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加工貿易初探
時間:2022-03-27 05:19:00
導語:我國加工貿易初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國際分工已深化到產品內分工階段,中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面臨新的機遇。本文分析產品內分工背景下中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有利條件與機制,探討加工貿易發展面臨的原產地規則、加工增值率增長緩慢和加工貿易主體結構失衡等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指出加工貿易戰略調整的方向在于立足中國靜態比較優勢,繼續支持勞動密集型產品、勞動密集型環節的加工貿易;努力創造動態比較優勢,引導外資投向技術密集型產業、高附加值加工環節;完善加工貿易政策,提高加工增值率,促進國內產業結構升級。
關鍵詞:產品內分工,加工貿易,原產地規則
產品內分工概念
“產品內分工”(intra-productspecialization)是指特定產品生產過程中不同工序、不同區段、不同零部件在空間上分布到不同國家,每個國家專業化于產品生產價值鏈的特定環節進行生產的現象(田文,2005)。從某種意義上說,產品內分工是國際分工進一步深化,是同一產品的不同生產階段(生產環節)之間的國際分工,其實質是生產布局的區位選擇,可以在跨國公司內部實現,也可以通過市場在不同國家間的非關聯企業完成。
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通常被用來解釋產業間分工現象,對于產品內分工該理論依然適用。如果說傳統國際分工的邊界是產業的話,產品內分工的邊界則在于價值鏈。產品的價值鏈按要素密集度的不同分為勞動密集環節、資本密集環節和技術密集環節三種,各國依據自身的要素稟賦在不同環節的生產上具有比較優勢,并相應占據產品價值鏈上其具有比較優勢的環節(高越,2006)。產品內分工既可以通過橫向擴展方式來實現,表現為發達國家之間的中間產品貿易,又可以通過縱向延伸方式來建構,表現為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之間的中間產品貿易。
可用通過一個簡單的2×2模型說明產品內分工產生的原理。假設有甲、乙兩個國家,甲國資本較豐裕,乙國勞動力較豐裕。假定X產品是資本密集型產品,它的生產需經X1、X2兩道工序完成;X1是勞動密集型工序,X2是資本密集型工序;不考慮服務成本。在工序空間上不可分離的情況下,無疑X產品將在甲國生產;而在國際產品內分工情況下,根據比較優勢理論,不同要素密集度的工序會被安排在具有相應比較優勢的國家進行。因此X1工序將在乙國進行,X2工序將在甲國進行,X產品最后的組裝也將在乙國進行。顯然,這大大降低了X產品的生產成本,分工和貿易對甲乙兩國都是有利的。
在產品的物理拆分原本就可行的情況下,制約或推動產品內分工迅速發展的因素主要有:技術因素和制度因素。技術因素指科學技術的發展程度,尤其是信息和運輸技術的發展水平。跨越國境安排生產會帶來高昂的通訊成本、運輸成本和管理協調成本,這使得企業走出國門建立生產網絡得不償失(Jones&Kierzkowski,2001)?;ヂ摼W的廣泛應用、集裝箱運輸的飛速發展大大降低了零散化生產中的服務成本,為發展產品內分工掃清了障礙。制度因素主要是指貿易自由化和投資自由化的程度。貿易自由化有利于企業交易成本的降低,投資自由化為資本要素在國際間流動創造有利條件(A·Deardorff,2005),只有當投資自由化和貿易自由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國際間的產品內分工才能實現。因此,制度因素直接制約并推動著產品內分工的發展。
國際分工的發展為中國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一個多世紀以來,由于科學技術和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國際分工經歷了由產業間垂直分工到產業內水平分工,再到產品內分工不斷深化的歷程。目前的國際分工體系呈現出以下幾大特點:分工呈現多層次性,既包括傳統意義上的各種不同要素密集型產業之間的分工,也包括同一產業、同一產品的價值鏈上具有不同要素密集度的各個環節之間的分工;跨國公司成為國際分工的主體,傳統的以國家為主體的分工明顯弱化??鐕咀鳛榻洕蚧妮d體和最大受益者,通過對外投資和外包將產品的不同生產環節分別安排在不同國家和地區進行,以充分利用各國的要素優勢,實現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產品內分工發展迅速,中間產品貿易的增長率高于國際貿易的增長率。世界零部件貿易總額由1990年的3550億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8460億美元,年均增長率為9.1%,比國際貿易年均增長率高出2.6%。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加工貿易獲得了巨大發展,已成為中國參與國際分工的主要形式。1979年到2005年,中國加工貿易出口額由2.35億美元增至4164.8億美元,增長了1770倍,在外貿出口總額中所占的比重也由1.5%上升至54.7%,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主要貿易方式。在這20多年的時期內,隨著產品內分工的深化發展,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步伐逐步加快,發達國家離岸外包活動明顯增多、跨國公司對外投資愈加活躍,為中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提供了機遇。
但應當看到,在產品內分工背景下中國加工貿易發展仍面臨著許多問題:寬松的原產地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使加工貿易無序、低水平發展,成為影響本地采購率和加工深度的原因之一,也是導致貿易不平衡、貿易摩擦多發的重要根源;加工增值率增長緩慢,雖然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品在中國加工貿易中比重加大,體現出加工貿易產品的升級態勢,但加工貿易整體附加值的增長卻非常緩慢;加工貿易主體結構失衡,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出現加工貿易傾向。
因此,如何把握新型國際分工格局帶來的發展機遇,完善加工貿易政策、提高產業層次和加工深度,以獲取較多加工利益、帶動國內產業升級是“十一五”時期加工貿易發展的重要課題。
產品內分工有利于中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加工貿易顯然是產品內分工的典型形態之一(盧鋒,2004)。產品內分工使生產深入到區段工序層面,使企業成為國際分工的主體,對于勞動力豐裕的發展中國家,發展加工貿易極為有利。
在產品內分工條件下,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可以在不同水平、層次或環節上實現:產品升級,即加工企業所生產的產品逐漸從簡單純粹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到復雜產品的勞動密集型工序和零部件;價值鏈升級,即加工企業所從事的價值鏈環節和增值活動向高附加值方向轉移,逐步掌握產品設計、營銷、品牌等戰略性環節,并建立起自己的國際生產網絡;企業能力升級,即加工企業更多地采用先進生產技術與管理方式,按照國際標準生產產品,不斷提高產品生產效率和國際競爭力;產業升級,即加工企業敢于嵌入跨國公司高新技術產業的勞動密集型環節,通過建立與延伸國內生產網絡發揮產業關聯與外溢效應,促進整個產業和相關產業的發展,并不斷改善其能力和效果;區域升級,即加工貿易逐步向內地轉移并逐步實現加工貿易區域間合理分工和多元化,使中國經濟在更大范圍內融入全球生產網絡。
產品內分工背景下中國加工貿易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原產地規則問題
1.產品內分工的深化使產品原產地的界定變得困難。產品內分工意味著產品生產的不同階段在國際間高度分離,國際貿易產品中包含著在一個以上國家實現價值增值的比例越來越大(某一最終產品零部件往往來自多個國家),甚至價值增值過程不是在最終實現“實質性改變”的國家進行的比例也越來越大(喻春嬌,2004)。在此情形下,就難以準確定義產品的原產地。如果非優惠性原產地規則定義過于嚴格,就會使正常的加工貿易發展受到限制;而定義過于寬泛,又會導致加工企業只在東道國進行簡單加工環節,不注重從本地采購,對發展中國家加工貿易延長國內產業鏈、提高國內增值率不利。WTO至今尚未制訂出統一協調的原產地規則,各國對原產地規則的使用各自為政,往往體現出濃厚的為本國經濟服務的色彩,如歐盟的原產地制度就被稱為“世界上最復雜的原產地規則”,其對“最后實質性加工或裝配”未提供任何操作的具體標準或原則,而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規定歐委會可在咨詢原產地規則委員會后就特定案件制定具體規則。
2.中國沒有充分利用原產地政策工具。中國2005年1月起實行的《進出口貨物原產地條例》和《關于非優惠原產地規則中實質性改變標準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采取以稅則歸類改變為基本標準,以從價百分比、制造或者加工工序等為補充標準的原則。在新規則中,首次明確了原產地標記的管理,對第16類“機電類”、第17類“車輛”、第18類“光學、照相、計量、醫療儀器及設備;鐘表;樂器”等產品都規定必須滿足從價百分比標準。應當看到,新規則在對加工貿易原產地的認定標準上做出了積極改進。但由于該《規定》的原產地標準只適用于過渡時期,內容制訂得仍相對簡單,特別是對稅則歸類改變標準,并沒有針對各個稅目的貨物制訂具體的稅則歸類改變規則,只是作了一個概括性的一般規定(張宗良,2006)。雖然新《規定》中從價百分比標準對加工增值率的要求由過去的25%提高到30%,但考慮到中國近6年來平均加工增值率都在50%左右的現實,這一小幅提高對引導加工企業增加本地采購、延長國內產業鏈的作用有限。
3.寬松的原產地政策已成為中國頻繁遭受國際貿易摩擦的潛在誘因。中國的加工貿易大部分是由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以及新加坡、韓國和我國香港、臺灣地區廠商為降低生產成本和提高競爭能力,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或工序而發展起來的,其產品依賴原有的銷售渠道,主要經香港等地轉口到美國等傳統市場。建立在現行原產地規則基礎上的貿易統計方法,將大量只在中國進行簡單加工產品的原產地定為中國,這極大的夸大了中國的出口規模,使得貿易伙伴國逆差虛高,從而成為貿易摩擦的“經濟根源”(王錦鋒,2005)。
(二)加工貿易增值率增長緩慢問題
加工貿易增值率是國際上通用的衡量加工貿易發展水平及其對產業結構優化作用的經濟指標。觀察全國加工貿易的國內增值率(見表1)和外資、國有、民營企業的加工增值率(見表2)的變化,可以發現:
1.盡管中國加工貿易中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品比重加大,但加工貿易整體附加值的增長非常緩慢。20世紀90年代期間,中國加工貿易的加工增值率有了大幅提高,從29%提高到50.67%,但從1999年至今加工增值率都在50%左右徘徊。某些部門甚至出現了下降的趨勢,如2003年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率僅為24.49%,不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還低于中國2001年25.2%的水平。
2.外資企業的加工增值率低于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從表2可以看出,近兩年來外商投資企業的平均名義增值率為47.5%,雖然有提高的趨勢,但還是遠遠低于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平均名義增值率61.75%和64.2%的水平??紤]到外資企業在加工貿易中所處的主導地位,其加工增值率不高是中國加工增值率增長緩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般說來,提高加工增值率主要依賴三個途徑:提高加工環節的層次、提高國內采購率、提高加工深度。中國的靜態比較優勢決定了中國承接的加工環節基本上還是以勞動密集型環節為主。在產品內分工背景下,跨國公司將“微笑曲線”弧底、附加值低的生產環節外包的傾向,也在客觀上制約了中國承接中高端加工環節,導致中國難以通過提高加工環節層次來提高加工附加值。此外,中國加工貿易政策中含有阻礙國內采購率和加工深度提高的因素。其中,出口退稅政策和深加工結轉政策是制約加工貿易國內采購率提高的主要因素(隆國強,2003)。
(三)加工貿易主體結構不平衡問題
20世紀90年代以來,外商在華直接投資進入高潮,外商投資企業在加工貿易中的比重連年攀升,在中國加工貿易中逐步居于主導地位,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占比逐年縮小。1990年到2005年間,外商投資企業加工貿易進出口從127億美元增至5778.7億美元,在全國加工貿易進出口中所占比重也由28.8%增至83.7%(見表3)。
外商投資企業成為中國加工貿易的經營主體,雖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國參與國際分工的層次和水平,但不利于中國獲取加工利益,同時也使中國難以通過發展加工貿易實現產業結構升級的目標(金京霞,2005)。這是因為:外商投資企業成為中國加工貿易的經營主體,意味著本土加工貿易企業對中國加工貿易發展的影響力逐漸變弱,本土的產業結構升級更多地受制于跨國公司的全球戰略和分工部署;由于外商投資加工貿易是生產要素導向型投資,其根本目的就是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其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這決定了其不可能成為中國產業結構升級目標的積極因素。
問題的嚴重性在于:加工貿易主體結構失調、發展不平衡的狀況在短期內難以改變。一方面,中國把加工貿易方式作為吸引外資的一個主要手段,外貿政策明顯鼓勵外資企業從事加工貿易,造成了中國外商投資企業的加工貿易傾向(廖涵,2002),外商投資企業加工貿易因此連年增長。另一方面,外商投資加工企業在營銷渠道、技術、工藝設備、管理經驗等各個方面都具有優勢,而國有企業、民營企業難以突破國際營銷渠道、技術方面的瓶頸,在加工貿易方面也就發展緩慢。
產品內分工與中國加工貿易的戰略調整
初探我國的加工貿易由800論文網收集整理,轉載請注明出處!
要把握新型國際分工格局帶來的發展機遇,保持中國加工貿易平穩持續發展,中國加工貿易戰略的調整原則應為:立足于中國靜態比較優勢,繼續支持勞動密集型產品、勞動密集型環節的加工貿易;著眼于創造動態比較優勢,引導外資投向技術密集型產業、高附加值加工環節;完善加工貿易政策,提高加工增值率和帶動國內產業結構升級。
繼續支持勞動密集型產品、勞動密集型環節加工貿易,保持加工貿易穩定發展。目前,中國加工貿易從事的大多仍是勞動密集型產品或勞動密集型環節的加工,這符合中國勞動力資源豐富所決定的比較優勢,對于緩解就業壓力、創造就業機會發揮著巨大作用。以中國目前的工業發展水平而言,尚不具備資本、技術、管理等方面的比較優勢,那么要擴大出口,在短期內我們所能依賴的就是能充分發揮現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或勞動密集型環節的加工貿易。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要永遠停留在為跨國公司充當加工車間的階段,要在吸引外資發展加工貿易的同時,注重提高國內企業加工能力。有關部門及地方政府應鼓勵和扶持內資企業、尤其是中小民營企業為國外跨國公司和外商投資企業提供加工配套,鼓勵包括民營中小企業在內的國內企業積極參與跨國公司的加工貿易體系和全球采購體系,使更多國內企業在為跨國公司提供配套的過程中,逐步學習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建立營銷渠道、積累資本。
引導外資投向技術密集型產業、高附加值加工環節,提升產業層次。加工貿易產品檔次、技術含量的提高與外資進入水平和經營管理水平呈正相關(黃菁,2006)。引導外商投向技術密集型產業、高附加值加工環節,能促使中國盡早加入到國際分工鏈條中技術含量較高、附加值較大的環節中來。因此,應結合各地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和未來國際產業發展方向,完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指明擬吸引投資的具體產業和生產環節,并制定產業標準和工序標準,對科技含量高的產業和工序的加工產品、零部件予以優惠的稅收政策,取消對簡單加工貿易的外資企業的部分優惠。另外,在制定優惠政策引導外資的同時,應重視解決國內中小企業缺少融資能力、缺少國際市場資訊和人才、缺少關鍵零部件生產技術、缺少技術和產品更新能力等具體困難,并鼓勵國內有實力的企業實現產業層次和工序層次的升級,由簡單技術和工序的組裝,提升到更復雜的、技術含量更高的一般零部件、主要零部件、核心零部件的加工制造。
完善加工貿易政策,提高加工增值率,促進國內產業結構升級。中國現行的加工貿易政策較多的關注了如何防范“走私”、“騙退稅”,忽視了鼓勵企業提高國內采購率,許多政策的門檻較低、出口退稅按計劃而不是按實際進行、對來料加工國內采購不退稅等,都降低了加工企業國內采購的積極性。進一步完善加工貿易政策勢在必行:首先,有關部門應加強對原產地證書、原產地標識的管理,嚴格按照新《規定》的標準執行,防止不符合標準的加工產品輕易拿到中國原產地證書。其次,完善深加工結轉政策,簡化手續,實行分類管理。對出口加工區、保稅區內加工企業的深加工結轉實行保稅監管,其他加工企業的第一環節結轉按加工貿易內銷規定辦理;對深加工過程中使用的國產料件,實行“免、抵、退”政策(隆國強,2003)。此外,國家應該調整加工貿易中間投入品的現行政策,為國產料件與進口料件競爭提供和創造公平合理的環境,鼓勵來料加工、進料加工企業進行國內采購。
參考文獻:
1.田文.產品內貿易的定義、計量及比較分析(J(.財貿經濟,2005
2.高越.產品內分工與中國加工貿易的結構升級[J].對外經貿實務,2006
- 上一篇:加工貿易未來轉型升級研究論文
- 下一篇:工傷保險賠償償協調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