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監管研究
時間:2022-07-16 08:24:16
導語: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監管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農產品質量安全影響著人民群眾的正常生活和生命安全,聯系著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已經得到國家的廣泛關注,社會各界將其作為重點研究的問題。農產品從農田到餐桌形成了強大的供應鏈,也出現了很多影響因素,每一個環節的不足都可能帶來質量安全問題。本文以甘肅省文縣為例,分析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現狀,探討提出了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對策,建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網。
目前,我國農業和農村的經濟正在穩定、快速發展,我國政府也開始關注農產品質量安全,自從農業部門頒布施行“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以后,我國便集中主要力量,重點管理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提高農產品質量的安全水平。文縣也是如此,近年來,全縣農產品質量安全得到改善,已達到歷史良好水平。
1文縣概況
文縣位于甘肅省的最南部,該區域由亞熱帶順利過渡至暖溫帶,境內山巒起伏,氣候溫暖潮濕,年均氣溫大概是15℃。年降雨量在400mm~1000mm,有充足的光、熱、水資源,生態環境良好,土層深厚,為農業生產創造了最佳的條件。全縣發展蔬菜產業達12000hm2。冬春季露地蔬菜在白水江和白龍江川壩河谷地區生長茁壯,為蔬菜產業的發展創造了基礎[1]。
2文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現狀
2.1未建立健全產品質量監管體系
產品質量管理體系不完善,對農產品和企業的質量安全監管不嚴,企業無法密切聯系產品,管理不規范。只有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才能徹底維護消費者的利益。目前,文縣建立了監管體系,但不完善,配備監管產品質量的安全人員不足,甚至很多是半路出家,執法人員對一些專業性概念的理解存在偏差,綜合素質偏低。農產品生產經營企業很少聘請專業管理人才,基本不能對產品質量安全進行自檢,不了解國家對農產品質量安全頒布的法律內容,導致難以制定出可行性的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
2.2產地環境不優
產地容易對農產品質量的安全造成影響,產地的好壞對農產品質量的優劣發揮了決定性作用。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種養農產品時無法合理使用投入品,產地的重金屬含量超標,排放工業“三廢”與城市垃圾較隨意。一是土壤重金屬污染。農戶使用的化肥較多,造成了土壤酸化問題,重金屬的活性被增強。二是化肥殘留帶來的污染。文縣平均施用化肥量已達到了全國平均水平,而植物無法吸收的氮磷等成分出現在水、土壤和大氣中,達不到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標準。三是農藥殘留帶來的污染。據統計,全縣年使用農藥量緩慢增加。本縣的農民老齡化較重,受教育程度低,無法控制用藥量、濃度等[2]。
2.3農業投入品監管不到位
文縣合法經營的農藥門店很多,這部分門店的經營相對規范。從農民農資需求考慮,農資經營點較少,在農村集貿市場、小集市存在很多無證的經營點,無法對禁用農藥實現綜合監管,監測農業投入品質量缺乏常態化制度,收集處置廢農藥。2.4檢測檢驗能力不高目前,文縣正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項目,建成農產品檢測檢驗中心,基本配全了監測檢驗設施,達到本地食用農產品的檢測要求。存在問題:一是檢測實驗室無資質。農產品質量檢測的實驗室不符合資質認證標準,檢測數據不合法,無法對外公布應用。二是檢驗檢測專業人員不足,從事檢測的專業畢業生鳳毛麟角。三是檢測檢驗能力薄弱。文縣僅能實行定性檢測,定量檢測尚無法實現。檢測肉產品和水產品只能依賴外地檢測機構。四是檢測檢驗工作無法全面覆蓋。監測檢驗的對象有蔬菜、畜產品、水果、食用菌和茶葉,檢測種類不完整,檢測數量不足。
3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對策
3.1加快轉變生產方式
3.1.1標準化。制定了標準化生產技術規范,保證農民看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為農民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和技能培訓,使農民全面應用標準,保證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的貫徹執行。以文縣特色優勢的核桃、花椒、茶葉、蔬菜、中藥材為重點,建立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3.1.2品牌化。根據市場經濟的發展原則,培育現代工業理念,合理運營品牌,充分彰顯品牌的引導、輻射效應。集中力量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和特色農產品,創新農業科技,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引導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主動申報“三品”認證,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過程中對分散農戶實現監管。創建農產品商標,推廣無公害農產品,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3]。3.1.3規?;^r業實行規模經營的基礎是農村土地經營,為得到穩定的土地承包關系,優化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按自愿有償原則,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利用轉包、出租、互換、轉讓等方法,規范土地流轉操作,將農業用適度向經營主體如龍頭企業、合作社、專業大戶等聚集。如此將分散的農民有效集中在一起,突出了生產過程的統一性,提高了生產的專業化水平。
3.2強化規范用藥行為
3.2.1精心指導。在農產品主產區建立用藥監督小組,將用藥時間、用藥方法和用藥類型等內容傳輸給農業生產企業和農戶。農業生產企業和農戶自主記錄用藥情況。嚴格管理使用違禁藥的農產品,鼓勵農戶自我管理。3.2.2強化監測。農業合作社組織、農戶建立自己的生產體系,獲得產品檢測報告,產品合格后進行流通銷售操作。若發生農殘超標或質量安全問題,應依法檢查溯源。相關單位抽查養殖過程使用瘦肉精和蔬菜藥殘超標的問題。3.2.3加強執法。重點監管農資投入品的市場,開展農資打假活動,執法檢查農資產品質量,嚴厲打擊農藥、獸藥和飼料行政違法行為,種植過程禁止使用高劇毒農藥。
3.3建立相關制度
3.3.1執行“產地準出”制度。產地準出的牽涉面廣泛,分散的基地,使監管更困難,這對農業部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政府應提供充足的投入資金。農產品生產主體為農業企業、合作社與農民組織等,這一群體處在弱勢地位,農產品價格低廉,故不能只依靠農業企業提供檢測設備,而是由政府帶頭投入部分消費品;其次,試點單位的經濟效益良好,具備一定的種養殖規模,積累了豐富的成功經驗。政府部門為試點單位提供了資助項目,擴大了銷售渠道,有利于企業得到優質低價的產品。3.3.2執行“市場準入”制度。農產品達到市場標準后出現在餐桌上,農業部門經過長期摸索,制定了有效的市場準入制度。食品藥監部門逐步適應這項工作,盡可能簡化工作流程,避免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反復。3.3.3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產地可追溯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產地追溯,是指利用計算機、數字化物流技術,對農產品生產源頭到消費市場的全程實行精細管理,記錄保存生產、加工和流動等數據,使農產品質量具有一定的可追溯性。簡單來講,針對農產品的播種、灌溉、檢測、銷售等環節,以數字技術為農產品貼上身份證信息,通過電腦、手機客戶端獲取這部分信息,進一步識別農產品。農業部門科學調整職能后,貫徹執行“產地準出”,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
3.4不斷提高監管能力
3.4.1提高實驗室檢測水平。認證文縣實驗室的資質,優化制度規程與操作程序,增加專業檢測人員,強化業務培訓,提高檢測水平,從而較好適應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發展形勢,建設標準化實驗室。同時,鼓勵農貿市場構建農產品質量監測實驗室,聯合政府部門,共同開展農產品質量檢測工作。提高快速檢測技術、方法和設備的精準性,購買設備服務支持基層監管工作。3.4.2推進“三品一標”品牌建設。建設“甘味”農產品品牌,創造“隴貨”精品,及時頒布獎勵政策,成立補助基金,全面推進“三標一品”的認證登記工作。建立“一縣一品”區域品牌,努力打造全國優秀品牌,使隴南農業快速走出去。同時,對證后嚴格管理,使保標用標行為規范化,提高產品進入市場的門檻,嚴格處理違規使用標志的現象,有機聯系合格證與三標一品。3.4.3探索“網格化”“名錄式”管理。對于千家萬戶的大生產和千變萬化的市場來講,農產品質量安全非常關鍵,不僅要控制源頭、投入、生產和加工,還要限制追溯、品牌等。為順利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應不斷創新工作手段,精確把握工作的準入點。以文縣內各村為基礎網格,每個村獨立安排1名~2名網格員,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投入品監管、標準化生產等各項工作綜合管理;完善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社、農藥企業,以“名錄式”方法實現管理。以銷售使用投入品和生產經營農產品等建立數據庫,為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提供條件。3.4.4加強專項整治和監測評估。合理判斷,對風險隱患綜合處理,避免農產品質量安全出現重大問題。一是圍繞蔬菜主產區和商品基地,對高毒農藥、隱性成分農藥等整治和限用。二是圍繞商品蔬菜主產區、農藥監測合格率低、波動顯著的地區、農業合作社等,處置不合規使用農藥的行為。三是圍繞雙季稻主產區,打擊違法使用“百草枯”催枯早稻谷的行為。四是安排媒體追蹤報道待查辦案件,對外公布典型事例,擴大社會的影響區域,以獲得較好的治理效果。
4結束語
綜合分析,食品安全問題事件頻繁發生,使廣大群眾高度關注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全面管理農產品質量,滿足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要求,保證了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高了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建立了農產品質量的安全網絡。
參考文獻
[1]王海華.關于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工作的思考[J].農家科技,2019(7):262.
[2]張文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面臨的困境與思考[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9(5):100,146.
[3]徐永興.基于“互聯網+”視角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模式研究[J].農家參謀,2019(4):41.
作者:王鑫 單位:甘肅省隴南市文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站
- 上一篇:字源識字在小學低段教學的策略
- 下一篇:食用農產品獸藥殘留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