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貿易概況與舉措

時間:2022-11-18 04:57:00

導語:農產品貿易概況與舉措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產品貿易概況與舉措

近幾年,世界農產品貿易增長迅速,世界農產品出口額由2003年的6847.20億美元迅速增長到2007年的11276.67億美元。同時,由于農產品價格的增長速度超過農產品出口數量的增長速度,因而農產品單位價值指數在2003-2005年期間持續上漲,2005年達到了1.29.世界農產品貿易的迅速增長反映了世界農產品市場整體在擴大,帶給各農產品出口國更大的機會,農產品單位價值指數上漲則表明農產品出口可能帶來更多的利潤。因此,各國在世界農產品市場的競爭可能更加激烈。中國農產品出口既面臨著可能持續增長的機遇,也面臨著可能更加激烈競爭的挑戰。

1.中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現狀

1.1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額增長迅速,貿易由順差轉為逆差

農產品貿易一直是我國國際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農產品及其加工品出口額在全國出口總額中占有一定的份額。中國在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該年我國的農產品貿易總額為279億美元。在入世后的第一年,也就是2002年,小麥、豆油等農產品未發生大量沖擊國內市場的情況,玉米、棉花、大米的出口增加。也就是說我國的農產品市場沒有受到多大的沖擊,農產品出口額在大幅度增加的同時進口額度也有所上升,貿易順差為30億美元。到了2003年,農產品貿易出現了三個“新高”,即農產品進出口總額、出口額和進口額均創歷史新高,但農產品順差為25億美元,同比下降56.1%.這表明2003年是我國農產品貿易自1990年以來順差較少的年份。而到了2004年,我國農產品貿易的形勢發生很大的變化,入世風險凸顯,雖然農產品進出口額繼續保持雙增長。但進口增幅已大大超過出口增幅,出口額為233.9億美元,進口額為280.3億美元,農產品貿易由上年順差25億美元轉變為逆差46.4億美元。這是我國首次在農產品貿易領域出現逆差,而這一逆轉的出現僅僅是在我國入世后的第三年。進入2005年以來我國農產品出口形勢有所好轉,到了2006年中國農產品進出口總額達630.2億美元,比2005年增長12.88%.其中,農產品出口額310.3億美元,農產品進口額319.9億美元,農產品進出口逆差由2005年的14.7億美元減少到9.6億美元,近幾年。農產品進出口逆差連續減少,改善了農產品貿易逆差過大所引起的不利情況。另外,農產品進出口持續較快的增長。并創造出歷史新記錄。表明中國正在向農產品貿易大國邁進。

但2008年我國農產品出口增長放緩,進出口總額為991.6億美元,同比增長27.0%.其中出口額為405.0億美元,同比增幅由上年的17.9%下滑到9.4%;進口額為586.6億美元,同比增長42.8%.貿易逆差為181.6億美元,同比增長3.4倍。農產品出口反映了我國農業的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結構特征:一方面,出口農產品以勞動密集型高價值農產品為主,占出口總額比例的二分之一以上;另一方面,農產品加工出口額雖然不斷增加,但占比在十分之一左右。從出口表現看,農產品出口形勢不容樂觀。

1.2我國農產品貿易遭遇壁壘狙擊

發達成員國非常重視進口食品的安全性,對農藥殘留等檢測指標的限制十分嚴格,從而導致我國的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難以參加公平競爭。早在2001年1月25日,歐盟委員會做出停止從中國進口動物源性食品的決定。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也相繼公布了禁止在進口動物源性食品中使用包括氯霉素在內的11種藥物名單,隨后許多發達國家針對不同食品規定了不同的農藥最高殘留量標準。而我國尚未對不同類食品規定不同的農藥殘留標準,因而農產品和食品出口受到國外各類環境標準的限制。由此導致我國農產品出口值從前幾年的180億元降到目前的120億元,我國每年出口農產品因綠色壁壘屢屢遭禁、退貨和索賠,損失慘重。此外,隨著國際農產品貿易市場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各國都在不斷的創新、增加貿易壁壘的種類,譬如食品檢驗標準、國有貿易標準、基因工程作物以及勞工和環境標準等等構成了新的農產品貿易壁壘。特別是國外基因工程技術的發展,對傳統的農產品貿易產生了現實的和潛在的巨大影響,這對以傳統農產品貿易為主的我國農業來說,將會大大減弱我國農產品貿易的競爭力,導致我國的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所占的份額萎縮,成為阻礙我國農產品貿易發展的新因素。

近幾年,對自然環境和資源的掠奪性開發己經引起了全球各界的廣泛關注。為了保護有限的自然資源,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各國政府和世界組織紛紛通過各種途徑出臺了許多國際環境保護協議和規則。其中一項重要措施就是將環境與貿易直接掛鉤,通過限制乃至禁止對環境有害的產品、服務、技術等的貿易,希望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綠色壁壘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90年代開始興起,最典型的是1991年美國禁止進口墨西哥的金槍魚及其制品,其理由是為了“保護”海豚的生存。日本、歐洲等發達國家和地區也紛紛效仿,通過綠色壁壘對進口產品進行種種限制。其實綠色壁壘實質上就是技術性貿易壁壘的一種型式,技術性貿易壁壘是指商品進口國制定的技術法規、標準以及合格評定程序對外國進口商品構成了貿易障礙,即通過頒布法律、法規、技術標準、認證制度、檢驗制度等方式,在技術指標、衛生檢疫、商品包裝和標簽等方面制定苛刻的規定,最終達到限制進口目的或效果。技術貿易壁壘涉及的主要范圍不僅局限于工業產品、農產品等制成品,而且己擴展到對產品生產過程、產品的使用或進口預期結果等。而大多理論提法之所以將“綠色壁壘”從“技術性貿易壁壘”中單列出來作為非關稅壁壘的又一種形式,是因為其形式上的合理性和實施上的有效性,近年來為多數發達國家頻頻使用,其實施范圍較大,影響也較深遠,使之逐漸從眾多的技術性貿易壁壘中凸現出來。

1.3農產品出口的產品、市場結構不合理

從產品結構上講,在我國出口的農產品中,大部分是一些價格比較低的土地密集型產品,如谷物、油料作物、棉花、煙草等。而相對價值比較高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如蔬菜、鮮花、水果等出口數量有限。這種低級農產品出口結構不符合世界農產品貿易發展的趨勢。造成我國農產品出口結構不合理的另一現象是:在我國出口的農產品中,初加工產品占到80%,深加工產品占到20%,按價值看,深加工產品的價值及其附加值比初加工產品大的多,這種不合理的現象,從總體上影響了我國農產品貿易的品質和收益。而且,對于農產品深加工的技術和設備而言。我國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尚有相當大的差距,不僅增加了我國農產品的成本,也影響農產品質量的提高。從農產品出口的市場結構上分析,由于我國的農產品出口市場非常集中,大部分集中在亞洲的近鄰國家,其中日本是我國的主要出口國。而非洲、拉丁美洲作為當今世界最有潛力的農產品市場,我國所占的份額卻很小,這種出口市場過于單一的現象,同樣的對我國農產品貿易的多元化發展有制約作用。

2.我國農產品貿易的發展趨勢

2.1中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將會持續增長

近幾年,我國的農產品進出口貿易一直呈上升的趨勢,2004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是514.2億美元,其中進口額是280.3億美元,出口額是233.9億美元。2005年,我國的進出口貿易總額是562.9億美元,其中進口額是287.1億美元,出口額是275.8億美元。2006年,我國的進出口貿易創造出歷史新紀錄,貿易總額是630.2億美元,其中進口額是319.9億美元,出口額是310.3美元。2007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體上仍將繼續增長。原因是:從外部環境講,中國加入WTO,就必須要履行WTO農業協議規則的要求,履行當初入世的承諾,進一步開放中國的農產品市場;從國內環境講,由于近幾年我國調整了生產結構,使國內的農產品市場供求關系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導致消費水平也發生了變化。這些變化都將促進未來中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的增長。

2.2勞動密集型農產品是未來的主流

水產品、園藝產品、畜產品等都屬于勞動密集性產品,隨著國際上對綠色農產品要求的日益提高,未來中國農業必然要解決食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問題,大幅度的提高農產品質量,提高食品安全標準和改善檢疫制度,發揮勞動密集性產品的成本比較優勢,從而在國際農產品貿易中占有一席之地。而相對于那些土地密集性產品(如谷物、油料作物、棉花、大豆等)來說,由于中國農戶的經營規模太小而使其缺乏國際競爭力,因而隨著市場上需求的發展,供求關系的變化,中國將不可能大量出口土地密集性產品。

2.3綠色貿易已成為國際農產品貿易的趨勢

所謂綠色農產品,是指“在無公害農產品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按照特定的生產方式和工藝流程進行生產,經專門機構認定,允許使用綠色產品標志的無污染的安全、衛生、優質、營養型農產品。綠色農產品有統一的綠色農產品名稱及商標標志,可在世界范圍內注冊使用。

20世紀70年代以來,以歐美發達國家為主開始發展環保性綠色農業,使綠色食品生產一直保持旺盛態勢。美、德、英、法、荷蘭、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十分重視綠色農業的發展,綠色農業技術不斷成熟,從事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綠色生產的農場和耕地不僅在數量上增多,而且生產領域迅速擴大,從糧食、蔬菜擴大到園藝、飲料生產,從植物生產擴大到動物生產,可以說,綠色農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在此背景下,中國從80年代就提出了“無公害蔬菜”的概念,并由有關部門進行“無公害蔬菜”的科研課題的研究,掌握了一些實用技術。但由于沒有和市場結合起來,沒有形成規模,最后也沒有大面積推廣。到90年代初,我國成立了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并在全國各地廣泛開展綠色食品工程活動,同時,國家環??偩帜暇┉h境科學研究所開發出了“有機食品”。2001年4月,農業部正式啟動了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使我國綠色農產品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綠色食品產品數目從1990年底的127種發展到2000年底的1831種,占中國農產品分類標準中的7大類,包括糧油、果品、蔬菜、畜禽蛋奶、水產品、酒類、飲料類等。其中初級產品占30%,加工產品占70%.綠色食品實物生產總量1000多萬噸。目前中國綠色食品企業總數達到2047家。國內很多的著名大企業都是綠色食品企業。如內蒙古伊利集團、中國藍田集團、山東魯花集團等。到2003年底,綠色食品的發展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有效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的總數達4030個,產品實物總量為3260萬噸。綠色食品產業發展水平提高,很多產品結構逐步優化。大米、面粉、食用植物油、水果、茶葉、液體及乳制品產品產量占全國同類產品的比重比上年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一些地區將發展綠色食品與優勢農產品區域產業帶建設相結合,提高了主產區優勢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水平和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目前中國北京、天津、哈爾濱、南京、西安、深圳等國內大中城市相繼組建了綠色食品專業營銷網點和流通渠道,綠色食品以其優良的質量、合理的價位贏得了廣大消費者的好評。

近幾年來,在我國農產品貿易額不斷上升的同時,我國的綠色農產品貿易也在快速增長,市場覆蓋面日益擴大,市場占有率越來越高,相當一部分綠色農產品已成功進入了日本、韓國、美國、歐洲、中東等國家和地區的市場,顯示了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從出口的產品結構看,出口的綠色農產品主要以糧油類、畜禽蛋奶類、蔬菜類、飲料類為主;從出口的區域結構上看,目前我國綠色農產品的出口集中在沿海地區和東北三省,其中,山東省和黑龍江省的綠色農產品出口量最大。并顯示出了在技術、質量、價格、品牌上的明顯優勢,展示出了綠色農產品貿易的美好發展前景。

隨著人們對綠色食品的重視程度逐漸提高,在今后的時期里,我們必須注重發展我國的綠色農產品市場,努力提高綠色農產品的質量,推動綠色農產品國際貿易的發展,進一步的完善我國的綠色農產品貿易法律制度。

3.我國農產品貿易發展對策

建議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是破除國外技術壁壘的根本途徑,也是提高出口農產品競爭力的有效手段。為此,建議依托農產品批發市場提高相關服務職能,健全農產品流通服務體系。具體建議如下:

(1)提高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自身服務職能,發揮保障農產品出口質量的作用我國農產品國際市場開拓工作仍處于起步階段,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存在很大距離,因此只有提高批發市場的服務功能,才能發揮保障農產品出口質量的作用。

(2)批發市場必須遵守法律、規范發展要想發揮批發市場的貿促作用,必須制定批發市場行業服務規范,加強治理,建立行業自律機制,強化行業內部監督,自覺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加強從業人員培訓,提高其業務素質和專業化水平及服務質量。作為我國批發市場的行業協會,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正在進行在這方面的工作。

(3)對批發市場給予政策的大力支持積極發揮農產品批發市場對出口貿易的促進作用,還應從宏觀上通過政府、行業協會給予批發市場以政策支持、財政扶植。強化完善公共服務,營造良好的農業貿易環境。各部門和各地方積極配合和協助,加強領導和宏觀規劃,進行相應的體制調整和政策支持,切實加大對農業貿易促進工作的宏觀指導和服務工作力度。同時,不斷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力度,充分利用WTO農業協議的“綠箱”政策,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和做法,進一步擴大農產品促進專項資金規模。

(4)提高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自身經營管理水平,建立世界知名品牌批發市場目前,全國將近4300家農產品批發市場已覆蓋了所有的城市和農產品集中產區,構成了貫通城鄉的農產品流通大動脈。批發市場已成為農產品流通的主體業態和主要環節。但是我國批發市場普遍規模較小,實力弱,組織化程度低,管理粗放,國際化程度偏弱。全國僅有少數大型批發市場經營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雖然單個市場的貿易規模較大,例如僅廣東湛江霞山水產品批發市場全年出口對蝦的貿易額就達到20億元人民幣,但是主要集中在沿海發達省份和邊境城市,與我國農業大國地位極不相稱。為此,必須向國外知名批發市場學習,提高批發市場自身經營管理水平,規?;洜I,標準化管理,保證通過批發市場出口的農產品具有相當的質量水準。例如自身進行ISO9000、ISO14000認證等。進而使得批發市場本身獲得國際知名度,建立品牌批發市場,進一步推進我國農產品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