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選擇論文:農民剩余資本的選擇綜述

時間:2022-02-18 02:54:55

導語:資本選擇論文:農民剩余資本的選擇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資本選擇論文:農民剩余資本的選擇綜述

本文作者:劉金榮工作單位:黃淮學院

我國“三農”發展滯后的原因在于農民剩余的非資本

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我認為我國封建社會漫長的原因在于農民剩余的非資本化。從我國歷史上封建朝代的更替看,每當一個朝代經濟發展到一定的高度,農民出現了“剩余”,統治階級便大興土木、窮奢極欲,奢靡浮華之風開始蔓延,農民剩余基本上被統治階級無償剝奪以供其揮霍,以至于農民難以擴大再生產進行資本的“原始積累”,生產力水平呈現低下徘徊狀態,導致封建社會在中國漫長而持久。新中國成立后,農民獲得了土地,勞動積極性空前高漲,農業生產恢復迅速,農民剩余開始出現,中國長期落后的農業迎來發展的好時機。然而,1953年開始的大規模工業化,國家感覺到糧食和棉花等農產品供給不足,于是就搞統購統銷,但是高指標、強征購遭到農民的強烈反對。同時,征購要與眾多農戶直接打交道,成本很高,于是就學前蘇聯農業集體化的做法,催生了“”體制。購糧的成本確實減少了,任務也勉強完成了,但農民的剩余被剝奪殆盡,甚至農民的基本生活所需也被部分的剝奪,農民失去了生產的積極性,農業生產長期停滯不前,農村和農民的發展成為無源之水。1978年改革開放后,農村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擁有了生產資料的經營權和農產品的分配自主權,農民生產的積極性被極大地調動了起來,農業生產連續較大幅度的增長。然而,遺憾的是,國家并沒有從計劃經濟的思維中走出來,僅僅只是把解決農業問題放在第一位,考慮的仍是如何增加糧食等農產品的供給問題,并沒有把“三農”問題,即農民和農村的發展問題與農業的發展放在一起或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來考慮。以至于出現當糧食等農產品供給遇到問題時,就采取惠農政策以調動農民生產的積極性;當糧食和農產品供給好轉時,就改變了惠農政策現象。①所以,1984年、1990年、1996年我國農業三次空前大豐收后,都在第二年減產,重新陷入徘徊停滯的局面。1998年糧食生產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后,出現了持續5年的糧食產量下滑問題,直到2004年實行新一輪的惠農政策后,農業生產才又出現了糧食產量的持續增長。實踐證明,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是解決好農民的問題,否則,農業問題一時解決了,也還要反復。因此,我國“三農”發展滯后的問題,我認為還是農民剩余非資本化的問題。農民的發展資本即農民剩余被剝奪,成了城市發展的資本,而非自身發展的資本,這才是造成今天“三農”發展滯后的根本原因。

現階段影響農民剩余資本化的因素分析

我國自2006年全面取消農業稅以來,農民剩余資本化程度有所提高,同時國家提出城鄉統籌發展戰略,加大了對農村的投入,可以說農村資本積累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但是,現階段妨礙農民剩余資本化的因素依然存在,除了農產品價格“剪刀差”、不合理的農地征用補償制度外,還有以下幾方面因素:第一,農民資本化觀念淡漠,非理性消費浪費嚴重。近幾年隨著國家惠農政策的落實、農業生產技術與農業機械化程度的提高,農民收入提高較快,非農勞動時間增加,農民有了較多的剩余。但是,農民將剩余資本化的意識還很淡漠,思想觀念落后,富裕以后奢侈性、炫耀性的攀比消費和低俗的文化消費浪費嚴重。目前,農村比較典型的消費攀比主要體現在重大節日和婚、喪、嫁、娶、建房等消費上。例如,在建房上,我們曾做過調查,其基本軌跡是:1978年改革開放后到1986年之間,農村的土坯房換成了磚瓦房;1990年的前后幾年,磚瓦房換成了磚混結構的平房;2000年以后開始了新一輪的平房換樓房。農民將大量的剩余消耗或固化在不能增值的房屋上,極大地浪費了來之不易、賴以發展的剩余。第二,農民缺乏人力資本意識,投入積極性不高。和物質資本一樣,人力資本也是一種生產能力,隨著技術進步的加快,人力資本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量。人力資本是通過一般教育、專業教育和在職訓練等獲得,并凝結或體現為人的技術知識和生產技能的存量。當下,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和接受高中、大學教育個人成本的增加,不少農民子女選擇了放棄高中或高等教育,如有人認為,“一張大學錄取通知書就等于一個貧困家庭的‘判決書’”,“不上學等著窮,上大學立刻窮”。②這說明農民缺乏人力資本意識,不注重人力資本投資。與城市家庭消費不同,農村教育、文化消費占的比重向來較低,農村整體的經濟、文化相對落后,且有衍生代際繼承的趨勢,造成經濟落后———教育落后———人的素質落后的惡性循環。同時,由于政府長期以來在農村教育方面投入缺口大、欠賬多,造成農民人力資本匱乏,農業、農村和農民發展后勁不足。第三,農村支持政策的非發展性,不利于農民剩余的資本化。我國經濟已進入到以工輔農的發展階段,近幾年國家確實出臺了不少支農政策,政策本身是好的,但在具體實施方面卻存在許多不利于農民剩余資本化的現象。例如,種糧補貼實際執行中的按每個家庭承包土地面積平均分配,不利于種糧大戶和農業的資本化經營。在農機購置補貼上,由于農村長期存在的攀比心理,出現農民不講經濟效益的過度購買,造成了小農機家家戶戶都購買,家家戶戶農機長期閑置的局面。在家電下鄉中,由于監管不力,出現偽劣商品坑農事件;由于基礎設施不配套,缺水少電,出現了“電視礙事、冰箱變櫥柜、洗衣機當米缸”的現象。這些現象的出現和相關政策出臺的目的有關,要么沒有考慮其對于農民、農村經濟發展的意義,要么純粹是為了推銷城市過剩的產品,來個“一賣了之”,變相剝奪了農民剩余,使農民剩余難以資本化。第四,農村基礎設施落后,不利于農民剩余的資本化。新中國成立后,為了快速推進我國的工業化水平,政府實行長期的抑農益工的發展戰略,形成了長期的城鄉二元分割。在二元體制下,國家在公共投入和公共資源的利用上注重城市、忽視農村,農民很難獲得平等的公共產品,導致了農村基礎設施十分落后,不能滿足農村經濟和農民發展的需要。由于農村基礎設施非均衡性發展形成的短缺,造成了農民生產投資上的分散、粗放和低效;生活消費上難以實現消費結構升級,提高消費水平,形成人力資本。第五,戶籍的城鄉二元分割,不利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資本化。我國長期實行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在城市消費品短缺的年代對于保證城市供應,穩定社會秩序有一定幫助,但改革開放以來的堅持則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大障礙。由于農民的根在農村,農民把進城打工看成副業,從而難以把家庭剩余的勞動力作為資本投入城市經濟;由于戶籍的限制,進城成本較高,農民在家庭出現剩余勞動力的情況下,也不會主動進行教育投入,變剩余勞動力為城市需要的人力資本。這也是我國近年來頻頻出現“農村勞動力過剩、城市招工困難”問題的關鍵所在。

促進農民剩余資本化的對策

中國農業、農村和農民的發展依賴于農民剩余的資本化,農民剩余資本化是農民、農村發展的必然選擇。要促進農民剩余的資本化,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要加大農業補貼的力度和范圍。農業是基礎產業,也是弱質產業,增加農民收入單靠提高農產品價格行不通,它必然會帶動整個社會的物價上漲。只有加大農業補貼的力度和范圍,使農業得到社會平均利潤,而不是掠奪農民剩余,從而為農民剩余資本化提供政策空間。二要改變現行不合理的農地征用和補償制度。應通過政策的調整,改革不合理的農地征用補償制度,使農民出讓土地市場化,使農民成為土地增值的受益者,成為融資和促進農業發展的資本,而不是地方政府增加財政收入的工具。三要制定有利于“三農”發展,有利于農村資本形成的惠農政策。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政府投入力度,降低農民的生產生活成本,擴大農民剩余。針對現有的農業補貼政策執行中衍生的不利于農民剩余資本化和“三農”發展的現象,在提高農業補貼范圍和標準的基礎上,調整補貼辦法,使之成為有利于農業規?;?、產業化經營,有利于農村勞動力轉移,有利于農業科技推廣,有利于城鄉統籌發展的引導器,促進農民剩余的資本化。四要倡導發展型消費,強化農民剩余資本化的意識。要使農民走向發展型的消費道路,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是基礎,實現城鄉公共產品均衡供給是動力,改進作風、用好政策是外部條件,農民是否養成了發展性的消費行為是關鍵。一是正確引導農民的消費行為,使消費行為合理化;二是引導農民根據收入的增加調整消費結構,促進消費升級,提高生活質量;三是倡導健康、科學、文明、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消費方式;四是引導農民正確認識消費短期效益與長遠利益,提高消費的效益和消費的有效性;五是使農民樹立適應時展要求的消費觀。只有如此,才能促進農民、農村發展性消費的形成,農民才不至于再把來之不易的收入用于浪費性消費,自覺形成剩余資本化的意識,提高農民剩余資本化的比率。五要加大農村教育投入,積極開展農民職業教育。在加大農村義務教育投入,實現城鄉教育公平的基礎上,加強農村職業教育和農村科技推廣,通過多層次的職業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素質,促進人力資本形成,增加其存量,為農民離開農村融入城市發展創造條件。六要改革戶籍制度,實現城鄉一體化。我國農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勞動力,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是農業或農村人口的減少,城市人口的增加。要使農村剩余的勞動力資本化,成為城市經濟發展的要素,必須改革戶籍制度,實現城鄉一體化。尤其是要逐步使農民和轉移進城的農民享受與城市人一樣的國民待遇,惟其如此,農民才會重視教育,尤其是職業技術教育,才能把家庭剩余勞動力通過教育轉化為城市發展需要的勞動力資本,使農村剩余勞動力順利轉移到城市,成為城市的一員,而不是現在“候鳥式”的農民工,為我國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