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村精準扶貧路徑選擇

時間:2022-04-10 11:29:12

導語:貧困村精準扶貧路徑選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貧困村精準扶貧路徑選擇

摘要:從現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走好精準扶貧“最后一公里”任務艱巨,因剩下的都是貧困程度更深,脫貧難度更大的貧困人口。本文結合在安徽省利辛縣陳營村所做的多次實證調查,對該村121戶貧困戶進行了深度走訪,了解其實際生活狀況與當地政府扶貧的實施情況,結果顯示:陳營村貧困人口平均年齡較大,“貧病交加”現象嚴重,自我建設能力欠缺、內生發展動力匱乏。該村應采取政府主導的復合型模式,構建個人主體、社會參與良性互動的長效機制。政府應圍繞“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精準考核”四個核心,切實解決“扶持誰、怎么扶、扶什么”的問題;貧困個體應樹立主體意識,培育脫貧奔康的內生發展動力與自我建設能力;社會應廣泛參與,貢獻多方智慧與各界力量。國家、個人、社會合力形成“三位一體”的長效機制,是如期完成脫貧攻堅戰“最后一公里”的模式保障。

關鍵詞:精準扶貧;陳營村;貧困戶;對策;機制

陳營村坐落于安徽省亳州市利辛縣中部,利辛縣是國家級貧困縣和大別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重點片區縣,屬于黃淮平原資源貧乏區。皖北地區以其貧困程度之深、面積之大、人口之多,在安徽省內乃至全國均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2017年6月,在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上強調:“從結構上看,現有貧困大都是自然條件差、經濟基礎弱、貧困程度深的地區和群眾,是越來越難啃的硬骨頭。在群體分布上,主要是殘疾人、孤寡老人、長期患病者等‘無業可扶、無力脫貧’的貧困人口以及部分教育文化水平低、缺乏技能的貧困群眾?!盵1]報告指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2]。

一、典型貧困村致貧因素實證研究:以陳營村為例

本研究基于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為期一年的個案研究,為探究脫貧攻堅的實施現狀并廓清內在困境,借以探尋可行路徑,我們的調研團隊赴陳營村實施了共計三次的駐村調研,主要采用半結構訪談與參與觀察的方法,通過對鄉鎮干部、駐村干部、扶貧工作隊、貧困戶等不同主體進行訪談及觀察,借以了解“精準扶貧”政策在該村的實際開展情況。利辛縣城北鎮陳營村位于鎮東南部,是國家級和大別山片區重點貧困村之一,陳營村下轄10個自然莊,共677戶,人口總數為3540人,現有貧困戶121戶,貧困人口為249人,貧困發生率為20%。其中,一、二級殘疾人口26人,五保戶32戶,農村低保戶62戶,一般貧困戶27戶。村內有小學一所、標準化衛生室一所,主導產業為小麥、玉米,村民大都發展種植業或外出務工以維持生計,外出務工人員700余人。我們以利辛縣城北鎮陳營村貧困人口已建檔立卡的121戶貧困家庭的貧困基本信息為樣本數據,運用SPSS統計分析軟件,研究與分析后得出以下結論。(一)貧困家庭的戶主年齡普遍偏高。統計戶主年齡描述可知,在121戶貧困家庭中,戶主年齡最小為26歲,最大年齡為98歲,貧困戶主平均年齡64歲。如圖1所示,貧困家庭的戶主年齡基本都在30歲以上,并且隨著貧困戶戶主年齡的遞增,貧困家庭的數量先逐漸增加后逐漸減少,其中在70至80歲年齡段的貧困戶數量達到最大,說明該村貧困家庭的戶主年齡普遍偏高。(二)因病、因殘為主要致貧因素。由貧困因素頻率表可知,陳營村貧困戶中因病、因殘、因學、缺乏勞動力是導致家庭貧困的主要原因,分別占貧困家庭總數的66.1%、36.4%、17.4%、15.7%,詳見圖2。(三)家庭人口數與致貧因素關聯密切。由家庭人口頻率表可以看出,貧困家庭人口數為1人、2人的分別占貧困家庭總數的41.32%、31.40%,家庭人口為3人及以下的累計百分比為86.78%,說明大部分貧困家庭的人口為3人以下,并且隨著家庭人口數的增多,人口數對應的貧困家庭數量所占比例逐漸減少,從貧困家庭人數分布圖可更加直觀看出家庭人口分布情況:當該村貧困戶家庭人口數為1至2人時,致貧主要因素為因病、因殘,而當家庭人口數大于等于3人時,致貧的主要因素為因病、因學。以上貧困程度的因素分析均是針對各因素的描述性分析,雖能看出貧困因素對貧困家庭的影響程度大小,但無法得知各因素對貧困程度影響的具體程度。我們運用SPSS建立多項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各個貧困因素對貧困程度的影響,并獲取可以體現影響程度的具體數值。由多項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可知,因殘、缺勞動力的p值均大于0.05,因此在統計上無顯著意義,說明是否因殘、是否缺乏勞動力對貧困程度均無顯著的影響;因病、因學的p值均小于0.05,在統計上有顯著意義,說明是否因病、是否因學分別對一般貧困戶、低保戶、五保戶有顯著的影響。

二、典型貧困村致貧因素深層闡釋

(一)勞動力流失嚴重,農村“空心化”現象普遍。皖北地區整體經濟基礎薄弱,人均純收入低于安徽省內平均水平,屬于欠發達地區,農村勞動力流失嚴重,青壯年普遍向大城市轉移,留守大多是老人、婦女和兒童,因此導致了農村經濟發展的建設主體缺失,隨即衍生出經濟、教育、養老等諸多社會問題。陳營村以發展玉米、小麥種植業與外出務工為主,外出務工人員高達700余人,且該村貧困家庭戶主平均年齡偏大,為64歲。城鎮化的進程致使皖北農村“空心化”現象嚴重,阻礙了該地區城鄉一體化的發展[3]。(二)“疾病-貧困”惡性循環,貧病交加難以治本。在深度貧困地區,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并不是個別現象,而是帶有相當程度的普遍性,因此解決因病致貧、返貧問題刻不容緩。由陳營村貧困因素頻率表可知,陳營村貧困戶中因病、因殘為主要致貧因素,分別占貧困家庭總數的66.10%、36.4%。近年來,陳營村在對口支援單位合肥工業大學的幫扶下醫療衛生事業得到穩步發展,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和硬件條件得到明顯改善,然而,專業技術人數總量不足、技術不高,基層衛生條件和婦幼保健力量較為薄弱等問題突出,成為全村衛生工作發展的“短板”,且部分常見高發疾病成為因病致貧和返貧的重要因素。(三)脫貧內生動力欠缺,自我發展能力匱乏。貧困人口文化素質相對較低,采用新技術和先進生產方式的積極性不高,消化和吸收現代生產方式和技術的能力較弱,對未成年人教育重視程度不夠,“等、靠、要”思想嚴重,“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現象普遍;生產經營資金少、物資匱乏、技術落后、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信息閉塞、開拓市場能力較弱、營銷手段落后,等等。因此,應著力培育其勞動致富的能力,激發其脫貧奔康的內生動力,使有勞動能力的貧困家庭至少掌握一項致富技能。

三、典型貧困村“精準扶貧”路徑選擇

從長遠出發,一個地區的長久脫貧,外部幫扶所能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懊撠毑环地殹遍L效機制的構建,離不開貧困個體自我發展能力的培育。對于有勞動能力的個人而言,關鍵在于人力資本投資,即為其提供適宜的勞動技能培育方案;對于有勞動能力的家庭而言,關鍵在于使其具備可持續維持生計的能力。貧困人口身為貧困主體,應積極探索自我發展能力建設的路徑,以“治本”為導向增強“造血”功能,助推自我發展能力建設,對各致貧因素斬草除根,使其抗逆力得到增強,鞏固短期扶貧成果,為擺脫“貧困陷阱”提供強力支撐與不竭動力。創新精準扶貧思路,應建立復合型扶貧模式:以政府為主導、貧困個體為主體,并整合社會各界扶貧力量參與,充分發揮“三位一體”的大扶貧工作格局。(一)政府主導,攻堅克難。1.精準識別,夯實基礎精準識別是脫貧攻堅工作的前提和保證,只有做到貧困人口信息全面、分類準確,才能做到因人施策、精準發力。例如2016年11月底,陳營村駐村第一書記發現錯漏2戶,據2017年最新訪談數據顯示陳營村貧困戶為123戶,貧困人口為250人。當地政府應以建檔立卡數據為基礎,不斷扎實開展“回頭看”工作,繼續對貧困村逐村逐戶走訪調研,對貧困人口相關信息進行全面核查。確保精準識別無錯漏,脫貧奔康基礎實。2.精準幫扶,突破難點政府應圍繞“保健康、扶智力、兜底線、促發展”四大任務,對癥下藥、量體裁衣、因事為制,以更完善的“政策包”打好脫貧奔康的“攻堅戰”。心心相惜,筑起醫療衛生新希望。解決“貧病交加”問題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也是脫貧奔康攻堅戰的主攻方向。政府需不斷完善貧困人口醫療保障,加快農村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尤其應完善農村大病醫療救助體系。息息相關,教育孕育未來新力量。抓好智力扶貧,阻斷代際傳遞?!耙驅W致貧”“因病致貧”“因愚致貧”并稱為精準扶貧的“三大頑癥”。政府應全力以赴,斬斷因學致貧與因貧輟學的代際傳遞,落實“寒門圓夢”助學計劃,帶動其家庭脫貧奔康。生生不息,坐實民生兜住底線。保障與改善民生沒有終點站只有新起點,因此政府應采取針對性更強、覆蓋面更廣、效果更顯著的舉措,以貧困人口需求為導向,為其織牢織密保障民生的“兜底網”。對喪失勞動能力或通過開發式扶貧仍無法脫貧的全體特困戶進行基本生活兜底保障。欣欣向榮,孵出特色產業金鳳凰。產業扶貧是促進貧困地區發展、增加貧困人口收入最有效的途徑,是扶貧開發的戰略重點與主要任務。貧困地區應結合當地實際大力推進產業扶貧創新。如:調研地利辛縣陳營村政府實施光伏產業扶貧,分享陽光財富,采取大小集中相結合的方式推進光伏扶貧項目建設,依托電站解決全縣所有行政村經濟收入“空殼村”問題。3.精準管理,匯聚合力脫貧攻堅是一場時間緊、任務重,且必須勝利的硬仗。打鐵還需自身硬,扶貧隊伍各級需上下聯動,從隊伍建設、服務方式、督查管理等方面作全方位完善部署。充實縣鄉村三級幫扶力量。地區扶貧辦應擴大編制、增加人員,抽調縣直優秀干部到扶貧辦集中辦公,對口聯系鄉鎮。建立“培訓+考試”的考核機制,提高扶貧干部對精準扶貧的政策掌握水平和工作能力,打造一支真正愛崗敬業、求真務實、樂于奉獻的扶貧干部隊伍。創新網絡化服務方式。為順應“互聯網+”發展趨勢,扶貧工作應加強信息化管理,對脫貧攻堅工作全過程實現信息化、便捷化、透明化,實施“網上扶貧幫辦”,為貧困人口提供更為精準、方便、快捷的幫扶服務。4.精準考核,強化督查流于形式的“數字脫貧”和“被脫貧”等現象屢屢發生,精準考核切忌“自說自話”式的扶貧督查。以問題倒逼變革,政府應明確具體問責方式及范圍,制訂出臺相關工作督查問責辦法,審計、財政等相關部門要增強對貧困地區的審計督查力度,地方政府應構建多元化系統監管機制,積極引進第三方獨立督查,并鼓勵貧困人口主動參與,可有效避免幫扶過程中政府公信力不足的尷尬。(二)個人主體,內生發展?!暗?、靠、要”思想是精準扶貧的絆腳石,絕不能讓精神匱乏成為脫貧奔康的“短板”,要使貧困人口在物質與精神兩方面都能夠“獲得感”十足,與全國人民攜手奔康。1.扶貧先扶志,治窮先治愚扶貧先扶志,激發奔康干勁;治窮先治愚,鼓舞脫貧斗志。應采取形式多樣的措施加強輿論宣傳,大力宣傳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勇于創新創業、弘揚社會正能量的先進典型,注重調動貧困人口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引導貧困人口發展生產和就業創業的技能特長,激發貧困人口脫貧奔康的內在活力,培養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促進更多貧困勞動者通過就業創業脫貧奔康。2.增強文化自信,凝聚發展力量村民可積極參與傳統文化、生產技能、醫療保健、法律常識等活動,也可通過自編自演文藝節目,吐心聲、話發展,參與趣味運動會、知識競賽,在合作交流、互幫互助中增進感情、積聚正能量,補齊文化短板,為脫貧奔康筑牢群策群力、同心同向的文化基石。(三)社會助力,多樣幫扶。貧困內涵的多維性、貧困成因的多樣性、貧困人口需求的差異性決定了精準扶貧工作復雜多樣,僅依靠政府的有限力量難以完成。參與生產經營是貧困人口獲得收入來源的基本途徑,企業與產業的發展不僅直接決定了貧困人口的收入水平,也決定了該貧困地區的減貧速度與發展潛力。一是要改變“政府熱、社會弱、市場冷”的局面,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明確政府與社會在精準扶貧開發工作中的責任、權利和義務,以引導其有序參與連片特困地區的精準扶貧,有效協調與管理連片特困地區精準扶貧的開發工作,促進各類社會組織到貧困地區投資興業,帶動貧困群眾就業增收;二是要完善精準扶貧的工作機制,引導多方社會力量有機結合、匯聚合力,鼓勵社會力量的扶貧潛能向貧困地區聚集,積極搭建社會參與平臺,尋求全社會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構筑“社會各界力量皆愿為、皆可為、皆能為”的大扶貧格局。1.企業參與精準幫扶,實現多元發展共贏企業與產業的發展在促進貧困個體與貧困地區的協同發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更是扶貧開發的戰略重點與主要任務。應結合當地實際情況,例如皖北地區可發揮平原土地資源優勢,大力推進大棚蔬菜種植與畜牧養殖業,拓展生豬、肉牛、蛋雞、肉鴨等養殖產業,創新特色產業扶貧。2.學校發揮智庫作用,阻斷貧困代際相傳學校在精準幫扶當中應主動承擔起教育的社會職能,應積極調動各方面資源,充分發揮自身的科技、人才優勢,從貧困地區實際出發,加大智力扶貧力度,阻斷代際傳遞。據調查結果分析,陳營村“因學致貧”對貧困戶的貧困程度有著十分顯著影響,因此政府有關部門應著力擴大教育資源,普及農村學前教育,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依托當地特色,促進普通高中與職業學校協同發展,做到從根源上拔除“窮刺”。努力提高高等教育對貧困地區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升農村學校師資隊伍整體水平,加強對貧困學子受教育的政策傾斜和資金支持,拓寬寒門學子縱向流動的渠道,提高資助幫扶力度,保障留守兒童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在保護寒門學子自尊心的基礎上促進其成長成才。3.醫療救助貢獻力量,為民健康保駕護航進一步完善醫療保障制度,降低因病、因殘致貧、返貧的風險,以打破“貧病交加”的循環圈。第一,應加強疾病預防工作。以基層醫療衛生單位為主,建立健全慢性病防控機制與工作機制。例如陳營村患有慢性病中老年人眾多,應高度重視貧困人口的健康管理,提高對高血壓、糖尿病等主要慢性病規范管理的重視程度,增強對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管理力度,改善貧困人口尤其是嬰幼兒營養狀況,降低因營養不良導致的患病率和死亡率等[4]。第二,重視老年貧困人口健康問題。針對貧困人口的疾病特點,制訂與落實老年病的預防與治療方案,增加農村醫療基礎設施投入,改善農村醫院門診部與住院部條件,出臺中老年疾病的防控措施;建立基于農村社區的養老服務體系,探索以農村家庭為主、社區為輔、能提供上門服務的居家養老模式[5]。更應創新探索與公益機構合作的模式,組織精準服務,構筑醫療扶貧兜底保障。精準扶貧是“政府、個人、社會”三大參與方的互動過程,因此,扶貧攻堅應建構政府主導、個人主體、社會參與三者良性互動的長效機制。政府應圍繞“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精準考核”四個核心環節展開;個人應樹立主體意識,擁有脫貧的干勁和決心,自力更生,“擼起袖子加油干”;社會各界應廣泛參與,勇擔責任,貢獻智慧,集結力量。國家、個人、社會合力形成“三位一體”是如期完成脫貧攻堅戰“最后一公里”的路徑選擇。

參考文獻:

[1].在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講話[J].先鋒隊,2017(27):4-9.

[2]石國亮.全面準確地理解報告對社會組織的新要求[J].中國社會組織,2017(20):18-20.

[3]田偉,賈敬全.皖北農村“空心化”形成機制及治理策略[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2):1-3.

[4]楊立雄.完善醫療保障體制打破“貧病交加”循環圈[J].中國醫療保險,2016(2):12-16.

[5]李兆友,鄭吉友.我國農村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協同供給探析[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6):616-621.

作者:檀江林 舒怡萍 單位:合肥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