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管理論文:沈陽農民收入狀況及策略芻議

時間:2022-02-19 09:26:12

導語:收入管理論文:沈陽農民收入狀況及策略芻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收入管理論文:沈陽農民收入狀況及策略芻議

本文作者:鐘智利工作單位:遼寧省農村經濟研究所

自1990年以來,沈陽市農民來自農業生產的純收入基本在60%以上,而非農業生產純收入均在40%以下。2000年農民收入中來自農業生產的純收入(工資性收入和家庭經營純收入)比重為96.8%,2010年為87.5%,下降了9.3個百分點,而非農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2000年占比3.2%,到2010年增長為12.5%,沈陽市農業生產收入比重仍居高不下,種植業收入在農民收入中仍占據主導地位,非農收入在農民收入中占比一直較小。單純依靠農業收入來增加農民收入是有限的,非農產業發展將成為農民新的收入增長來源,應在農村大力發展建筑業、服務業、飲食業等非農產業,合理改變農村產業結構。1.5沈陽市城鄉收入差距分析沈陽市城鄉收入差距始終呈拉大趨勢。從2000年到2010年的10年間,城鄉收入差距始終保持持續增長,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絕對值差距從2000年的2970元,到2009年差距突破了9000元大關接近萬元,2010年已達到10519元(表2)?!笆晃濉鼻捌诓罹嘞啾群笃诤眯杖氩罹噙_5048元,但2007年以后差距繼續升高,城鄉收入差距不但沒有縮小的跡象反而加速拉大。

制約農民增收的因素

農產品價格農產品價格對農民收入增長的影響較大,沈陽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特別是以農業為主的純農戶)受農產品價格的影響比較明顯,農產品價格稍一波動,就會帶來農民收入增長的波動,農民增收表現出明顯的不穩定性。從目前來看,農產品價格水平仍是影響沈陽市農民收入增長的重要因素,但隨著第一產業收入在農民收入中所占比重的不斷下降,其影響作用也將逐步減弱。農業生產投入不足因素農業投入不足已成為影響農業持續穩定發展的主要問題。在各級財政支出中農業支出所占的比例較小,同時農民自籌資金的有限,導致農戶對農業投入不足的現象較為突出,使農業生產條件改善緩慢,制約了農民增收的速度加快。城鎮化水平農民增收特別是農戶收入的增長,不僅要通過增量增產和政府補貼,更重要的是以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為前提,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必須依靠生產的規模化和集約化。沈陽市小城鎮發展未形成規模,缺乏足夠的輻射帶動能力,城鎮化發展的滯后,阻礙了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農民就業領域沒有得到充分擴展,造成農村勞力資源的閑置和浪費,使農村經濟無法在產業結構調整中實現良性循環。農村產業結構因素農村產業結構的不合理、農業產業化水平低,直接影響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主要表現在產值構成與收入構成的不協調。目前農業仍然是沈陽市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高產值的農村第二、三產業并未形成完整鏈條,給大多數農民帶來的工資性收入有限。這種產出構成與收入構成不相適應的矛盾,使農民收入增速減慢和現金收入比重降低,導致農民生活消費支出和生產投入增速放慢。沈陽市農村產業結構不合理且調整緩慢,農業內部產品結構性過剩等問題將制約著農民收入的增長。

增加沈陽市農民收入的對策建議

加大財政支農的力度,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的穩定增長機制一是加大對農民的財政直接補貼力度,繼續加大惠農政策力度,擴大直補范圍;二是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改善農村道路、供電、供水、通訊和電網等鄉村公益性基礎設施;三是加大對糧食生產主要地區和優勢產業的投入;擴大農業產業化經營規模,培育壯大龍頭企業,著力發展那些市場前景好\技術起點高、出口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增強帶動力。四是加大農村社會保障投入,建立健全農村和農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培育區域特色產業帶,促進高效農業規?;l展依據梯度發展理論和沈陽市區域差異現狀,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培育一些具有區域特色的經濟帶、產業帶,以增強市場競爭力。從沈陽市自身優勢出發,選準支柱產業,突出特色和市場優勢,將有限資源集中到優勢產品和優勢產區,將資源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加強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不斷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形成重點產品創出名牌的基地建設新格局。有效轉移農業剩余勞動力,提高農民非農收入大力發展縣域經濟,發展以農副產品為主要原料的勞動密集型加工業,如食品加工、輕工、服裝等行業,吸收農民就業,提高農民收入。加快農村小城鎮建設,消除政策和體制上的障礙,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特別是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增加糧食產品的附加值,拉長糧食生產的產業鏈條,依托資源構建獨具特色的農產品加工業,吸納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同時也加快了城鎮化進程。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延長產業鏈條擴大農業產業化經營規模,培育壯大龍頭企業,著力發展那些市場前景好,技術起點高,出口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壯大優勢骨干企業,增強帶動力。加強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使其逐步由分散經營向規模經營,進而營造一個重點行業形成優勢,重點產業形成規模,重點區域形成特色,重點產品創出名牌的基地建設新格局。培養基層技術推廣人才和有實踐經驗的高級農業推廣專家高等院校應通過函授、輔導、委托培養、下鄉推廣新技術等途徑直接為農民、農業和農村經濟服務,可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各類高等院校的畢業生到農村就業,拓寬人才通往農村的渠道。培養一批基層技術推廣人才和有實踐經驗的高級農業推廣專家,應積極推進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向農村延伸,為農業和鄉鎮企業培養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級專業技術和經營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