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探究

時間:2022-07-22 02:54:46

導語: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探究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逐漸步入新常態階段,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型產業,是提高農村經濟水平的突破口,這對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提出新的要求。對此,本文在研究中以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為核心,分析新常態下的農業發展方向,明確農業發展契機,提出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構建產業化農業經濟結構,促進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并為相關研究人員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幫助。

關鍵詞:新常態 ;農業結構 ;農村經濟; 產業化

在經濟改革的推進下,我國經濟實力逐漸增強,經濟發展環境也趨于復雜化,特別是經濟發展和自然能源間的矛盾不斷深化,使得市場競爭程度愈發激烈,并進入到經濟增長新常態階段。中共中央針對經濟新常態現狀,提出穩定經濟發展和鞏固經濟建設的偉大目標,通過對經濟結構的優化和改善,拉動內需,促進我國經濟的升級和轉型。而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型產業,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并對我國國民經濟水平有著直接的影響。對此,在新常態下,要深入分析農業發展規律和未來發展方向,抓住農業發展契機,推動農業產業化建設,進而促進農業與農村經濟的發展。在這樣的環境背景下,探究新常態下的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新常態下我國農業發展趨勢分析

(一)供求關系賣方化。在交通體系和渠道體系的建設下,農村和市場更為緊密的聯系在一起,這改變了以往供求關系,使其發生巨大轉變,傳統經濟中買方市場傾向,在新常態下的經濟布局中,改善和深化了我國社會農業整體性,使得供求關系傾向于賣方市場,為我國農業產量與新品種研發擴大了發展空間。(二)經營方式多元化。在農業經濟發展中,傳統家庭承包責任制的經營模式,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逐漸轉變為多元化經營模式,這只要是適應經濟形勢變化下的結果,符合當前多元化市場要求,經營特征以多層次發展勢態為主,形成基于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家庭農產與合作組織,加快了農村土地流轉,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三)分工布局專業化。在農業商品化模式的發展中,農產品的質量要求不斷提高,使得農業發展布局中的專業分工逐漸優化和完善,產銷模式脫離,特別是在種植和加工中,專業分工逐漸清晰化,并形成以合作經營的運行體系,大大增加了生產效率和生產規模,推動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由于新型技術的引入和應用,擴展出農產品網絡銷售渠道,增加農產品的市場影響力,使其融入到消費市場中,獲得較為明顯的經濟效益。

二、新常態下我國農業發展的內外部契機

(一)宏觀經濟環境。國家宏觀經濟環境與政策是農業發展的外部動力,我國是人口大國,農產品安全對國民經濟與社會和諧發展存在實質性影響,這將決定著我國宏觀經濟政策與環境更加有利于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第一,惠農政策。近幾年,中央對農村經濟發展持續關注,并頒發了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形成一套完善的農業農村改革政策體系,惠農力度有增不減,為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提供的政策保障。第二,金融支持。由于經濟下行壓力與市場環境變化,對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中央出臺一系列宏觀經濟政策,對農村與農村經濟發展進行調控,堅持底線思維,通過金融定向調控的方式,弱化農村商業銀行運行系統中的存款準備金率,解決涉農企業融資難的問題。第三,融資調控?,F代農業的建設與發展,需要資金、技術和理念的投入,為了支持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國家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民間資本參與到農業發展中,在農產品深加工、服務和資源開發中進行資本投入,引入豐富的資金、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擴展農產品流通渠道和增值幅度,形成完善的農業產業鏈。(二)內部實力支撐。在近30年的發展進程中,我國農業與農村經濟體系中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一方面土地、資本和勞動等資源的流動,推動著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特別是在城鄉統一建設后,國家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用地租賃和轉讓,調整農村宅基地制度,讓農民擁有多項財產性權利,構建農村土地流轉市場,鼓勵農民進行土地流轉,為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增加活力。另一方面,科技不斷進步,使得土地利用率、農產品商品率以及勞動生產率大幅度增加,實現農業綜合效益的最大化,這都要依賴于科技的更新和完善,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

三、新常態下的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路徑

在新常態下,為了實現農業與經濟發展的持續性和規范性,必須注入改革動力,不斷進行農業產業結構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改革和創新,尋求新的發展路徑,進而走向可持續發展道路。(一)深化。是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的保障性政策,近幾年,中央加大了新農村建設力度,提出構建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市場,對農村宅基地制度進行完善和優化,形成農村土地流轉市場,獲得農村的顯著成效。在頂層設計的指導下,各個相關部門深入分析和學習中央精神,為各項制度的建設與實施開展準備工作,加強農民承包土地的確權登記發證,維護農民土地合法權益,引導農民積極參與到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中,切實推動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步伐。(二)深化科技創新。農業科技是推動農業進步的技術支撐,為了發揮出農業科技的作用和價值,要推動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加大創新力度,對項目立項、項目評估、人員激勵、項目管理以及科技應用等環節進行進一步完善和優化,構建符合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要求的科技管理機制,具體為以下幾方面:第一,制定以市場導向的科研立項機制,防止多頭立項或是重復研究的情況;第二,構建項目與內部人員的考核評價激勵制度,劃分工作權責;第三,制定產學研結合的協作機制,凸顯各方協作功能,形成以政府主導的長效性投入機制,切實緩解科技投入經費緊張情況;第四,構建以經濟區域為基礎的科研機構資源整合機制,對科研資源進行優化配置;第五,構建科研經費管理機制,防止資金浪費問題,規范工作人員的操作行為,杜絕各種腐敗現象。(三)轉變經營方式。傳統家庭聯產承包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農民生產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但在實際應用中,一家一戶的分散式經營方式無法抵抗當前的市場風險,很容易造成大市場和小生產間的矛盾問題。針對這一情況,依托于當前的家庭聯產承包制,要轉變經營方式,不斷探索新的經營模式,扶持專業大戶、新型合作社或是農業公司,促進我國農業的規?;?、產業化發展。就當前而言,我國農業存在兼業化傾向,在選擇經營模式的過程中,要充分尊重農民的意愿和選擇,以農民自愿為基礎,因地制宜的推動農業經營方式的轉變,避免一刀切的情況,進而切實促進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經濟新常態下,為了實現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要深入分析和研究我國農業發展規律和未來趨勢,緊抓當前的農業外部環境契機,加強農業產業的內部發展動力,深化和科技創新,轉變原有的傳統家庭聯產承包制,促進農業集中化經營,擴大農業產業規模和市場影響力,尊重農民的自由意愿,因地制宜的推動農業經營方式的轉變,實現我國農業產業結構的改革和完善,進而切實促進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牛希靜.論新常態下的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J].中國集體經濟,2017(31):25-26.

[2]遇青.新常態下的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探析[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7(10):26.

[3]張艷梅.新常態下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問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7.

[4]鄧吉敏.新常態下重慶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特征及問題研究[J].南方農業,2016,10(19):88-91.

作者:沈洪 單位: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劉老莊鎮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