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全球化發展對策思考
時間:2022-12-16 11:40:00
導語:制造業全球化發展對策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鍵詞:制造業企業;國際化戰略;對外貿易
摘要:面對全球國際化浪潮,為了使我國制造業企業更好地融入國際市場,文章從分析我國制造業的基本情況和特點入手,對我國制造業企業國際化戰略模式進行了探討。
隨著產業向高加工度方向的進一步升級,制造業占GDP的比重還可能出現小幅度的上升。我國制造業要取得長久的發展,必須應對經濟全球化,逐步融入到國際從分工體系中,不斷提高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一、我國制造業的概況和特征
2006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總規模為4.31萬億人民幣,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為36.8%,就業人員規模為8406萬人,占就業人口總規模的比例為11.3%。我國制造業增加值規模居全球第四位,占全球制造業總量的比例,從2006年的3.1%提高到2009年的6.2%,提高幅度達一倍多,而同期日本和德國制造業占全球總量的比例分別由23.1%、10.3%下降到18.3%、7.6%。但我國人均制造業增加值僅為344美元,約為發達國家的1/17。
從近年來我國制造業的結構變化看,呈現如下的特點:
(一)重化工業的加速發展
輕制造業主要是生活資料行業,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由2006年的38.25%下降到2009年的27.14%,同期重制造業主要是生產資料行業所占比重由45.32%上升到54.04%,尤其是2006年之后,重制造業的比重加速提高。由于計算口徑等原因,我國與日本等國相比,重制造業比重較高,但可從中發現的基本趨勢就是出現了重化工業加速發展的特點。
(二)高增長產業交替出現
高增長產業交替出現,當前的高增長產業主要集中在重化工業和電子信息等技術密集型產業。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現了三輪以高增長行業推動經濟進入高增長周期的過程,形成了結構變化推動經濟增長的格局。第一輪是20世紀80年代初中期以輕工、紡織為主導的增長周期,以滿足居民的吃、穿為主。第二輪增長周期始于90年代初期,起帶動作用的高增長行業包括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家電產品等。
(三)產業向高加工度方向發展
工業內部結構升級,一般遵循加工深度不斷深化的有序過程,按照由采掘業向原料工業、初加工業、高加工工業的升級過程,同時也是低附加價值產業向高附加價值產業的演進過程。
由于加工業發展速度加快,在重工業當中其所占的比例呈上升趨勢。2006年至2008年,重工業中的采掘業所占比例下降了5.06%,加工業卻提高了4.93%,而原材料工業則略有下降。采掘業、原材料工業、加工工業之比,2006年為1∶2.1∶2.10,2008年這一比值達到1∶2.77∶3.09,產業呈現向提高加工深度的方向升級的特征。
二、我國制造業企業國際化戰略模式選擇對策
目前我國企業國際化的步伐剛剛開始,與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韓國的企業國際化起步階段相比,國內外環境已相去甚遠。國際環境方面,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大力引進外資發展出口貿易,雖然在許多領域已經對外企開放,但是國內企業長期受到保護,未能真正融入國際市場。在我國加入WTO后,我國企業直接面對來自國外大型跨國公司的競爭,國際化戰略不得不提上日程。
(一)貼牌戰略模式
從我國制造業的基本情況來看,我國的家電產品在制造業中占有的比重迅猛增加,對于這類制造業產品,我國企業應實施貼牌戰略。實施貼牌戰略有很大的優勢。首先,我國許多廠家品牌影響力不大,技術開發投入不足,又沒有資金去拓展銷售渠道,產品在市場上銷路不暢,因而造成大量資源的閑置。實施貼牌戰略有利于我國企業消化過剩的生產能力和閑置資源。其次,有利于我國企業學習國外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
(二)海外投資模式
我國制造業企業的跨國經營主要是體現在海外投資方面。根據制造業的特點,海外投資模式在重工業方面顯得尤為重要。從目前情況看,我國企業建立海外營銷渠道具有一些優點:一是企業可通過構建自己的海外銷售渠道,從而減少中間環節,將產品直接銷往海外目標市場,有利于擴大出口規模。二是在此模式下,企業不僅可以直接擴大產品出口,通過直接掌控海外銷售獲得流通領域的可觀利潤,還能直接了解市場信息。三是“國內生產、國外銷售”對于我國企業具有吸引力。
(三)“模仿創新為主,合作創新為輔”模式
制造業技術創新方式有自主創新、模仿創新和合作創新三種方式。其中通過自主創新方式獲取的先進技術,有利于形成較強的技術壁壘,使自己處于較強的競爭地位,并形成創新的輻射和聚集等效應,但自主創新需要很強的技術條件,市場風險大。而模仿創新通過學習、模仿創新者的最新成果,集成和轉化為自己的創新點。模仿創新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投入的后傾性,即將有限的資金和技術力量投入先進制造技術的消化、吸收和應用上,同時所承擔的風險也比較小。合作創新方式是指中外企業、研究機構和高校之間,通過優勢互補、共同研發而獲取創新技術的行為。
(四)信息化模式
對于我國鋼鐵、化工、電子信息等技術密集性制造業企業,實行信息化模式尤為重要。所謂的信息化模式,是指將信息技術、自動化技術、現代管理技術與制造技術相結合,改善制造企業的經營、管理、產品開發和生產等各個環節,提高生產效率、產品質量和企業的創新能力,降低消耗,帶動產品設計方法和工具的創新、企業管理模式的創新、制造技術的創新以及企業間協作關系的創新,從而實現產品設計制造和企業管理的信息化、生產過程控制的智能化、制造裝備的數控化以及咨詢服務的網絡化,全面提升制造業的競爭力。
(五)綠色制造模式
從保護國際環境出發,我國企業應向綠色制造模式發展。所謂的綠色浪潮,是指以保護環境和回歸自然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綠色營銷活動。其主要特征是:提倡綠色消費觀念、營造綠色消費的群體意識。創造綠色消費的宏觀環境,培育綠色文化,進行以綠色產品為主要標志的市場開拓。這種綠色消費浪潮,適應了人們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實現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因此,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和各國消費者的認同。
當前,綠色食品、綠色服裝、綠色家電、綠色家居、綠色包裝、綠色建材、綠色環保汽車,綠色節能產品的發展提出了一個共同的要求,就是必須從制造業下手,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和設備支撐。這種巨大市場需求不僅給制造業提供了巨大的商機,而且給制造業提出了創新的方向和目標。發展綠色制造模式可以從國際貿易和國內需求兩方面來研究其必要性。
從國際貿易看:近年來,許多國家要求進口產品要有“綠色標志”認證。有些國家還制定了極為苛刻的產品環境指標,設置了“綠色貿易壁壘”。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加快綠色制造業的發展。確保產品的制造過程能夠滿足綠色認證的要求。
從國內需求看:潔凈生產和凈化環境的要求亟需煙氣脫流裝備,水資源的匱乏亟需綠色水資源潔凈裝備;環境污染的控制亟需清潔能源制造設備,小至眼鏡架的生產也亟需無焊藥一次成型焊接設備。
三、結束語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制造業依舊是外商投資的主要領域,隨著跨國公司在華技術轉讓和研發活動日趨活躍,我國制造業融入到國際經濟分工體制之中。由于重化工業快速增長的情況還可能維持相當一段時間,從中長期來看,能源、資源、環境將明顯制約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為了促進我國制造業進一步發展和提高國際競爭力,我國制造業企業的國際化發展戰略是我國企業面對的非常重要的問題。
- 上一篇:物流業務維護工作匯報
- 下一篇:區域低碳經濟發展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