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背景下進出口貿易論文
時間:2022-08-22 10:22:59
導語:金融危機背景下進出口貿易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1人民幣升值促進我國外貿結構調整
人民幣升值過程中首先受到沖擊的就是紡織業等低附加值的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據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測算,在其他生產要素成本和價格不變的情況下人民幣每升值1%,企業利潤將減少1%,出口企業消化人民幣升值的利潤空間進一步被擠壓。但另一方面,人民幣升值后,一個單位的人民幣可以兌換更多的外幣資產,在國際市場上能夠購買更多的產品,這對于國家產業安全建設和滿足居民消費來說都是有利的,但這同時加劇了我國進口替代性行業間的競爭。人民幣升值降低了進口價格,從而對國內同類產品帶來沖擊,尤其是那些在技術含量、品牌及質量方面與世界先進水平有一定差距的產品,必將影響其價格和市場份額,導致盈利惡化。因此改進工藝、提高質量、發展技術、打造核心競爭力成為國內一些企業生存下來的唯一選擇,從長遠看這是一種良性循環,將成為我國優化產業結構和振興民族企業的重要推動力。
1.2人民幣升值改變我國進出口貿易的成本
我國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進口依存度較高的行業主要有石油與天然氣開采、鋼鐵、石化、航空、電力設備等,在國際能源和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的情況下,企業承受了巨大的成本壓力。以進口原油為例,2012年一季度,我國進口原油平均價格為689美元/噸,同比上漲了24.3%。面對瘋漲的國際原材料價格,人民幣升值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降低大宗交易的進口成本,改善相關行業的盈利。以造紙為例,我國造紙業原材料平均35%來自國外,原材料進口比重最高的可達到60%~70%,人民幣升值將直接促進造紙業成本下降。但是人民幣升值對出口企業的生產成本來說是雪上加霜[2]。人民幣持續升值的2008-2011年,也是國內通貨膨脹顯現并持續的時期。受國內原材料成本和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影響,國內企業生產成本大幅上升。人民幣升值使出口企業靈活定價能力大打折扣,企業之間沒有建立良好的價格協調機制,出口議價能力并未隨著市場份額的擴大而提高,成本的上升很難通過產品價格的提高得到轉嫁,對我國出口企業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1.3人民幣升值蠶食我國中小企業的利潤
首先,人民幣升值將提高企業出口成本,再加上出口退稅率降低導致中小企業不斷喪失國際競爭力。中小企業立足的根本是“薄利多銷”,如今成了利薄少銷甚至不銷,匯率的微小變動,都可能導致企業虧損。其次,人民幣升值加大了企業運營的不確定性。雖然匯率升值已經持續6年之久,但是中小企業抵抗匯率風險的能力仍然十分薄弱,很多企業甚至沒有樹立起防范風險的意識。我國企業進出口習慣用美元報價,如果企業不能準確把握匯率走勢,那么就會面臨更大的損失。目前,我國中小企業就業人員占城鎮就業總量的75%以上,占全部工業就業總量的83%以上。中小企業所具有的開業快、投資少、經營靈活、對勞動者技能要求低等特點使其在吸收勞動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由于人民幣升值迫使大量的企業停產停業甚至破產倒閉,大批勞動力面臨重新尋找工作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就業,就業壓力增大??梢娙嗣駧派挡粌H會侵蝕中小企業的利潤,還可能引發一系列的倒閉潮,更可能誘發國民經濟其他環節出現問題。
1.4人民幣升值緩解我國和其他國家的貿易摩擦
由于我國出口的不斷增長和貿易順差的不斷擴大,人民幣匯率問題一度成為政治問題。我國憑借出口價格優勢已經占領了國際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中低端市場,近年來,針對我國出口產品的反傾銷訴訟案件急劇增加。2005年,法國政府認為大量涌入的中國紡織品使歐洲面臨嚴重的挑戰,可能導致數百萬人失業,因此法國政府對我國和歐盟施壓,認為中國和歐盟應該就保護歐洲本土紡織品行業達成協議。歐盟從2006年開始就對我國出口彩電征收44.6%的反傾銷關稅。美國從2009年開始對我國鋼格板征收高額反傾銷關稅。2010年韓國、巴西、印尼先后對我國出口的陶瓷展開反傾銷調查等。通過匯率機制適當提升出口產品的外幣價格,一方面可以緩解反傾銷壓力,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貿易大國努力促進世界貿易健康發展,構建公平、合理的貿易規則,維護與貿易伙伴的密切合作關系的決心[3]。
2人民幣升值的誘發原因
2.1政治壓力是人民幣升值的根本原因
多年以來,美國對我國經常項目逆差形勢不僅沒有好轉反而有不斷擴大的趨勢,美國政府聯合其他國家在多次外交場合提出人民幣應該升值,企圖把人民幣問題國際化。自2002年以來,美、日、歐盟等國家不斷施壓要求人民幣升值。在2003年的七國集團財長會議上,日本財長提請其他國家一起強行要求人民幣升值,美國和歐盟先后呼應日本,美國財政部長斯諾和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相繼表示人民幣匯率應該更加富有彈性。美國在2011年甚至單方面通過了主要針對人民幣匯率問題的《貨幣匯率監督改革法案》,為對于來自“匯率被低估”國家的商品征收懲罰性關稅提供了法律依據。主流媒體如《經濟學家》《金融時報》等關于人民幣匯率問題展開激烈的爭論。
2.2美國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是人民幣升值的外部原因
自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美國的經濟陷入持續的低迷期,復蘇無望,美聯儲為了刺激經濟的增長,已經連續實施了三輪的量化寬松政策(QE),但這項政策的出臺對中國的進出口貿易而言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寬松的貨幣政策帶來美元利率下降,刺激了美國企業投資和居民消費,拉動美國的產出和收入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美國對中國的進口。另一方面,寬松的貨幣政策導致美元貶值,人民幣升值,打擊中國低端產品出口,可能減少美國對中國的進口。此外,中國90%的貿易使用美元結算,貶值還不利于中國對其他國家的出口。
2.3利率的持續倒掛是人民幣升值的內在原因
2008年金融危機后,西方各國普遍采取了低利率的貨幣政策。以美國為例,美國2008-2012年前后三次推出了大規模的量化寬松政策,政府大量購買國債,向市場投放基礎貨幣,增加貨幣供給,利率一次次創歷史新低,在此期間,美國的貼現率、銀行同業拆借利率接近零甚至為零。相反,在走出金融危機低谷后,我國采取了收縮銀根的政策,貨幣政策從積極走向穩健。2010年央行6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收于18.5%,2011年6次上調準備金率達到21.5%,并且兩年內累計加息5次。中美兩國利率的倒掛吸引了大量的國際資本涌入中國進行套利、保值,客觀上促進了人民幣的升值[4]。
2.4國際收支的順差是人民幣升值的直接原因
2010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以29727.6億美元超過德國排在世界第二位,成為世界第二大貿易國。我國不僅貿易總額數量巨大,而且從1994年起對外貿易就一直處于順差。2005年我國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以后,人民幣匯率的波動越來越受到國際收支狀況的影響,我國的經常賬戶常常處于順差的狀態,而且順差的規模越來越大,過大的國際收支順差導致外匯市場上人民幣供不應求,造成人民幣升值的壓力越來越大。
2.5市場預期的加強進一步推動了人民幣升值
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國際收支雙順差的事實,加上西方國家對人民幣升值的要求和海外媒體的輿論壓力將繼續推動市場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而這種預期勢必會進一步推動資本和投資的流入。2004年我國的貿易順差只有319.5億美元,2010年激增到1831億美元,6年時間內增長了將近5倍,這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對人民幣持續升值的預期使得大量短期資本借貿易渠道流入我國。資本和貿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直接導致我國貿易順差的激增,貿易順差反過來又加劇了人民幣的升值預期。短期資本不僅流向一般性的實體經濟,還大量流入股市和房地產市場,股市和房市價格上揚,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泡沫。2007-2012年我國經受著從未有過的通貨膨脹壓力,人民幣進入了一個對外升值和對內貶值的困境[5-6]。
3應對人民幣升值對我國進出口貿易影響的措施
縱觀世界各國經濟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發現本國貨幣都是在巨額的貿易順差和國際儲備兩個重大的背景之下進行升值的,各國采取了多項措施減輕本幣升值帶來的一系列不利影響,包括調整產業結構、放松外匯管制、整頓和完善金融市場。以史為鑒,我國應對人民幣升值和規避匯率風險可以從幾下4個方面做起。
3.1提高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調整和升級產業結構
我國的出口往往以低成本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占優,人民幣升值無疑會對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造成沖擊。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出口企業有意識地嘗試淘汰一些技術含量低、檔次低的產品,使有限的資源流向技術密集型產業,注意技術引進和高科技產品的研發,減少如光學、醫療、精密儀器和設備的進口依賴程度,創造民族優良產業和品牌。此外,我國政府也有必要為出口企業提供政策支持幫助他們渡過難關。對符合條件的企業提供出口補貼,完善出口信用保險制度。此外,政府還可以設置專門機構幫助國內企業學習國際貿易原則、開拓國際市場、培養跨國企業,提供咨詢服務,為企業提供國際市場行情、國際投資環境、市場調查等方面的信息,成為企業發展的堅強后盾。
3.2采用靈活的貿易結算方式和計價貨幣進行國際貿易結算
匯改以前,人民幣匯率一直盯住美元基本不動,我國出口企業也習慣于在相對固定的匯率環境下用美元進行商務談判和貿易結算,對美元的價格過于依賴和敏感。2005年匯改以后,外貿企業不得不學會應對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后果和關注人民幣的走勢。實際上,人民幣對美元升值的這幾年,也是人民幣對日元等貨幣貶值的時期,人民幣對美元升值不代表對其他貨幣也一定升值。在出口結算時,企業要學會靈活變通計價貨幣,如出口歐洲可以采用歐元進行結算,出口到日本可以采用日元進行結算,這樣一來就能盡可能地減輕人民幣對美元升值帶來的損失。在貿易結算方式的選擇上,當人民幣有升值預期時,外貿企業要盡可能選擇那些即期結算方式,如即期信用證、即期付款交單,爭取早日收到貨款,或者在合約中規定客戶支付一定比例的預付款等。選擇合適的貿易結算方式和結算貨幣看似不是什么大智慧但卻是能夠巧妙地為企業規避風險、提高利潤的好辦法[7]。
3.3保持貨幣政策獨立性,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
根據蒙代爾的“不可能三角”理論,一個國家不能同時實現資本自由流動、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匯率穩定性,一個國家只能實現其中兩項。在我國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逐漸開放的過程中,維護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并最大限度地保持匯率穩定是我們追求的目標。推動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參考一攬子貨幣進行調節,進一步釋放人民幣匯率彈性的舉措,使得我國央行的貨幣政策不拘泥于單一盯住美元,而可以根據自身利益進行更大幅度的調整。為了保持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匯率穩定,放緩資本流動腳步可能更適合我國國情[8]。
3.4積極利用金融工具規避匯率風險
增強規避匯率風險的意識和能力。一方面,出口企業應積極應用匯率避險工具,包括及時結算現有的外匯;使用多幣種開展業務;加強銀企協作,利用銀行提供的遠期結匯、外匯期貨產品、外匯期權產品、互換產品金融工具以及信息咨詢財務顧問服務,來規避匯率風險。另一方面,出口企業應逐步進行資源整合,合理利用財務杠桿,通過收購兼并等手段,適度加大海外擴張的步伐,建立全球化生產貿易體系。這樣可以提高對匯率變動的抵抗能力,減少個別市場波動帶來的影響。
作者:張鵬飛單位:北京科技大學文法學院
- 上一篇:經濟增長與進出口貿易論文
- 下一篇:黨員干部個人學習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