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養鴨業發展概述

時間:2022-12-12 08:23:18

導語:關于養鴨業發展概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于養鴨業發展概述

我國的養鴨發展是有地域分布特點的,在我國華東、東南、華北各省以及臺灣地區由于水源豐富、氣候適宜等特點使得養鴨業得到較好的發展,北方地區特別是東北地區由于氣溫較低、冰封時間較長、水源不豐富等特點而使得養鴨業的發展極大的受到了限制,因此在我國一直存在“北料南調,南蛋北調”的奇怪格局。統計數據顯示廣東、四川、江蘇、湖南、江西、廣西、湖北、福建、重慶、浙江、安徽等省市鴨的出欄量占全國出欄量83.8%。鴨的耐粗飼、抗應激以及環境適應能力強等特點使得養鴨業具有投入少、回報高、周期短的優勢,這種優勢造就的經濟效益不容小覷。

以蛋鴨為例,首先我國優良的蛋鴨品種有金定蛋鴨、邵鴨以及莆田黑鴨等,這些蛋鴨的年產蛋數可達300個左右,而蛋重也可達到70g,可以說是保質保量。其次鴨蛋以及其加工產品(如皮蛋、咸鴨蛋、咸蛋黃)不僅要出口國外同時也要滿足國內需求,而我國不僅是鴨蛋最大的貿易國同時也是最大的消費國,鴨蛋的高營養與好口感以及其附屬加工產品的風味性和長期保存性使得鴨蛋的價格要比雞蛋價格高30%左右,而其加工產品的價格更要高一些。這兩大因素使得蛋鴨養殖創造的經濟收益極其可觀。目前我國的養鴨業大多數停留在散戶養殖的模式,養殖數量在500~5000左右,但是養殖戶和大型養殖場也意識到規模化養殖的重要性,于是形成了“公司+養殖戶”模式,養殖數量提高到萬只以上,這種規模化養殖不僅提高了養鴨業自身的經濟效益同時也通過相關產業(如飼料業、獸藥業以及畜產品加工業等)的發展帶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1]。蛋鴨養殖創造的客觀經濟收益和蛋鴨的地域性分布使得“如何造福北方養殖戶”,“讓北方養殖戶享受到蛋鴨養殖的利好”成為了眾多學者研究的課題目標。我國養鴨業的蓬勃發展雖然成果喜人,但是如果飼養模式長時期停留在散養、放牧或者圈養這種粗放的飼養模式下,那么我國的養鴨業發展會受到極大的限制,特別是在北方。研究表明金定蛋鴨只有在溫度達到13℃士2℃時才能開產,因此探索新的養殖模式是養鴨業在北方發展的唯一出路。蛋鴨籠養在解決了北方長期低溫而導致蛋鴨停產問題的同時,也具有減少浪費飼養空間以及飼料、減少疫病傳播、降低養殖應激、提高產蛋率、減少蛋的破損率和污染率、環境污染降低、便于管理等優點,這一技術不僅能提高養鴨業生產的經濟效益同時也能兼顧環境保護,促進了我國養鴨業的健康和可持續的發展。但是籠養技術也存在一定的問題。首先,蛋鴨的生長完全依靠全價飼料這容易造成蛋鴨生長過程中營養的不均衡或者缺乏,從而引起疾病或降低產蛋率。其次,籠養造成養殖環境較小,蛋鴨的運動受到限制,蛋鴨容易出現體弱現象進而影響到產蛋率和蛋的質量。第三,舍內籠養若不做好通風換氣容易造成舍內濕度和溫度的不適,一方面這將引起微生物和寄生蟲的大量滋生引發疫病,另一方面引起蛋鴨的應激而影響蛋鴨的生產性能。

總得來說,籠養技術依然是我國蛋鴨養殖的發展趨勢,因其各種優勢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2]。目前我國養鴨業發展依然存在一定的問題:一是營養成分和水平。在實際生產中大部分養鴨場采用的是雞飼料配方,在各大營養成分需求方面不同種類的畜禽所需的配比是不同的,同時要注意不同水平的營養物質特別是氨基酸類物質之間的代謝是相互制約的,因此不針對性的研究飼料配方很容易造成鴨的營養不平衡,從而導致鴨自身生長性能、生產性能的下降甚至于導致疾病的產生;二是養殖管理水平。目前我國鴨的飼養方式較為粗放,規?;⒅悄芑B殖程度低,整體飼料轉化率和飼料報酬偏低,生長發育不理想最終導致產蛋時間較晚,影響經濟效益,同時舍內溫度變化會導致鴨出現換羽現象從而出現停產。飼養密度大,不僅影響鴨自身的生產長發育同時可能會導致應激。

參考文獻

[1]侯水生.中國水禽業發展技術路線初探[J].中國禽業導刊,2002,19(13):17-18.

[2]盧太晏,李志娟,顧紹鋒.稻田養鴨技術[J].云南農業.2019(7).

作者:張括 楊思遠 崔嘉珊 單位:黑龍江民族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