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的困境及對策
時間:2022-11-16 04:43:00
導語: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的困境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世界衛生安全問題得到了很大重視。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于2017年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戰略是全面性的規劃,除了發展農村經濟之外,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也是一項重要的任務,但農村人居環境差依然是新時期發展中的突出短板。因此,培養村民自治理念、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重視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源頭治理等十分必要。
關鍵詞: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理念;綜合整治;多元共治
一、陜西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意義
隨著社會和科技的發展,我國農村經濟逐漸向產業化、多元化方向發展,在產業化帶動下,農村經濟發展迅速,農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是隨之而來的是農業的生態系統和平衡狀態遭受破壞。再加上農村的居住條件并不均衡,基礎設施較為落后,環境衛生有待改善??傮w上來看,農村人居環境建設仍然處于一個較為落后的水平。為改善這一現狀,近年來中央不斷出臺一系列文件,要求大力改革農村環境和鄉村建設問題,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報告、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2018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等文件都提到了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和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并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情況認真貫徹落實。陜西省委、省政府積極響應中央號召,計劃用三年時間集中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以污水治理、農村垃圾、村容村貌提升和廁所革命為行動目標,爭取到2020年年底農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90%的村莊生活垃圾得到治理,農村無害化廁所普及率接近85%、戶數累計超過600萬,對糞污實現資源化利用。陜南、陜北農村等欠發達地區,在實現人居環境干凈整潔的基本要求上也要確保農民基本生活條件。農村環境問題不光影響到廣大群眾的身體健康、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影響著整個社會繁榮穩定的大局,對陜西省生態文明建設和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意義非常重大。
二、陜西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村基層干部群眾環保意識有待增強。農村環境污染源小而多,面廣而散,治理難度較大,雖然各地推出了政府主導治理的模式,但治理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政府忽略了村民的力量。農民的生活環境、生產方式、思維習慣是在多年生產生活實踐中客觀形成的,環保觀念比較淡薄,且環保觀念在農村地區宣傳不到位,農民主動投身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自覺改變傳統陋習的意識不強、熱情不高,村民的主體作用并沒有發揮出來。環保的概念還沒有植根于農村干部和群眾的思想意識之中,依然有不少農村干部存在畏難情緒,面對綜合整治,等、靠、要思想嚴重。(二)農村環境治理的基礎設施不足。與城市相比,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農村是天然落后的,尤其是垃圾處理、污水處理等配套設施?;A設施配置不到位,農民的生產生活習慣也得不到糾正。沒有先進的污水處理系統,污水亂排,工農業廢水、生活污水(混雜各種油污、剩菜、洗滌劑)很難清理;垃圾亂扔,尤其是河溝兩旁的堆積物、河面的漂浮物,味道刺鼻,環境堪憂。并且農村的自來水也遠未得到普及。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亟待加強。(三)農村環境治理相關政策及法律制度不健全。目前,農村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極為缺乏,環境問題大部分首先爆發在城市,所以世界各國的環保法主要是針對城市環境污染。我國在出臺環境法律法規之初,其目的是解決城市環境污染的問題,目前在解決農村環境問題上依然是接近空白,沒有一部法律法規專門針對農村環境問題。現有的指導性法律條文對農村環境保護都是被涵蓋在其他法律法規之中,其中有少數的條文缺乏針對性,采用了概括性的文字來表述,具體操作空子大,無法用于實際中去。例如,簡單概括性文字表述在現有的環保法律中沒有明確的規定指出具體問題采用的處罰程度和處罰措施,在實踐中還是無法可依。(四)農村人居環境治理資金投入不足。資金投入不足是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中存在的普遍問題。由于鄉村的人居環境建設涉及水、電、路、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活污水處理、生活垃圾處置系統以及綠化美化亮化等公益事業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就村組道路硬化、綠化、文化墻建設幾項來說,一個村就需要投入幾十萬元,一個縣就需要投入幾千萬元甚至上億元,再加上環衛設施以及生活污水處理、生活垃圾清運、保潔人員工資等,對大多數縣區財政和缺乏經濟支撐的鎮村來說,困難巨大。(五)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治理參差不齊。從綜合整治的效果來看,一些區縣成績突出,如延安市寶塔區、西安市高陵區、石泉縣、太白縣、合陽縣等綜合整治工作力度大,效果明顯,但很多村鎮治理效果仍不理想??傮w而言,川原縣區好于山區縣,鐵路、公路干線沿線鎮村好于偏遠鎮村,經濟條件和群眾基礎好的村好于其他村。從整治工作來看,不少縣區和鎮村存在“三重三輕”現象,重短期突擊整治、輕長期管護機制建立,重外觀建設、輕內部整治,重局部整治、輕全面治理。大部分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空白,部分基礎設施損壞,道路硬化年久失修問題較為突出。
三、陜西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的對策研究
(一)加快培養健康發展的村民自治觀念??梢酝ㄟ^電視、廣播、文藝宣傳等方式加強對農民的教育培訓,使廣大農民了解農村環境現狀、污染危害,并意識到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以及環境污染帶來的嚴重后果,增強其環保意識,改變生活方式,如使用清潔能源,倡導綠色生活方式等。學校還可以讓學生帶領家長參與到環?;顒又衼?,如參觀環境展覽,用視覺刺激較強的圖片展示環境污染的嚴重后果,并教給大家科學的應對方法。舉辦各種環保活動,當然最重要的是要講究活動的科學性和有效性,避免形式主義。例如,聯合農村當地的衛生服務機構和診所舉辦科學講座,給農民分析環境污染與身體健康的關系;聯合當地中小學校舉辦撿垃圾志愿活動。當地學校和衛生服務機構是最容易發動起來的,也是最具有帶動示范作用的,所以一定要充分利用起來。(二)建立健全多渠道投融資機制。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除了增強環保觀念,還需要大量的配套基礎設施,只靠行政撥款是遠遠不夠的?;A設施建設投入一般都比較大,具有很高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但是經濟效益不明顯。所以在投入上還是要施行以政府為主,以社會各方投入為輔的多方投入機制。為此,應建立和完善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的籌資機制。一是明確財政資金的轉移支付方式,加大專項資金轉移支付力度,確保專款專用;二是將農村人居環境治理與專項農業發展資金的使用結合起來,把生態農業項目擺在首位;三是政府要對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的投融資進行合理引導。(三)健全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的法律法規體系。在制定法律法規中要注意法律法規的便于實施性和可操作性,最終形成一個針對性強、比較完善的農村環保法律體系,如憲法—基本法—單行法—標準—其他部門法中相關法律規范的體系。應該發展和農業相關的環境保護法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法》對農業資源保護雖然有提及,卻沒有與農村污染的防護與防治、生活環境的建設和改善、農民居住環境等相結合。我國需要制定與農村農業發展有關的環保法律法規,如《農業資源綜合利用法》《農村環境保護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生態農業保障法》等法律。(四)重視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源頭治理。農村面積廣闊,但是村莊比較分散,垃圾污染以及水污染的規模一般都較小,所以很難集中整治。在治理上要把握就地、就近消化的原則,這也符合大自然本身的特點。從源頭減少垃圾產生,并鼓勵綠色生活;明確垃圾產生責任,誰的垃圾誰負責,同時政府可以現金獎勵方式進行鼓勵,調動大家積極性。農業生產資料垃圾,要設置不同收集設施,對農村醫療垃圾,要定點定期回收處理;對建筑垃圾,要定點堆放集中處理。在污水處理方面,實行就地處理、源頭處理,如采用分戶處理的新技術??山梃b好的經驗和做法,如浙江等省和陜西省延川縣的“垃圾兌換超市”做法、積極推廣以“種植業—養殖業—沼氣—種植業”為一體的農業循環產業鏈的循環鏈畜禽生態養殖“西鄉模式”等。(五)創新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理念,建立長效運行機制。以多元共治的理念來建立政府、村集體、村民以及相關企業等各方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的機制,是順利推進我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關鍵舉措之一。第一,決策共謀。以村兩委為代表的基層組織或環境治理團隊構建村民與政府對話的渠道和交流的公共平臺。第二,項目共建。支持基層領導或企業等承接村內環境整治、村內道路、植樹造林等小型涉農工程項目,實行各方共建。第三,設施共管。政府層面,要健全農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技術、施工建設、運行維護等標準規范。村民層面,應通過村民會議將村莊規劃的主要內容,垃圾、污水設施的維護管理和村容村貌維護納入村規民約等。
參考文獻:
[1]蔣淑玲,王宏波.新農村建設中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思考———以湖南省衡陽市為例[J].農業經濟,2010(05):30-32.
[2]李冠杰.陜西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多中心治理機制構建[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7(16):156-158.
[3]劉子琳,吳根義,羅惠莉,等.源頭分類對農村生活垃圾就地處理的影響研究[J].環境衛生工程,2018,26(01):70-72+76.
[4]邱玥.源頭治理是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的關鍵[N].光明日報,2018-05-09:007.
作者:丁葉葉 同勤學 單位:西安文理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 上一篇:期刊對文章撤稿或更正的處理流程
- 下一篇: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