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糧荒經濟影響論文

時間:2022-03-31 11:18:00

導語:國際糧荒經濟影響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際糧荒經濟影響論文

當前,世界經濟領域的兩件大事正深深地影響各國的發展:一是美國次貸危機及其所引發的全球金融市場動蕩,使發達經濟體的增長下滑甚至走向衰退的通道;二是國際市場糧食及相關食品價格大幅上漲,推動了很多國家的物價上漲。這“一降一升”把世界經濟拖向滯漲的邊緣,相比而言,后者比前者更加嚴重,不僅涉及經濟領域,在部分國家甚至引發了政治社會問題。減緩糧價過快上漲及其引發的通貨膨脹已成為各國政府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

一、當前國際糧食價格上漲的特點

漲幅大。2006年和2007年國際糧食價格分別比上年增長18%和48%,分品種的漲價情況是:小麥為25%和75%、大米為9%和17%、玉米為45%和20%、大豆為14%和87%。2008年以來糧價繼續保持快速上漲,一季度同比增長16.5%。

品種多。本輪國際糧價上漲涉及所有大宗糧食品種,尤其是玉米、小麥、大豆、大米。2006年玉米價格首先上漲,成為本輪糧價的主要領漲品種;2007年小麥、大豆價格漲幅都超過了50%,繼續推動糧價上漲;2008年以來,大米價格在短短的四個月內上漲三倍多。作為國際大米價格基準的泰國大米報價從2007年12月的376美元/噸迅猛升到2008年4月末的1100美元/噸。

范圍廣。國際糧價上漲通過傳導機制影響著世界各國,很多國家的糧食價格都出現不同程度的上漲,即使是主要糧食出口國也不能幸免。

時間長。以往國際糧食漲價大約持續1-2年,而本輪漲價已進入第三年,仍沒有下滑的跡象。

二、當前國際糧食價格上漲的原因

首先,供求因素。供求因素是引起國際糧食價格高漲的最根本因素。雖然影響價格變動的因素在形式上可能多種多樣,但歸根結底都是供求關系發生了變化。

從供給看,近年全球糧食生產增長乏力。一是隨著石油價格上升,以石油為原料的化肥、農藥、農膜、柴油等農資價格也出現較大幅度的上升,加上勞動力工資、水資源成本的提高以及越來越多的使用專業化服務,糧食生產成本出現較快幅度的上漲,導致糧食收益減少。以美國為例,2006年玉米、小麥生產成本分別比1996-2004年的平均水平增加了14%和30%。二是發達國家在WTO約束下削減了農業補貼規模,導致前幾年糧食生產收益下降,影響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三是自然災害等不利氣候使部分主產國糧食產量出現較大減產。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的加劇,近些年全球氣候異常,自然災害頻繁發生,許多國家糧食減產嚴重。2004年全球糧食總產達到22.6億噸的歷史產量后,2005年、2006年連續減產,總產下降到不足20億噸,2007全球糧食產量為20.75億噸。

從需求看,受飼料需求持續上升和工業需求(生物燃料)快速發展的拉動,糧食需求出現較快增長。在口糧需求方面,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世界很多人口擺脫了貧困,全球人均口糧需求基本保持穩定,甚至開始出現小幅下降。全球口糧需求1985-1995年年均增長約1.2%,1996-2006年下降到0.9%。在飼料糧需求方面,近幾年隨著全球經濟特別是中國、印度等新興發展中經濟體的快速發展,這些國家的國民收入水平得到明顯提高,膳食結構發生了明顯的改變,對肉蛋奶等高蛋白質食品的需求增加,從而推動飼料糧需求的強勁增長,2000年以來全球飼料糧需求年均增長2.5%左右。在工業需求方面,隨著石油價格不斷攀升,以糧食為原料生產生物燃料變得有利可圖,導致工業用糧需求大幅增長,2007年全球用于生產生物燃料的谷物至少1億噸。在上述三大需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近年全球糧食消費增長明顯加快,2004-2007年年均增長率達到2.2%,高于2000-2003年年均增長1.3%的水平。

通過對供求關系的分析可以看出,2000年以來,大多數年份全球糧食總產量不能滿足總需求,年度間產需缺口為3000-6000萬噸,連續多年靠挖庫存補缺口,導致糧食庫存量急劇下降,庫存消費比降到歷史最低水平19.2%,僅比FAO確定的警戒線高1個百分點,小麥、大米的庫存消費比甚至低于16%。

其次,其他因素。

投機因素。目前全球糧食等大宗農產品的進出口貿易多以世界主要期貨市場價格為現貨定價基礎,即現貨價格=期貨價格+基差價格。在正常情況下,農產品的期貨市場價格完全由該商品的未來供求關系決定,但在股市不景氣、房地產價格下跌、油價高漲和農產品現貨市場基本面有利于做多的情況下,投資基金紛紛轉向商品期貨市場,放大供求矛盾,推高了糧食期貨價格。統計顯示,2002年全球商品指數基金的規模不到5億美元,而2007年已超過1200億美元,很多投資大宗商品的對沖基金都增加了對農產品期貨的持倉,有的甚至達到投資組合的60%-70%。以大豆為例,2008年1月投資基金持有的大豆期貨持倉量占國際大豆貿易量的60%。

糧食貿易政策因素。在國際糧價上漲及各國的通脹預期下,糧食出口國紛紛限制糧食出口,而進口國則積極增加進口。國際糧食市場貿易量本身就有限(特別是大米),這些政策短時期內導致大幅增加需求和減少供給,糧食價格自然大幅上漲。如主要大米出產國越南和印度今年3月28日宣布將減少大米出口的消息,芝加哥期貨市場當天的大米期貨價格就漲停。可以說,近幾個月米價連翻幾倍,與各國短期貿易政策有很大關系。

美元貶值因素。這是糧食價格上漲最直觀的表現因素。由于國際糧食主要以美元作為報價和結算單位,美元匯率的變動直接影響著大宗農產品價格的走勢,兩者之間具有很強的負相關,隨著美元的不斷貶值,國際糧價逐步上升。

從本質上來說,這些非主要因素對糧食價格的影響最終仍然是通過供求發生作用,當供求因素決定了糧食價格的階段性走勢后,其他因素就會成為價格走勢的催化劑,加速糧食價格的上揚或下跌。當然有時候這些非主要因素也會轉變為主要因素,起關鍵性作用。

三、未來國際糧價的變化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未來國際糧價走勢繼續保持前兩年快速上漲的可能性不大,但在短期內出現“拐點”也不現實。由于支撐糧食價格上漲的因素還在繼續發生作用,1-2年內農產品價格將繼續高位運行,近期內不排除繼續上漲的可能性。

在國際糧價快速上漲的過程中,為減少對本國經濟社會的影響,很多國家的普遍做法是:小麥、大米等糧食出口國禁止或者限制糧食出口,而進口國則放寬進口政策,積極增加進口。這些政策產生了滾雪球效應,越來越多的出口國加入了限制糧食出口的行列,從而在短期內造成國際市場可供貿易的糧食供給急劇減少,導致國際糧食供求關系失衡,并引發很多媒體所說的全球“糧荒”。就總體情況而言,雖然全球庫存消費比下降到歷史低水平,糧食供求關系仍然處于基本平衡或者緊平衡狀態,但遠沒有達到“糧荒”的程度。所謂的“糧荒”只是一種局部性、暫時性的供求失衡狀態,是由很多國家不當的恐慌性糧食貿易政策造成的國際貿易糧食短缺。這種“糧荒”將隨著國際協調力度加大和出口國糧食貿易政策的改變而得到緩解。盡管如此,我們也不能掉以輕心,因為糧價上漲及“糧荒”不僅使低收入糧食進口國大幅度增加購買食品的支出,從非洲大陸到亞洲各國數十個國家陷入饑荒威脅,甚至在部分國家引起了政權變更和社會動蕩。而且很多國家都發現,由于糧食價格的上漲,告別多年的通貨膨脹又回來了,即使是糧食出口國也不能幸免。2007年,南非、阿根廷、越南、印尼、印度等多個發展中國家以及俄羅斯的CPI漲幅都超過5%;美國的CPI上漲4.1%,創17年來新高;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等歐洲國家的漲幅連續數月超過2%。

國際價格對國內價格的傳導作用使國內糧價上漲壓力增大。比較近幾年國內外糧價的變化,就會發現國際價格與國內價格互為影響,走勢基本一致。一方面,我國糧食產量、消費量占全球的20%左右,我國糧食產需及價格變化必然對國際糧食價格產生影響;另一方面,國際糧食市場行情對我國糧食價格具有導向作用,其價格變化會影響我國的糧價走勢。近兩年國際糧價一路猛升,而國內只是小漲,國內外不斷拉大的差價將通過傳導機制增大國內糧價的上漲壓力。

國內糧價中長期走勢將與國際價格趨平。由于目前國內糧食庫存相對寬裕,國家又對糧食出口采取限制措施,近期國內糧食價格大幅上漲的可能性不大,國際農產品價格將繼續維持高于國內價格的水平。但從中長期看,受我國糧食供求關系緊平衡的約束,除非糧食生產領域出現重大技術進步,否則國內糧食價格將保持上漲態勢,最終將與國際價格趨平,甚至可能高于國際價格。

不同糧食品種的國內外價格關聯性不同。我國基本實現自給的糧食品種(小麥、大米)與國際價格關聯并不十分緊密,而進口依賴程度大的品種(大豆)關聯度則非常大。2007年我國大豆進口量超過3200萬噸,占國內消費量的約2/3,因此大豆價格基本和國際價格接軌。玉米價格與國際價格的差價也在縮小,我國玉米可能在2010年以后出現凈進口,因此玉米價格也會向國際價格看齊。在不同糧食品種的比價作用下,小麥、大米等價格也將逐步向國際價格靠攏。

國內糧價上漲不會引發通貨膨漲。目前由食品和能源價格上漲引發的非核心CPI是物價上漲的主要推力,而引起食品價格較快上漲的主要因素是豬肉,權重約占30%。目前豬肉價格已基本保持平穩,未來將保持高位運行,進一步大幅上漲的可能性不大。即使國際糧價通過傳導機制引起國內價格小幅穩步上漲,也不會引發國內通貨膨脹。

四、應對國際“糧荒”的政策建議

解決國際糧價上漲及“糧荒”問題,一是要加強國際協調,統籌協調好各國的糧食貿易政策,確保國際糧食貿易正常進行,避免不合理的政策加劇國際市場糧食緊張;二是各國要加大對糧食生產的支持和投入,努力提高糧食產量;三是積極采取措施抑制石油價格的進一步上漲,抑制糧食生產成本的上升;四是加強對農產品期貨市場的監管,完善相關制度,剔除農產品上漲的非理性因素;五是加快探索開發利用秸稈等纖維素資源替代玉米生產燃料乙醇的技術路線。

就中國來說,要圍繞著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提高糧食產量做文章。一是從政策上支持主要農產品供給的增加,構建有利于穩定增加農產品供給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包括加強良種繁育、動植物疫病防治、信息服務等公共服務,探索與農業規?;N植、養殖小區等種植養殖方式轉型適應的配套服務方式等。二是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繼續實施農田水利建設病險庫除險加固工程;積極推進農業機械化進程,提高農業物質技術裝備;確實保護好耕地,努力提高耕地質量;加大農村生態保護與建設的力度。三是推動農業科技進步,加強農業科研創新體系建設、農業科研攻關和技術引進,加快技術集成示范和推廣應用,強化科技對農業發展的引領作用。四是在穩定家庭承包經營基本制度的基礎上積極發展農民合作經營組織,創新產業組織形式,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五是加強對農民的技術培訓,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吸收和采用新技術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