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文化片區環境保護與設計
時間:2022-12-05 09:10:27
導語:核心文化片區環境保護與設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龜山村核心文化片區內保留有眾多的歷史遺跡、傳統民居以及古樹名木,因此在進行環境整治和改造之前要做好相應的保護工作,使得龜山村保留原有的村落面貌,以村民為主體,以活態傳承為原則,進行合理的整體性開發。
1.1原住居民保護
延續龜山村傳統生活狀態與創造鄉村生活新樣態有機結合,以保護村民基本利益為核心,留住原住居民、避免村落空心情況惡化,實現傳統村落開發過程中的原住居民保護。為此,首先要完善基礎設施,提供鄉村公共服務。充分滿足村民對于現代生活的基本需求,解決基本民生問題。同時增加就業機會,提供個人發展機遇,保證原住居民與村落開發的共同發展。并且要以本地村民為服務對象,建設以滿足村民日常生活消費為目標的小型便民商業。另外對村落開發涉及的人員搬遷,應制定詳細的補償措施和安置方案,主要指房屋修繕、翻建、遷移涉及的村民。最終是要保護以人為核心的生活習慣,保護龜山村的傳統生活形態,拒絕對傳統生活方式的完全否定,注重村民生活的真實性和特色性保留。
1.2鄉村記憶保護
鄉村記憶讓龜山村與眾不同,本地村民作為鄉村文化記憶的載體,也承擔了村落文化的傳承傳播職能。但目前的村民特別是年輕一代,不了解龜山村文化,因此對鄉村記憶的保護工作尤為重要。所以要以政府為主導,以全體龜山村民為主體,以外界力量為助力,推動非遺、歷史事件及人物、風俗傳說、集體記憶、等龜山鄉村記憶的有效保護。
1.3文物古跡保護
文物古跡是龜山村的寶貴財富,結合龜山實際情況,明確保護主體和相關職責。保護以龜山遺址為主的歷史文化遺存。因此,政府應出臺整體性的保護計劃進行管理和約束,對本土村民應制定文物保護公約,對專業人士應積極的鼓勵學術研究的進行,對游客應建立旅游引導系統,對龜山村文物古跡進行全面的、強力的、有效的保護。
1.4居民建筑保護
片區內民居數量眾多,風格鮮明,但完好度不一。有的保存現狀較好,可利用率高,有的只留有部分外立面,但可進行修繕以做民宿之用。因此,在全面的調研基礎上,將片區內的民居建筑分為遷移型、翻建型、修繕型和保護型,實行高覆蓋率的民居建筑保護工程。1.5村落風貌保護村落風貌保護旨在保護傳統村落的整體面貌,保證開發建設過程中村落的整體環境、整體風格、整體格局、整體位置和整體景觀不發生巨大改變,保留可辨認的視覺印象和歷史沿革痕跡。因此,針對文化片區的現狀應頒布相應的保護標準,從控制村落的自然原貌、街巷布局、空間節點、原有景觀視廊、建筑外觀及高度等方面,實現村落整體風貌的保護和延續。
2核心文化片區環境設計
核心文化片區三面臨河,擁有兩個小島,現有淮瀆廟遺址、御碼頭、石工墻、支祁井、古銀杏等文化資源,區域內現有39戶民居,歷史文化價值和資源密度較高。設計以“傳承歷史、創意未來”為主題,主要承擔龜山歷史文化的展示體驗功能。將文化資源與旅游產品相連接,注重歷史文化的創意表達和產品設計的多層次體驗,以旅游體驗帶動文化傳達。
2.1駁岸
龜山村文化片區內有較長的岸線,水域資源良好。每逢夏季,水位上漲,勢必會影響岸邊居民的正常生活,因此駁岸的處理至關重要。考慮到龜山村的整體生態面貌,駁岸的設計將分為兩部分,距離岸邊建筑較近的岸線以毛石護坡加水生植物的組合方式,同時間隔設置木質棧道和亭廊,減少駁岸的人工痕跡,增加游客的探索性。距離岸邊建筑較遠的岸線則以自然式的駁岸為主,用碎石、木圍欄等形成近水域,增加水岸的觀賞性。除此之外,駁岸也將于沿岸的游線相結合,形成可行走的駁岸,以滿足游客親水性。
2.2展示空間
片區內保存較好、特色鮮明的民居較多,且常年無人居住。借助現有的建筑空間,打造展示龜山特色歷史文化的室內展陳空間,著重與參觀者的互動,參觀者可觸摸展覽品、傾聽講解、體驗展品功能,如以時間線講述龜山歷史故事和淮瀆廟興廢過程的歷史博物館,通過模型、一比一仿品、物件的陳列展示,訴說屬于龜山獨特故事的體驗館,以石碑(圣旨碑原址原物)、石頭建筑、石磨、本土漁具和耕具等物件為主體展示生活展示館。借助不同主題的展示空間,將龜山的歷史故事、地方風俗等信息通過實物表達出來,豐富游客的體驗經歷。
2.3體驗及休閑空間
依托古銀杏,將可利用民居改造提升為創意工坊,保建筑墻上的現有石碑和原有特色屋頂。工坊為龜山村手工藝產品的創意工作室,集手工制作體驗參與、民間技藝展示保護、手工產品設計售賣等功能于一體。以本地婦女為主體,以銀杏葉、石頭、蘆葦、花布等鄉土或本地元素為對象,進行創意演繹和手工制作。并以手工藝品進行室內裝飾,提供鄉土手藝的體驗空間和指導課程。除此之外,還可布置沿岸的垂釣平臺、相應的休憩茶館、紀念品售賣處等,豐富游客休閑活動的種類。
2.4主題民宿
考慮到來龜山游玩的游客會在本地留宿,因此提供特色民宿顯得尤為重要。元豐六年為龜山運河的開鑿時間,其開鑿直接導致了龜山“人煙繁盛、倍于淮陰”。基于這一史實,利用現有的建筑及周邊空間,整體打造為院落式精品客棧。對現有石頭建筑進行改造提升,完善設施和服務,更新內部裝修。以龜山運河及龜山興盛歷史為主題,在細節設計上進行表現。提供鄉土文化氣息濃厚、又具有現代品質的鄉村生活。
2.5景觀小品及配套服務設施
在原有石屋殘垣斷壁的基礎上,布置以“漁鼓舞文化”為主體的中心廣場,作為核心文化區的中心,供村民和游客分享。同時對周邊地塊進行環境整治,實現整體綠化和景觀設計。在改造和設計的基礎上,部分保留現有破損石垣,營造歷史滄桑之感,使之成為龜山村里獨特的斷壁景觀。并利用建筑廢棄石塊布置小石凳和其他石頭小品,滿足綠地的基本游憩功能。除此之外,文化片區內的指向系統、標志標牌、垃圾桶等也經過設計,以本地的石材、原木為主要材料,已達到與先用環境相統一的效果。
3結語
文化片區是龜山村傳統村落保護與開發的核心區,擔負著文化展示、休閑娛樂、探索體驗的職能。因此,在進行環境設計之初要充分考慮道片區現有的自然、人文資源,進行妥善的管理,并對原住居民、鄉村記憶、古跡文物、居民建筑和村落風貌進行保護,并頒布相應的政策。在保護工作落實的基礎上,環境的整治與設計主要從片區的自然現狀、原有民居、特色文化等方面入手,以形成主題明確,特色鮮明,體驗豐富的綜合性文化片區。
作者:李鑫 單位:淮陰工學院設計藝術學院
- 上一篇:互聯網與環境保護信息安全問題研究
- 下一篇:林業資源環境下環境保護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