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轉促進農民增收新途徑

時間:2022-11-22 03:02:53

導語:土地流轉促進農民增收新途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土地流轉促進農民增收新途徑

一、民和縣農村土地流轉基本情況

民和縣轄22個鄉(鎮),312個行政村,1833個合作社,農業人口37.39萬人,農業戶數75897戶,全縣耕地面積4.22萬公頃。2015年,民和縣農村承包土地累計流轉6225公頃,是“十一五”末的706.27公頃的8.81倍,涉及農戶17223戶,流轉面積占耕地面積的14.8%。其中:轉包4471.07公頃,占流轉面積的71.8%;轉讓229.4公頃,占流轉面積的3.7%;出租1024.8公頃,占流轉面積的16.5%;互換68.67公頃,占流轉面積的1.1%;其他形式431.07公頃,占流轉面積的6.9%。在流轉面積中,流入專業合作社的1708公頃,占流轉面積的27.4%;流入企業的106.13公頃,占流轉面積的1.7%;流入種植大戶的574公頃,占流轉面積的9.3%;流入家庭農場的195.3公頃,占流轉面積的3.1%;農戶間相互流轉的3641.53公頃,占流轉面積的58.5%。達到規模流轉面積1282.73公頃,規模流轉面積占總流轉面積的20.6%。“十二五”期間,爭取國家土地流轉扶持資金160萬元,組建縣級土地流轉服務中心1個,鄉(鎮)級農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22個,各村確定1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信息服務員,縣鄉之間實現了信息化管理,初步建立了覆蓋全縣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的服務體系,土地流轉逐步規范、有序。其中:2011年,投資30萬元完成川口鎮、松樹鄉、峽門鎮、馬營鎮、總堡鄉、前河鄉6個鄉鎮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建設,每個鄉鎮5萬元;2012年,投資80萬元完成隆治鄉、中川鄉、官亭鎮等16個鄉鎮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建設,每個鄉鎮5萬元;2015年,投資50萬元完成土地規范化流轉試點工作項目,縣、鄉共配備土地流轉信息LED顯示屏23塊,制定完善《工商企業流轉經營農村土地主體資格審查管理辦法》《農村土地承包檔案管理工作的意見》《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風險保障金管理辦法》《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信息管理辦法》等制度和操作流程5項,統一印制青海省農牧廳印制的標準合同文本10萬份,下發到各鄉鎮統一執行,確保農村土地流轉規范有序。據初步測算,“十二五”期間,通過土地流轉累計帶動農民增收8200余萬元。

二、全縣農村土地流轉的特點

(一)流轉面積逐年增大,規模經營水平逐步提高近年來,隨著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農村急需流轉的土地面積越來越大,加之種植大社等不斷增多,擴大了對流轉土地的需求,土地流轉對象由原來農戶間的零星、分散式流轉轉向大面積規模流轉,農村剩余土地向種植能手、農業企業和專業大戶大幅度轉移,土地流轉呈現面積逐年增大,規模經營水平不斷提高趨勢。(二)流轉方式不斷豐富,產業結構調整快速推進從近年來的流轉方式看,民和縣土地流轉由原來的代耕代種逐步發展到轉包、互換、轉讓、出租、入股等流轉形式,但主要流轉形式以轉包、出租為主,兩項約占土地流轉面積的90%以上,且流轉期限較長,這種規模流轉在種植業結構調整和提高農業生產效益方面效果十分明顯。(三)流轉效益日趨顯現,農民人均收入明顯提高在獲得土地經營權后,種植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引進種植品種的市場化和商品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使投入呈現多元化上升趨勢,提高了土地的綜合利用率,使流轉土地效益日趨顯現,實現了轉入方和農民互惠共贏。同時,農民將土地流轉后,不承擔種地成本、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在獲取穩定的土地流轉收入后,還能從務工、經商中獲取收入。據初步統計,每畝土地流轉金約為400元左右,小麥、油菜作物每畝地純收入為500元左右,土地流轉后,農民工在農忙季節不回家每年能多工作3個月,最少增加9000元以上的勞務收入。

三、農村土地流轉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民和縣農村土地流轉還處于探索階段,雖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還存在一些問題。(一)依法流轉的意識不高。由于受地區文化差異和處置事務態度不同的影響,廣大農戶依法流轉的意識不高,具體表現形式為:流轉中存在口頭協議、簡易合同,先流轉后簽合同等現象。加上鄉(鎮)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在指導管理土地流轉中信息、合同審查、合同簽訂等服務工作不及時、不到位,對依法流轉認識不足、重視不夠,為產生土地流轉糾紛埋下了隱患。(二)土地流轉服務組織不強。民和縣“縣、鄉、村”三級農村土地流轉管理服務機構已建立,從目前運行狀況來看,責任權利不明確,人員不到位的現象仍然存在,尤其是鄉鎮農業綜合中心沒有固定專職人員開展此項工作,兼職工作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不強,這些問題都將影響土地流轉工作深入持久、規范有序地開展。(三)承包地碎片化阻礙了農村土地流轉。由于受地理條件限制,以前土地承包采取“按人分配,分級切塊”,部分農村承包地碎片化的現象比較嚴重,即使經營大戶流轉后很難改變土地現狀,使農業生產的規?;I化、機械化難以實現,影響全縣土地流轉進程。(四)規模經營投入多,轉入方資金缺口大。在土地規模流轉過程中,經營者要支付大量的土地租金、農資費等,投入資金量大,存在嚴重資金缺口。(五)政策扶持力度不大,技術服務滯后。近年來,雖然省市縣出臺了一系列惠農強農政策,但還遠遠不能滿足經營大戶對政策扶助和農業科技服務的要求,他們迫切需要各級政府和農業部門在土地流轉后的政策引導、資金扶持、技術培訓、田間指導等,確保流轉的土地發揮出最大的效益。

四、做好農村土地流轉的幾點建議

(一)進一步認識土地流轉規模經營的重大意義。聘請農業專家等對種植大戶、合作社負責人及村鎮干部進行《農村土地承包法》《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法》等法律法規的培訓。加大對土地流轉工作的宣傳力度,讓廣大干部、群眾進一步了解黨的“十八大”對農村土地流轉提出的新要求,認識到只有實行土地流轉,使農村土地實現規模經營,才能提高農業的整體效益,適應市場優質化、多樣化、特色化的需求,才是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效益的必由之路。(二)進一步推動多種形式的土地流轉規模經營。土地流轉形式多樣,如:轉包、轉讓、出租、互換、托管、反租倒包、入股,全縣各村經濟實力差異較大,因此必須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尊重農民意愿,不能強迫命令,選擇適合本村實際的土地流轉形式,做到積極穩妥。并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總結、正確引導、規范有序地推進土地流轉。(三)進一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實現土地流轉規模經營和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們要把土地規模經營與農業產業化發展結合起來。以專業合作組織、農產品加工企業或專業生產大戶為載體,拉動規模經營。通過土地流轉、規模經營讓土地逐步向產業基地集中,提高土地經營效益。推動傳統農業向農業產業化轉變,發揮規模生產優勢,從而促進土地規模經營。(四)進一步提升典型帶動。為了推進規模流轉進程,以做大做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等為重點,積極培育土地流轉典型,大力宣傳好的經驗做法,加快土地流轉進程。一是圍繞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加快土地流轉。以主導產業和特色農業基地為依托,積極培育一批企業效益好,產品質量高,有發展后勁的農業龍頭企業,實行“公司+基地+農戶”或“訂單農業”模式,帶動當地農戶進行有主導方向的土地流轉,推進產業化經營步伐,例如:民和縣綠寶有限公司從2011年起就搶抓土地流轉機遇,連片租賃農戶土地進行雜交玉米種植,通過規?;洜I,集約化管理,逐步提升了土地綜合效益,實現了企業、農民雙贏。二是圍繞發展家庭農場加快土地流轉。家庭農場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體制下,已成為當前或今后農業生產的經營主體,土地流轉是發展家庭農場的重要基礎,只有加快土地流轉,才能保證土地的集中連片種植。三是圍繞發展種植大戶加快土地流轉。要加快土地流轉步伐,就要大力挖掘農業優勢資源,以發展培育種植大戶為重點,培育一批懂經營、會管理的種植大戶和致富能手。種植大戶從農民手中將土地流轉過來,集中培育種植中藥材、玉米、馬鈴薯等特色主導產業,通過合理的土地流轉不但增加種植大戶的收入,同時也帶動周邊群眾積極發展規模經營,從而增加收入。(五)進一步落實農村土地流轉。獎勵政策建立農村土地流轉獎勵扶持機制,加大農村土地流轉專項獎勵扶持資金。一是設立農村土地流轉專項獎勵扶持資金。建議財政部門每年安排與農村土地流轉規模相適應的資金,用于鼓勵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和培育規模經營主體。二是加大財政與金融對土地流轉的扶持力度。對規模經營主體的貸款、農業保險所產生的利息、保險費等給予一定補貼,以降低融資成本和經營費用。三是不斷擴大農業政策性保險范圍。增加農業保險品種和覆蓋范圍,提高土地流轉后規模經營主體抵御重大自然災害和經營風險的能力。四是進一步探索流轉土地經營權做抵押的融資有效途徑。增強規模經營主體的融資能力,使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走向市場化、規范化、法制化的軌道。

作者:孔金宏 單位:中共青海省海東市民和縣委黨校

參考文獻:

[1]彭前生.我國農村土地制度變遷:基于阿爾奇安產權理論分析視角.攀登,2014,(06)

[2]盧良恕,孫君茂.新時期中國農業發展與現代農業建設[J].中國工程科學,2004,(01)

[3]廖武品.淺析土地流轉與農業現代化關系.魅力中國,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