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服務貿易競爭力分析
時間:2022-01-22 10:10:02
導語:旅游服務貿易競爭力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從旅游服務貿易發展水平、旅游資源條件和旅游產業發展潛力角度選取12個指標,采用因子分析法,對廣東省旅游服務貿易競爭力進行評價。結果顯示,廣東省旅游服務貿易競爭力與其他經濟、旅游發達地區相比,總體排名靠前,但優勢與劣勢并存。對廣東省旅游服務貿易進行現狀分析,發現廣東省旅游總體發展水平很高,旅客數量優勢明顯,地理位置優越且發展機遇良好,但存在區域發展不平衡、旅客人均消費偏低、景點及旅行社數量相對較少的問題。最后對提高廣東省旅游服務貿易競爭力提出政策建議。
[關鍵詞]旅游服務貿易;旅游資源條件;旅游產業發展潛力;競爭力
近年來,廣東省進出口貿易的業務呈現減速甚至停滯的趨勢。根據廣東省統計局的數據,2016年廣東省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為63763億元人民幣,占同期全國進出口總值的25.9%,同比增長0.32%。相對應的,旅游業憑借產業鏈長、帶動作用大的優勢,正在引領國民經濟增長。作為內地最大的旅游消費市場和客源輸出地,2016年廣東省旅游總收入為1156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1.5%,占同期全國旅游總收入的24.6%。旅游接待過夜游客、入境游客等旅游各項主要指標繼續保持全國第一。以上數據表明,發展旅游服務貿易已經成為了廣東省突破進出口貿易瓶頸的新方向。目前,我國學界對區域旅游資源、市場現狀及發展環境的研究不多,因此,研究廣東省旅游服務貿易產業競爭力水平及其影響因素,對于豐富我國服務貿易研究理論、促進廣東省服務貿易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廣東省旅游服務貿易競爭力評價分析
(一)評價方法和評價指標體系。在研究旅游服務貿易競爭力水平時,以往學者采用競爭力測算指標、熵值法、因子分析法,或者構建一套指標體系等方法進行測算[1-4],為了下一步研究方便,本文參考李松柏及郝美田測度旅游競爭力的方法[3][5],采用因子分析法進行研究。本文從旅游服務貿易發展水平、旅游資源條件及旅游產業發展潛力三個角度,選取12個指標來綜合計算旅游服務貿易競爭力,見表1。考慮到灣區經濟是繼特區經濟、自貿區經濟之后,出現在我國的新的具有獨特功能與使命的發展模式,本文通過對廣東省旅游服務貿易進行研究,對比我國三大灣區所在省市①同期旅游服務貿易競爭力水平,希望有助于廣東找出適合自身發展的旅游產業發展道路。同時,也期待能夠對其他地區起到借鑒作用,推動我國旅游服務貿易發展。本研究選用SPSS22.0統計軟件進行因子分析,研究數據主要來自2015年《中國旅游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各省市統計年鑒及其他政府公報。(二)公因子的計算和結果。使用因子分析模型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后,得到的相關系數矩陣顯示各變量的相關系數都大于0.3,適合作因子分析。隨后,計算各因子的方差貢獻率和累計貢獻率,最后計算主因子得分。結果顯示,幾乎所有的變量共同度都接近90%,因此提取出的公因子解釋能力較強。第一個公因子的貢獻率為74.38%,第二個公因子的貢獻率為15.39%,第三個公因子的貢獻率為4.93%,前三個因子累計方差貢獻率達到94.70%(>85%)。筆者選取前三個因子來對服務貿易競爭力水平進行分析。初始的因子載荷矩陣系數不夠顯著,為了得到公因子相對于原始指標載荷的比較明顯的解釋,所以對初始因子進行方差最大旋轉,得到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結果顯示,第一公因子F1在旅游總收入、4A/5A級景區數量、星級酒店數量、旅行社數量、旅游院校學生數量和GDP上的因子載荷較大,這些指標主要代表省市旅游服務貿易發展現狀,因此稱該公因子為旅游行業實力因子。第二公因子F2在入境旅游人數、旅游外匯收入、進出口總額和財政收入上占有較大的載荷,主要反映了各地區跨境貿易情況。第三公因子F3在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數量和客運總量兩個指標上的載荷均超過0.6,可以將其定義為旅游發展潛力因子。(三)省際旅游服務貿易競爭力的比較分析。根據各公因子對應的方差貢獻率為權數,計算公因子的綜合得分,并求出各地區的排序,結果見表2。由于本文選擇的是總體規模指標,因此表3所示排名表示的是各地區旅游服務貿易競爭力總體規模的比較情況。三大灣區所在省市按旅游競爭力的強弱可以分成三個等級:山東、廣東和浙江排在前三位,三個省份在旅游實力、旅游發展潛力或者跨境貿易因子上各有所長,最終綜合得分均高于平均水平。第二個等級包括河北、北京、遼寧和上海,這表明這四個省市具有一定的旅游競爭力。天津排在第三個等級,這主要歸咎于其在影響力最大的旅游行業實力因子上表現糟糕。綜合得分排序基本與人們長期以來對各地旅游競爭力的認知一致。應該注意的是,對于廣東而言,雖然排名靠前,但綜合得分低于山東,在旅游行業實力因子和旅游發展潛力因子上的得分均低于浙江。接下來,筆者將就建模過程中的發現及實證分析的結果,對廣東旅游服務貿易發展現狀進行分析。
二、廣東省旅游服務貿易發展存在的障礙
1.總體發展迅速與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矛盾廣東省旅游資源豐富,海岸線綿長、地貌復雜、地熱多,既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也擁有別具嶺南特色的歷史人文景觀,廣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在此競相輝映,境內廣州中山紀念堂、黃埔軍校、順德清暉園、雷州古城等史跡不勝枚舉。近年來,飛速發展的城市和優良的游樂園、公園環境進一步完善了廣東省旅游發展格局,提高了廣東省旅游業吸引力。自2008年廣東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建設全國旅游綜合改革示范區后,廣東省在旅游業不同領域和層面陸續開展了多項有益探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過去五年間,廣東省旅游總收入以17.08%的速度飛速發展,平均占GDP比重為10.82%,旅游成為拉動消費,調整廣東省經濟結構、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但是,廣東省旅游收入80%集中在珠三角地區,所以在計算旅游競爭力過程中,若使用旅游收入平均指標,如人均旅游收入(萬元/人)、地均旅游收入(萬元/平方公里)時,模型頻頻出錯,說明廣東省旅游收入的平均指標和總量指標間相關性不明顯,驗證了廣東省旅游服務貿易業確實存在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問題。2015年,廣東省成為我國第一個旅游收入破萬億的省份,但粵東西北地區人民沒能完全享受到這一收入所帶來的紅利。2.游客數量優勢明顯與人均消費低的矛盾廣東旅游收入上升的同時,國內旅游接待人數和入境人數也呈上升態勢。從2011年到2015年,廣東接待游客數從58103萬人次增加到84817萬人次,平均增幅為每年9.93%。雖然比不上河北、天津、山東和浙江的平均增幅,但比北京(6.27%)和上海(4.41%)的增幅要大,考慮到廣東接待旅客基數非常大,所以平均每年接近10%的增長已經非常可觀。2015年,廣東接待游客數為三大灣區所在地區中最高的,超出第二名浙江29.48%,入境旅游人數更是將其他地區遠遠拋下。但廣東入境游客人均花費在所有地區中排名最后一位,旅客人均花費排名也靠后,僅優于河北和遼寧。究其原因,一是雖然廣東在吸引境外游客時具有比較優勢,但入境游客大多為港澳臺居民,2015年該比重達93.76%。港澳臺居民入境的目的大多是商務會議或探親,較少進行深度旅游,造成消費較低的現狀。二是游客一日游比例占到近六成(57.29%),且鄉村旅游又占一日游的很大比重。雖然遍地開花的鄉村旅游已經形成了一種蓬勃發展的力量,在部分地市已經發展得較為成熟,但與鄉村旅游發達的地區相比,廣東的鄉村旅游仍然處在野蠻生長的階段,品牌化運作尚未起步,配套設施與服務不夠成熟,所以進行鄉村旅游的游客花費較低。三是廣東高質量的旅游品牌太少,傳統旅游業仍是重點。這既表現為旅游產品開發粗放,缺乏質量,也包括旅游服務和周邊商品供給比較低端,缺乏對文化的挖掘和展示。3.良好的發展機遇與旅游資源數量相對不足的矛盾廣東省作為“千年商都”,擁有我國最早設立的市舶司,對外貿易歷史悠久。改革開放以來,憑借著沿海、毗鄰港澳,以及和東南亞隔海相望這些優越的地理位置,廣東省成為對外開放的排頭兵,制造業蓬勃發展,成為我國制造業大省和外貿大省,也吸引了廣大境外游客尤其是港澳游客。近年來,我國出臺了多項政策支持服務貿易的發展,廣東省受益匪淺。2003年,《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協議)的簽訂,標志著廣東省與香港、澳門經濟合作進入了實質性一體化的新階段。2013年以來,“一帶一路”和自貿區建設作為我國新時期全方位擴大開放布局與新格局的重要內容,給廣東旅游服務貿易的發展帶來了新機遇。2017年3月,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建立粵港澳大灣區,通過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提升大灣區的經濟發展和在國家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政策為開拓廣東省入境旅游市場創造了新的平臺、條件和渠道,也為廣東省開發入境旅游市場指明了重點方向。但根據因子分析結果,廣東省旅游服務貿易尚存如下的問題:首先,廣東景點數量少,且增長情況不如山東和浙江。在游客心中,廣東的旅游景區和景點不少,但它們很少能在全國排上名次。廣東沒有像萬里長城、秦兵馬俑、杭州西湖這樣馳名中外的旅游資源,對省外和國外游客的吸引力較小。從表3中可以看出,2013年,廣東A級景區總數少于浙江和山東,2013—2015年景區數量平均增長率還遠遠低于后兩者。廣東歷史文化名村/名鎮的建設速度較快,但宣傳推廣力度不夠,不少名村/名鎮連省內知名度都尚未打開,如廣東省大埔縣茶陽鎮、斗山鎮浮石村、林寨鎮林寨村等,這說明名村/名鎮的建設對廣東旅游服務貿易發展的作用值得商榷。其次,旅行社數量相對較少,值得注意到的是數量正在穩步增加。旅行社是為人們提供旅行服務的專業機構,代表了一個地區旅游業發展情況和服務情況。旅行社的多少會反映該地區旅游接待能力和旅游產業拓展能力的好壞,而這又是旅游發展中的關鍵點,所以旅行社會影響地區旅游服務貿易發展。廣東省旅行社數量相對較少,但從相關年鑒中可知,廣東省旅行社數量正在增加,且速度較快。
三、提高旅游服務貿易競爭力的政策建議
1.珠三角地區先行,粵東西北翼協同發展珠三角城市群占據著廣東省過半的旅游服務貿易規模,已經形成較為完善的旅游產業體系,具有突出的知名度和客源優勢。在珠三角城市群集中各種旅游優勢,著力建成世界級旅游區之時,也應當協調發展珠三角之外的地區,使省內形成功能結構完整、區域優勢互補、資源要素聚集的旅游發展格局。在粵東潮汕文化、粵東客家文化、粵西濱海景色和粵北生態風光特色突出、交通便利、基礎設施較好的地區,推出一批精品旅游景點和旅游線路,通過實現旅游產業的規模經濟效用,帶動廣東省旅游服務貿易競爭力整體提升。2.打造旅游品牌,提高旅客消費一方面,廣東省應該積極發展高端旅游產品,改變粗放發展模式,除了憑借旅游資源和勞動力資源提供觀光型產品,也應完善休閑、度假、娛樂設施,提高游客的參與性和娛樂性,延長旅客停留時間,提高人均消費水平。另一方面,各個景區可以與大專院校或者研究所合作,研究游客的需求心理,從顧客偏好角度出發,利用廣東省創新人才集聚的優勢,開發異質性、富有地方特色且附加值高的旅游商品,拓展游客的價值鏈。最后,通過創新營銷和服務觀念,在加強傳統營銷和服務手段的同時,靈活應用網頁、微信、手機APP等新技術,將廣東省旅游信息快捷地傳送給潛在旅客,或者更好地服務已有旅客,同時通過這些技術搜集旅游大數據,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數據支持。3.加快景區和旅行社建設,提高廣東省旅游知名度龐大且高質量的旅游項目對旅游服務貿易的拉動效益不容小覷,廣東省應該將經濟優勢滲透到旅游線路開發和硬件設施建設中,培育一批品牌景區,大力實施整體形象推廣計劃,提高廣東省旅游知名度,進而增加廣東省旅游服務貿易核心競爭力。廣東省政府對旅游產業提供資金和政策上的支持,鼓勵內地旅行社轉變舊的發展思路,提高專業化和拓展市場能力,通過跨行業合作進行資源整合,實現優勢互補,打造若干國際知名旅游企業。例如旅行社可以和客運站、機場、政府機構等組織建立合作關系,利用將入境商務旅客、轉機旅客、甚至是其他城市的過境旅客也吸引到當地旅游中來;與歷史文化名村/名鎮共建景點,深度挖掘鄉村文化旅游和休閑生態旅游,鞏固并擴大精準扶貧成效等;鼓勵外資和中外合資旅行社經營出入境游業務,吸引實力強勁的國際旅行社在廣東省落戶注冊等。4.抓住機遇,加速發展廣東省在國家自貿區建設、“一帶一路”戰略和“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背景中擁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和政策優勢,對廣東省而言,應該使內部優勢與難得的機遇充分結合,產生杠桿效應,加快自身旅游服務貿易發展的步伐。如在廣東省自貿試驗區進行旅游體制創新試點工作、積極發展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旅游交流合作、健全并落實與港澳的合作機制。此外,由于資源要素、市場需求等條件的有限性,不管是在華南區還是粵港澳大灣區,廣東省和其他地區之間皆為競合關系,因此,廣東省應當率先打破地方利益的禁錮,實行地區間的橫向聯合,避免重復建設和惡性競爭,實現良性發展。
四、結語
對旅游服務貿易競爭的研究不能簡單地從旅游的角度進行,應該以綜合的視角來評價影響區域旅游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內在機制。本文從旅游服務貿易發展水平、旅游資源條件和旅游產業發展潛力角度出發,建立旅游服務貿易競爭力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因子分析法對比分析三大灣區所在省市旅游服務貿易競爭力的現狀,避免了人為確定權重的主觀性和局限性,提高了結果的客觀性和科學性。筆者就研究結果提出提高廣東省旅游服務貿易競爭力的政策建議,但由于搜集的數據有限,對競爭力的評價尚有不足之處,因此,未來將嘗試搜集更多的數據完善指標體系和模型。
[參考文獻]
[1]劉晶.我國旅游服務貿易競爭力研究[D].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4.
[2]周禮,蔣金亮.長三角城市旅游競爭力綜合評價及其空間分異[J].經濟地理,2015,35(1):173-179.
[3]李松柏.環太湖城市旅游競爭力與區域旅游合作研究[J].經濟地理,2014,(34)2:180-186.
[4]黃耀麗,李凡,鄭堅強,李飛.珠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競爭力空間結構體系初探[J].地理研究,2006,25(4):730-740.
[5]郝美田.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深圳高端旅游競爭力評價[J].熱帶地理,2012,32(4):452-456.
[6]江金波,劉華豐,嚴敏.旅游產業結構及其轉型升級的科技創新路徑研究——以廣東省為例[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0(4):16-23.
作者:黃露赟 馮紫薇 單位:廣東白云學院
- 上一篇:自由貿易試驗區法治與改革研究
- 下一篇:“一帶一路”下貿易法律風險及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