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養殖業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3 02:43:0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規模養殖業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規模養殖養殖業污染論文
1存在的問題
1.1畜禽養殖生產方式有待轉變近些年,雖然長治市在中央、省市各級部門的親切關懷下畜禽養殖生產方式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與一些畜牧業發展先進地區相比,長治市養殖業的生產方式依然落后。一些養殖場戶仍然保持著傳統的養殖方式,養殖結構比較單一,養殖計劃不夠合理,沒有完善的治污排污方案,沒有推行農牧結合、種養結合的現代養殖模式,甚至連一些必要的畜禽廢棄物處理設施也沒有配置到位,這樣就很難在源頭上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這對于長治市畜牧業由傳統養殖方式向現代養殖方式轉變、提高本地區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處理水平都是一個瓶頸。
1.2養殖產業鏈有待完善目前,長治市部分養殖場戶、企業的生產、加工、銷售產業鏈不是很完整,特別是深加工環節仍有缺失。一些畜禽只是進行了初加工銷售,有的甚至活畜銷售。不僅造成了資源的嚴重浪費、附加值的偏低,更重要的是由于加工、生態循環不徹底,極易在生產、流通、交易環節中造成環境的污染,甚至會將一些病菌帶到人間,引起疫病的發生。目前,長治市只有山西世龍驢肉、山西郭氏羊肉、長治九牛寨乳業等17個畜產品加工企業,生產加工規模較小,年銷售收入總共不到5億元。
1.3養殖場規模化、組織化程度較低目前,長治市一些養殖場戶、企業雖然采取了“公司+農戶”、“基地+農戶”等不同形式的經營模式,但其組織化程度依然很低,還都只是單個規模場的個體行為,在行業內沒有形成聯盟、沒有形成共同體。這樣,不僅會使養殖企業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降低,還會給他們造成融資難、資金緊張等一系列問題。
2對策措施
推進規模養殖場污染減排,以什么樣的模式建設糞污處理設施,才能充分發揮生產力的潛能,實現畜禽排泄物的無害化綜合處理與資源化循環利用,促進畜牧業與農村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是長治開展減排治理的一個關鍵性問題。而在我國北方省市2011年前很少有成熟的范例可以借鑒。2年多來,長治市進行了艱苦的實踐和有益的探索。
畜禽規模養殖業論文
1城市工商資本
這是近年來出現的一種投資方式,表現為:投資額度大,畜禽養殖數量多,養殖技術水平高。這部分資本主要來源于一些大型建筑企業、公司集團等,其資金投向主要是畜禽良種繁育體系或高度集約化、標準化的規模畜禽養殖,其養殖企業多為示范性的龍頭企業,以生豬養殖為例,其規模大概為年出欄10000頭以上水平。
2社會資本投資畜禽養殖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龍頭”企業生產規模不大,帶動效應不強
除極少部分投資上億元的“重量級”畜禽規模養殖企業外,絕大多數畜禽養殖“龍頭”企業屬中、小型投資規模。這部分中小型企業投入,大的多在500萬~3000萬元之間,小的僅有幾十萬元左右,其生產規模和效應均難以達到理想“龍頭”水平。
2.2投資存在較大的盲動性
物流體系建設對生豬養殖業的影響
【摘要】生豬養殖業是我國第一大畜禽養殖業,重點解決了市場肉類供應短缺的問題,近年來也在迅速發展,保證生豬養殖業良好發展、保障豬肉供給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我國畜牧業物流發展的緩慢,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養殖戶的投入成本、降低養殖效率、阻礙生豬養殖業的健康發展。為了研究物流體系建設對我國生豬養殖業的影響,文中在對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生豬養殖區域分布進行分析總結的基礎上,通過對我國30個省(市)最近10年的省際面板數據分析,研究了影響我國生豬出欄的因素,結果表明交通通達性、利潤水平對生豬出欄量具有顯著影響,而隨著物流行業的發展飼料資源已不再對我國生豬出欄量產生顯著影響。
【關鍵詞】物流體系;生豬養殖;影響因素
1引言
生豬養殖業是保障我國食物安全的基礎性產業,具有“豬糧安天下”的戰略意義。我國是一個生豬養殖大國,2018年我國生豬出欄量高達69382萬頭,約占世界總量的47.8%。同時,豬肉是我國大多數居民最主要的肉食品,2018年我國豬肉人均消費量為22.8千克,占人均肉類總消費量的77.3%。良好的生豬養殖業是保證豬肉供給維持經濟平穩的重要措施。但是,畜牧業物流體系建設的緩慢,使我國生豬養殖業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物流成本高等問題,阻礙了生豬養殖業的健康發展。因此,研究我國物流體系建設對生豬養殖業發展的影響因素,對于加快完善我國物流體系、推動生豬養殖業健康發展具一定的重要意義。在已有的研究中,學者們已經從很多角度分析了物流體系建設和生豬養殖業的發展。有學者對畜牧業物流體系的建設作了研究,如賴媛媛(2015)通過對畜牧業物流體系、物聯網等進行深入分析,總結了畜牧業物流在參與主體等方面的特征,為我國畜牧業物流體系的構建奠定了基礎。也有學者對影響我國生豬生產的因素進行了分析,如張振、喬娟(2011)通過用Nerlove模型對生豬生產格局影響因素進行實證分析,認為影響中國生豬布局現狀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消費市場潛力、交通條件、原有飼養規模等對生豬生產具有顯著影響。綜上所述,我國畜牧業物流的建設和生豬養殖業的發展已經得到很多學者的關注,但是從物流體系建設對生豬養殖業的影響著手的并不多見,本文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對1978年以來我國生豬出欄量的變化進行了分析,并對2009-2018年全國30個省(市)(無港澳臺和西藏地區)的省際面板數據分析,研究了與物流有關的因素對我國生豬出欄量的影響。
2我國生豬出攔量的變化
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區自然資源、物流體制建設水平不盡相同,由此引起各地生豬產業發展程度的差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生豬出欄量的變化呈現出一定的特點。從我國1978年、1988年、1998年、2008年和2018年生豬出欄量分布情況,我國生豬飼養地區主要集中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并逐步向南北擴散,西北地區和部分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生豬養殖業一直處于較慢發展階段。1978年改革開放初期,全國生豬養殖業整體處于發展較慢的階段,年出欄量最多的地區是四川,為2155.5萬頭,其次為湖南和江蘇。從1988年的數據來看,這一階段全國生豬養殖業發展迅速,但兩極分化較嚴重。全國出欄總量增長了11456.3萬頭,增長率為71.14%,四川是唯一一個年出欄量突破4000萬頭的地區,達到5689.8萬頭。相比10年前,1998年全國生豬出欄總量增長了22642.5萬頭,增長率高達82.16%。年出欄量4000萬頭以上有四川和湖南兩個地區,且均在5000萬頭以上。2008年全國生豬出欄總量增長了10799.4萬頭,與之前相比增長速度稍有放緩。年出欄量4000萬頭以上的地區有四川、湖南和河南三個省份。2018年四川、河南、湖南、山東和湖北年出欄量均在4000萬頭以上,其中四川和河南均在6000萬頭以上。北京、天津、上海等沿海地區和青海、寧夏等西北地區年出欄量略有下降。
養殖環境控制措施論文
論文關鍵詞規?;B殖;環境控制;技術措施
論文摘要規模化養殖是我國養殖業的發展方向。加強環境控制,進行綠色養殖,提高養殖效益,對促進我國規模化養殖的健康發展顯得特別重要。認為規?;B殖應做到養殖場要合理選址與建造、加強飼養管理、規范用藥、綜合防病等,以實現對環境的有效控制。
規?;B殖是養殖業的發展方向。近年來,我國的養殖業在規模化上得到了較大發展,但在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不少問題:一是疾病的流行難以控制;二是產品質量較差;三是養殖效益不理想;四是環境污染嚴重。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科學養殖的認識不夠;二是養殖技術含量差;三是養殖環境控制措施不到位。本文針對規?;B殖的現狀,就加強規模化養殖條件下的環境控制,促進綠色養殖,提高養殖效益,實現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1養殖場的合理選址與建設
1.1養殖場的選址要求
畜禽養殖場選址時應根據經營方式、生產特點、飼養管理方式、集約化程度等基本特點,對地形、地勢、氣候等自然條件以及飼料、能源、交通與工廠和居民的關系,特別是畜牧場廢丟物處理等社會條件綜合考慮。因此,養殖場應選擇在空氣較好、水量充足、水源和土地未受到污染,且遠離村莊、城區、居民點(不少于300m,離交通道要有一定距離,如100m以上),但有支路相通的地方。
畜牧養殖風險種類與管理要點
[摘要]中國的經濟迅速發展,使人們的生活質量得到改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在中國的經濟范疇中,農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的畜牧業發展關乎到整個的農業進步程度。在畜牧養殖中,存在著風險性。對畜牧養殖的風險充分認識,并實施必要的管理措施是非常必要的。本論文針對畜牧養殖中風險的種類與管理要點進行研究。
[關鍵詞]畜牧養殖;風險;種類;管理要點
在中國的市場經濟結構中,農業經濟發展是值得關注的內容。特別是市場經濟多元化,經濟結構也會多樣化,農業領域中的畜牧養殖業更為復雜,無論是生產環節,還是經營環節,都會因此而存在風險。為了降低畜牧養殖的風險,使專業戶獲得更高的利益,就要對畜牧養殖中風險種類充分認識,并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以確保畜牧養殖業在現行的市場環境中更好地發展。
1畜牧養殖中的風險種類
在農業領域中,畜牧養殖業存在著一定的風險。這些風險源于在畜牧養殖的過程中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導致畜牧養殖戶在經濟上受到一定的損失。由于影響因素不同,使得畜牧養殖所面臨的風險也會有所不同,主要包括畜牧養殖的自然風險、畜牧養殖的市場風險和畜牧養殖的技術風險。
1.1畜牧養殖的自然風險
肉用牛養殖業發展研究
一、淮安市肉用牛養殖業發展現狀分析
1.淮安天然情況與肉用牛養殖分析?;窗彩袑俳雌皆懙乜偯娣e892萬公頃,耕地和水域是主要地類,面積較大。2003年末,全市實有耕地面積39.28萬公頃,其中,水田25.90萬公頃。此外,全市還有可供開發的黃河故道和其他河湖灘地近7萬公頃。水域面積31.26萬公頃。由于灌溉條件優良,風調雨順之年,全市大部分耕地仍可高產穩產。林地主要分布在盱眙縣丘陵地區,牧草地也幾乎全部在盱眙縣境內。因此,淮安天然條件不錯,漣水六塘河沿岸、洪澤湖周圍、盱眙雜草叢生的荒山野嶺有很多非常適合養殖肉用牛。雖然市場需求很大,但政府重視不夠,特別是政策、技術培訓、疾病防治等方面缺乏。2.淮安部分地區肉用牛養殖業飼養情況分析。據筆者從淮安市漣水縣獸醫站了解:漣水只有高溝、大東兩家私人飼養肉用牛,高溝400頭牛規模,大東300頭牛規模。而且存欄不多,不理想。原因是自繁自養困難,只有購買小牛。就近山東有出售小牛,但是山東的價格高,品種沒有保障。所以他們多從內蒙一帶購買,路途遙遠,成本也不小,經濟效益可想而知。3.淮安區域肉用牛養殖業的市場需求我國肉牛養殖發展最為迅速的是北至黃河,南至大別山、桐柏山的中原肉牛帶,包括河南、河北、山東、安徽、山西、陜西、江蘇和湖北。其次是東北肉牛帶,包括遼寧、吉林和黑龍江,這一片區奶肉兼用型牛發展較快。第三是西南肉牛帶,包括四川、云南、貴州和廣西,牛數眾多,體型小,可利用山地面積廣闊,增產潛力大。江蘇省農業廳也明確了發展生態畜牧業的目標,對發展肉牛養殖業給予了重視。據有關報道,江蘇省的牛羊肉人均消費量由2002年的1.89千克增加到2012年的2.87千克,漲幅近52個百分點。由此可以看出,隨著人們經濟收入的提高,帶動了江蘇人的牛羊肉需求量增加,也帶動了肉用牛養殖業的市場需求。
二、淮安市肉用牛養殖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對規模肉用牛養殖的認識及養殖戶自身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當前,大力發展規模養殖,增加農民收入已引起各級政府部門高度關注,但在實際工作中,許多人對規模養殖的含義、內容、基本要求不甚了解。據調查,目前從事規模養殖生產的從業者年齡層次普遍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全縣的規模養殖場戶中,懂技術、善管理者比例不到40%。因而對市場預測準確度低、規避風險能力差、新技術應用推廣慢,直接影響相關縣區畜牧產業快速、高效發展進程。2.市場需求量大,但政府重視程度不夠,資金投入不足。目前淮安市絕大多數規模養殖戶缺乏原始積累,普遍存在資金短缺的困難,有錢建圈,無錢購畜,嚴重制約了規模養殖的發展。特別是農村肉牛養殖仍以家庭飼養為主,畜舍簡易、設備落后、管理粗放,隨著我國加入WTO后,意味著實現了國內畜牧業與國際市場的真正對接,改變了過去國內、國際二個市場之說,變成了一個市場水準。因此,為使其肉牛產品經得起國際市場的嚴格檢驗,在市場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3.龍頭企業和畜產品深加工企業缺乏。目前,淮安市相關區域內畜禽產品加工企業是個空白,僅有的2家屠宰場,均屬小規模初級加工企業,缺乏深加工增值環節,品牌優勢和特色產業發展滯后,龍頭企業缺乏,產業關聯度低,產業鏈條不長不強,產業受市場波動影響較大。農民在畜牧養殖上大多是自發的且跟著感覺走,由于缺乏龍頭企業的帶動,許多農民對市場的把握度不足,信息不靈,一旦市場價格變化,往往受到損失。另外由于糧食、飼料的提價,肉牛價格略有下降,又給農民飼養肉牛增加了成本,致使肉牛養殖效益受到限制。
三、淮安肉用牛養殖業發展對策及建議
1.立足市場調結構,加強肉牛良種繁育體系。地方黃牛是我國特色的肉用牛資源,是優質肉用牛的選育基礎。各肉用牛產區,特別是淮安地區,應根據黃牛品種的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保種選育方案并加以積極實施。做到以保為主,強化選育,在保持種質資源特性的前提下,應根據主要經濟性狀進行選育,把潛在的商業優勢發揮出來。按照市場需求,結合淮安區域及縣域實際,積極引導農民在分戶經營的基礎上發展適度規模養殖。同時走聯合育種的道路,培育不同經濟型肉牛新品種,切實解決肉用牛供應不足的局面。2.加大投入,加強政策引導促發展。政府部門應進一步加大肉用牛產業的扶持力度,進一步出臺提供更多方便低息、免息貸款等金融扶持產品,加快實施肉牛保險和母牛補貼項目。按照縣鄉各級包片掛點,業務部門示范抓點,基層干部帶頭建點,制定優惠扶持政策,為規模養殖的起步發展逐步壯大,穩步提升發揮導向、帶動作用。各級政府應不斷加大對肉牛良種繁育體系建設的投入,加大良種工程項目規模,增加重點投資用于肉牛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改建肉牛良種場、擴繁場、資源場以及公牛站,提高良種培育與供種能力,增強肉牛產業發展后勁。3.加強防疫滅病,提高產品質量安全。畜禽養殖效益在規模,成敗在防疫。發展規模養殖必須堅持發展與保護兩手抓,牢固樹立抓防疫就是抓產業、促增收的觀念,把防控工作作為一項長期任務常抓不懈。既要重視突發疫情的控制,更要重視平穩時期的監測和預防;既要做好季節性集中防疫,更要注重因病設防,抓好程序免疫,建立長效防控機制。作為政府層面,應加大對動物疫病防疫、防治及畜產品質量追溯工作的力度,加大對飼料添加劑、獸藥等投入品的執法檢查,加快畜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和追溯體系建設,以發展無公害畜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地理標志性畜產品,加大優質牛肉基地建設和質量認證工作力度。
鹿寨縣漁業發展前景論文
[論文關鍵詞]現狀存在制約問題發展保障措施
[論文摘要]近年來,鹿寨縣漁業生產發展較快。但是針對這幾年水產養殖業的基礎設施比較薄弱養,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程度低資金投入不足,制約了水產養殖業的發展漁業水域環境污染和水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等存在制約問題。通過加強水產養殖管理制度建設,規范養殖生產管理,加大科技投入,抓好試點示范和技術培訓,增加科技含量,推廣新技術、新成果取得明顯成效。以市場為導向,調整養殖品種結構等措施。使得水產業發展走上穩定、走向規模、走出效益。
近年來,鹿寨縣漁業生產發展較快,據2008年統計,全縣養殖水面達24400畝,其中山塘水庫養殖面積12330畝,池塘養殖面積12168畝,網箱養魚面積1500平方米,淡水水產品總產量達6717噸,比2007年增加571噸,增長8.5%,實現產值4338萬元,占農業產值的1.58%。水產品產量每年以8%左右的速度遞增,己逐步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新興產業。
一、自然條件和生物資源
鹿寨縣交通便利、通訊發達,地處桂中稍偏北,屬亞熱帶向中熱帶過渡地帶。氣候溫和,熱量豐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太陽輻射多,光熱、水量基本同步,年均降雨量為1672毫米。全縣有集雨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2條,全長1100公里。面積7萬多畝,山塘水庫1812處,面積2萬多畝,池塘面積1.3萬多畝。現有河流魚類資源豐富,共有魚類110多種,主要經濟魚類近40個品種。貝類、甲殼類、兩棲爬行類、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底棲動物、水生植物、陸生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發展漁業生產有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區位優勢。
二、漁業生產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保護漁業養殖者合法權益保護論文
1增強養殖者的法制觀念,依法規范養殖行為
為了促進養殖業的快速發展,減輕養殖者的負擔,增加漁民的收入,漁業主管部門要加強對養殖者法律法規的培訓和指導,開展送法入戶活動,讓養殖者懂法、守法和依法養殖,強化養殖者的漁業安全生產意識;讓養殖者明白國家鼓勵發展養殖業的方針、政策和對水產養殖水域灘涂實行養殖證制度的重要性。只有持證養殖,合法權益才受法律保護。養殖權是養殖者依據法律規定在一定水域灘涂從事水生動植物養殖的權利,為了保護水域灘涂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養殖者在取得租賃、承包、使用養殖水體的養殖權時,應當簽定承包合同或養殖協議,明確約定雙方的權力、責任和義務,必要時可聘請律師代為辦理并進行公證,依法完善養殖措施,以有效規避養殖糾紛,減少麻煩,放手大膽地從事養殖生產。只有不斷提高養殖者的法律意識,使其熟知國家發展養殖漁業的政策,養殖者的合法權益才不會受到侵害。
2增強依法行政的責任心,努力創造良好的養殖環境]
漁業養殖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水產業的發展,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要充分行使法律賦予自身的權力。堅持依法行政,執法為民;堅持勤政清廉、親民安民富民;做養殖者維權的使者,不辜負漁民的期望。對國家確定的重點養殖水域要加強監督檢查,加大執法力度,利用廣播、電視、電影等媒體,宣傳大力發展養殖漁業的重要性,提高人們自覺尊重他人養殖權的法律觀念,對干擾養殖漁業生產秩序,偷捕、搶奪他人養殖水產品,破壞他人養殖水體、養殖設施造成他人損失的,要依法追究當事人的法律責任,決不姑息遷就,以維護法律的尊嚴。對養殖水體造成的污染事故,要及時采取行政措施、法律措施、經濟措施,并按照《漁業污染事故處理程序規定》調查取證,核算損失,對事實清楚、證據確鑿的,依法為養殖者挽回損失。努力維護良好的養殖環境和漁業生產秩序,真正體現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積極為養殖漁業的發展保駕護航。
3增強養殖者的技術水平,轉變養殖效益的增長方式
漁民的養殖效益提高了,才有推動養殖漁業快速發展的源動力,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要加大科技扶持力度,對養殖大戶要定期開展技術培訓,抓點促面,帶動整體,發揮部門優勢,把先進的養殖技術和管理模式送到漁民手中,強化高效漁業基地建設。抓住3個轉變不放松:即從產量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從無標生產向標準化生產轉變;從分散單一型向規模集約型轉變。讓養殖漁民從中受益,堅持以養為主,推廣生態養殖,指導養殖者科學防治魚病,禁止濫用藥物,影響水產品質量,以漁養水,以水養漁,優化養殖結構,發展特色漁業、高效漁業、品牌漁業,改變漁民傳統的養殖模式,在有條件的地區發展庭院漁業和日光溫室漁業,全方位、多渠道轉變養殖效益的增長方式。4增強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提高養殖漁民市場化運作能力
保護漁業養殖合法利益的方案
論文關鍵詞:漁業養殖者合法權益保護對策
論文摘要:為了大力發展養殖業,提高養殖效益和水產品質量,規范養殖行為,要不斷增強養殖者的法律意識和職能部門的管理水平,積極為養殖者創造良好的養殖環境,提供先進的的技術服務,轉變養殖效益的增長方式,體現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強化養殖漁民市場化運作能力,做到增產增收及效益最大化,用科學發展觀實現依法興漁、科技興漁、以漁富民的目標。
《漁業法》第十八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應加強對養殖生產的技術指導和病蟲害防治工作?!睘榱舜罅Πl展水產養殖業,提高養殖效益和水產品質量,規范養殖行為,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應認真履行職責,加強執法管理工作,不斷提高執法水平,強化執法效率,創造和維護良好的漁業養殖秩序,依法打擊侵害養殖者合法權益的違法行為,努力增強養殖者的法律觀念和維權能力,積極鼓勵養殖者充分利用現有水域灘涂資源發展水產養殖業。本著“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發展思路,用科學發展觀實現依法興漁、科技興漁、以漁富民的目標,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促進社會和諧與穩定。在當前新形勢下,保護內陸水域養殖者的合法權益,確保養殖漁業的健康發展,需要著重抓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增強養殖者的法制觀念,依法規范養殖行為
為了促進養殖業的快速發展,減輕養殖者的負擔,增加漁民的收入,漁業主管部門要加強對養殖者法律法規的培訓和指導,開展送法入戶活動,讓養殖者懂法、守法和依法養殖,強化養殖者的漁業安全生產意識;讓養殖者明白國家鼓勵發展養殖業的方針、政策和對水產養殖水域灘涂實行養殖證制度的重要性。只有持證養殖,合法權益才受法律保護。養殖權是養殖者依據法律規定在一定水域灘涂從事水生動植物養殖的權利,為了保護水域灘涂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養殖者在取得租賃、承包、使用養殖水體的養殖權時,應當簽定承包合同或養殖協議,明確約定雙方的權力、責任和義務,必要時可聘請律師代為辦理并進行公證,依法完善養殖措施,以有效規避養殖糾紛,減少麻煩,放手大膽地從事養殖生產。只有不斷提高養殖者的法律意識,使其熟知國家發展養殖漁業的政策,養殖者的合法權益才不會受到侵害。
2增強依法行政的責任心,努力創造良好的養殖環境]
農業污染防治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農業面源污染;現狀;對策;湖南桃源
論文摘要分析了桃源縣農業面源污染現狀,總結了圍繞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所做的主要工作,并提出加強治理農業面源污染的對策。
1桃源縣農業面源污染現狀
1.1農業面源污染不斷加重
1.1.1化學肥料污染。全縣2007年化肥總用量(實物量)約12.268萬噸,平均化肥施用折純量為564kg/hm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4.63%,比全國平均水平高42.16%;施肥中有約1/3的N、P營養元素通過地表徑流和滲漏而進入水體,由于不合理施肥導致的N、P營養元素對水體污染的問題不容忽視。
1.1.2化學農藥污染。全縣2007年農藥總用量1388.4t,其中有機磷農藥725.1t、除草劑517.2t。農藥施用量很高,農業面源污染的隱患顯而易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