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休閑農業發展前景探究
時間:2022-03-27 03:55:53
導語:都市休閑農業發展前景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SWOT指的是都市休閑農業發展的內部優勢(strengths)與劣勢(weaknesses)分析,外部環境分析包括都市休閑農業發展的外部機會(opportunities)及威脅(threats)分析[1]。SWOT這四個方面是衡量一個地區發展都市休閑農業發展的基本條件,一個地區都市休閑農業發展的前景、困難、機會及模式與需要考慮到這四個方面。
1.1優勢分析
都市休閑農業發展的優勢是該產業發展的基礎條件,一個地區能否發展都市休閑農業需要考慮區位條件、自然資源、消費空間、農業基礎這幾個方面。這幾點一般來說,是都市休閑農業的發展優勢。區位條件指的是該地區的區位優勢,交通條件,距離最近都市的距離,一般在城市郊區的農村具備這樣的條件。自然資源是該地區有沒有可供都市休閑農業發展的資源條件,一般需要考慮到該地區的地貌、自然生態、動植物資源等幾個方面。消費空間指的是該地區城鎮居民服務性支出的平均水平,一般來說,都市休閑農業收費比較便宜,大部分市民是能夠承擔的起這種消費水準的。農業基礎是需要考慮到該地區農業發展的水平,有沒有特色農業,特色農業與都市休閑之間的聯系。
1.2劣勢分析
劣勢分析是都市休閑農業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不能盲目發展,需要結合本地區的條件,需要結合本地區的特點。當前,都市休閑農業發展的劣勢主要需考慮的是:耕地面積、生態環境、農村基礎設施這三個方面。發展都市休閑農業需要占用大量的耕地,耕地面積的大小是制約一個地區都市休閑農業發展的,比如修建農家樂觀光業,沒有較大面積的耕地顯然是行不通的。中國本身人均耕地面積就比較少,很多農村地區甚至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這是制約很多農村地區發展都市休閑農業的因素。發展都市休閑農業,農村的生態環境很重要,都市休閑農業的題中之義就是靠農村良好的生態環境來吸引城市居民來農村旅游休閑,如果農村生態環境比城市還惡劣,這樣都市休閑農業是無法發展。今天,中國有很多的農村受到了嚴重的污染,農民本身的環保意識不強,很多大城市的產業轉移加之農業生產過程中大量的化肥、農藥的濫用導致的,這也是制約很多農村地區發展都市休閑農業的一大劣勢。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后,農村的環境衛生較差,尤其是住宿條件相對來說比較簡陋,這也是一個劣勢。
1.3機會分析
發展都市休閑農業的機遇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當前中國大部分地區農業生態休閑旅游市場巨大。都市農業休閑旅游花費不多,大部分城鎮居民都能夠承受。都市農業休閑旅游對時間的要求也比較靈活,一般周末、小長假都可以,距離較近,對大部分市民來說不會耽誤時間和工作的。所以,都市休閑農業旅游大部分都能消費的起,大部分都有時間來消費,這是一個很大的發展機遇。第二,政策的支持與重視。人多地少是中國的基本國情,探索“三農”發展的新模式,促進農民增收,擴大農民的就業機會,保持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一直以來是中央和各地方推行的政策,很多地方政府對發展都市休閑農業是支持的,在政策上、資金上、市場上都給予了很大的優惠,這同樣是都市休閑農業發展的一大機遇。
1.4威脅分析
今天中國很多地區都積極發展都市休閑農業,很多城市周邊的農村地區都在積極探索適合該地區都市休閑農業發展的新模式。所以,發展都市休閑農業競爭慘烈,很多的地區農村資源豐富,發展模式也很成熟,這樣對后發地區就是個威脅,沒有特色是無法競爭的。當然能,這樣也給很多地方發展都市休閑農業敲響了警鐘,不能重復建設重復發展,需要特色建設特色發展,才能持久。還要一個威脅就是鄉村缺少旅游業發展的人才,很多農村地區人才匱乏,很多旅游的專業人才也不愿意去都市休閑農業開發時間短的地區,如何從都市休閑農業發展較好的地區招攬人才,這也是任何一個地區發展都市休閑農業必須考慮的問題。
2都市休閑農業發展模式
發展都市休閑農業需要綜合權衡一個地區的優勢、劣勢以及外部的機遇、威脅,探求適合本地區特點的都市休閑農業模式。綜觀全國都市休閑農業的發展狀況,大致有以下幾種發展模式。
2.1農業展示模式
農業展示模式是城市近郊農村開發的現代農業游、花果游、花卉游、漁業垂釣游、牧業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題旅游活動,以農業設施、農業科技為載體,向游客展示現代農業發展的歷史、成果,滿足游客體驗農業的要求的一種休閑農業模式[2]。這種農業模式現在比較普遍,在很多地區發展的極為迅速,其內容豐富多樣,能滿足不同游客的旅游需求。這種模式可以分為四種具體的類型:農業觀光園區、農業科技園區、農業博覽園區及農業科普園區。在這四種類型之中,前兩種發展的比較普遍,后兩種由于建設成本較高,游客層次有限,發展的較為緩慢。第一,農業觀光園區。游客在這種園區中以體驗、觀光為主,園區向游客展示最新的農業成果及農業生產方式。這種園區可作為大規模的開發而存在,可以以某一地區的某種特色農業作為載體,體現了規模效益。比如我國南方多地,三月舉辦的油菜花旅游節就屬于此種形式的。第二,農業科技園區。農業科技園區向游客提供的服務是以觀光為主,向游客展示農業發展的最新科技成果、農業設施及新型的農產品。這種園區的建設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很多地方是以建設特色農產品為主的展示園區,需要保證這種農產品的特殊性。第三,農業博覽園區。農業博覽園區向游客提供的是觀光、科普服務,向游客展示最新的農業科技、農業生產工具、最新的農產品。這種園區的建設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建設成本較為高昂,在中國不是很普及,只是在舉辦園博會或者是地方政府招商引資推介會的時候才能看到。第四,農業科普園區。游客在這種園區中以科普、教育為主,園區向游客展示的農業生產科技、農業生產流程、農業生產的發展歷史、農產品的歷史及現狀等服務。這種園區的建設成本較為昂貴,通常是政府行為,農民自主建設的較少,在中國也不普及。
2.2農事參與模式
農事參與模式是指有農民提供一定的土地及農作物的種子,讓市民參與耕作的一種方式。農地提供者可以將出租土地劃分為若干小塊,栽種農作物的品種也可以讓市民自由選擇,可以有蔬菜、水果、花卉等多種類型。市民在耕作的過程中,體驗耕種的樂趣,也能體驗收獲的快樂。一般,市民只需節假日參與耕種,平時可以將地委托農民代為管理。目前這種模式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家庭農園、兒童農園、單位農園。家庭農園是一種最為常見的農事參與模式,市民以家庭為單位,租種土地,全家參與體驗。兒童農園是以教育為主,讓兒童體驗耕種的快樂及體驗農民勞作的不易,讓兒童從小養成尊重農事、節約糧食的好習慣農事參與模式。單位農園是指一個單位租種一塊農民的土地,為單位職工創造一個休閑、體驗之地,培養單位職工的協作精神及鍛煉單位職工的吃苦精神的一種農事參與模式。農事參與模式是都市休閑農業中發展較快的一種模式,該模式成本較低,由農民直接面對市民消費者,能夠直接為農民帶來利益。農村的每一個家庭都能夠發展這種模式,而且這種模式受到限制的條件較少,當然也是一種比較低端的休閑農業發展模式。
2.3生態旅游模式
生態旅游模式通常是指在旅游資源豐富的地區,以生態農業、自然景觀為基礎,通過設計改造,發揮農業在觀光、體驗等方面的功能,滿足游客回歸自然、體驗自然的心情。該模式主要有生態農園、森林公園、濕地公園、水上樂園及自然露營等集中形式。生態旅游模式現在是都市休閑農業發展中最為主要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的最大好處就是能夠將當地的旅游資源與農業資源進行結合,既能推進一個地區的旅游業的發展,還能帶動一個地區農業的進步。這種模式在很多的地方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甚至有很多的生態旅游已經形成了品牌效應,比如內蒙錫林格勒牧場生態游、湖北武漢木蘭天池農業生態游等已經在全國享有一定的知名度。第一,生態農園。這是農業生態游的主要部分,就是通過農業園區的設計改造,在園區內構建一個農業生態循環的獨立系統,這種獨立的生態系統里可以有植物耕種、動物飼養、還可以有漁業養殖,完全是自給自足的狀態[3]。游客在這種園區內可以體驗良好的生態平衡及人與自然的和諧互動。第二,森林公園。森林公園依賴的是良好的林業資源,構建林業資源的休閑公園。休閑公園可以成為城市的后花園,能夠起到調節城市空氣質量的天然氧吧的作用。第三,濕地公園。這種園區主要是集中在沿江、沿海附近的農村地區。濕地公園中可以有水產養殖、植物栽種,調節公園內部的生態平衡,構建良好的濕地生物鏈。濕地公園中能充分體現生物的多樣性,能夠起到觀光、科普之作用。比如全國著名的河北白洋淀濕地公園、江蘇大豐沿海濕地公園即是屬于這種形式。第四,水上樂園。這種園區集中在沿海、沿江、內湖、水庫區域。是一種比較容易建設與規劃都市休閑農業模式,游客在此以觀光為主,也可以像游客提供特色的水產品服務。像北京密云水庫就是這種模式,目前在全國的名氣逐步增加,已然有一定的品牌效應。第五,自然露營。這種模式目前在中國不是很多,主要是由于受到自然條件、安全因素的限制。但是近幾年也有增多的趨勢,自然露營讓游客體驗人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起到放松身心的良好作用。像北京懷柔的露營園地發展勢頭較好,每到周末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往。
2.4民俗文化模式
民俗文化模式是指選擇有特定地方與民族特色的區域,通過地方的民間文化、民俗習慣、民間藝術、居民建筑及古建筑來吸引游客觀光旅游的一種都市休閑農業模式。該模式受到的限制比較多,其一是民俗的特殊性,民俗習慣不具有特殊性是難以建立的;其二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該地需要有一定特色、歷史悠久的古建筑,否則也很難開發。該模式可以分為民俗文化游、民間手工藝游、古鎮建筑游等幾種形式。該種開發模式成本不高,可利用資源均是現成的,全國很多的農村地區都建立了這種模式,對于文化傳承意義重大,也有利于某一地區知名度的擴展。民俗文化游是這種模式中的一種主要形式,利用一個地區獨有的民俗文化來吸引游客參與其中,游客的參與體驗其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禮儀文化、口頭傳承文化、民間歌舞娛樂文化、節日文化、信仰文化等,親身體驗才能感知樂趣。像貴州凱里苗族原生態游就是屬于這種形式的。民間手工藝游就是通過民間獨特的手工藝品來吸引游客,想游客展示手工藝品制作的流程、方式、材質,并且鼓勵游客親自動手制作,體驗制作的樂趣。古鎮建筑游,是利用農村地區的古建筑無來吸引游客,古鎮建筑應該保持原始狀態,讓游客在游玩之中,體驗歷史的悠長感,增進古建筑物保護意識。目前,全國有很多知名的古鎮游,比如浙江周村古鎮游、重慶磁器口古鎮游都在全國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2.5農家生活體驗模式
農家生活體驗模式是通過當地獨特的自然資源、文化資源及農業資源來吸引游客,為游客提供餐飲、垂釣、住宿等服務,使游客體驗農家生活方式。這種模式容易發展,在全國各地都很多,其中最為主要的一種方式就是農家樂。游客不僅能體驗農家生活,還能為農民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促進農村服務業的發展。除了以上五種模式之外,還要鄉村度假娛樂模式,就是在農村區域結合當地的自然條件及農業發展情況,建立綜合的大型的度假村或是度假農莊模式。
3都市休閑農業發展規劃布局
一個地區在發展都市休閑農業的時候要綜合考慮不同農村地區的特色、自然資源的分布、農業發展的特點等幾個方面來綜合布局。
3.1環城休閑區
環城休閑區是在城市的近郊進行布局規劃,結合都市休閑農業的發展模式,構建適合本地區發展的休閑農業模式。一般來說,環城地區,距離城市較近,交通方便,農村的整體實力較遠郊或者是山區要強,農民的意識也較為開明,接觸過很多城市的新事物,甚至有的地區經濟水準與城市比較接近,這樣的地區是城鎮化的前沿區域。在這種區域內適合發展農業展示模式、農事參與模式及鄉村度假娛樂模式等都市休閑農業模式。
3.2遠郊平原休閑區
遠郊平原離市區較遠,但是也有一定的優勢,一般來說農業資源、自然資源及旅游資源豐富,耕地面積相對來說也比較寬裕,交通相對來說也比較方便,適合發展生態旅游模式。綜觀全國著名的各種生態旅游模式開發的生態園區、濕地公園及森林公園基本上都是集中在該區域。
3.3山地休閑農業區
山地休閑農業區一般遠離市區,多山但旅游資源極為豐富,耕地面積較小,不太適合發展農業展示模式,而且交通也不是很方便,但是可以考慮到山地森林資源、生態資源豐富??梢园l展農家生活體驗模式及鄉村度假娛樂模式。比如著名的天津薊縣旅游度假村就是這種模式的體現。
3.4民俗文化休閑區
民俗文化區域也可列為一個地理意義上的區域。在中國的很多地方,有些村鎮本身以獨特的民俗文化而存在于世,這種區域就應該堅定不移的發展民俗文化模式,用自己獨有的民俗文化、地方習俗來吸引游客。這種區域一般多存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尤其是中國的西南、西北等地的農村比較適合發展這種模式。
3.5河海農業休閑區
這類休閑區域的地理位置也比較特定,分布在沿海、沿江、沿河區域的農村。這類地區的優勢比較明顯,一般是平原地區,交通也比較便利,有大規模的農業種植,也有大規模的漁業養殖,在這樣的區域就非常適合發展農業展示模式、生態旅游觀光及鄉村度假娛樂模式。中國的很多這樣的區域已經開發的比較完善了,也形成了較好的品牌價值,比如山東威海的沿海度假休閑區,福建廈門的沿海生態觀光旅游區即是這種模式的體現。
4都市休閑農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發展一個地區的都市休閑農業經濟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是關系到農業轉型、可持續發展的大事,需要政府有關部門、農村集體組織、農民的協調合作,需要各種制度、技術的有效保障。
4.1政策扶持
休閑農業發展關系到“三農”的重大問題,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發展的重大問題。休閑農業的開發與發展,涉及農業、林業、漁業、畜牧業、旅游、環保、衛生、勞動、稅務、工商、財政、國土等各部門,這些部門需要積極協調、密切配合,在資金上、稅收上、政策上給予支持和幫助,促進休閑農業的發展。具體而言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資金政策的支持。各地政府應該安排促進農村都市休閑農業發展的專項資金,加大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農村休閑農業示范基地的建設,加大農業資金補貼政策,構建本區域內旅游線路與都市休閑農業帶之間的連接[4]。第二,稅收政策上的支持。稅收部門應該給休閑農業發展提供免稅、減稅政策,提高農民發展休閑農業的積極性,讓農民從中得到實惠。第三,融資上的支持。政府應該鼓勵銀行,特別是農村信用社給予休閑農業發展的貸款支持,低息貸款、貼息貸款等政策支持,鼓勵城市里重點企業去農村投資,共同開發,鼓勵休閑農業做大做強,有條件的積極上市融資。
4.2科學規劃
都市休閑農業的發展應該因地制宜,科學規劃,不應該盲目發展。首先,在開發之前,應該做好評估工作。各地應該正確評估本地的交通、氣候、資源、資金、人員、耕地面積、旅游特色及與城市之間的距離等各種條件,對休閑農業發展的市場前景有正確的評估,對開發的價值應該合理的分析,做到心中有數,不能盲目開發。其次,政府應該做好開發的規劃,將休閑農業發展納入到本地區社會發展規劃之中,與城市建設規劃、旅游規劃及土地利用規劃相銜接。第三,做好布局工作,認真選址,突出發展休閑區域特色,規模適度,不能盲目追求大而全。第四,注重休閑農業與其他產業的銜接,用休閑農業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尤其是要加強與當地特色農業加工企業、當地著名旅游企業的合作,合理構建旅游、休閑與人文社會發展的長遠關系。
4.3規范管理
規范管理是休閑農業發展的保障。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從政府的角度來看,在政策制定、資金支持、項目審批、經營管理等方面都需要規范[5],要主動為農民服務,建立良好的服務意識,不能用政策來刁難。尤其是旅游管理部門,應該積極樹立服務意識,主動調研,積極與農民溝通,聽取農民關于發展本地休閑農業的意見與建議,做好服務工作。第二,從企業的角度來看,也應該管理規范。都市休閑農業的發展應該按照現代公司制度建立,深化法人治理,在財務上、認識上、經營上應該有一套良好的制度,不能因人廢事,隨意操作。
4.4擴大宣傳
都市休閑農業是新型產業,是農業生產方式的轉型,要尋求長期、長效的發展,積極宣傳、擴大營銷手段,促進企業效益的提高。第一,依靠政府的宣傳與推介。各地政府應該積極推介本地特色休閑農業的發展,通過召開推介會、交流會、地方形象廣告的形式,擴大宣傳,提高當地人員素質,促進更多的游客前往本地休閑農業觀光旅游。第二,休閑農業企業也應該積極擴大宣傳渠道。充分利用媒體廣告的形式加強宣傳,可以通過電視、網絡、報紙、廣播介紹本地休閑產業的特色,也可以為社會公益活動提供贊助的方式擴大宣傳,注意形象的保障,擴大企業的知名度。發展一個地方的都市休閑農業是關系到該地農村發展、農業轉型、農民增收、生態平衡的大事,政府與農民、農村集體組織應該合理規劃、認真評估、積極探索適合本地區的都市休閑農業發展模式,推進農民社會的和諧協調可持續發展。
作者:牛君儀工作單位:黃淮學院
- 上一篇:農業發展信貸供給分析
- 下一篇:政治新課程教學實施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