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進口戰略調整試析論文
時間:2022-02-28 08:31:00
導語:我國進口戰略調整試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中國貿易戰略回顧
1978年以來,中國進行了一系列外貿體制改革和外貿政策調整,并于1996年提出了“市場多元化戰略”、“以質取勝戰略”、“科技興貿戰略”等對外貿易戰略,明確提出以“促進中國經濟增長和提高質量效益為目標’,來擴大對外貿易。其中市場多元化戰略主要是指降低出口市場的集中度,爭取向更多的國家和地區出口盡可能多的產品;以質取勝戰略主要是指提高出口的質量效益,改變粗放型的出口增長模式;科技興貿戰略主要是指提高出口行業的技術水平,增加出口品的技術附加值。由于本文的重點是貿易戰略,而不是外貿體制和外貿政策,因而本文不對中國外貿體制和外貿政策的變化過程進行回顧與分析,而僅僅集中于貿易戰略的討論。需要說明的是,1978年到1995年期間,中國雖然進行了大量的外貿體制改革和外貿政策調整,但是并沒有提出明確的貿易戰略。不過,這并不意味著中國在這個時期內沒有隱含的貿易戰略。
眾所周知,“改革開放”中的“開放”一詞就意味著中國要發展對外貿易。在那個摸著石頭過河的年代,對“如何開放”、“如何擴大對外貿易”并沒有提出一個明確的戰略。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也并不是缺乏具有戰略意義的基本方針,只是對這些基本方針的總結相對來說比較困難而已。
在世界貿易史和貿易思想史中,存在過兩組相互對立的貿易戰略。一組是以托馬斯·孟為代表的重商主義式的貿易戰略和以亞當·斯密為代表的自由主義式的貿易戰略。在這兩大戰略的爭論和實踐中,亞當·斯密式的貿易戰略取得了勝利,不過現實中并沒有完全自由的貿易。另一組是用于發展中國家的進口替代戰略和出口導向戰略。在這兩大戰略的爭論和實踐中,以出口導向戰略的全面勝利而告終。那么,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到1995年期間的貿易戰略是上述兩組貿易戰略中的任何一種嗎?
顯然,中國改革開放之初的對外貿易戰略,既不是為了像重商主義那樣通過貿易順差積累“財富”,也不是為了亞當·斯密所謝的獲取市場擴大、分工擴展帶來的好處。中國“擴大對外經濟技術交流,目的是增強自力更生的能力,促進民族經濟的發展”。
自力更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確立的一條基本國策,但是曾經被片面地理解為閉關自守。由于中國近代百年屈辱史被認為是閉關自守和固步自封的結果,因而和粉碎“”以后,對外開放很快就被確定為另一條基本國策。但是,關于對外開放服務于自力更生的這一關系一直被確定為一項長期方針。
與通過對外貿易促進本國經濟增長這一一般的經濟學表述不同,自力更生包含保護民族產業的含義。因而,中國的對外貿易戰略也很難用“出口導向戰略”和“進口替代戰略”這樣的標準來劃分。因為中國既鼓勵出口,尤其是鼓勵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的出口,也鼓勵進口替代。
服務于自力更生這一目的,中國的對外貿易遵循這樣一種邏輯:通過出口獲取外匯、用外匯進口技術(包括設備、關鍵材料和部件、數據、工藝和管理等,下同)、通過技術引進促進國內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的提高。這一邏輯完全符合中國當時的總體經濟戰略,即“三步走”的戰略?!叭阶摺钡膽鹇詮娬{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強調國內生產的增長。
在發展對外貿易的這一邏輯鏈條上,要達到引進技術促進國內生產能力提高的目的,就需要外匯,因此,出口創匯成為中國對外貿易戰略的重中之重。很自然,對出口的扶持和鼓勵措施就被認為是一種合理的選擇。這種戰略一直持續到中國盯(八五”計劃期間(1990-1995)。而對出口的某些鼓勵政策,至今仍未消除。這也是一些經濟學家認為中國實行了“出口導向戰略”的一個重要原因。其實,即使是鼓勵出口,對中國自己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的鼓勵也僅僅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中國還鼓勵具有高附加值的、創匯能力強的機電產品的出口。并且中國一直把提高機電產品出口在總出口中的比例當作對外貿易的一個重要任務來對待。
出口和出口創匯本身不是目的,出口的目的是為了獲取引進技術所必要的外匯。因而,鼓勵出口僅僅是中國對外貿易戰略和政策的一部分。進口和對進口的管理是中國對外貿易戰略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從一開始,中國就有非常明確的進口方針,即只進口國外先進技術和“以進養出”的進口。而“國內有條件生產的產品,要積極搞好國內生產,不能盲目進口,以保護和促進民族工業的發展。對于進口零部件進行的組裝生產,要減少零部件進口,逐步實現國產化?!睂τ谀欠N私自進口消費品的行為,甚至被認為“實際上是打擊民族工業,是一種最可恥的行為,最大的投機倒把!這不是引進先進技術,是誤國誤民”。當然,在現實中,對進口的管理并沒有如此嚴厲。
總而言之,從改革開放初期到“八五”計劃期間,中國的對外戰略主要就是遵循著鼓勵出口創匯、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促進國內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提高這一邏輯。如果需要總結的話,這一時期中國的對外貿易戰略可以歸結為“出口創匯和技術引進戰略”。盡管在這一期間,中國經歷了經濟體制和外貿體制的重大改革以及外貿政策的重大調整,但是這一戰略一直保持不變。
到了制定“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時候,受惠于外貿、外匯體制改革和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成功,中國的對外貿易已經取得了迅猛的發展,外匯儲備也于1995年達到了736億美元(1978年中國的外匯儲備只有1.7億美元),出口創匯已經不是中國對外貿易的首要任務了。此時,中國明確提出了要以“促進中國經濟增長和提高質量效益為目標”來擴大對外貿易,同時,對外貿易要“堅持以質取勝和市場多元化戰略”以及“科技興貿戰略”。
此時,通過技術引進來促進經濟增長雖然仍然是中國對外貿易的一個目標,但是,對出口的關注,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創匯的功能了?!疤岣哔|量效益”、“以質取勝”和“市場多元化”、“科技興貿”都是針對出口的。中國此時試圖通過這些出口戰略來促進國內產業升級和生產率的提高。在這一戰略意圖下,中國仍然堅持對機電產品出口的鼓勵政策。而市場多元化的戰略則直接導致了中國對多邊貿易體制和各種雙邊貿易體系的積極參與。
以上是中國對外貿易戰略的總體演變過程??梢哉J為,1995年之后貿易戰略主要是一種出口戰略,1995年之前的貿易戰略則主要是一種進口戰略?!俺隹趧搮R和技術引進”這一戰略的核心是試圖通過技術引進促進國內經濟增長。這種進口戰略主要是“以進養出和技術引進”的戰略。其中以進養出其實是為了出口創匯,而出口創匯其實是為了技術引進。從實際情況來看,中國的出口創匯、以進養出和技術引進都是非常成功的。
但是,對外貿易的終極目標是提高本國人民的福利和促進經濟長期增長。而上述戰略是以通過技術引進提高本國技術水平來促進本國經濟增長的。事實上,技術引進僅僅是貿易促進經濟增長的渠道之一。當中國度過了發展的初級階段以后,技術引進甚至不是貿易促進經濟增長的主要渠道了。單純強調技術引進的作用則不利于發揮貿易通過其他渠道促進增長的作用,甚至會造成一些不利的影響。因而中國從1996年開始調整貿易戰略。這些調整主要是認識到對外貿易促進國內技術進步和經濟增長不僅僅局限在技術引進上,而且也通過出口來促進國內產業結構升級和生產率的提高。但是,加入WTO以后,尤其是近兩年以來,中國的內外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并且還將繼續發生變化,中國卻還沒有依據這些新的形勢確立新的貿易戰略和進口戰略。
二、中國進口的發展趨勢
中國的進口規模在長期內取決于國內收入的增長與交易效率(包括貿易成本、完成貿易所需時間和貿易規則等因素)的提高。進口規模的收入彈性約為0.64。即1個百分點的國內收入增長可帶來0.64個百分點的進口增長。同時,中國的對外貿易效率以年均8.7%的速度增長。貿易效率的提高主要取決于關稅與非關稅壁壘的下降與消除帶來的貿易成本下降、運輸技術進步和運輸的規模經濟導致的運輸成本下降、通訊技術的發展所導致的交往便利和完成貿易所需要的時間縮短以及貿易規則的透明與穩定帶來的貿易風險和損失下降等因素。由于這些導致貿易效率提高的因素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還會繼續發揮作用,同時,中國的國內收入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內還會高速增長,因而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的進口規模還會繼續高速增長,且其增長速度將高于GDP的增長速度,因此,進口依存度還會不斷提高。但是,越高的GDP增長速度能夠實現越低的進口依存度。
從進口的產品結構來看,中國近30年來的改革開放已經使中國的比較優勢和對外貿易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首先,一向以地大物博自稱的中國現在已經明顯感覺到資源匱乏。這就意味著中國過去在自然資源稟賦上的比較優勢已經消失。在貿易結構上表現為過去用出口資源類產品換取設備和制造品進口的貿易結構變成了現在出口制造品和進口資源類產品的貿易結構。
其次,改革開放將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釋放到制造業部門,使得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迅速發展。以滿足國內吃穿住行和國內建設為主要目標的制造業開始服務于國外市場。中國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上的比較優勢得到確立和進一步加強。而且迄今為止,中國仍然有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中國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上的比較優勢仍然會繼續存在,并且還會持續相當長一段時間。體現在制成品的貿易結構上,就是中國以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和進口其他制成品為主。
再次,30年的改革開放和經濟高速增長,使得中國的資本也在快速積累。過去中國需要勒緊褲帶才能加快資本積累,現在則有了較大的資本剩余。同時,中國的對外開放與吸引外資政策以及資本項目的逐漸開放,使得中國可以更好地在本土利用國際資本。這就是說,中國已經從資本極度缺乏的國家變為了資本相對豐裕的國家。當然,中國的資本豐裕度相對于很多發達國家來說,還算不上具有比較優勢,但是,考慮到許多資本密集型行業同時具有規模經濟,而中國巨大的國內市場為規模經濟的實現提供了特別好的基礎。因而,中國逐漸在資本密集型行業顯示出比較優勢將是未來一段時期的一個主要變化。中國在一些重化工業中所顯示出來的快速增長和開始進入國際市場已經充分揭示了這一點。
最后,中國在技術方面仍然不具有比較優勢。中國出口相對低技術產品,進口相對高技術產品的基本格局一直沒有改變。而且中國的進口正在越來越集中于高技術產品,并且還將進一步集中于高技術產品。
由此可見,中國進口的產品結構未來將以資源類產品和高技術產品為主。
進口產品結構的變化與趨勢決定了進口來源地結構的變化與趨勢。由于中國未來的進口將以資源類產品和高技術產品為主,因而來源地必然體現為以自然資源稟賦和技術要素相對豐裕的國家或地區為主。中國從發達國家和地區進口高技術產品的趨勢還將繼續,同時,從拉美、非洲、澳洲、俄羅斯以及中東等地區進口資源類產品的趨勢將逐漸得到加強。
從貿易方式上看,隨著國際生產網絡的發展,中國參與國際生產網絡的逐步深入,加工貿易在中國還會進一步快速發展,因而加工貿易進口還會進一步快速上升,甚至加工貿易進口比例也還會有一定的上升。但是,隨著國內企業越來越廣泛地參與到加工貿易當中,國內原材料和零部件越來越多地使用到加工貿易當中,加工貿易的進口比例將逐漸穩定甚至下降。當然,其后果是加工貿易的順差越來越大。
彌補加工貿易順差的一種可能方式是利用國際原材料和零部件,以中國國內市場為目標的生產活動的擴張。從外資企業的生產活動中可以看到這種趨勢。這就意味著,雖然以國際市場為目標的加工貿易相對越來越少地使用進口料件和相對越來越多地使用國內料件,但是,以中國國內市場為目標的國內生產活動會相對越來越多地使用進口料件和相對越來越少地使用國內料件。這是對貿易差額的一種自動平衡方式。這種變化反映在貿易結構上就是雖然用于加工貿易的進口料件相對少了,但是用于國內市場而進行加工的進口料件相對多了。也就是說,國產料件將越來越多地參與中國的加工貿易生產過程;與此同時,進口料件將越來越多地參與以國內市場為目標的生產活動。
從進口企業的性質上看,國有企業將主導中國的資源類產品進口,外資企業將繼續主導中國的加工貿易進口和用于國內市場的加工料件進口,而民營企業則可能在高技術產品進口上迅速增長,但是在高技術產品上的進口將面臨發達國家技術管制的制約。
三、進口對國民經濟的積極作用和可能危害
制定正確的進口戰略需要對進口的作用和可能的危害有一個較全面的認識。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對進口作用的認識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促進技術進步,二是能夠用于出口加工獲得外匯。對進口危害的認識主要體現在:打擊民族工業;進口消費品浪費外匯,影響技術引進和經濟增長。根據這一認識,中國制定了以進養出和技術引進的進口戰略。這種認識和戰略雖然實現了自己的目標,但是現在看來,這種認識是不全面的。
進口對國民經濟的積極作用主要包括:促進資源在行業間的優化配置;在行業內引入競爭促進效率提高;引進先進技術用于生產過程促進技術進步;進口資本品加快本國資本形成;增加可供選擇的產品提高居民福利等。
促進資源在行業間的優化配置是進口給國民經濟帶來的最大的利益。這一利益也是亞當·斯密在駁斥重商主義的觀點時所著重強調的。進口那些本國生產需要耗費相對更多資源的產品,然后用這些節省的資源去生產其他產品供本國使用或出口。這樣就可以在總體上獲得更多的產品。這一理論經大衛·李嘉圖的發展成為今天人們所熟知的比較優勢理論。即一個國家如果出口自己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自己不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則該國的資源將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該國的人們可以利用同樣多的資源獲得更多的產品。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在成套機器設備、關鍵材料和部件、數據、工藝的生產上顯然最不具有比較優勢,同時,成套機器設備等對中國的經濟建設、滿足國內生產生活需要和長期增長又十分重要。因而中國將成套機器設備等的進口當作優先保障的對象也是符合這一利益的。當然,現在情況已經發生了一些變化,正如前面的分析所指出的,中國最不具有比較優勢的是資源類的產品和高技術產品。因而目前將成套機器設備等的引進當作進口的唯一保障對象和目標已經不符合中國的最大利益了。
在行業內引入競爭促進效率提高是進口對國民經濟的又一重要貢獻。更多的外國企業加入本國的進口行業,勢必導致本國進口行業內低效率企業的退出。使保留下來的企業都是能夠與外國產品進行競爭的效率較高的企業,同時也促使進口行業內的企業在生存和發展壓力下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努力提高生產效率。其結果是使得該行業的總體生產效率得到提高,并在總體上使得整個國民經濟中有更多的資源用于研究提高效率的方法,根據內生經濟增長理論,中國在效率研究領域的資源投入,會提高全社會的生產效率,從而促進經濟長期增長。當然,引入競爭是一把雙刃劍,其淘汰機制會帶來相應的沖擊。
直接引進先進技術用于生產過程促進技術進步是中國一直強調的進口的作用,這里就不再贅述。
進口資本品加快本國資本形成是進口的一個可能的積極作用。對于一個處于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國家來說,可能需要更多的資本品用于資本積累。但是,這些國家往往資本品的生產能力有限,因而其可能的影響有三:一是資本品供不應求導致資本品與消費品的相對價格上升,從而破壞宏觀穩定;二是資本品的短缺導致資本積累速度放慢;三是資本品的生產領域消耗過多的資源,降低了資源配置效率,并且同樣影響資本積累速度。而進口資本品可以有效地解決這三個問題,并可以在維持宏觀穩定的條件下加快資本積累。
增加可供選擇的產品是進口對居民福利改善的作用。這是差別產品模型所解釋的貿易利益。即使是同一個行業的產品,各國都可能有一些差異,因而產品的品種會因為進口而更加豐富。對消費者來說,花同樣的錢購買兩個不同的產品比兩個一樣的產品會帶來更大的效用。
在中國,雖然引進技術仍然是進口對國民經濟的積極作用之一,但是,現在需要重視其他方面的積極作用。當然,也同樣需要關注進口可能帶來的危害。
進口對國民經濟的可能危害包括:對進口行業的沖擊從而影響就業;對幼稚產業的沖擊從而使得本國不能獲得這些行業的規模經濟帶來的利益;對外國產品和技術的依賴;對本國資源和能源的過度消耗和對環境的破壞;對國家安全和人身安全的危害等。
對進口行業的沖擊是貿易保護的一個主要理由。進口的淘汰機制會使得進口行業中有一部分企業會遭受到損失甚至退出市場,因此也一定會使一部分人的利益受到損害。當這種損害關系到一個國家的某種特殊利益時,就會受到較大的關注,甚至演變為進口保護。比如,當發達國家從發展中國家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從而使得本國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破產并導致大量工人失業時。一般來說,這一類損失可以通過貿易利益的轉移來彌補。因而這一理由其實只在政治意義上構成貿易保護的理由,而不是一個經濟意義的理由。
對幼稚產業的沖擊從而使得進口國不能獲得這些行業的規模經濟帶來的利益則是貿易保護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經濟意義的理由。
對于外國產品的過度依賴這一危害,主要是考慮到當出現戰爭或者其他社會不穩定因素時,不能進口到一些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戰略物資,而本國短時間內又不能生產時所出現的混亂和危害。對外國技術的過度依賴主要考慮到降低了本國將資源用于技術進步的激勵。
對本國資源和能源的過度消耗可以指進口品的使用和消費需要耗費大量的能源和資源,也可以指當進口品用于生產和加工時,需要耗費大量的能源和資源。對環境、國家安全和人身安全的危害也可以指這兩種情況。
以上積極作用是制定中國的進口戰略所需要盡量實現的地方,而可能的危害則是需要盡量避免的地方。
四、當前對外貿易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依據中國對外貿易的內外環境和當前中國自身產業發展的特點和國際分工向全球生產網絡深化發展的趨勢,可以發現,中國當前對外貿易中存在三個制定進口戰略時所必須考慮的主要問題:一是巨大的對外不平衡;二是國內巨大的能源資源需求與國外能源資源賣方壟斷和其他干擾之間的矛盾;三是處理技術引進、國外技術管制與本國高技術行業的發展以及技術創新之間的矛盾。
對外不平衡主要是指貿易順差及其引起的外匯儲備的快速增長,其帶來的主要問題是國內的宏觀穩定壓力和對外產生的貿易摩擦壓力。貿易順差的迅速擴大固然和人民幣匯率有莫大的關系,但主要還是中國過去以進養出的戰略和國際分工格局的變化所帶來的。中國的以進養出戰略和國際生產網絡的發展導致了加工貿易在中國的迅速發展和加工貿易國內增值率的不斷提高。這又導致了加工貿易順差的不斷擴大。加工貿易在中國的發展還將繼續,加工貿易順差的擴大還將繼續,因此,要解決中國的貿易不平衡問題,需要使用其他領域的逆差來平衡加工貿易帶來的越來越大的順差。
國內巨大的能源資源需求和國外能源資源賣方壟斷和其他干擾之間的矛盾是中國進口所面臨的另一個嚴重的問題。能源和資源類產品的大量進口是中國未來進口的一種趨勢。但是,石油、天然氣以及礦石等主要能源和資源不僅被少數國家所壟斷,而且被這些國家的少數大公司所壟斷。而中國在這些領域的國際市場上是一支新興的力量,雖然購買量大,但是還難以打破既有的格局,還沒有形成與賣方壟斷足夠抗衡的力量。因此,必然在這些領域的進口中受到制約和利益損失。隨著中國進口量的增大,中國所受到的制約和損失就會更大。另外,很多能源和資源屬于可耗竭和不可再生的,屬于戰略物資,因而也是政治敏感性較強的物資,容易受到政治問題的干擾。如何破解能源和資源進口中賣方壟斷和政治干擾是未來一段時期中國進口所必須著重解決的一個問題。
促進技術進步是中國對外貿易中需要面對的一個永恒的問題。只是目前所面對的情況與改革開放初期有很大的不同。改革開放初期所面對的主要是技術設備引進和所需外匯之間的矛盾;而現在所面對的問題則主要是技術引進和發達國家技術出口管制以及本國高技術行業的發展和技術創新之間的矛盾。
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資本密集型產業均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是高技術行業還相對落后,技術創新能力還很不足。高技術行業的發展和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是一國經濟保持長期持續高速增長的唯一動力。因此,發展高技術行業和提高本國的技術創新能力是不容忽視的問題。盡管中國在高技術行業和技術創新領域不具有比較優勢,也不能認為中國可以完全專業化于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行業,而讓其他國家專業化于高技術行業和技術創新領域。當然,忽視中國在高技術行業和技術創新上的比較劣勢,強行將過多的資源投入到這些領域也不利于整體的資源配置效率和長期經濟增長。另一方面,進口高技術產品本身是可以提高本國技術水平的,但同時也會對本國高技術行業的企業造成致命的打擊,并降低技術創新的激勵,最終降低技術創新的投入和能力,從而阻礙技術進步。而對高技術行業的過度保護則同樣會降低本國的技術創新激勵和技術進步,進口帶來的競爭壓力反而會產生創新激勵和促進技術進步。當然,在處理技術引進和本國技術進步的矛盾時,中國還面臨一個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對中國的技術出口管制問題。
五、中國的進口戰略
中國的進口戰略需要盡量獲得進口所帶來的好處,盡量避免進口所可能造成的危害,同時還要盡量解決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內中國的對外貿易所面臨的一些問題。結合前面的分析,可以發現,中國當前和未來幾年的進口戰略主要需要解決宏觀經濟安全、能源資源進口安全、產業安全和社會安全等“安全”方面的問題以及效率提高、產業結構升級、技術進步和居民福利改善等“發展”方面的問題,為此,中國需要實行“安全發展”的進口戰略。這是一種“安全和發展并重的戰略”,而不是一種“僅僅強調安全的發展戰略”。
為了實現安全和發展這兩個戰略目標,在當前和未來幾年可以采取“抓住兩頭、放開中間、促進平衡”的進口政策。其中兩頭是指資源類行業和高技術行業,中間是指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行業。平衡是指貿易在長期內的基本平衡。這些進口政策主要包括以下主要內容:
第一,由于中國在勞動密集型產品和資本密集型產品上已經或者很快將獲得比較優勢,因而可以完全放松對這兩類產品的進口限制,消除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實現這兩類產品的自由貿易。這樣既可以更好地發揮中國的比較優勢,又可以讓自由貿易促進競爭和提高效率。
第二,對能源和資源類產品,要實行多元化戰略和強化集中管理,避免能源和資源進口風險,確保能源和資源進口的安全和穩定。多元化戰略是指尋求更多的進口來源地。實行多元化戰略是為了降低政治風險和分散賣方壟斷力量。強化集中管理是指通過鼓勵并購等手段加強行業內集中度,或者通過行業協會、政府部門等有組織的行為加強中國的買方力量,從而抗衡賣方力量。另外,還可以鼓勵本國企業投資海外的能源和資源生產。中國越來越大的能源和資源需求也為這一戰略的實施提供了機會。
第三,在高技術行業的開放和保護之間尋找平衡,避免過度開放和過度保護造成技術創新激勵不足和限制高技術行業發展。鼓勵高技術進口對高技術產品進口的替代。高技術本身的進口會更有利于中國的技術進步,而高技術產品的進口則可能使高技術產品的生產行業遭受損失,并使高技術行業的發展受到限制。這相當于當一個國家的資本相對稀缺時,用資本的流入代替資本密集型產品的進口更有利于該國。當然,目前中國在技術進口中需要打破其他國家的技術管制。
第四,促進服務于國內市場的原材料和零部件進口,避免貿易不平衡給中國帶來的宏觀經濟風險。這樣,雖然以國際市場為目標的加工貿易相對越來越少地使用進口料件和相對越來越多地使用國內料件,但是,以中國國內市場為目標的國內生產活動會相對越來越多地使用進口料件和相對越來越少地使用國內料件。這是平衡加工貿易順差的一種可能方式。這就意味著,不僅僅對加工貿易進口實行免關稅,也可以考慮對所有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進口實行關稅減免和降低非關稅壁壘。
第五,建立能源和資源的戰略儲備體系。這樣既可以更大程度地保障能源資源的進口安全,又可以通過更多的進口來平衡國際貿易。
關鍵詞:進口戰略,貿易戰略,貿易形勢,市場多元化,科技興貿戰略,技術進步
- 上一篇:進出口貿易與經濟增長探析論文
- 下一篇:我國貿易依存度結構探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