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南特色農業發展模式研究

時間:2022-04-21 10:31:58

導語:寧南特色農業發展模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寧南特色農業發展模式研究

1寧南山區特色農業發展現狀

1.1農業總體狀況及特色農業發展現狀評價

2010年寧南山區八縣地區生產總值共計181億元,其中第一、二、三產業總值分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27.3%,26.7%,45.9%。農業在寧南山區經濟發展中處于重要地位,農業總產值63.3億元,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62.3%,但農業基礎薄弱,人均耕地面積僅為0.28hm2,且川地和梯田面積僅占耕地總面積的47%。盡管近幾年來決策部門一直在強調發展生態農業、特色農業,但從農作物播種面積統計數據看,寧南山區的農業格局并未發生很大改變,糧食作物在農業中仍占據主要地位,糧食播種面積占耕地總面積的比重大,但優質糧食作物在糧食作物中的比重低。如2009年稻谷與小麥等基本糧食作物產量為330260t,僅占糧食作物總產量的12.6%(表1)。此外,糧食作物的產出水平也較低。寧南山區的人均糧食產量約為621kg,其中人均小麥和稻谷產量僅為113kg,遠低于寧夏全區及全國平均水平。糧食作物經營缺乏足夠的發展空間,未來寧南山區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必須提出新思路和突破點。與傳統農業相比,特色農業能夠更好地發揮區域資源的比較優勢,但目前寧南山區特色農業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特色作物播種面積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比重還比較低,2010年僅約為37%,且經營規模的增長還存在波動(圖1)。特色農業在寧南山區的發展同樣受到脆弱的生態環境和巨大的土地人口壓力的制約,且由于當地農民發展特色農業缺乏足夠的經驗,使得特色農業經營門檻高、風險大,導致當前特色農業發展緩慢,迫切需要綜合穩定的發展模式的指導。未來寧南山區發展特色農業依然具有很大的潛力和很強的緊迫性。

1.2發展特色農業的資源條件分析

寧南山區生態脆弱,但具有豐富的特色農作物資源,同寧夏其他地區相比,寧南山區發展馬鈴薯(So-lanumtuberosum)、玉米(Zeamays)等特色糧食作物,以大棚蔬菜為特色的設施農業作物,間作經營特色苗木、花卉、藥材等特色作物以及以灘羊、肉牛為特色的畜牧業優勢顯著。目前已經形成了“原州馬鈴薯”、“西吉西芹”、“彭陽辣椒”、“六盤山珍”、“鹽池灘羊”等一批地方特色農業品牌。寧南山區內部地理環境復雜多樣,不同地理環境擁有的農業資源也各具特色[7]。其中黃土丘陵溝壑區非常適宜馬鈴薯、小雜糧等特色作物的種植;六盤山外圍土石山區降雨相對較多,優質苗木、花卉及黃芪(Leguminosae)、黨參(RootofPiloseAsiabell)、甘草(Glycyrrhizae)等藥物資源豐富;河谷川道生態經濟區擁有良好的設施蔬菜等經濟作物發展條件;北部干旱區日照時間長,非常適宜枸杞(Lyciumchinense)、硒砂瓜、紅棗(Ziziphuszizy-phus)等特色經濟作物以及甘草等中草藥的種植。

1.3特色農業的空間布局

當前寧南山區特色農業呈現出作物種類多樣化、經營方式多樣化的趨勢,特色農業在不同的縣區各具特點。寧南山區特色農業可以粗略歸納為以下5種類型(附圖18):一是特色糧食作物種植業,主要有馬鈴薯、玉米、小雜糧等,其中玉米、馬鈴薯在原州區中部和北部地區及西吉縣東北部多采用農業示范基地的經營模式,種植面積大,易于發展規模經營;小雜糧主要分布于鹽池縣南部地區及彭陽縣部分地區。二是特色設施農業,以西芹,西紅柿,圓蔥等蔬菜作物種植為主,主要分布于同心縣西部、海原縣東部和原州區中部地區的清水河川道區,西吉縣中部的葫蘆河川道區以及鹽池縣西部等地;設施農業技術和管理要求高,因而多由大規模龍頭企業帶動。三是特色兼作經濟作物種植業,包括苗木、花卉、藥材等,主要分布于隆德縣和涇源縣等降水相對較多的山區,這些作物的經營具有很高的生態和經濟綜合效益,但容易受到市場需求的影響。四是其他特色經濟作物種植業,包括枸杞、硒砂瓜、圓棗、小茴香,蘋果等區域特色經濟作物,這類特色作物經營相對分散,如枸杞、硒砂瓜和圓棗主要分布在寧南山區北部的同心縣和海原縣,小茴香主要分布在海原縣西安鎮等地,蘋果等果木林主要分布在彭陽縣等地。這類作物的經營大多相對分散,但較低的勞動成本和較高的經濟效益使得個體經營的區位優勢明顯。五是特色畜牧業,包括北部鹽池、同心等縣的灘羊養殖和南部原州、涇源等區(縣)的肉牛養殖。寧南山區位于我國農牧交錯帶,畜牧業發展具有優良的傳統和品種優勢,近年來更表現出良好的經濟效益。

2寧南山區特色農業發展模式探討

2.1發展特色農業的三個基本目標特色農業的發展模式,必須與發展地區的資源稟賦與自身特色相適應[8]。由于寧南山區的特殊地理條件,發展特色農業需要有自己特定的目標。探討寧南山區的特色農業發展模式,應當以實現以下三個基本目標為前提:一是農民增收目標,提高農民收入水平是發展特色農業的根本目標,也是提高農民參與特色農業積極性的最有效手段,只有在實現農民增收的前提下,才能加快農地流轉和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從而保證特色農業發展模式的推進。二是生態恢復目標,寧南山區生態脆弱,對特色農業發展模式的探討必須放在發展寧南山區生態農業的大背景下,以獲得必要的生態效益,才能夠實現特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三是農村生活改善目標,實現農村經濟發展與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是發展農業的最終目的,特色農業的發展模式應當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通過特色農業帶動農村基礎設施的改善進而推動城鎮化建設步伐。不同特色農業發展模式的側重點不同,實現的主要效益目標也不同。在對寧南山區特色農業發展模式的探討中,需要在綜合三個基本目標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最優發展模式,推動特色農業產業化的可持續發展[9]。

2.2特色農業發展模式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首先,要處理好特色農業與基礎農業之間的關系。目前寧南山區農業經營依然以糧食作物為主。糧食作物是農民生活的基本保證,越是貧困的地區,對基本糧食作物經營的依賴性就越強,而特色農業是經濟發展的必要出路,基礎農業與特色農業之間的關系問題,本質上是穩定與發展之間的關系問題。發展特色農業,就是要使農民擺脫傳統農業經營模式的束縛,同時要保證基本的糧食經營補貼,穩步推進商品糧建設,以解除農民的后顧之憂,才能實現特色農業的大跨越、大發展。其次,要與其他生態農業模式協同發展。由于寧南山區特殊的脆弱生態背景,發展特色農業必須放在生態農業的大背景下,特色農業模式應當與休閑農業、景觀農業等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相結合,以實現綜合效益的最大化。例如,利用六盤山品牌資源,將花卉精品農業與休閑觀光農業相結合;打造黃土丘陵人造梯田等大景觀,將設施農業基地建設與景觀農業相結合;規?;奶厣敛莘N植業與草畜業協同發展,以實現產業一體化。最后,要以縣域特色農業經濟為基礎。寧南山區特色農業資源豐富,但不同區縣之間特色農業資源差異很大。特色農業資源在區域內部既存在趨同性,又存在競爭性。發展縣域經濟最容易發揮特色農業的區位優勢[10-11]。特色農業發展模式的確立,需要以縣域經濟為立足點,同時還要考慮各區縣之間的相互協作,以實現區域優勢最大化。

2.3特色農業發展模式

根據寧南山區的特色農業現狀及目標,特色農業發展模式可按照生產要素和產業化進行分類。按生產要素分類的模式包括區位農業模式、示范農業模式和工程農業模式,產業化分類包括創新組織結構模式、市場主導模式和企業帶動模式,將兩者相結合進而提出3種特色農業發展模式。2.3.1區位農業模式與創新組織結構模式相結合區位農業模式就是按照不同區域的地理特征和區位條件,進行科學的生產分工和區域布局,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從而實現區域生產專業化,形成具有特色的專業化產業帶[12]。發展區位特色農業,需要打破傳統的農業模式,推進農業組織結構的調整,因而要與創新的組織結構模式相結合。實踐也證明,特色農業產業化成功與否,不在技術和價格方面,關鍵在于組織模式的選擇[13]。創新的組織結構模式一方面是要結合區域特色逐步引導產生,更重要的是要深入發掘農民自發的創新實踐經驗。同時,創新組織結構模式的“創新”并不意味著標新立異,而是要緊密地依托區域的資源優勢與特色農業的實踐經驗,絕不照搬其他地區即使成功的經驗模式,這就需要與區位農業模式相結合。例如農民(專業)合作社就是一種農民利用自身資源優勢而自主創造的典型經驗模式,這種模式通常以村為基本單位建立,農民是產業化經營的主體,實行統一經營,利潤分配,這樣既可以有效利用當地的資源,又能充分發揮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目前農民(專業)合作社已經成為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最基本模式,在寧南山區特色農業的發展中也初具規模,未來農民(專業)合作社還將在寧南山區的農業結構調整中發揮重要作用。此外在特色農業的創新組織結構模式中,政府還應發揮其主導作用,通過宏觀調控和組織推動實現對各種農業生產要素的配置,全面推進特色農業發展。2.3.2示范農業模式與市場主導模式相結合示范農業模式是以實踐現代農業科技和管理為主要目標,引進優質品種和高新農業技術,集中開發和推廣示范而形成的農業技術研發推廣基地、種試基地、生產基地,以此推動農業發展的一種農業經營形式。特色農業對技術和資金要求高,要通過特色農業實現農業跨越式發展,必須借助西部大開發的大好形勢,大力發展高水平的示范農業,通過示范基地的成功實踐,引導技術成果和管理經驗的大面積推廣。但示范農業成本高,效益慢,要實現特色示范農業的可持續,就需要將示范農業同市場主導模式相結合,根據市場行情,制定不同的示范農業推廣政策。市場主導模式以市場為導向和依托,通過市場輻射形成區域化、專業化生產。特色農業的形成和發展,需要以特色農產品市場的培育和發展為主線,才能從根本上實現特色農業的綜合效益。市場主導模式要求在培育和發展特色農產品市場的時候,改變傳統農業思維,從全球市場經濟一體化的高度出發,擴大市場的占有率和影響力,提高自己的市場競爭力。目前,寧南山區已經建設了原州區萬畝供港蔬菜基地、彭陽縣長城塬食用菌基地、西吉縣吉強西芹標準化生產基地、聶家溝生態小流域示范基地、海原縣西安鎮標準化生產基地、隆德縣觀莊鄉姚套村百合花卉種植示范基地、鹽池縣甘草種植示范基地等多個特色農業示范基地。在市場方面,通過農產品物流園區建設,舉辦“六盤山冷涼蔬菜節”等品牌宣傳及招商引資等手段,特色農產品的市場已經遍布全國大中城市并擴大到了港、澳、臺地區及馬來西亞、韓國、沙特等國家。未來的特色農業發展,應當繼續將示范農業模式與市場主導模式相結合,以保證產品與市場的有效銜接,促進特色農業的市場化發展。2.3.3工程農業模式與企業帶動模式相結合工程農業模式是指以生物技術和工程技術為支撐,利用獨特的生產設施進行農業生產的農業形式,如設施農業、節水農業、旱作農業、精準農業等。企業帶動模式是指具有一定資本的企業通過內聯農戶,外拓市場,同時參與技術研發和農業管理而形成的農業一體化發展形式。工程農業是現代規模化集約農業的重要表現,水資源缺乏是限制寧南山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工程農業模式可有效彌補寧南山區資源性缺水的不足,并且擁有良好的生態效益。但工程農業模式成本很高,必然要求特色農業的規?;a業化,因而需要同企業帶動模式相結合。實力雄厚的農業龍頭企業或企業集團可以保證資本投入,能夠確保工程農業模式的實行。另一方面,企業要實現經濟效益必須依賴良好的農業設施基礎,工程農業可以帶動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只有工程農業與企業帶動相結合,才可以取得企業、農戶、農村的多方共贏以及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綜合實現。目前,寧南山區在河谷川道區發展設施農業,沿黃灌區發展節水農業,水土流失區發展旱作集水農業,在六盤山土石山區發展以林木花卉藥材為代表的精準農業,取得了初步的綜合效益。同時,這些地區廣泛采取了“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特色產業組織發展模式,龍頭企業是這種模式的關鍵。龍頭企業具有較強的技術開發、品牌創建和市場開拓能力,基地為企業提供基礎設施資源,農戶通過農地流轉可以提供土地與勞動力,三者的結合實現了經濟要素向特色農業的強力集聚。未來,這種模式還將在寧南山區的特色農業建設中發揮巨大潛力。

3結論

寧南山區作為我國傳統貧困區,農業發展長期受到脆弱的生態背景和巨大的土地人口壓力限制,發展特色農業是一條必由之路。特色農業在寧南山區的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發展速度相對緩慢且不夠穩定。未來寧南山區的特色農業發展迫切需要符合自身條件的發展模式指導,以發揮在生態農業建設和產業結構調整方面的巨大潛力。本文根據寧南山區的資源條件特點和特色農業發展現狀,結合學者對于特色農業發展模式的研究成果,探討了寧南山區的特色農業發展模式。結論認為生產要素和產業化是特色農業的兩個重要方面,因而提出了區位農業模式與創新組織結構模式相結合,示范農業模式與市場主導模式相結合,工程農業模式與企業帶動模式相結合的三種發展模式,并認為只有采用生產要素與產業化兩方面相結合的發展模式,才能實現寧南山區特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孫曉一1,2湯青1徐勇1黨麗娟1,2工作單位:1.中國科學院2.中國科學院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