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發展探析

時間:2022-09-06 10:41:39

導語:中國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發展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發展探析

一、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的發展歷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不斷的加大對外投資合作,主要實施引進外資為主的戰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然而,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逐漸深入,順差也不斷增加,貿易摩擦更愈加顯著。此階段,對外經濟貿易的大背景是:企業對外投資的愿望愈發強烈,國內開發區建設的成就顯著,企業“走出去”的緊迫性越來越強,開始不斷的探索建立境外園區等等,我國的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在這種背景下產生了。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的建設是我國實施“走出去”戰略的重要形式之一,是一種“企業對政府”的模式,是我國企業積極拓展海外發展空間、擴大對外投資合作的一種全新的模式,發揮了我國企業對外投資合作、集群發展的重要載體和平臺作用。目前,獲得商務部批準建設的國家級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共有19個,。以高新技術園為主的第三批合作區正在籌備中,相關的招標審批工作正陸續進行。如今,伴隨著“一路一帶”的建設,沿線23個國家中有77處境外經貿合作區將在未來建成。現在,我國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的建設已經初見規模和成效,正呈現出一種良性的發展和運行狀態,加強了區域間的互利往來,推進了我國企業海外市場的縱深發展。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5年3月底,我國在建的14家境外經貿合作區企業已完成總投資額16.6億美元,入區企業共計409家,累計投資43.4億美元,創造總產值184.6億美元,上繳東道國政府稅費7.6億美元,為當地創造就業崗位4.3萬個。

二、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發展的作用

(一)享受優惠政策,降低運營成本

境外經貿合作區是指由中國商務部牽頭與相關國家政府部門達成一致,并由通過中國相關部門審批的企業進行建設的工業園區。園區的開發企業與國外政府達成協議后,可以自主開展對外招商活動。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的建立是官方貿易的結果,這種兩個國家之間高層次經濟貿易合作,離不開國家的協議、政府的支持。通過雙方會談,兩國通常會出臺相應的優惠政策,重點會在稅收、金融、土地、基礎設施配套、出入境等方面提供便利,使商務投資環境呈良性化發展。以我國政府為例,政府在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的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如在資金方面,每一個入選經貿合作區的項目都可得到商務部“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發展資金”最高可達2億元人民幣的資助;政策方面,對投資到合作區的設備、原材料和散件的實物投資,一律視同出口,給予退稅。金融方面,對前往境外經貿合作區投資入駐企業的銀行貸款在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專項資金中給予5年100%貼息;審批方面,對于合作區相關人員出國手續可以一年內一次審批多次有效。東道國政府也支持合作區發展,相繼出臺各種政策。如建立泰中羅勇工業區之后,泰國政府就出臺了包括無國產化率的要求、無匯款限制、無出口要求、制造業無外資比例限制等措施,給投資者以政策上的鼓勵。再如越南龍江工業園,對入園的企業可以享受的優惠政策有:設備免進口稅;產品出口免稅;生產用原料、物資、零部件進口免進口稅5年;前四年免所得稅、9年減半稅率為5%。良好的政策和產業基礎以及良好的政治運作機制,有利地促進了我國同東道國之間和諧經貿關系的建立。

(二)轉移過剩產能,優化經濟結構

目前,我國制造業中有相當一部分的行業的生產能力已嚴重過剩。國內市場嚴重飽和,金融危機造成的出口減少都是這些行業的產能過剩的原因。雖然缺少國內市場,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產業的生產技術水平都已經達到了國內或國際先進水平,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最初,境外經貿合作區的設立在選址上有計劃的傾向于濟發展水平較低的發展中國家,多集中在非洲(7個)、東南亞(7個)、南美(2個)等,故而就為這些行業先進的技術、設備、資本、理念等搭建了廣闊的平臺,極大的推動了該國相關行業的發展;同時,通過理性的轉移我國過剩的勞動力,也實現了雙方互贏,促進了共同發展。通過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國內的部分產能過剩且具有一定比較優勢的產業可以轉移到有需求的國家,即可以推動國內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又可以促進當地國家經濟水平的發展和提高。

(三)規避國際貿易壁壘,緩解摩擦

國內企業可以通過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這樣一個平臺,以較小的代價進入到國際市場。在業務功能方面形成合理分工,建立良性的中國企業內部合作機制。建立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把國內的企業通過招商引資到海外,不僅可以充分的利用當地廉價的勞動力成本、土地成本等生產中國產品,更為重要的是可以以投資國的名義出口到其它國家和地區,改變產品的原產地,這樣我國目前所面臨的很多針對性的貿易制裁和管制都將會失效,使得我國企業得以繞開一些國家的貿易壁壘,規避了貿易摩擦。例如俄羅斯的經貿合作區的建立,把生產基地建在了海外,不僅避免了俄羅斯“灰色清關”對中小企業出口的影響,更重要的是變“中國制造”為“俄羅斯制造”,避免了歐盟向我國出口企業征收的反傾銷稅。再如,泰國羅勇工業區、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俄羅斯波羅地海經貿區等都有相應的關稅優惠、普遍制優惠和貿易限制和配額上的優惠,這些,都極大地擴展了企業的國際市場,實現了產品原產地的多元化,從而有效地規避國際貿易壁壘,減少貿易摩擦。

(四)形成產業集群,發揮規模效應

建立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是我國在新的國情下促進經濟發展,擴大對外投資合作的一種新模式。它充分利用了地理上的集中性,使企業變低效分散式的投資為高效集群式入駐方式,成為企業“走出去”的一個重要的平臺。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擁有良好的服務環境和管理功能,通過集體談判機制,促進區域內產業梯度專業、產業結構調整、區域布局優化和經濟走廊形成,通過集聚效應,國內的企業可以開展規?;目鐕a和經營,在國際市場上直接參與競爭與合作。最明顯的是在巴基斯坦海爾—魯巴經濟區的建設中,海爾集團首先以產業配套和產業鏈延伸為主線,亮出旗幟,吸引了一大批國內的家電、汽車等行業的知名企業進入合作區發展,形成了以品牌家電產業集群和配套企業的聚居地。還有,墨西哥中國寧波吉利工業經貿合作區,一批與吉利相關的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及相關配套企業與吉利集團一起先后到墨西哥投資設廠,促進了專業汽車行業產業集群的形成。國內企業通過在國際市場上直接參與競爭與合作,可以促進國內跨國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增強了國內跨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三、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發展存在的不足

境外經貿合作區的發展在我國以初見成效,已呈現蓬勃發展趨勢。截止2016年,中國將建成50個境外經貿合作區。但是不可避免的是,在發展的同時,一些問題也浮現出來。

(一)政策性風險較大

境外經貿合作區是建立在國外的產業園區,優勢是通常合作雙方會攜手提供一定的商務環境,從而使投資生產有條不紊地進行得到保證;局限是與東道國的政治、政策、環境等的變動直接相關,波動性大,跨國投資的風險較大。例如埃及、巴基斯坦政局變動,社會的不安定,環境的波動性,使埃及蘇伊士經貿合作區和巴基斯坦海爾—魯巴經濟區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公司不能正常運營,園區人員返回國內。此外,許多園區在成立前會得到東道國承諾的諸多優惠政策,但在后續運營時卻不一定能夠落實執行。以贊比亞為例,2006年,贊比亞通過了《發展署法》,并成立了服務外部投資的機構,也實施了不少優惠投資的政策。但是這些政策與機構運行的穩定性都成問題,這一屆政府通過的政策到下一屆政府是否有效,這都是經貿合作區所發展所面臨的風險。

(二)金融配套設施不完善

首先,東道國的金融環境直接影響著入區企業的金融風險。其金融環境不穩定,匯率變動大,入區企業在的資金進出過程就會承擔較大的金融風險。今年3月,蘇伊士經貿合作區,就遭遇了此類的問題。集中表現為近期埃鎊對美元的大幅度貶值,直接導致多家企業利潤減少,并且,埃鎊的下跌,使企業的經營利潤很難難以回籠。其次,在投融資方面,金融配套的影響也較為明顯。東道國多為經濟比較落后的發展中國家,其經融環境較為落后,融資渠道融資工具有限,且貸款成本較高,例如埃及的商業銀行貸款利率13%至14%,存款利率7%至10%;再次,我國國內銀行與國際連接渠道并不全面,對境外資產難以承認,全球通系統不完善等均導致入區企業貸款困難,影響著園區的后續發展。

(三)發展規劃及實施中問題較多

數量多且速度快是園區規劃中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第一批境外經貿合作區于2006年由商務部批準,實踐過程中經驗教訓還沒有認真總結,第二年第二批境外經貿合作區就披掛上陣,過于急功近利。這種先一次性投入、再逐步招商的方式,呈現的一個凸顯問題就是開發規模過大,資金資源的浪費,形成大部分園區的實際入駐企業數量與計劃的距離大。園區規劃中的第二個問題是不能結合東道國當地的實際經濟情況和需求進行園區產業定位??v觀建設中的19個經貿合作區,充分融合當地資源的只有2個(贊比亞中國經貿合作區是結合當地的有色金屬進行專業化生產,中俄托木斯克木材工貿合作區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木材資源),其余合作區都采用集加工、制造、物流、商貿等于一體模式,建成了一個綜合的產業園區,不能彰顯東道國產業發展獨特優勢和特色。園區規劃中的第三個問題表現在區位選擇上,集中、扎堆現象突出,比如,柬埔寨、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地理位置、國家環境及建立的合作區功能都比較類似,但我國與其都建立了合作區,且越南和泰國均有兩個經貿合作區,這勢必造成這些經貿合作區之間、以及和我國珠三角本土制造業間相互的牽制和競爭,造成了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不但不利于解決我國產能過剩競爭激烈的問題,也不能很好的為企業搭建一個良性的投資經營平臺。

(四)投資與收益不成正比

投資與收益不成正比是我國開發建設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所面臨的一個非常大的難題。以贊比亞中國經濟貿易合作區為例,共投資1.4億美元用于園區的各項基礎設施建設,而合作區取得收益的渠道卻較為狹窄,包括出租廠房、辦公場所、土地、供電、提供物業服務、開發商業項目等。同樣非洲的另外一個經貿合作區———蘇伊士合作區,其前三年的年均利潤為41.8萬美元,而其投資總額已達到了8000萬美元,投資利潤率僅為0.52%。按照這樣的情況且在沒有政府補貼的條件下,合作區需要192年才能收回其投資。從這兩個經貿合作區的狀況可以看到,盈利能力低下,是制約經貿合作區進一步發展的重大問題之一。經貿合作區的運作模式是以市場化為原則的,政府的補貼只能是一種輔助性的與初期性的啟動機制,合作區能否走得遠,關鍵還是要靠其盈利能力。只有盈利能力提高國內大量受成本攀升制約而急于尋找投資機會的企業才會轉移到合作區來。

作者:賈玲俊 單位:山西財經大學薩秋榮包商銀行博士后流動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