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農民培訓問題在勞動力轉移下的分析
時間:2022-12-23 09:26:10
導語:留守農民培訓問題在勞動力轉移下的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速度明顯加快,三大產業結構發生顯著變化,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升,農村經濟生產效益明顯提升,農村剩余勞動力數量攀升,為了緩解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大量農村勞動力逐漸向城市轉移。農業人口轉變為城市工人導致留守農民的數量銳減,留守農民的整體素質構成也發生劇變。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第一產業的從業人數逐漸減少,遞減趨勢越來越明顯。2002年,我國農業從業人數為36870萬,到2008年,人數減少為30654萬,至今,農業從業人口占總人口的50%以上,但其中很多農業人口長期進城務工,第一產業的就業人員逐年銳減。為了全面提升農村經濟效率,必須全面提升留守農民素質。全面提升留守農民素質,培養優秀農業人才是實現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路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旨在全面解決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民,實現農村經濟穩步前進。
1留守農民培訓工作的發展現狀
1.1 政府逐步出臺留守農民培訓政策方針,著力解決農民素質提升問題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三農問題日益凸顯,為了從根本上解決農業的發展困境,實現農民的增產增收,必須全面提升農民素質,強化農民文化素質和專業技能的培訓。各級政府建立農業技能培訓機構,針對留守農民設置技能培訓項目和農業創業項目等等。國家加大對農民技能素質培訓的財政投入。截止到2010年,我國留守農民約有1億人接受了系統化、專業化的農業科技和轉崗專業培訓。
1.2 留守農民培訓積極性高漲,培訓無法滿足目前培訓需求
筆者根據問卷調查統計發現,95%的調查者對農民專業技能培訓表達了強烈的意愿和需求,留守農民渴望掌握新型農業生產技術。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速率加快,農民認識到農業發展需要全面更新技術和生產效率,然而現階段,農業技術人員在農業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太低,導致農業生產效率不高,而政府提供的相關技術培訓無法滿足現階段農業生產的技術需求。農業科技人員擁有高級職稱僅占農村科技人員比重的6.26%,無法滿足農業科技人員的發展需求。由于農業生產種類和項目繁多,相關農業技術培訓無法囊括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各方面,只能重點培養高級農業技術人才和相關的優勢產業和作物?,F階段的農業培訓主要針對規?;霓r業生產和養殖,忽視偏遠地區或小規模家庭農業生產的專業培訓。
1.3農業科技人員數量匱乏,經費不足,培訓模式只能以點帶面
現階段,農業科技培訓主要通過選拔優秀農業人才,選擇農業技術骨干進行專項培訓,利用骨干的輻射作用,對留守農民進行技術指導,帶動地區農業技術的發展。培訓項目主要針對當地主要農作物種植技術和現階段普遍性生產技術。
2留守農民培訓凸顯的弊端與問題
2.1農業勞動力高素質農業人才流失,培訓效果不佳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結果顯示,我國2014年農民工人數達27395萬人,相比于2013年增長了1.9%。勞動力單向向城市轉移速度加快,回流率低,進城務工農民往往年輕力壯,文化素質相對高。留守農民培訓對象選擇成為培訓難點,導致整體培訓效果不佳。調查結果顯示,經過專業農業技能培訓后增收明顯的僅為25%,并其中部分轉向其他產業。
2.2留守農民培訓重技能,忽視道德文化
為了建設新農村,必須推動留守農民全面均衡發展,然而政府提供的農民技能培訓以技術為主導,忽視了相關文化素質培訓與管理技能培訓,導致新型農民的培訓目標無法有效實現,篩選培訓對象是優先考慮中青男性,忽視農民素質的全面提升。同時針對農民工進行的轉崗技能培訓也缺乏覆蓋新,51.1%的進城農民工未接受相關技能培訓。
2.3留守農民素質下滑,培訓流于表面,領域狹窄
隨著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留守農民素質整體下滑,留守農民的構成主要為老弱婦孺。這部分留守農民或缺乏培訓意識,或限于水平,缺乏對農業技能培訓的訴求,固守傳統精耕細作。而政府進行留守農民培訓工作時多流于形式,其培訓供給無法與農民培訓需求契合,導致培訓流于表面,無法從根本上提升農民素質和技能。
3留守農民培訓方案與措施
3.1 嚴格篩選培訓對象,制定合理的培訓方法,全面提升培訓效率
在進行留守農民的培訓工作中,必須全面把握農民培訓工作中的相關問題,比如留守農民培訓的需求欲望,需要何種培訓,需要如何培訓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在進行具體培訓工作中,必須明確農民在培訓工作中接受到什么樣的具體技能,以及這些技能對農業生產的具體作用。政府要準確自身在農業技能培訓過程中的角色定位,制定規范化的留守農民培訓規范與制度,全面鼓勵和引導留守農民參與農業培訓的積極性與熱情。全面提升培訓效率和培訓效果,全面了解受培訓的農民的知識能力結構和社會背景,因材施教,提供針對性的專業培訓方案與計劃,全面提升農民的培訓效率,引導留守農民成為學習型農民。
3.2 豐富和調整培訓手段形式與具體內容,保證培訓人員的專業技能與素質
政府應注重創建專業化的新型農民培訓系統與體制,全面培養與提升留守農民的綜合素質?,F階段政府提供的留守農民培訓方案僅限于農業技術方面,缺乏相關文化道德素質培訓,要想全面提升培訓效果,必須全面提升留守農民的綜合素質。同時在培訓過程中必須注重培訓人員自身的專業素質,基層組織針對培訓經費有限的問題,可采取定期聘請技術人員與專家進行親臨農田進行技術指導,或選派基層干部與農村技術骨干進行深造與專業化、系統化的技能培訓,通過技術人才的輻射作用,將技術逐漸推廣,實現技術的全面普及。
3.3加強對培訓人員和培訓項目的管理,強化培訓的績效
為了提升農業培訓效益,必須制定嚴格的監督體系與調控策略,并時刻保持培訓人員與項目的跟蹤。與此同時,建立培訓人員嚴格的考評機制,督促和激勵培訓人員提升培訓效果。表彰培訓過程中培訓效果突出的先進單位與個人。既要有專業性的培訓教材,還要有靈活多變的培訓手段。寓教于樂,加強現場指導和技術傳授。目前,我國留守農民素質偏低,培訓基礎設施薄弱,缺乏綜合協調的新型農民培訓規劃與管理體制。應采取多種形式加強留守農民培訓,充實培訓內容,建立和完善新型農民培養的長效機制。
3.4大力發展農民職業教育,強化政府在農民培訓中的地位
從現階段發展狀況看,我國農業生產者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要展環境,加快制定現代農業建設中農村人力資源及開發的對策,培養新型農民。強化政府行為,進一步加強對留守農民科技培訓工作的領導,發揮政府職能部門在培訓中的主導地位。完善農民科技培訓體系,充分發揮培訓機構職能,增強新型農民的主體意識,調動參與培訓的積極性,加快立法步伐,為新型農民科技培訓提供法制保障。
3.5吸引外部人才返鄉創業,整體提升農民綜合素質
要想轉變留守農民低素質化趨勢,必須創建激勵機制,招募和吸納高素質人才進入農村創業,提供農村可持續發展的智力支撐,為農村發展注入新鮮血液。長期的依賴培養農村內部人才難以迎合高素質勞動人才發展需求,鼓勵農民工回鄉務農的同時還必須吸引專業化的農業技術高端人才和管理人才進行農業生產和農業技術管理等工作,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實現農業生產的制度創新和改革,鼓勵大學生村官回鄉支援農村建設,實現回鄉創業等等。
4結語
隨著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留守農民素質整體下滑,這部分留守農民或缺乏培訓意識,或限于水平,缺乏對農業技能培訓的訴求,固守傳統精耕細作。留守農民是全面進行農村建設的主力軍,為了全面提升農村經濟效率,必須全面提升留守農民素質,實現留守農民發展的現代化。全面提升留守農民素質,培養優秀農業人才有助于推動傳統農業轉向現代農業,有助于縮小農村經濟與城市經濟發展差距,全面協調農村經濟發展,是實現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路徑。培訓新型農民,推動農業生產向專業化和科技化方向不斷發展,全面開辟農業增收方式和渠道,對農民進行技術培訓和職能培訓,鼓勵農民進行創業,實現勞動力的成分發揮,才能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民,全面解決三農問題,實現農村經濟穩步前進發展。
作者:王勇 單位:沈陽市農業機械化技術學校
- 上一篇:農業支持保護體系現狀與對策建議
- 下一篇:分層次管理在關節外科護理的分析
精品范文
10留守兒童心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