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領域基本規律探索

時間:2022-02-26 08:44:12

導語:糧食安全領域基本規律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糧食安全領域基本規律探索

摘要:任何事物的發展和運動都有內在規律,發現并尊重和順應規律,事物才能健康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也同樣如此。本文是作者根據自己所處的位置和多年做糧食宏觀調控工作的經驗總結,提出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要從供給總量、宏觀調控、市場主體三個層面尋求其內在規律和運行特點,并按其規律辦事,讓糧食安全工作健康順利開展。

關鍵詞:糧食安全;基本規律;探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糧食主要矛盾變化,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辦好端牢飯碗這件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需要總結規律、尊重規律、遵循規律,化解糧食供求階段性結構性矛盾,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從供求總量、政府調控、市場主體三個層面,糧食領域各有三個重要規律特點,對糧食形勢怎么看、宏觀調控怎么辦、糧食工作怎么干起著重要影響和作用。

一、供給層面產量波動、消費增加

供求總量層面,產量周期性波動,消費剛性增加,國際貿易相對穩定。(一)糧食產量?!颁忼X形”波動上升效應產量豐歉交替周期性波動,單個周期內上升慢時間長、下滑快時間短,多個周期總體呈向上趨勢,波動曲線像鋸齒。全球糧食過去100多年基本上20多年一個周期,上世紀40、70、90年代3次糧食危機;中國糧食產量過去有“兩增一平一減”的特點,近幾年波動周期拉長,都是這一規律的具體體現。這個現象是“天、地、人”三個方面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天,主要是氣候變化。風調雨順糧食容易豐收,自然災害會導致糧食減產。地,主要是耕地、水資源和生態環境等因素。耕地多寡、地力肥沃程度、水資源豐沛程度及其時空分布,以及生態環境優劣,決定糧食分布區域格局。比如中國小麥、稻谷、玉米生產分別主要分布在黃淮海地區、東北和長江流域、東北和華北。人,主要是糧食政策和科學技術發展水平。政策影響農民種糧積極性,科技進步可以提高單產。這一規律的現實意義在于,必須建立健全糧食儲備調控體系,防止隱蔽而突然的糧食大減產造成的糧食安全隱患。(二)糧食消費彈性效應。不管個體還是群體,在滿足基本健康生活的“底線消費”和最大限度浪費性消費之間有一個彈性區間,彈性大小受人口總量、消費水平及其結構、糧食豐裕度等等影響。一是人口。我國人口每增加1000萬,年度原糧消費量就會增加20億公斤以上,生育政策調整后消費總量將繼續剛性增加。城鎮居民人均直接口糧消費比農村居民少,但間接轉化用糧消費更多,人均糧食總消費量更多。二是消費水平。生活水平提高,肉蛋水產品等轉化用糧增加,近10年我國飼料和工業轉化用糧增加1000多億公斤,未來仍將較快增長。三是糧食豐裕度。在基本健康生活的消費底線上下,糧食越少越節約,越多越浪費。過度生產、拋灑遺留、超期儲存、餐桌“剩宴”,過精過飽都是浪費。這條規律的現實意義在于,可以調控糧食消費彈性,減少生產、收獲、儲存、加工、運輸、消費從田間到餐桌各個環節的顯性浪費和隱形浪費,使消費增速慢于人口和產量增速,減輕糧食供需壓力。(三)國際貿易?!按髧贝髧黾蛹Z食進口或出口,都會打破均勢,引起國際糧價大幅波動,形成“買漲賣跌”局面,很可能帶來經濟風險和政治風險。大國效應在一個國家不同區域之間也有不同程度的體現。大國效應的現實意義是,大國進出口糧食總量要基本穩定、渠道要多元,盡可能避免政治經濟和社會風險。

二、調控層面,生產流通相互作用

政府調控層面,糧食生產流通消費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糧價上漲慢下跌快,政策要尊重歷史,立足現實,著眼長遠,統籌利益。(一)產購儲加消各環節?!澳就靶奔Z食生產、購銷、倉儲、加工、消費各環節都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木桶板,糧食安全保障水平取決于最短的板。生產不足會導致糧食安全“貧血”,流通不暢則可能導致“高血壓”“心臟病”“腦血栓”。提升國家糧食安全保障水平,要做到系統思維,補齊短板,實現產需對接,按需生產,適度加工,綠色儲存,高效流通。這條規律的現實意義在于,保障糧食安全要倡導節約健康的消費方式,樹立“滴灌式”精準調控理念,反對“掠奪式”生產、“漫灌式”流通的觀念,下大力氣建設更加暢通、牢靠的糧食流通體系。(二)市場價格?!凹舻恫钚痹谡5耐耆杂墒袌霏h境中,糧食產品與工業產品不同,市場價格往往低于價值,很容易出現“谷賤傷農”。剪刀差客觀存在,但承擔者可以調整,承擔份額可以變化。如強制提高銷售價格,讓居民承擔剪刀差,則會導致“米貴傷民”,同時帶來糧食生產成本增高,循環形成糧食價格低于價值的局面。這種情況不加干預長期發展,既影響農民種糧積極性,又影響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為此,政府一般自己承擔部分剪刀差,尋求既護農又護民,維護政治經濟社會穩定。國家政策性購銷形成的價差虧損、農民直補、生產者補貼、居民臨時生活補貼、糧食生產和流通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等,從一定意義都是政府承擔的剪刀差。這條規律的現實意義在于,政府必須采取宏觀調控措施,合理支出必要的財政資金,處理好糧食生產者、經營者、消費者之間的利益關系。(三)政策實施“慣性效應”和“滯后效應”政策屬于上層建筑范疇,由經濟基礎決定,也反作用經濟基礎,是根國家層面的意志,圍繞特定時期需要解決的特定問題,確定相應任務、原則、方法、步驟、措施等,達到特定目標的國家工具。制定和實施政策,既是發現問題并予以解決,使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適應的過程,也是統一思想認識,重新達成共識的過程。不同社會階層、不同利益群體對歷史和現實的立場、態度、觀點、方法各有側重,更新觀念形成共識,有一個多方力量綜合博弈的過程。因此,制定和實施政策要尊重歷史、尊重現實,實事求是、因時制宜,統籌考慮各方面利益,積極穩妥推進,避免急于求成、一蹴而就。

三、市場層面,糧食生產要以消費需求

為目的市場主體層面,糧食生產以滿足消費需求為目標,能夠滿足消費需求的生產才是有效生產;生產對消費產生重要影響,決定消費數量、品種、質量等;流通傳遞需求信號,實現產品價值,是聯系生產和需求的紐帶。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糧食生產、消費、流通呈現一些趨勢性變化。(一)生產集中化、規?;?、專業化趨勢。從人類馴化糧食作物進入農耕社會起,糧食生產集中化、規?;?、專業化趨勢就不斷演進,這是糧食供給不斷增加的重要保障,現階段仍在繼續發展。從國際看,中國、美國、俄羅斯、印度、歐盟、澳大利亞、加拿大小麥產量的占全球70%以上;中國、印度、印尼、孟加拉、越南、泰國大米產量占全球近80%;美國、中國、巴西、阿根廷、印度、墨西哥玉米產量占全球70%以上;美國、巴西、阿根廷大豆產量占全球40%以上。從國內看,我國13個主產區糧食產量占全國的近80%,冀、蒙、遼、吉、黑、魯、豫等7個北方主產區總產量約占全國一半,生產集中趨勢還在繼續發展。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糧食生產經營主體興起,數量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對糧食增產所起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二)消費需求個性化、小眾化、多元化趨勢。人對糧食的基本需求由低到高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滿足生存需要的數量需求,第二層次是滿足健康需要的質量需求,第三層次是滿足享受需要的口感和花色品種需求,可以簡單概括為從吃得飽向吃得好升級。目前我國糧食消費總體上邁過了第一層次,正從第二層次向第三層次邁進,糧食供求的主要矛盾從數量不足向結構性矛盾轉變。因此,當前需要深入推進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實施優質糧食工程,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三)流通市場化、信息化、便捷化趨勢。一方面,基于糧食安全對經濟安全、社會安全、國家安全的重要性,糧食越短缺的市場,越需要政策干預,政策主導解決糧食短缺問題之后,必然過渡到市場機制發揮主導作用解決產需精準對接問題階段。另一方面,人類社會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過渡,社會競爭更加激烈,生活節奏進一步加快,既對方便快捷獲取糧食資源提出了更加強烈的需求,也為此創造了更好的條件。為此,應順應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產業發展趨勢,順應我國糧食從政策性收儲為主向政府引導下市場化收購為主轉變形勢,加快推動糧食行業轉型升級跨越發展,加快推動實現糧食流通方式、渠道、效率革命性轉變。

工作規律要靠大家總結和遵循,按規律辦事,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否其反。此文是作者的工作經驗之談,旨在作提示性研討。對供求層面、政府調控層面和市場層面以及糧食的購銷調存加等方面工作的規律,希望專家學者和廣大糧食工作者都來參與總結和研討,共同總結一套做好糧食生產和流通及各方面工作的規律,并尊重和順應工作規律,為保障國家糧食做出貢獻。

作者:王世海 單位:中國糧食研究培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