國外具有競爭力的農產品可能向中國大量傾銷,會對我國農業經濟和農民生活構成巨大沖擊,同時,我國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被發達國家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和綠色貿易壁壘拒之門外。我國作為WTO的成員國應在協定的框架下設立合理的關稅結構,必要的時候可借助非關稅壁壘來限制外國馬鈴薯產品的進口來保護我國馬鈴薯加工產品,應充分利用WTO的特殊保障機制,掌握馬鈴薯市場開放風險的主動權。
- 上一篇:國際貿易對能源影響的投入產出
- 下一篇:企業貿易融資運行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