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物流對貿易結構變化的影響及對策
時間:2022-09-02 11:26:22
導語:國際物流對貿易結構變化的影響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中韓國際物流發展現狀及其主要問題分析
(一)中韓國際物流發展現狀
中韓進行國際貿易過程中,不斷開辟出了國際物流新航線,海陸空三方運輸通道逐漸增多,可供選擇的運輸通道對象越來越多,極大地提高了物流運輸的靈活性。從海運物流通道來看,環渤海經濟帶是建立的第一個中韓物流通道,并且其發展一直呈現出蓬勃之勢。從1995年截至目前,已有多個韓國物流公司入駐山東,如韓進海運、LG樂金以及泛亞物流等,分別與青島交運、山東交運物流以及山東郵政速遞確立了長期有效的合作關系,此外,還有相當一部分其他的韓國物流公司也陸續進入中國市場。同時我國海爾集團、裕龍物流等頗有規模的大型企業也紛紛建立了物流公司。中韓物流雙向運輸體系逐漸趨于完善與成熟,各物流公司之間各具競爭力。隨著中韓兩國之間國際貿易的深入開展,中韓貿易進出口額逐年攀升,增長速度也不斷提升。從2002年至2011年,中韓貿易總周轉量的增長率差點突破230%,增長速度十分顯著。
(二)中韓國際物流發展主要問題
2007年,因受到經融危機的波及,中韓國際物流出現萎靡的局面,所幸的是,經過三年多方作用,中韓貿易周轉量又達到金融危機之前的高度,并且在未來其增長勢頭依然不減,但中韓國際物流發展還是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些問題。
1、物流標準自成一體,不達統一。相較日韓兩國早在幾十年前就達成了統一的物流標準,中韓至今仍物流標準自成一體,不達統一。就包裝來說,由于中方遲遲沒有將包裝標準化的工作落實到位,從而致使中韓兩國在對貨物堆放進行規劃時,存在著很大的局限與困擾,同時也加大了規劃物流配套設備設施的難度,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工作效率。
2、中方物流信息化實現相對滯后。韓方物流較為先進,以信息化取代了傳統的作業方式,基本都采用物流信息化系統對訂單進行處理、跟蹤等操作。相比之下,中方的物流信息化實現相對滯后,在對物流訂單信息處理時,物流企業主要還是通過人工記錄進行,一方面工作效率低,且物流信息可靠性低,另一方增加了物流成本,嚴重制約了中方的國際物流發展進程。
3、物流人才十分緊缺。中韓國際物流發展也深受物流人才緊缺的影響。就以目前中方物流企業來看,絕大多數國際物流公司所雇傭的員工都存在著文化水平不高、專業綜合能力與素質差的問題,而大多數具備專業綜合能力與素養的物流人才又不愿工作在第一線,所以造成了國際物流服務水平整體偏低,不能與其他發達國家的國際物流服務水平相提并論。上述這些因素對中韓貿易構成了嚴重的消極影響,隨著中韓關系日益密切,中韓國際貿易以及國際物流的發展空間將逐漸擴展,對其展開的研究也將受到廣泛關注。
(一)中韓貿易結構變化
中韓國際貿易在韓方國際貿易中占到了21.29%,較之2012年,2013年中韓國際貿易總額增長了1.14%。2013年,韓方對中方外貿突破了1458億美元,增長率超過8.5%;中方對韓方外貿突破了830億美元,增長率接近3%;在此雙邊貿易中,中方對韓方相差628億美元較之2012年有所增高。隨著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中方在全球經濟市場中占據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中韓國際貿易額將繼續保持穩步上升的態勢。韓方對中方出口的增長速度呈現出逐年提高的態勢,且增長百分比都保持在相對較高的水平。雖然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國際貿易陷入窘境,然而韓方的出口總額在GDP中的占重比仍然突破了40%。如此觀來,中方已成韓方國際貿易中不可取代的貿易伙伴。進出口結構對兩方的經濟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且對韓方來說,影響更巨。最近二十多年,中韓之間的貿易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早些年,中方出口到韓方的商品主要為鋼鐵板材、礦物初級產品、機械設備以及服裝附件等,韓方出口到中方的商品主要為原材料、服裝紡織、農礦產品等初級產品。而今,中方已成韓方最大的貿易國,韓方是中方第三大貿易國。中韓之間進行的商品貿易已從初級產品轉變為機電產品、有機化學品、運輸設備等高附加值產品。
(二)中韓國際物流對貿易結構變化的影響
近年,中方實現了經濟轉型,同時產業結構也不斷得到升級,對韓方高附加值產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中韓貿易結構變化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宏觀經濟、國際物流通道以及貨物運輸量等。自2002年截至目前,中韓之間通過海運物流通道以及航運物流通道運輸的貨物量都在逐年增加。中韓貿易結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國際物流通道以及貨物運輸量的影響??紤]地理環境,中方與韓方因受地域限制,不能直接通過陸地進行物流運輸,必須依靠海運或航運來進行,同時通過航運來運輸重型設施設備受到很大局限,因而海運無疑就成了最佳選擇,并且海運也極具節約成本的優勢。一般來說,貨物運輸量越多,海運成本就越低。當前,海運與航運對貨物的承載力得到很大的提升,這大大減小了中韓國際貿易的單位物流成本,進而對中間品與成品在兩國之間流通起到了促進作用。韓方出口到中方的成品逐年增加,而其它產品都呈下降趨勢;韓方從中方進口的中間品以及零部件逐年增加,而其它產品都呈下降趨勢。中韓貿易結構產生變化的最主要因素是因為中韓國際物流模式發生了很大的轉變。根據相關協定,韓方生產的成品如大型設施設備,不必經過多次裝卸就可以直接抵達中方境內如企業等目的地,同時還逐漸降低了各項稅費,從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物流成本,由此愈來愈多的成品從韓方流入了中方市場,反過來,源自中方的中間品和零部件也在韓方擁有了較大的市場。綜合來看,在中方環渤海經濟帶港口的推動下,中韓國際貿易發展勢頭迅猛,國際物流能力顯著提高,物流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同時貿易結構也發生了改變,市場將得到進一步開拓。
三、結論
在上文闡述中,不難發現中韓貿易結構與國際物流之間仍需作以下幾方面的改善,以促進兩者協同發展。
(一)中方應加緊落實國際物流標準化工作。歐美發達國家以及日韓均實現了國際物流標準化,而中方在這一方面進程緩慢,這嚴重制約了中方國際貿易的發展。加緊落實國際物流標準化工作,才能進一步實現中方物流與國際物流接軌。實現物流各個環節的標準化,才有助于促進中方物流技術逐步走向成熟化,進而提高到國際物流的技術水平,從提高工作效率、節約物流成本以及縮短物流時間等方面提高物流效益。此外,中方已將經濟轉型作為未來經濟發展方針,出口商品結構的重心將逐漸偏向于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成品,只有實統一了物流標準,才能使得中方國際貿易結構適應其經濟發展的需求,促進兩者協調發展。
(二)中方應加強協調發展國際物流通道的建設工作。目前,中韓進出口港口相當發達,已由山東省逐漸擴展成整片東部地區對韓進出口。然而通過對相關港口物流以及公路物流的研究表明,中方港口建設實屬過度,造成港口吞吐量極不合理,出現供大于求的局面,所以這應該引起中方的高度重視,將物流建設以及國際物流通道的建設納入協調工作之內,并積極采取相關措施落實到位,促進國際物流良好發展。
(三)金融危機時期,中國對世界經濟復蘇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韓方對中方產生了日益深切的依賴。不過隨著中日關系的日趨緊張,中方在電子產品以及精密儀器等對韓方的需求量也日漸上升,以取代對日方此等產品的需求。因此,中方應加緊展開國際物流標準化的工作,并與韓方在國際物流運輸方面達成更多、更具價值的協議,加快綠色國際物流實現步伐,提高中方國際貿易與國際物流的核心競爭力。
作者:王娟 單位:北京華信國際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 上一篇:國際貿易專業雙語人才培養模式探討
- 下一篇:安監局領導班子對照檢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