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農產食品質量風險防控機制

時間:2022-08-24 10:12:56

導語:構建農產食品質量風險防控機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構建農產食品質量風險防控機制

1引言

在WTO相關協議達成廣泛一致的情況下,原來的許多影響貿易的因素的作用在持續不斷弱化,而進口國以維護消費者消費安全為目標制定的質量技術標準的作用卻不斷強化,逐漸成為一種趨勢。藥物殘留超標等質量安全問題已是制約中國農產品出口的首要因素。近年來,中國出口日、美、歐盟等市場的水產品遭遇嚴重的質量危機,已經成為國務院2007年6月最關注的四件大事之一?!吨袊r產品出口“十一五”發展規劃》當中,明確指出要提高以質量安全為核心的出口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從2004年至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都反復多次強調了農產食品的質量檢測認證等相關工作。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食品安全與實用營養中心主任RobertBrackett說:“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我們現有的、表明食品供應全球化的這一系統”。2006年5月29日,作為中國第一大農產品出口國——日本,實施《肯定列表制度》大幅度提高了其進口農產品的市場準入標準。據海關統計,2006年6月份,中國對日農產品出口比去年同期減少1.31億美元,同比下降18%[1]。2007年4月1日,日本開始實施《2007年進口食品監視指導計劃》,對中國34種產品實施42項命令檢查措施,影響將進一步擴大和全面深化。歐盟從2007年3月1日起實施關于食品污染物最高限量的新法規,即EC1881/2006號條例,對各類進口食品的質量安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水產品、罐頭食品、蔬菜、水果等各類食品幾乎都在新法規的監控范圍內。2007年6月28日,美國FDA在全美國范圍內對中國鯰魚、鯪魚、蝦和鰻魚實施自動扣留并禁止入境。理由是以上水產品的檢驗結果中有15%受到藥物污染,該禁令涉及中國350億美元的水產養殖業[2]。這是對中國企業及有關部門實施的質量檢驗不信任的充分表現。隨美國之后,歐盟也啟動了對自中國進口的人工養殖海產品的審查。

莊芮(2006)提出完整的貿易條件概念應該全面包含價格貿易條件(NBTT)、收入貿易條件(ITT)和要素貿易條件(FTT),認為在學界對發展中國家價格貿易條件長期趨勢所作的判斷方面,古典經濟學家的觀點更適用于長期或一般分析,而“普雷維什-辛格命題”則更適用于短期或局部分析[3]。羅忠洲(2005)建立了一個匯率影響貿易條件的理論模型,指出當匯率波動時,貿易條件會以匯率波動的一定比例發生變動。匯率波動的貿易條件效應除了與原來的貿易條件和匯率有關外,還與進出口供給和需求彈性有關[4]。董國輝(2001)認為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貿易條件惡化論可能變得更加復雜和包含更多的內容[5]。張建華、劉慶玉(2004)將貿易條件的影響因素歸結為:①進出口商品的需求狀況;②進出口商品的市場組織狀況;③匯率;④進出口商品的構成狀況[6]。他們認為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惡化不是經濟增長的必然結果,只是由于其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落后于經濟增長,落后于世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速度。Andressen(2001)用3000多種加拿大-美國之間貿易產品的一種加權平均水平表示加拿大的質量貿易條件,分析對比了有質量條件和沒有質量條件的貿易[7]。本文以農產食品貿易為研究對象,依據風險管理理論,應用貝葉斯統計,定義了質量貿易條件和其構成要件,揭示了其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分析出口國提高自身質量檢驗水平,引進第三方認證和采用進口國的質量管理體系等,對改善其質量貿易條件的作用機理,以及出口國的這種努力帶來的福利,可供有關部門建立農產食品質量風險管理體系時參考。

2質量貿易條件及其影響

在中國,傳統的文獻中大多將貿易條件通常分為價格貿易條件、收入貿易條件和要素貿易條件。也有人把價格貿易條件稱作貿易價格指數,是一國一定時期的出口價格指數與同期進口價格指數的比例,又稱進出換比價、凈實物貿易條件。即N=PXPM×100%,其中PX為出口商品價格指數,PM為進口商品價格指數。用來反映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進口或出口商品價格的變動趨勢及影響程度的動態相對數。具體分為進口商品價格指數與出口商品價格指數。對外貿易價格指數是根據預先選定的進出口商品的樣本進行計算,作為計算價格指數的樣本要求能夠代表和反映進口或出口全部商品平均價格水平的變動。聯合國統計組織采用的方法是:按某一年的固定價格進行折算,取得按固定價格計算加總形成的世界總進口量和總出口量,再與以現行價格計算的總進口量或總出口量相對比,其結果即為世界年度進口價格指數或出口價格指數。N下降,則表示一國貿易條件的惡化,該國在貿易中獲益減少。貿易價格指數的含義是每單位出口商品能夠換回的進口商品的數量。因此,貿易價格指數是衡量一國一定時期內出口盈利能力(相對于進口)的重要指標。在價格貿易條件基礎上,如果乘以出口商品數量指數QX,得到收入貿易條件I;如果考慮到進出口商品勞動生產率ZX和ZM的變化,得到要素貿易條件D.這樣更全面地反映了貿易狀況。請注意貿易條件(Termsoftrade)的中國用語是有問題的,容易產生誤導,該詞英文的意思原是貿易期限或術語,即指一段時期內的貿易狀況,是一個陳述而不是一個條件??赡芨鼫蚀_的中文應該是期間貿易狀況,因此,以往的所謂貿易條件惡化,實質意思是指期間貿易狀況惡化。我們希望看到中國國際貿易學術界盡早改正這一用語。貿易條件是指兩國間進行貿易所應該具備的一些因素,如果這些因素達到一定的水平,兩國間的貿易就可以正常進行,反之則不可能正常進行。貿易條件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產品的成本,反映在產品的市場價格上。不論是由于資源稟賦還是比較優勢的原因,只有一國的生產成本加上運輸費用之后,仍比目的地的生產成本低,才可能出口到目的地。這樣,傳統的貿易理論主要是圍繞貿易條件展開的,而在中國使用的所謂貿易條件僅僅是20世紀50年代阿根廷人普雷維什提出并使用的期間貿易狀況,反映的主要是多方面貿易努力的績效。

實際上不同國家的生產的產品的技術標準和質量風險是影響貿易的重要的基礎性因素,不能達到進口國的技術標準和質量風險控制標準的商品和服務根本就不能出口到該國。而且由于對方的主權國家地位,也根本不可能就此申訴到世界貿易組織等國際組織,國際法不能調整其國內行為。即使在出口產品質量不變的情況下,各個國家和地區設置的質量標準的改變也會改變貿易條件。為了更恰當的反映貿易的質量風險狀況,根據現代風險管理理論,我們把質量貿易條件定義為,一定時期內的某類出口商品在出口國和進口國兩者之間各自認為具有的平均質量風險水平的一種綜合效用。其中質量風險(qualityrisk)是失效后果(theconsequenceoffailure)和失效概率(thelikelihoodoffailure)結合的二維函數,R=f(C,L),R′C>0,R′L>0,L∈(0,1)。等風險曲線如圖1所示。例如,基于風險的檢查(RiskBasedInspection,RBI)制度,認為R=CL.失效后果和失效概率的計算根據資料的詳略和要求的精度可以是定性、半定量和定量的三種方法,定性的方法主要依靠專家判斷,定量方法需要前期積累大量的數據。圖1(a)顯示的是兩國質量風險標準沒有交點。R1比R2國具有絕對質量風險優勢,兩國之間的貿易一定是從國1向國2的單方向進行。圖1(b)顯示的是兩國質量風險曲線有相交的區域。兩國各有控制質量風險比較優勢的領域。其中,R1國控制失效概率L的效率高,同樣的失效后果事件發生的概率較低,而R2國控制失效后果L的效率高,同樣的風險事件發生的概率較低。如果商品質量風險屬于區域2,兩國都拒絕進口;如果屬于區域4,兩國都能接受,兩國商品既有進口也有出口;如果屬于區域1,R1國可以接受,但會被R2國拒絕,即商品貿易單向流動,R1國進口R2國的商品;如果屬于區域3,與區域1的情況恰好相反。由此我們建立了基于質量貿易條件的兩國貿易模型。A、D兩個國家進行農產食品貿易。假設它們依據該國可以接受的質量風險水平,制定國內最低市場準入質量標準(MinimumQualityStandards,MQS)。①危害的后果CA和CD,即一種商品進口檢驗結果顯示,某項指標沒有達到本國制定的MQS,這種情況下,如果進口該商品,會對本國造成的危害程度??梢砸揽繉<遗袛?用定性的方法確定危害等級。以進口牛肉為例,如果豬、牛養殖業又被進口國看作是的重點產業,那么,該帶有該疾病的牛肉,將被進口國認定是具有高失效后果的商品。例如,2001年,歐洲口蹄疫蔓延,美國和加拿大禁止進口歐盟牛肉。②針對某一特定商品進出,其統計數據可以看作小樣本,那么通過失效概率由貝葉斯統計可以計算出這種商品的平均失效概率。

假設進口國認為出口國產品整體失效類型有兩種:G——失效概率低;B——失效概率高。憑借進口監管部門的歷史檢測合格率記錄或者出口國食品安全事件在國際上的影響,A(D)國認為D(A)國商品質量存在缺陷的概率(先驗概率)為γA(γD)。進口國依據本次抽檢的結果——合格率S,修正出口國整體的質量類型為B型的可能性(后驗概率)。進口國通過信號S判斷出口國該行業的失效類型屬于G型和B型的條件概率分別為μ(SB)和μ(SG)。以A作為研究對象,進口D國產品,根據貝葉斯法則:下面以具體的數值算例說明模型和分析方法。假設進口抽檢結果S,表明這是一件壞事情,μA(SB)=μD(SB)=1。A國內市場標準高于D國:μA(SG)=0.2,μB(SG)=0.5。R=kCL.結果貿易風險曲線無交點。中國出口的人工養殖魚蝦,過去的幾個月中,在美國接連檢測出禁用藥物:硝基呋喃、孔雀石綠和氟喹諾酮的殘留,被美國列入不符合美國食品安全標準的產品名單。2007年6月28日,FDA規定必須檢測中國供應商的每批貨物,以證明其出口商品不含任何抗生素。而澳大利亞只在邊境對其中的一種禁用抗生素硝基呋喃進行檢測。同樣的中國水產品,在澳大利亞被劃為“低風險”等級,抽檢的比例只有5%。澳大利亞新西蘭食品標準局認為這是“符合標準的問題,并不構成健康問題”[8]。

3提高質量檢驗與認證的水平對貿易的影響

既然質量貿易條件成為貿易的基礎性條件,進口國提高質量貿易條件又是一種必然的趨勢,那么出口國的質量檢驗的水平的可信度也就成為了關注的焦點。因為可信任的出口檢驗是一種最低成本的經濟制度安排。但是出口國的質量檢驗水平是否能達到進口國的要求呢?分析和解決此問題的基本思路是解決利益的激勵機制。因為提高質量檢驗水平是需要增加檢驗成本的,必須是在增加的檢驗成本可以提升其較高水平檢驗后的收益的斯賓塞-莫里斯條件的基礎上才能形成。關于此問題的研究,我們另有行文。這里我們要分析的是,進口國提高了質量檢驗水平之后,貿易會發生哪些變化?

(1)需求抑制和貿易轉移進口國單方面提高市場準入標準,出口商由于嚴格生產管理、重復檢測等增加的額外費用,最終將由進口國消費者承擔。這一方面,滿足了高收入消費群體對低風險食品的需求,另一方面,抑制了中、低層消費者的需求。例如,據東京青果物情報中心的調查顯示,受到《肯定列表制度》影響,2006年6月上旬東京都中央批發市場豌豆、胡蘿卜等中國產蔬菜價格大幅上升,分別為去年同期的3倍和1.8倍。由于中國大蔥進口數量下降近40%,價格比2005年同期高出3成[1]。另外,由于檢測通關費用大幅上升,中國生產工廠已失去價格競爭優勢,而且進口商擔心存在殘留農藥的風險,導致部分中小日本企業訂單向東南亞轉移。在中國,由于職能部門加大了檢驗檢疫力度,部分公司產品如果不能順利出關,只能內銷或者進行轉口貿易。

(2)推動了第三方國際認證當進口國認為出口國的職能部門不能保證提供充分的食品質量監控的時候,往往采用公認的第三國認證和進口國在進口國直接設置機構進行檢驗和認證。例如,2007年6月28日,美國FDA對中國水產品實施禁令之后,中國鯰魚協會的一位負責人表示:“我們已經認識到美國市場不相信中國政府的檢驗結果,因此,還是選擇第三方認證比較好”。廣西的水產品出口企業協會計劃評選出10家從未被美國FDA查出過問題的出口商。這些公司的產品經瑞士日內瓦通用鑒定公司(SGS)認證后,將被貼上特別標簽。受到收入水平、教育水平、宣傳力度等因素影響,消費者對質量風險標準的要求存在層次差異。尤其在人口眾多、貧富差異大、風險標準低的發展中國家,往往會出現國家、行業、企業國際等標準共存的局面。這種需求導向,使企業有激勵采用更高的認證標準,目的是實現產品差異化,滿足高收入消費者的需求。食品質量安全控制需要從生產源頭抓起,從流通末端驅動。消費者在推動供應鏈質量安全控制機制的運行上起到關鍵作用。在與消費者重復交易的情況下,零售商有維護質量聲譽、積極監督上游企業的動力。因為零售商一旦出現質量安全問題,往往波及同類產品及整個連鎖經營集團的所有連鎖商店,往往導致消費者對零售商整體的信任大幅降低。從這個角度看,進口國嚴格市場準入,可以促進出口國質量控制水平的提升。

(3)提高市場準入壁壘,有效治理食品安全問題假設認證技術不會拒絕合格率大于qH的產品,即當q∈(qH,1]時,該批次產品一定會通過認證,標記為優質產品G,Pr(Gq≥qH)=1,如圖3和圖4。但是,由于質量信號的不確定性,以及認證技術的精確度影響,會使q∈(qL,qH]的產品通過認證的概率為:Pr(GqL<q<qH)=q-qLqH-qL,認證的有效程度e=1-q-qLqH-qL。當q∈(0,qL)時一定不會通過認證,此時,在假定零售商只采購通過質量認證合格的產品的條件下,沒有制造商會選擇對應的較低的質量改進努力。qH或qL增加,都能改善認證制度的有效度。qL增加時,遏制了惡劣型制造商進入市場,qH增加在于提高對勤奮型制造商認定的標準。所以,嚴格市場準入制度,能更有效地治理食品質量安全。例如,QS認證。而增加高質量認證的標準qH,可以用于促進消費水平的提升,鼓勵企業實施垂直差異化,例如,有機食品認證。

(4)出口國質量檢驗水平具有正向的外部性進口國的貿易政策直接針對出口國的整體質量風險,表明出口國質量檢驗水平的信譽具有外部性。國家信譽提高帶來的利益,由該國全體出口企業所共享。相反,個別企業的假冒偽劣行為,不僅敗壞了企業名譽,而且由于標記著某國制造的印記進入國際市場,破壞了該國政府和全體出口企業為樹立一個負責任的國家形象和產品形象所作的辛勤努力,對整個出口行業造成負的外部性。所以,出口國質量檢驗水平的信譽具有正向的外部性。而且,經驗表明,一旦市場信譽受損,要想重新塑造消費者信心,困難很大。2006年,中國農產品出口310.3億美元,供應著全球大約一半的蔬菜和16%的水果。更重要的是,這些產品許多來自農村的小生產者。而中國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主要靠出口驅動,2006年的出口貿易對GDP貢獻率超過30%。如果中國農產食品失去國際市場,將對農業人口的就業率和農村繁榮帶來的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中國政府應該有強烈的愿望維護“中國制造”的名譽,從2006年12月到今年5月,相關部門在專項行動中,關閉了180家食品工廠,2007年7月13日,國家質檢總局公布42家出口食品違規企業名單,對它們采取了禁止出口等措施。

4結語

2006年,中國大蒜、花生、烤鰻、蘑菇罐頭、蘋果汁、香菇、蜂蜜等農產品出口量已位居世界第一。由于勞動力資源的比較優勢,中國農產品出口價格相對低,低價競銷嚴重,導致價格貿易狀況惡化。同時,因為農藥、添加劑等的濫用,進口國市場又不斷提高其質量技術標準,雙向作用之下,中國出口產品的質量貿易條件處在持續下降的過程中。正是質量風險的增加,限制了出口,制約了出口產品的價格優勢的發揮;而提高出口產品質量的努力,無疑會增加制造成本,提高價格,在提高貿易價格狀況的同時減少了出口數量;兩方面的單獨/共同作用,加速了收入貿易狀況的惡化。

(1)加強技術創新,低成本的生產高質量的產品中國的農產品生產應從單純追求產量轉向更加重視產品的質量,只有低生產成本同時高質量的產品才具有較強的國際市場競爭優勢,這不僅是貿易的需要,也是滿足國內消費者不斷提高的質量要求的需要,乃當今世界發展的必然趨勢。

(2)推進認證體系、檢驗實驗室的國際相互認可出口商由于重復檢測增加的額外費用,最終將由進口國消費者承擔。進出口國之間,生產過程質量認證的相互認可,結合運輸途中的質量保障認證,有利于減少重復檢驗,縮短貨物通關時間,避免由于檢驗的拖延而導致產品錯過最佳上市機會。尤其對于貨架期短的產品諸如服裝、生鮮農產品來說,顯得更為重要。同時,還提高了進口國消費者的福利。因此要加強與國際認證認可及國際零售商組織的技術交流與合作,推進我國農產食品認證的國際互認工作,支持國內認證機構開展符合進口市場要求的認證。例如2007年3月,山東省4個檢驗檢疫機構獲韓國認可,凡通過該4個實驗室檢驗合格的中國食品,出口韓國時可免于相關檢驗。僅山東省就有1800多家對韓出口的食品、農產品企業受惠,涉及水產品、蔬菜、肉及肉制品等200個品種,貨值10億美元。

(3)加強與進口國的溝通與合作,維護出口商品的整體聲譽重點資助企業和行業組織參加國際博覽會、交易會,對中國農產品進行整體宣傳,提高我國產品的國際知名度。建立出口企業數據庫,對通過HACCP、GMP、GAP、歐盟注冊認證、ISO9000、ISO14000系列等質量體系和環境認證,質量好、守信譽的農產品出口企業,簡化檢驗檢疫程序;對符合條件的企業,經有關部門批準,給予免檢或委托自檢;加快農產品特別是鮮活產品出口的通關速度。在聯合進口國嚴厲打擊假冒偽劣產品的同時,及時準確地將完整的信息傳遞給消費者。這點在美國尤其重要,當地許多媒體只宣傳中國食品有毒,但從不提及FDA聲明的另外一面:從相關水產品種檢測出的非法添加劑量非常少,接近能被檢出的最低水平。FDA不會對其實施召回,也不會建議消費者銷毀。食品藥物殘留超標往往來源于受工業污染的土壤和水源,所以從根本上,需要加強對工業污染的治理;農產品運輸的物流體系當中,重視冷藏設備的使用,抑制細菌繁殖和運輸過程中的二次污染;行業協會自律,采用國際標準來制約成員的生產管理行為;培育消費者維權機構,發揮消費者在供應鏈末端對質量控制的驅動作用;明確各職能部門的責任,集中管理體系;借助媒體的宣傳力和監督作用,使職能部門、企業和從業者充分認識到質量控制和產品責任的重要性。本文研究明確了期間貿易狀況的概念,提出了技術標準和質量風險是國際貿易的必要條件的觀點,結合國際上質量風險管理的常用作法,特別是基于風險的檢測等風險管理方法,提出了質量貿易條件的定義和描述。就兩國之間的質量風險控制的無差異曲線的關系,給出了兩國之間不能進行貿易的條件,以及可以進行貿易的條件,指出了其貿易的方向。結合農產食品的小樣本檢驗的基本事實,采用貝葉斯統計分析,給出了質量貿易條件的動態計算公式。就目前十分關心的進出口國各自的質量檢驗和質量認證體系的互認問題進行了分析,指出了出口國的出口質量檢驗水平對本國粗口產品具有正向的外部性,國家政府必須下大力氣,以貿易目的地政府的質量風險控制標準為目標,認真抓好這項工作,改善出口的質量貿易條件,促進產品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