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土地流轉促進經濟發展論文

時間:2022-02-20 02:44:15

導語:農村土地流轉促進經濟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土地流轉促進經濟發展論文

1土地流轉現狀

全縣總耕地面積1.5萬hm2,農業總戶數2.54萬戶,農業人口10.82萬人,人均占有耕地1380m2,其中:川水3313.33hm2,占總耕地的22.17%;淺山3673.33hm2,占總耕地的24.57%;腦山7960hm2,占總耕地的53.26%。據調查,2013年,全縣土地流轉總面積是9666.67hm2,占總耕地面積的65%,流轉戶1.75萬戶,占總戶數68.90%,涉及7鄉2鎮146個村,其中:轉包3053.33hm2,占總流轉面積31.59%,0.50萬戶,占總流轉戶28.57%;出租6600hm2,占總流轉面積68.27%,1.24萬戶,占總流轉戶70.86%;其他方式13.33m2,占總流轉面積0.14%,0.01戶,占總流轉戶0.57%。主要從事種植胡蘿卜、馬鈴薯、大白菜、苗木和花卉、青蒜苗、玉米、飼草、藥材、油菜籽、蠶豆等。其中:胡蘿卜280hm2、馬鈴薯106.67hm2、大白菜100hm2、苗木和花卉173.33hm2、青蒜苗53.33hm2、玉米253.33hm2、飼草7213.33hm2、藥材233.33hm2、油菜籽1166.67hm2、蠶豆80hm2、其它6.67hm2。規模流轉面積6733.33hm2,其中6.67~20hm2的有1366.67hm2,占規模流轉面積20.3%;20~33.33hm2的有2273.33hm2,占規模流轉面積33.76%;33.33~66.67hm2的有3093.33hm2,占規模流轉面積45.94%。規模流轉大戶156戶,涉流出戶0.88萬戶。主要從事種植蠶豆、玉米、胡蘿卜、馬鈴薯、大白菜、油菜、飼草、藥材、苗木和花卉等。其中:蠶豆80hm2、玉米253.33hm2、胡蘿卜173.33hm2、馬鈴薯53.33hm2、大白菜60hm2、苗木和花卉113.33hm2、油菜112hm2、飼草474hm2、藥材133.33hm2、其它6.67hm2。

2土地流轉特點

2.1土地流轉呈現一定的區域性

以村社內部流轉為主,也有少數村社跨區流轉,其中村社內部流轉面積7600hm2,占總流轉面積78.65%;跨村流轉面積2066.67hm2,占總流轉面積21.35%。

2.2土地流轉自發為主

農村土地流轉多數是農民私下協商交易的,是一種互助性的流轉,處于自發狀態。農村土地流轉總面積中,農戶間自發流轉的面積8573.33hm2,占總流轉面積的88.69%,鄉村組織提供信息流轉的面積有1093.33hm2,占總流轉面積的11.31%。

2.3以小塊為主,趨向規模經營

農村土地流轉大多因青壯年勞力外出務工,家中留下老人、小孩,無力耕種,親友互相轉讓或者農戶間轉包、出租形成土地流轉。由于土地家庭承包,地塊碎小,大規模流轉比較難,在種田能手、種植大戶以及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下,以小塊地為主,連片流轉,使土地流轉趨向規模經營。2013年,由專業大戶經營的規模流轉面積1333.33hm2,占流轉面積19.80%;由專業合作社經營的規模流轉面積5400hm2,占流轉面積80.20%。

3地流轉取得實效

截止目前,全縣7鄉2鎮全部建立了鄉鎮農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1個行政村建立了服務流轉組織。湟源縣政府于2009年制定了《湟源縣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并已印發給各鄉鎮,進一步明確了土地流轉方式、程序、條件、合同和備案、相關責任、獎勵辦法及糾紛處理。其中包括規模流轉獎勵辦法,鼓勵農戶積極、自愿、有償、合理、有序流轉土地,帶動農民增收,促進了農業特色經濟發展,實現大量農村勞動力從第一產業轉向二、三產業務工,帶動農民增加了收入,取得了成效。2013年,因土地流轉涉及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農戶達1.75萬戶,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數量3.01萬人。

4存在問題

4.1土地流轉處于較低層次、流轉速度不快

目前農民受傳統思想觀念的束縛,戀土情結比較重,土地被看成了“保命田”,即便從其他行業可以獲得一定的收入,相當一部分農民仍不愿放棄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因此,土地使用權流轉處于較低層次,其特點是流轉的速度不快,基本上是少數覺悟農民或受客觀條件約束的自發和不自覺行為;流轉的范圍也較窄,多限于本村之內或鄰里之間;租種和出讓土地使用的時間不固定,有的時間短不穩定,不利于培肥地力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不利于穩定農業的長期投入。

4.2土地流轉缺乏有效的市場機制

盡管縣、鄉逐級建立了土地流轉服務中心,規范了土地流轉合同,但是,中介組織匱乏,土地流轉的供求信息不能及時有效溝通。

4.3農民就業空間狹小

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低,轉移就業能力較差,雖然目前農民的職業培訓等機制在逐步健全,但大部分農民仍只能從事簡單體力勞動。

5建議

5.1加強宣傳,提高認識

加強專業知識宣傳,利用各種形式大力宣講農村相關政策、法律、法規,依法、有序、合理引導農戶自愿、有償流轉土地。

5.2建立土地流轉機制和市場中介組織

一是要建立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開放的土地流轉機制,鼓勵土地進入市場,通過引入競爭機制鼓勵土地向生產能手集中,促進規模經營。二是要建立土地流轉市場中介組織,強化中介服務功能。積極引導扶持土地流轉服務中介組織,穩步發展民間中介組織,為土地流轉提供土地政策、流轉方式、信息傳遞、法律咨詢等服務。

5.3技能培訓,培養新型農民

通過對農民工的技能培訓,拓展就業空間,依靠政府組織,實現更多農村勞動力從第一產業走出去,到大中城市務工,增加農民收入。

5.4政策扶持,規模經營

進一步加大農村土地流轉扶持力度。要在統籌規劃的基礎上,分部門進行扶持,在不改變各部門項目資金管理渠道和用途的前提下,利用項目資金對土地流轉大戶、土地流轉專業合作社進行扶持。結合農業示范基地建設、特色產業基地建設、種子生產基地建設,鼓勵、引導農戶規模流轉土地,從事千畝、百畝示范區;胡蘿卜、蠶豆、脫毒馬鈴薯、優質油菜、青蒜苗基地建設;種子田建設等,進一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達到農民增收,農業增效。

本文作者:王麗花工作單位:湟源縣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指導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