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閑農業發展現狀與對策建議
時間:2022-05-29 04:27:44
導語:休閑農業發展現狀與對策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1休閑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內涵
關于休閑農業現代化發展,我們可以從休閑農業與農業現代化兩個方面結合深入了解其實質內涵。休閑農業是以農業經營為基礎,農業和旅游業相結合的新型產業。它是利用農業資源環境、田園景觀、農業經營活動及農耕文化,為人們提供觀光、休閑、度假、娛樂和體驗農業文明的一種農業經營活動,是集生產、生活、生態于一體的復合產業區域。休閑農業的實質是利用農村設備與空間、生產場地、農業產品、經營活動、自然生態、人文資源等,以農耕文化為休閑活動的文化底蘊來吸引休閑者,為休閑者提供一個休閑和回歸自然、貼近自然的空間和環境,同時使農業由提供農產品的初級產業向提供加工與服務的第三產業發展,是一種新型的農業經營形態。至于農業現代化,是指通過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ㄔO、系列化加工、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使農業走上自我發展,自我積累、自我約束、自我調節的良性發展軌道,從而將傳統農業轉變為以現代生產資料、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方法為基礎的商品性現代農業的過程,也是大幅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增加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農民收入的過程。因此,休閑農業現代化發展是用現代工業裝備休閑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休閑農業、用現代管理方法管理休閑農業、用現代科學文化知識提高從業農民素質,整合區域農業資源,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富集農耕文化底蘊,營造響應市場動態變化的理想休閑空間和環境,為市場不斷提供新價值,從而使休閑農業不斷地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過程。
1.2休閑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意義
1.2.1休閑農業現代化發展能為株洲市農村經濟發展創造新的增長點,實施產業轉型戰略,建設實力株洲。休閑農業能有效帶動株洲市與之相關的餐飲、娛樂、交通與商業等服務業的快速發展,改變鄉村以農業生產方式為主的經濟格局,開拓農村農業的生活與生態功能,促進農村經濟的多元化。同時,傳統的農業資源可就地轉化,形成銷售市場,使我市農村居民有機會參與經營和服務,變成產品生產者和市場服務者,從而拓寬農業功能,延長農業產業鏈,發展農村休閑服務,促進農民轉移就業,增加農民收入,為農村經濟發展開辟新的通路。1.2.2休閑農業現代化發展有利于推動株洲市城鄉一體化的進程,促進株洲市農業資源要素的有效整合。休閑農業現代化發展可以為株洲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之間進行物質交流和精神文化交流搭起交流平臺,為農村帶來新的物流和信息流,加快城鄉一體化的進程。另一方面,休閑農業的發展將積極促進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有力地推動我市農村現代化進程,可使農村的道路、通訊、供電、供水、垃圾及污水處理、電視接收等基礎設施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和發展。同時,休閑農業現代化發展有利于促進株洲市農業資源要素的有效整合與挖掘,能更有效利用土地、生態、勞力、資金等要素,提升人文歷史資源和生態環境資源的價值。1.2.3休閑農業現代化發展能適應株洲市休閑農業自身特點的要求,能應對市場顧客需求和外部競爭。株洲市休閑農業組織規模普遍較小,資金實力不足,組織管理仍不完善,產出產品結構雷同,而顧客需求的變化與進步要求休閑農業必須與時俱進,要求從業者密切關注消費需求的發展趨勢,針對性進行現代化發展。面對旅游和休閑市場的區域競爭,特別是實力雄厚、歷史悠久、資源稟賦獨特的對手,休閑農業只有通過產業升級,實施現代化建設,差異化運營,才能適應新的市場形勢,獲取相對競爭優勢,從而占據市場的一席之地。
2當前株洲市休閑農業現代化發展現狀分析
2.1在發展規模和速度、發展層次、發展類型等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步,并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具備了的產業現代化發展基礎在發展規模和速度上,株洲市休閑農業發展近年來大幅提速。借助統籌城鄉發展和“兩型社會”建設,休閑農業已成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村發展、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全市休閑農業2012年實現經營總收入3.7億元,近三年來營業收入平均增長率達50%左右;接待游客220萬人,比2011年增加32%,實現利稅1.3億元。在發展布局上,已由20世紀90年代的零星散亂的無序狀態轉變為有序的相對集中的狀態,根據消費需求初步形成了三個層級的休閑消費市場。核心市場為株洲市區向外輻射5~30km范圍,包括城市五區、株洲縣的周邊鄉鎮以及炎帝陵、酒埠江風景名勝區附近。二級市場為醴陵官莊水庫、株洲縣大京水庫、株洲境內寺廟以及宗教文化等地。三級市場為醴陵、茶陵、攸縣縣城周邊地區。在發展類型上,已開始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目前,株洲市的休閑農莊有農莊經濟型、特色產業型、觀光采摘型、自然人文景觀型、休閑農業專業村(鎮)、野營地型、鄉村俱樂部等多種類型。這些休閑農莊的服務功能各異,能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差異化需求。如野營地型就是利用帳篷、睡袋、汽車旅館等在郊外過夜,享受大自然的野趣及生態環境提供的保健,欣賞優美的自然風光并參與其他休閑娛樂活動。特色產業型就是依托現代農業生態示范區或高科技農業示范區,展示現代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成果,使游客在休閑過程中開闊眼界,增長知識等。
2.2在相關外圍的公共政策支持、配套服務、資源配置與落實方面存在不足首先,在外部的公共政策支持上,盡管株洲市針對休閑農業現代化發展頒布了不少行政法規、規章和政策文件,如株洲市農業局2012年6月下發的《關于進一步支持休閑農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株洲市經委2012年7月頒布的《休閑農業發展創新幫扶計劃》等,但權威性與約束力不夠,可操作性不強,審批手續相對復雜、準入門檻較高,導致政策的實用性打折扣。其次,在外部的配套服務上,現有的各種休閑農業服務中心和其他服務機構數量較少,且大多依靠政府撥款,服務產品少,服務面窄,服務流于表面,無法滿足休閑農業現代化深層次的服務需求。第三,在資源配置與落實上,一些鼓勵休閑農業發展的新政策缺少落實監管措施,休閑農業從業組織在享受優惠政策與資源時候遇到阻力,政策執行的效果受到制約。
2.3從業組織和個人在自身的發展觀念、軟硬件基礎、經濟實力、人力資源、信息化建設方面還存在缺陷在現代化發展觀念上,一些從業組織和個人缺乏遠期目標和可持續發展眼光,小富即安,滿足現狀,迫于市場需求或外部競爭壓力被動自我發展,淺嘗輒止,有目的前瞻性的主動推動現代化發展進一步持續深入的意愿不強。在軟硬件基礎上,大部分從業組織和個人規模不大,經濟效益一般,物質與技術基礎比較薄弱,難以支撐全面持續的現代化發展。在經濟實力上,休閑農業現代化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但銀行信貸業務大都面向大企業,從業組織和個人一般資信度低,銀行貸款風險較大,往往拒絕貸款。而融資方式相對單一又使得休閑農業內部從業組織和個人其他渠道融資困難。在人力資源上,從業組織和個人實力有限,激勵機制還不完善,較難吸引到素質較高的專業型發展人才。在信息化建設上,從業組織和個人缺少新技術新產品的信息獲取渠道,造成他們很難掌握最新的技術和研發信息,削弱了企業獲取最新行業技術進展、知識產權、專利技術等方面信息的能力,影響了現代化的有效開展。
現代化發展是實現休閑農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增長必不可少的途徑。針對株洲市休閑農業的現狀,可以從休閑農業宏觀外部環境、中觀產業基礎、微觀企業資源出發,三管齊下,提出相應解決方案。具體從如下方面著手。
3.1宏觀外部環境方面,發揮株洲市各級政府的主導作用,建立扶持休閑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組織、法律、服務、合作、融資五大體系,打造現代化發展的外部保障因子首先,由市委牽頭、市農業局、旅游局負責,設置由農業、旅游主管部門牽頭,發展改革、財政、稅務、工商、國土資源、衛生、交通、建設、公安、水利等部門參與的休閑農業現代化發展聯席會議組織和制度,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協調解決發展過程中的重大問題,建立以行政機構為主體、市場為導向、可持續發展為重點的休閑農業現代化發展組織體系。其次,針對休閑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需求,在充分論證調研基礎上,制定支持休閑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政策法規,加大財政扶持、稅收優惠等政策支持力度,在財政扶持、稅收、土地及用水、用電等方面為休閑農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建立起較為完善的休閑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政策法律體系。第三,加強休閑農業從業組織與個人的能力建設,為他們提供政策指南、項目申報、金融對接、財政服務、咨詢服務、教育培訓、信息服務、技術服務、產品銷售服務、配套協作服務等,建立健全休閑農業從業組織與個人的服務體系。第四,加速建立休閑農業的公共支持網絡,為從業組織與個人現代化發展提供設計、信息、推廣、培訓等全方位支持,組織引導各類培訓機構,大專院校分層次、分類別、有重點地對從業組織與個人提供靈活的合作模式,大力推進休閑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產學研合作網絡體系。第五,建立多種融資模式,加快金融改革,完善融資擔保的準入、控制和補償機制,積極引導和激勵社會資金參與休閑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建設休閑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融資擔保體系。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為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發展提供信貸支持,對有資源優勢的園區和鄉村,簡化貸款手續。鼓勵各類擔保機構為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提供擔保服務。貧困地區發展休閑農業項目,可納入扶貧開發貸款扶持范疇。鼓勵民間資本采取獨資、合資、合伙等多種形式參與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開發和經營。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的前提下,鼓勵農戶以土地使用權、固定資產、資金、技術等多種形式投資入股休閑農業企業,享有薪金、租金、股金等相對穩定的收益。
3.2中觀產業基礎方面,從行業自身的軟硬件基礎條件著手,推進休閑農業行業標準化建設,加強休閑農業品牌創建,健全休閑農業內部管理體系,培育現代化發展的遺傳延續因子休閑農業現代化發展當前還相當依賴于領導個人意志及行業內某些核心人才的個人威信和能力,缺乏有效的機制保證。因此,培育休閑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遺傳延續因子,是推動休閑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基礎工作。首先,應健全休閑農業內部管理體系,組建休閑農業行業協會,加強行業自律,監管和服務。協助政府部門做好休閑農業服務質量體系建設工作,定期進行監督和指導,并對服務人員進行專業培訓,分階段確定服務質量管理目標、工作方針、工作步驟,確保服務質量提升,建立服務質量責任制。明確休閑農業參與者之間責、權、利,建立行業內部管理機構,確保服務質量保證體系高效運行。另一方面,應大力推進休閑農業行業標準化建設,根據株洲實際和當地休閑農業發展需求,制定涉及休閑農業基礎設施、管理規范、服務標準、安全衛生、環境保護、信息化建設等方面的相關標準和良好操作規范,規范休閑農業管理,開展休閑農莊星級評定推薦工作,并制定有關休閑農業基礎設施、公廁、餐飲、住宿及污水處理、接待服務等具體行業標準,努力營造良好的農業休閑環境。最后,應積極加強休閑農業品牌創建,結合當地資源稟賦特點,加快培育一批優勢突出、發展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休閑農業示范集聚區和一批經營特色化、發展產業化、管理規范化、產品品牌化、服務標準化的休閑農業示范點,引領株洲休閑農業健康發展。
3.3微觀企業方面,從休閑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持續能力著手,建設發展效益增長與發展能力提升的良性循環因子休閑農業現代化發展在微觀企業條件上主要受限于企業的經濟實力,這些都需要專項發展資金的支持。一方面可以優化外部的資源環境,加大政府政策的扶持力度來幫助解決,但更重要的是休閑農業企業自身要具備強大的造血機能,從而積累持續發展的經濟基礎。首先,企業應當理順產權關系,建立現代管理制度,改良分配機制,鼓勵新老股東以創投、風投、增資等方式加大現代化發展投入并獲取帶來的附加超額收益。第二,企業應當伴隨發展收益增長逐步提高持續現代化發展資金投入比例。在不影響企業正常運轉的前提下可增加資金投入,取得發展收益與發展能力的同步提升,形成兩者的良性循環促進。第三,伴隨發展收益增長逐步提升企業硬件設備配置水平并構建信息化平臺。通過硬件設施與信息平臺的建設,提高企業現代化發展速度和效率,加速推進株洲市休閑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步伐。
本文作者:王衛民工作單位: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優化高中政治教學的方法
- 下一篇:農業機械工程理論與實踐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