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興農推動精準扶貧戰略思考

時間:2022-09-11 11:22:56

導語:科技興農推動精準扶貧戰略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技興農推動精準扶貧戰略思考

我國屬于城鄉二元結構的國家,不管是經濟方面還是文化、教育、技術以及風俗等方面,均有著相對大的差別?;诔青l的聯動發展分析,目前,我國的貧困人口基本上分為下列幾個群體:農村的貧困人口群體,城市的貧困人口群體以及在城市中的農民工群體。所以,在進行精準扶貧過程中,應當堅持推行一類一策的策略,通過投入、政策、科技以及創業等方面進行有效的扶持,以減少我國貧困人口的數量。

1精準扶貧的內涵和實施的重點

我國要想實現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必須抓好扶貧工作,所以,應當持續努力的攻克扶貧工作中的難關。依照我國扶貧辦公室所調研得出的數據可以看出,現階段我國仍舊存在約7000萬左右的貧困人口數量,這些貧困人口大多數是農村貧困人口,尤其是在一些革命老區以及我國的邊疆區域,貧困人口數量更多。依照不同的地區來看,我國的西部地區的貧困人口數量最多,大約占當地總人口數量的50%左右。而中部地區的貧困人口數量相對少,大約占當地總人口數量的35.7%左右。東部地區的貧困人口數量最少,大約占當地總人口數量的16.8%左右。而依照我國的不同地勢情況來看,位于山區的貧困人口數量約占當地人口數量的51.4%,而位于平原地區的貧困人口,約占當地總人口數量的30.1%左右。而進行精準扶貧工作,則是對我國的貧困人口以及貧困村進行精確的識別,對造成貧困的原因進行全面的分析,實施扶貧責任制度,每一個村、每一戶均制定適宜的扶貧方案,并采用集中的力量對貧困人口加以扶持進行精準扶貧工作時,應當掌握好其中的三個重點內容。首先,要深化改革,不斷的革新扶貧機制。其次,要看重扶貧的實效性,全面、扎實的對一些突出的問題加以解決。最后,應當強化領導作用,以使扶貧工作中的具體措施可以得以切實執行。

2科技興農和精準扶貧的聯動

現階段,在大力推行科技扶貧的過程中,也收到了較為顯著的效果。不過,依然有個別的突出問題。由于大多數貧困地區所擁有的自然條件不好,不具備較為便利的交通條件,各種信息傳播非常的有局限性,對于科技的投入也極少,不具備較強的科技發展條件,使進行科技的推廣過程中存在較大的困難。對于一些新的技術引進工作不到位,科技的轉化效果差。所以,要切實的推行科技興農和精準扶貧的聯動性。首先,應當對所制定的科技特派員體制加以進一步的健全與革新,爭取可以更精準的選好項目以及技術的研發。其次,要對科技型的特色農業發展模式大力的支持,爭取做到根據每一貧困戶實際情況,而制定不同的科技扶貧方案。第三,進一步的強化對于鄉村信息服務系統的構建工作,努力達到設立科技項目以及實現經營的目標,第四,應當制定項目之間的競爭分配體系。最后,要明確扶貧工作中的責任制度。要達到精準扶貧的目標,開展科技興農的相關活動時,應當和社會的發展相一致,要具有一定的時代氣息。對于一些新技術、新工藝以及新的產業形態又加以充分的利用,以建立具有當地特色的農業產業體系。進行精準扶貧工作的目的和農業產業發展目標是有非常強的統一性,兩者的目標均是要不斷的加快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讓我國農業可以更強、更優,這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基礎保障,同時也是我們開展精準扶貧的目標。2016年到山西考察過程中曾經強調,我國要建設全面的小康社會,堅決不可以丟棄農村的發展。山西靜樂縣的農業具有多樣性的特征,同時也有自身的特色,應當從構建特色的現代農業為中心,不斷的挖掘農業科技的潛力,以增加糧食的單位產量。通過創新的農業發展模式,以強化農業結構,力求突破目前農業發展模式的限制,以更好的促進當地居民的增收工作,進一步推動當地新農村的建設工作順利開展。在目前來看,進行農業結構的優化與調節,讓農業逐步的走向產業化的道路,應當明確新的發展思路,具備全新的視野,采用創新的方法。首先,應當轉變導向,由之前的生產作為導向而轉變為消費者為導向。其次,應當要面向國土資源的整體來尋找發展,而不只是利用耕地來尋找發展。第三,應當建立當地的優勢產業,并形成專業化的農業生產模式。最后,應當不斷的深化農業與牧業的融合。另外,也要尤為的重視對于一些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與建設,優化設施的結構,推行可持續發展的方針。進行農業的改革過程中,也要加快對新農村的建設,應當讓兩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通過新農村的建設,形成帶動機制,為農業的發展創造更為有利的基礎條件。再通過農業的發展與進步,更好的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基礎保障,以保持新農村建設工作的穩定、持續推進。

3靜樂縣開展科技扶貧的對策

進行精準扶貧的過程中,最為關鍵的是加快科技的發展與創新。所以,應當更加全面與深入的加深科技興農和精準扶貧的結合,讓兩者的疊加作用更加的明顯。我們處于全新的發展時期,我國也提出了要實現“五化”的目標及實現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綠色化以及農業的現代化。同時,也明確了“五化”存在的內在關聯性,“五化”所具有的相互作用關系進行了更為深入的確定。3.1通過特色產業,帶動脫貧攻堅。靜樂縣處于丘陵地區,具有非常顯著的地理優勢。同時,所具有的氣候條件也非常的獨特,所生產的雜糧具有優良的品質,而且雜糧的品種非常的全面。不過,目前單位的糧食產量相對偏低,而且市場中雜糧的價格不高,導致農民的實際收入較少,很難將其發展為具有較大規模的一種農業產業結構。就上述靜樂縣所存在的一些問題,通過對黑枸杞、中藥材、瑪咖以及玫瑰等一些具有特色的經濟作物全面的引進,并建立了相應的植物園區,也重點的發展玉米以及蔬菜作物的種植,并且在土石區域和誠豐公司達成了相關協議,簽署500萬斤的瑪咖以及黑枸杞等作物的收購協議,讓全縣中的3000多貧困人口得以脫貧致富。3.2通過科技幫扶計劃,幫助農民得以脫貧?;趯r業生產技術的大力推廣以及開展農業知識講座和技術培訓等活動,重點對農民進行技術教育與培訓工作,讓農村的實用人才數量明顯增加,以帶動當地農業科技的推廣與應用,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進一步的推進產學研和農科教的融合。在一些相對貧困的村鎮,大力的推廣種植一些具有顯著增收效果的農作物新品種以及先進種植技術,政府要對科技農業項目加大資金以及政策上的扶持,并設立專門的資金以獎勵做出貢獻的科技人員,并加大對外的招商力度,大力的引進一些新的技術與新的產業,通過構建“公司-基地-農戶”的全新農業發展模式,讓貧困戶可以積極的參與進來,爭取所有的貧困村均擁有一定的科技增收項目。3.3設置藜麥生產課題組,全面推動農業產業化結構優化。為了進一步的提升科技興農的效果,靜樂縣設置了藜麥生產課題組,同時也聘用一些農業專家,專門解決農戶在種植過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困難。并根據藜麥在選種、栽植、田間管理以及病蟲害等問題,編寫專門的技術手冊,讓農戶掌握相關的種植技術。并且,形成以點帶面的發展模式,建立相應的種植基地,使農業的產業化結構進一步優化,推動扶貧工作的高效開展。

4結語

目前,我國現代化農業的發展方向是對農業的產業發展模式加以轉變,同時在開展扶貧工作時,也要不斷的轉換方式,只有依靠科技的力量以及技術的創新,才可以更好的推動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幫助貧困戶真正的脫貧致富。

作者:陳更生 呂 凱 單位:山西省農業科學院

[參考文獻]

[1]翁鳴.構建科技興農創新體系的有益探索——湖州經驗的啟示和借鑒[J].農村經濟.2016(09).

[2]茹仙古麗•牙生.健全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加大科技興農工作力度[J].中國農業信息.2016(07).

[3]尹嫦月,李瑚,朱永春.石門:科技興農打出“特色牌”[J].發明與創新(大科技).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