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加工貿易轉移承接分析論文
時間:2022-10-15 03:13:00
導語:中部加工貿易轉移承接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我國加工貿易存在的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日益成為阻礙中國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因素。如何順應國內、國際經濟發展趨勢,使加工貿易在地區分布上進行科學合理地調整,形成地區協調梯級發展的態勢,是目前亟待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加工貿易;梯度轉移;中部地區
加工貿易在我國已經走過20多年的發展歷程。加工貿易的蓬勃發展,不僅促進了區域經濟繁榮,推動了外資的利用,增加了出口創匯,而且在社會就業的創造、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引進等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顯的社會經濟效益。但與此同時,目前我國加工貿易存在的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日益成為阻礙中國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因素。如何順應國內、國際經濟發展趨勢,使加工貿易在地區分布上進行科學合理的調整,形成有利于地區協調的梯級發展態勢,是目前亟待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一、我國加工貿易梯度轉移的必要性
自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加工貿易得到了“爆炸式”的增長。有關資料顯示,我國加工貿易總量逐年上升,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從1980年的1666億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575051億美元,增長了約34517倍。相應于此,加工貿易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的比重也從1980年的44%提高到2006年的472%,成為我國第一大貿易方式并成為外貿進出口持續、快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我國的加工貿易基本集中在沿海區域,2005年加工貿易出口排名前十位的省市多位于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等地區,這些區域的加工貿易量占全國加工貿易總量的978%,其中廣東省、江蘇省、上海市的加工貿易出口均超過500億美元,占全國加工貿易出口的比重分別為42%、197%、125%。由此可見,我國的加工貿易在地區分布上具有明顯的非均衡特點,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得對外開放之先,抓住了國際經濟結構調整和跨國產業轉移的歷史機遇,依靠自身較好的經濟基礎、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一些特殊措施,加工貿易基礎好、發展快、規模大;中、西部地區無論從規模還是發展速度看,都與東部存在較大差距。
從地理位置來看,我國東部沿海地區與國際市場交往便利,既是我國內陸地區與國際市場的結合部,又是我國的商品、資金、技術、信息等與世界市場雙向流動的通道。因此,我國東部沿海沿邊地區發展加工貿易,具有廣大中、西部地區無法比擬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先頭陣地、加工貿易發展的先行地區,東部沿海沿邊地區也已經積累了人才、技術、產業發展等方面的優勢。然而,東部沿海地區加工貿易的興起和發展主要是基于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國際比較優勢。隨著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逐步提高,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的機會成本也逐步提高,這意味著東部沿海地區在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中的比較優勢正在逐漸失去。
東部沿海地區與中、西部地區不僅在加工貿易上,而且在經濟總體上存在很大的梯度差。結合區域經濟學中梯度推移理論,東部地區加工貿易存在升級和轉移的雙重壓力。東部地區加工貿易轉移的最好途徑是循經濟梯度推移,先將加工貿易轉移到中部地區,并培育該區域的產業增長極,擴大轉移產業對區域經濟的輻射效應,等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再轉到西部地區。這樣,加工貿易步步深入,在不同發展水平的區域間形成了一個循環上升的產業轉移浪潮,既延長了產業壽命,又加快了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步伐。
二、中部地區開展加工貿易比較優勢
中部地區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起步較晚,經濟基礎相對薄弱,總體經濟發展水平明顯落后于東部沿海地區;再加之地理位置的局限,中部地區發展加工貿易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在加工貿易發展的規模和水平上,中部地區較之于東部沿海地區存在不小的差距。盡管如此,人們也必須看到,伴隨著東、中部地區比較優勢的動態演化,中部地區發展加工貿易也存在許多比較優勢,這無疑為中部地區承接加工貿易梯度轉移提供了許多有利條件。
(一)經濟區位優勢
中部地區已經形成了以中原城市群為核心的黃河中游經濟圈和以武漢城市群為核心的長江中游經濟圈,二者分別位于國家一級重點開發軸線(長江)和二級重點開發軸線(京廣線、黃河)處,是我國經濟地理的核心地帶。位處中部地區核心的長江經濟區和黃河中游經濟區北傍京津環渤海地區,南臨以深、港、穗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東接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地區,西連以成、渝為中心的西南地區,日益成為實現資源要素西進、東出、北上、南下的理想通道和樞紐。由此可見,中部地區處于東南沿海資金、技術優勢和西北內地資源優勢兩個反向梯度的交匯處,東、西部地區的比較優勢異質性和經濟落差需要中部地區的梯度性過渡和對接,經濟區位優勢非常突出。
(二)交通條件優勢
中部地區承東啟西、接南進北、吸引四面、輻射八方,是東西部經濟合作的橋梁與樞紐、全國重要的交通要地、客貨運輸集散地和中轉中心,在全國板塊經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部地區公路星羅棋布,京深、連霍及幾十條省際高速公路,與10縱14橫的24條國道,以及成千上萬條省縣鄉公路組成四通八達的公路交通網;鐵路縱橫交錯,京廣、京九鐵路縱穿南北,隴海鐵路橫貫東西,幾十條干線和幾百條支線鐵路與主干線融會貫通;水運以內河航道為主,長江、黃河兩大主航道橫貫東西,上百條河流與之緊密相連;民航以武漢、鄭州、長沙、太原、南昌、合肥為中心的民用機場開通國內上百條航線,可直達全國主要城市及港、澳、臺地區,部分機場還開通新加坡、韓國等國際航線。中部地區輻射全國的密集立體交通網絡,為承接加工貿易提供了良好的交通運輸條件。
(三)勞動力資源優勢
中部六省總人口361億,占全國的281%,在絕對數量上說來,并沒有什么優勢可言,但人們仔細分析三個地區的勞動力結構,可以發現中部人口密度大、農業人口多、農業勞動力轉移壓力大。2005年,中部農業耕地面積為305665千公頃,只占全國的2351%,低于西部1461個百分點;中部農業勞動力為96221萬人,約占全國2833%,占中部人口的5047%;剩余勞動力達4500萬人。目前,中部地區投資密度低,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而勞動力數量巨大,形成了供大于求的局面,也使中部地區面臨了更大的就業壓力。因此,發展一些技術要求不太高的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產業對中部地區來說,不僅有利于帶動經濟的發展,而且能夠充分利用中部地區廉價的勞動力,減輕中部地區的就業壓力。
(四)文化、科教基礎優勢
中部地區作為中華民族最早開發的腹地,文化厚重,歷史悠久;中部地處文化交匯地帶,人文薈萃,文化底蘊深厚,是我國主要的科教中心和智力密集區。中部六省科教人才方面在全國的份額是:高校數占247%,學生數占252%;中專學校數占244%,學生數占305%;大專以上文化程度人數占229%,專業技術人數占231%;擁有448個碩士學位授予點、35個博士學位授予點、2個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15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06家中央及省級科研院所。中游地區,僅武漢就擁有35所普通高校、736家科研院所、10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專業科技人才,擁有發展加工貿易不可或缺的知識基礎和技術基礎。
(五)后發優勢
東部沿海地區在對外開放和發展對外經濟貿易的實踐中積累了寶貴經驗,中部地區完全可以吸收和借鑒這些經驗,不斷改善發展對外經濟貿易的環境和條件,積極吸引國內外客商來中部地區開展互利互惠的經濟技術合作,大力發展加工貿易。此外,東部地區具備了相當的實力,完全可以帶動中部地區加工貿易的發展,加快開放型經濟的形成,從而為中部擴大開放,發展經濟節約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三、中部地區承接加工貿易梯度轉移的對策建議
隨著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在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的比較優勢正在逐步喪失。這意味著,一方面,東部加工貿易面臨轉型升級的壓力;另一方面,中部地區又具有承接加工貿易轉移的現實可能性。然而,這種可能性并不能自動實現。從國際加工貿易的發展歷程來看,加工貿易的發展起初都源于當地政府政策的支持和鼓勵,因此,應當從下列方面著手,促進中部地區更好地承接加工貿易的梯度轉移。
(一)促進中、東部地區加工貿易合作
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加工貿易基礎比較好,交通便利,信息靈通,但勞動力成本在逐漸上升;中部地區則地域遼闊,且有著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因此,東南沿海地區和中部地區在加工貿易的發展上應當分工明確,充分體現比較優勢差異。(1)東南沿海地區要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工貿易。借鑒國外科學工業園的經驗,將有條件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辦成規范的出口加工區,有利于我國通過加工貿易承接國外轉移的高新技術產業;在規范監管的條件下,促進高新技術產品加工貿易的健康發展,從而對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整體突破產生強大的示范效應。(2)積極推進我國東部地區加工貿易技術升級的同時,應當認清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在我國還有相當長生命周期的事實,加快中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充分利用中部地區豐富的自然資源,特別是廉價勞動力,為迎接東部沿海地區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的轉移做好充分準備。公務員之家
東南沿海地區和中部地區在加工貿易的發展上不僅僅要分工,更為重要的是充分合作。根據比較優勢、規模經濟和資源稟賦特點,東部地區應當促進加工貿易向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而高新技術企業的建立,勢必會產生中間產品的采購問題。如果僅僅依靠進口中間產品,那么中國永遠只能是一個簡單的加工場所,無法促進整個產業結構的升級。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加強中間產品的“本國采購”,相應建立生產這些中間產品的配套企業,彌補國內產業鏈較短、不能很好的帶動國內產業升級的不足。我國應當促進一些比較優勢正逐漸減弱的加工產業或制造工序轉移到中部地區,從而在加工貿易地域分工上形成東部帶動中部、中部配合東部的局面。
(二)建設出口加工區,改善投資環境
改革開放以來,中部地區在基礎建設各方面都取得了相當的發展,國家在交通、通訊、能源及其它公共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傾斜投資建設,使中部地區投資環境得到明顯改善。然而,與東部地區相比,投資環境仍然是制約中部地區加工貿易發展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在與加工貿易密切相關的出口加工區建設上,中、東部地區差距顯著。2000年4月至2007年底,全國已封關運行的出口加工區有34個,分布在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東部沿海地區有24個,占全國出口加工區總數的706%;中部地區有3個,僅占88%。從各個出口加工區的進出口總值來看,2007年全年,上海松江和江蘇昆山兩個地方的進出口總額占到全國出口加工區的572%;而中部六省僅占全國出口加工區進出口總值的024%,與東部地區出口加工區相比,可謂是天壤之別。
由于出口加工區對一個地區的加工貿易的發展至關重要,因此,中部地區要承接東部地區的加工貿易轉移,就必須建設好出口加工區,改變出口加工區發展落后的現狀。通過設立出口加工區,引導加工貿易企業向出口加工區轉移;并對在出口加工區內經營的企業進出口產品予以保稅,放開加工貿易的產品范圍,簡化手續。這不但有利于加大海關監管力度,防范和打擊走私,還可以吸引大量外資,促進加工貿易的發展,提高加工貿易質量,為中部地區加工貿易發展創造良好的氛圍。
(三)調整相關政策,加大中部地區加工貿易的政策扶持力度
從加工貿易發展的歷史來看,在一個國家或地區加工貿易發展的初期,相關的加工貿易鼓勵政策具有一種“順勢利導”的加速作用。然而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的稟賦優勢差異很大,全國統一的加工貿易政策不免會“顧此失彼”,難以保證各地區加工貿易的協調發展。因此,應當調整現有政策,制訂中、東部有差別的政策措施,促進中部地區加工貿易相關軟、硬件環境的不斷完善,發展適合區域稟賦優勢的加工貿易,吸引國外和東部加工貿易的梯度轉移。
從當前中部地區承接加工貿易轉移的現實需要出發,相應的政策調整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優化稅收政策。改變當前加工貿易中對進口產品實行免稅,而國內購件實行先征后退的稅收政策,代之以“區內企業對國內原材料的采購實行退稅”的政策,促進國內中間品的采購。(2)理順深加工結轉制度。通過理順深加工結轉制度,促進加工貿易半成品在東、中部地區的出口加工區之間“轉關”調配,加強中、東部加工貿易合作。(3)調整“原產地”規則。提高原產地規則中“本國成分含量”標準,引導加工貿易企業更多使用本國原材料和本國加工貿易中間品,并且推動外商投資中部加工貿易產業。
四、結語
通過對中部地區承接加工貿易梯度轉移可行性的分析,可以看出:加工貿易產業從東部向中部轉移的時機已經成熟,中部也已經具備了承接加工貿易轉移的比較優勢。因而,人們應該充分認識到加工貿易向中部轉移具備可行性。要解決東部加工貿易所存在的問題,就必須解放思想,把已經不具有比較優勢、或將要喪失比較優勢的產業轉移到更有優勢的中部地區;中部地區則要調動各方面的因素,推動加工貿易產業的順利和平穩轉移;同時,要充分考慮到加工貿易產業轉移具有長期性和梯次性的特點,注意和妥善處理因產業轉移而產生的經濟社會問題,在促進我國東、中、西部協調發展的同時,實現東部加工貿易產業的升級和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孫國輝.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機制的研究[J].經濟管理,2007(8).
[2]楊志芳,閆奕榮.對加工貿易向中西部地區梯度轉移的探討[J].國際經濟合作,2008(2).
[3]謝麗芬,譚晶.新出口退稅機制對加工貿易的效應分析[J].商業研究,2005(4).
[4]朱鐘棣,李璇.我國加工貿易的增值因素分析[J].國際商務研究,2007(5).
[5]于倩.影響我國加工貿易在全球價值鏈中地位的因素分析[J].時代金融,2007(12).
[6]王立成.促進我國加工貿易產業升級的對策[J].經濟縱橫,2007(12).
- 上一篇:電力無線通信技術運用論文
- 下一篇:無線電通信技術創新發展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