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對策
時間:2022-09-17 10:21:24
導語: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簡要分析了傳統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現狀,根據農業科技創新背景下農業科技創新具有地域性、風險性、公共性和多交互性等特點和農村實用人才具備了濃厚的本土性、良好的心理品質、較高的技能、過硬的管理協調能力、優秀的人格與品德修養等多項特征,提出了加大培訓的投入、注重農村實用人才本地化的培養、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注重創新能力與技能的培訓等對策,真正提升農村實用人才的素質和水平。
【關鍵詞】農業科技創新;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對策
“三農”問題是關系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大問題,也是關系社會穩定的大問題,中共中央國務院今年的1號文件《全面部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明確指出,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而“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是農民增收的問題。要解決農民增收問題,關鍵要進行農業科技創新,農業科技創新能擴張原有的生產可能性邊界,實現對傳統要素的有效替代,提高資源要素生產率,為農業經濟持續增長提供技術上的可能,[1]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源動力。而開展農業科技創新,關鍵得有人才,但是傳統農村實用人才培訓模式已經無法滿足新形勢的要求,因此,尋求新形勢下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的有效路徑,迫在眉睫。
一、傳統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現狀
傳統農村實用人才典型培訓模式目前主要有三種,一是行政主導型培訓模式,二是市場引導型培訓模式,三是農民自主型培訓模式。這三種模式各有優缺點。行政主導型培訓模式的優點在于培訓目標明確,培訓方式和內容多樣,農民免費接受培訓,且培訓規模大等,它的缺點是培訓資金使用低下,培訓對象缺乏主動性,培訓與就業相脫節,培訓效果低下;市場引導培訓模式是培訓機構根據地區主導特色產業組織的農民培訓,農民自己承擔培訓費,通過培訓提高自身農業實用技術能力,具有市場針對性強,培訓與就業基本吻合等優點,但是具有培訓成本大,培訓對象相對較單一等缺點;農民自主型主要是通過觀摩他人勞動過程學習實用技術和通過學徒方式提高技能,這種模式是自覺形成,且大多數不需要費用,具有培訓人員積極性高,促進農村地區和諧發展,特別適用于農村民間技藝的傳承等優點,但是具有培訓數量小,培訓人員缺乏技術創新積極性,難以培養出適應現代化社會需求的高素質農村實用技術人才。不同的培訓模式在不同特定區域或者時期都起到推動農村經濟的目的,但是傳統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由于缺少了對農業科技創新特點和參訓對象個性的充分分析,培訓內容相對較為陳舊,培訓方式也相對單一,因此培訓對象的積極性相對不高,總體來說培訓效果相對較低。
二、農業科技創新形勢下的新要求
(一)農業科技創新的特點1.地域性。地域性是指農業科技創新強度受地理、氣候、自然資源、社會條件制約的特性。農業生產的對象是有生命的生物與植物,不同的地理環境,造就了不同的自然、氣象和地質特征。不同的自然環境,形成了農業生產的不同規律,農業科技創新首先應該適應因地域而產生的各種自然規律。2.風險性。風險性是指農業科技創新在研究開發階段和推廣應用初期的不確定性及風險性特征。也就是說,農業科技創新難度更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農業科技發明創造難。農業科學研究主要是探索生物內部規律及其與外界因素的關系,其發明創新周期較長,難度較大,與工業科學相比,更具有不確定性。二是,農業科技推廣難度大。除工業科技推廣的困難外,農業科技推廣還要受到自然地域、市場環節、農民素質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推廣不易。3.公共性。公共性是指農業科技創新產品所承載的公共服務、公共責任廣泛的特性。中共中央國務院2012年印發《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一文中,明確指出,農業科技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支撐,是突破資源環境約束的必然選擇,是加快農業建設的決定力量,具有顯著的公共性、基礎性和社會性。大多數農業技術屬于公共產品,無法通過市場機制獲得有效的供給。4.多交互性。多交互性是指農業科技創新受社會化分工、專業化生產與自然氣候等諸多因素關聯、交互、互作的特性,即既受農業生產諸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影響,又受創新系統諸多要素的相互作用與影響。農業科技創新,更具復雜性。(二)農村實用人才的特征。人才,是指具有良好的素質,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以其創造性對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作出積極貢獻的人。人才的產生取決于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客觀環境的需要。[4]農村實用人才是農村中具有一定的知識或技能,為農村經濟、科技、教育、衛生、文化等各項事業發展提供服務,能夠起到示范帶動作用的農村勞動者。農村實用人才是一定社會歷史條件的產物。社會發展的階段不同,對人才的需求也不同。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的過程中,在農業科技創新的背景下,農村實用人才體現出了一些新的特征。研究這些新型特征,對培訓和造就大批農村實用人才,具有重要意義。1.濃厚的本土性。本土性是指本土特質、本土特色、本土立場與本地思維。[5]不同的地域、民族、種族在歷史、經濟、文化以及人們的生活、觀念等方面表現出強烈的差異性和自身的獨特性,其中地域性是先決條件。由于農業生產的自然屬性,決定農業科技創新必須遵循農業生產的自然規律,這就決定了農業創新的地域性,而農業創新的地域性,也就決定了農村實用人才的本土性特征。農村實用人才的本土性,體現在人員結構的本土化。據調查,農村實用人才大部分是本地土生土長起來的農民,他們了解本地區的農業規律,熟悉當地的風土人情,有較好的人緣,在市場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由于農業生產周期長,目前經營規模少,經濟效益不高,本土人才都留不住,外地人才更難流進來。即使流進來,也會一時“水土不服”。人員結構的本土化,使其更加容易受當地傳統文化的影響。2.良好的心理品質。農村科技創新具有一定的風險性,這就要求農村實用人才應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質:科學嚴謹,膽大心細,處事果斷,善于抓住機遇,具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排除萬難的膽氣,具有堅毅不拔的精神和百折不撓的意志。在面對挑戰風險時,能冷靜處理,多方權衡,做出最科學的決策,最終取得事業的成功。3.較高的技能。技能是指在所從事的工作中具有的一技之長。只有具有一定的技能,才能更好的抗拒來自自然與市場的風險;只有具備相當高的技能,才能起到示范作用。在科技創新的背景下,無論是從事種植、養殖工作,還是當地的經營管理工作,其科技含量更高,對技能的要求也更高。要把農業科學技術的成果,轉化為生產力,讓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上遼闊的大地,走向市場,更需要農村實用人才掌握現代農業科學技術,掌握市場經濟的規律和操作技能。農村實用技術人才需要不斷學習,與時俱進,始終掌握最新、最先進的生產與經營技能。4.過硬的管理能力?,F代農業科技創新交互性廣,受社會化分工、專業化生產與自然氣候等諸多因素的關聯。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新的農業組織形式,如農業合作社等不斷涌現。隨著現代農業產業化,規模化、企業化和國際化的推進,農村實用人才除具有一技之長外,還應該具有過硬的組織協調和管理能力。從各地確認農村實用人才的標準來看,已經非常重視從業的生產規模,生產規模越大對管理協調能力的要求越高。5.優秀的人格與品德修養。農業科技創新是公共產品,不能完全應用市場經濟規律來獲得資源。因此,農村實用人才應具有公益心,應具備優秀的人格與品德修養,具體表現在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能為大眾服務,能先富帶動后富,與廣大農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等。
三、農業科技創新背景下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的新途徑
農村實用人才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中堅力量,能直接把科技轉換成生產力,轉換成商品,是農業生產的“工程師”,在農業科技發展中,具有試驗性、示范性和引領性的作用,是農業科技生產的重要人才和依靠。實際工作中,政府應該根據農業科技創新的特點與農村實用人才的特征,制定相應的培訓對策,應該加大培訓的投入,注重實用人才本地化的培訓,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注重創新能力與技能的培訓,培養良好人格與品德修養,為農業科技創新背景下培養全面的農村實用人才提供方向。(一)加大培訓的投入。農業科技是公共產品,不能完全運用市場經濟規律獲得資源。農村實用人才的培訓與開發應該體現公益性。政府應該重視農村實用人才的開發培訓,加大農村實用人才開發培訓的教育投入。從國際上看,許多發達國家成人教育培訓經費主要由受訓者承擔,但對農業科技人員、農業就業人員的培訓經費,均由國家專項經費解決。我國現有的農村實用人才主體仍然是農民,屬于弱勢群體,經濟收入不高,支付培養經費仍有一定的困難,欠發達地區更是如此。許多地方農村實用人才的培訓經費尚未列入政府經費預算,有的雖列入預算,但人均不足一元錢。培養農村實用人才,必須改變這種現狀,政府應加大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經費的投入,有計劃、分層次、按要求、規模化的安排和設計培訓項目,為農業科技創新培養大批農村實用人才。(二)注重農村實用人才本地化的培養。農業科技創新受地理氣候自然資源和社會條件的影響,形成了農村實用人才隊伍結構和文化背景的本地化特征。因此,政府應注重農村實用人才本地化的培養。首先,要從本地農村科技創新的實踐中發現人才,并加以系統培養。在欠發達地區,大批男性青壯年都外出打工,則應注重從農村婦女中擇優選拔,加強培訓。其次,培訓內容不能脫離本地農業生產的實際,應與本地的農業生產主導產品、主導良種相結合,與本地農業生產的趨勢相結合,與本地的自然氣候和風土人情相結合。(三)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農業科技創新難度大,農業生產除研究開發的不確定性風險外,還要受到自然地域和市場調節等因素的影響。例如,種糧大戶的糧食生產效益不僅受自然氣候的影響,還要承擔糧價市場調節的風險。因此,應該提高農村實用人才抗風險的素質。良好的心理素質能使他們正確面對困難,勇敢迎接自然和市場的挑戰。自信、自立、自強是良好心理品質的基本要求。榜樣具有無窮的力量。農村工作中,可以利用典型事跡和先進案例,發揮榜樣的示范作用,教育農村實用人才向他們學習,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四)注重創新能力與技能的培訓。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也是農業科技發展的不竭動力。農業科技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既需要理論創新,更需要實踐與應用創新;既需要高端科技的創新,也需要中間環節與末端環節的創新。農業科技創新背景下的農村實用人才應該具有創新的精神與勇氣,具有先進的農業科技生產或經營技能,大膽進行創新實踐。政府必須改革農村實用人才的培訓模式,從教育思想與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評價等各方面,注重創新能力與實踐技能的培養。(五)注重管理協調能力的培養。管理協調能力是農業科技創新背景下農村實用人才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對農村實用人才的素質要求。從各地農村實用人才調查的情況來看,農村實用人才文化程度偏低,年齡偏大,據安徽淮南市調查,高中或中專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5.2%,45歲以上的占67.8%;[6]絕大多數農村實用人才主要憑借經驗與傳統的方法,如家屬制與家長式的方式進行管理,無法適應科技創新與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農村實用人才的培養應注重管理協調能力的培養,從農村實用人才的實際情況出發,進行現代管理知識的培訓。同時,要根據行業的特點,注重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針對性,注重案例法教學的使用。(六)培養良好人格與品德修養。農業科技創新的公共性,要求農村實用人才具有良好的人格與品德修養。要根據農業科技創新的特點,進行社會公德、職業道德教育,進一步弘揚助人為樂、克己奉公、尊老愛幼、扶貧濟困、誠實守信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于具有一家之長、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村實用人才而言,傳授與推廣自己的先進技術,從短期利益看,或許會使其處于不利的地位,因此,更需要有大愛的胸襟、奉獻的精神,愿意與他人探討、分享自己的技術和經驗,共同提高專業技術水平。農業科技創新是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實踐應用,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進我國的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作用。政府和農村工作者應仔細分析農業科技創新的特點和農村實用人才的特征,依據農業科技發展的規律,因地制宜,因時制宜,設計針對性的培訓項目和策略,全面提升農村實用人才的各項技能和專業水準,為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提供后備力量。
參考文獻:
[1]王雅鵬,呂明,范俊楠,文清.我國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構建:特征、現實困境與優化路徑[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5,36(2):161-167.
[2]王君,何進威,張麗花.海南省農漁村義務教育的困境、成因及對策——以海南省東方市為例[J].特區經濟,2016,(11):96-99.
[3]王永婕.本土性在漢語外來詞的體現及其意義[J].海外英語,2011(11):330.
[4]劉偉巍等.湖南省農村實用人才資源統計調查報告[EB/OL].www.hntj.gov.cn/fxbg/2011fxbg/2011jczx/201108/t20110811_87382.htm,2015-1-24.
作者:王昱 單位:浙江師范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 上一篇:農村經濟管理工作措施分析
- 下一篇:民樂藝術在茶藝表演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