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栽培科技促進農業發展研究

時間:2022-11-17 10:33:54

導語:創新栽培科技促進農業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創新栽培科技促進農業發展研究

摘要: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栽培科技的運用能夠有效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從而切實提升農產品產量。在農業栽培科技的應用過程中,農業科技人員需要利用科學的技術指導,為廣大農民獲得栽培質量的提升,實現增產增收。本文基于對農業栽培科技研究的主題,對當前農業栽培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提出了農業栽培科技的實施途徑,并對農業栽培科技未來發展進行了展望,僅供參考。

關鍵詞:栽培科技;農業生產;農業機械化

農業是關乎到人民吃飯問題的重要產業,而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我國是農業大國,并正在向農業強國邁進。在我國的農業生產領域中,農作物科學栽培技術是確保農業作物產量實現高效增長的關鍵因素,為更好地促進農業產業的發展,創新作物栽培科技,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價值。農業研究人員應通過有效農業科技研究,切實提升作物栽培技術中的科學價值,促使先進的農業科技手段在作物栽培領域中實現有效地推廣與應用,從而切實提升農業生產的質量和產量,為我國建設農業強國的事業,做出更為積極的貢獻。

1當前農業栽培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在我國的農業生產領域,存在著諸多農業栽培發展問題,其中較為典型的有:農業種植觀念及技術落后、農業機械老化、高產栽培科技普及率較低等三方面問題。以下結合具體農業生產情況,分別進行分析。1.1農業種植觀念及技術落后。在我國的農業發展領域中,農業種植觀念以及技術還相對較為落后。我國的農業種植觀念,雖然在近年獲得了較為快速的發展,但是幾千年來形成的“小農觀念”仍然在影響著我國的當代農業生產。在當代的農業生產領域,很多農民仍保持傳統的農業生產觀念,散戶生產、低科技勞作、小富即安的農業生產現狀仍大量存在[1]。就農業生產者而言,當今我國的很多青壯年農民,都進入了大城市打工,而留下年邁的父母維持著農業生產勞動,而老年農民的農業生產觀念以及科學技術接受水平都較為滯后,很難展開高科技的農業生產活動。具體對于農業種植觀念而言,當前我國的農業種植觀念相較于發達國家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農村中農民的農業種植觀念,普遍停留在傳統的低效化農業生產水平之中,對于很多農業種植領域的新品種、新技術的應用,呈現出整體性的落后水準,從而為農業的高產、高效發展,增添了一大障礙。而對于農業技術應用而言,在很多農村中,對于作物的科學育種、農業生產的機械化運作、科學防治病蟲害技術等農業科技,應用程度普遍不足[2]。這一現狀也體現在老年農民對于新技術、新科技不理解、不信任的層面,相對于利用新技術、新科技展開農業生產,老年農民更加習慣利用傳統的農業生產技術開展農業生產,也為我國農業生產的科技化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影響。1.2農業機械老化。農業機械化生產是確保高產、高效的重要環節,而在我國的農業生產領域中,不僅存在著農業種植觀念及技術落后的問題,而且還存在著農業機械老化的問題。對于農業機械老化的問題,反應在農業機械化落后、農業機械使用率較低以及農業生產者機械化農業生產觀念不足的具體層面中。對于農業機械化落后的問題,我國現今的很多農村地區,雖然實現了基礎的農業機械化生產,但是其使用的農業機械,都是較為落后的型號,加之很多農民認為只要擁有了農業機械,就不必進行相應的機械更新換代,加速了農業機械的老化。而對于農業機械使用率較低的問題,在我國的農村中,雖然農業機械化生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是在整體的范圍內,農業機械的使用率還相對較低。在農民的零散式農業生產過程中,購買農業機械是一項較大的花銷,農戶購買了農業機械還需要進行科學維護,因此很多農戶都放棄了購買農業機械。對于農業生產者機械化農業生產觀念不足的問題,很多老年農民不會相應的農業機械操作技能,并且很多農村農戶的農業生產零散、分散,導致了他們放棄了農業機械化生產,而選用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1.3高產栽培科技普及率較低。對于當前我國農業生產的整體高產栽培科技而言,其科技普及率仍然呈現出較低的現狀。很多農民對于高產栽培科技缺乏相應的理解,在固步自封的農業生產過程中,秉持著傳統的“小農生產”農業生產理念,很少在生產過程中利用高產栽培科技。由于很多農民的目光短淺,對于應用高產栽培科技所需的成本不愿意承擔,使他們仍舊在持續著低產化農業生產流程,難以促進高產栽培科技的普及[3]。

2農業栽培科技的實施路徑

基于對我國當前農業栽培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可認識到農業栽培科技在我國農業生產過程中的重要性,以下從完善農業生產觀念及技術、更新農機設備和農機農藝相結合、擴大高產栽培科技的推廣等三個方面進行介紹。2.1完善農業生產觀念及技術。農業的發展進步,首先取決于農業生產者的農業生產觀念,為了更加有效地提升農業的生產效率,有效完善農業生產觀念的環節不可或缺。我國的農業生產品種多樣,農業生產地域廣泛,具有巨大的農業發展潛力[4]。在完善農業生產觀念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利用農業科技的普及與推廣,引導農民摒棄舊有的落后農業生產觀念,積極接納高產高效農業栽培技術。其次應該在農村區域,選擇能夠有效帶動全村農業發展的高產高效農業栽培技術帶頭人,利用相應的農業科技培訓,促使能干事、想干事的高產高效農業栽培技術帶頭人為全村的農業現代化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提升農科技術在農村的公信力以及普及率。在完善農業生產觀念的過程中,村委會與駐村扶貧干部的領導作用不可或缺,應利用村委會與駐村扶貧干部的積極宣傳,為農民提供具有經濟發展潛力、適合當地地域情況的高效高產品種,促使農民改變農業生產結構,利用新型的農業種植模式,提升農業生產產量及效率。對于農業技術的普及與完善而言,需要農村在村委會與駐村扶貧干部的配合下,積極引入先進的農業技術,并對農民進行有效的農業技術推廣教育,促使農民在高產高效農業栽培技術帶頭人的帶領下,積極創新農業生產模式,運用高科技農業生產技術提升農業生產產量以及農業生產效率。對于農村零散化的農業生產而言,需要村委會與駐村扶貧干部為農民有效建設生產合作社,利用集體化生產模式的改變,整體性提升全村的農業生產效率。2.2更新農機設備,農機農藝相結合。對于我國農村“農業機械老化”的問題,村委會與駐村扶貧干部應當積極更新農機設備,促進農機農藝相結合生產模式的有效推進。很多農民因為經濟問題無法購買現金的農機設備,而隨著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建立,可以由村委會與駐村扶貧干部牽頭,通過農村信用社的貸款,為農業合作社引進先進農機,從而促進農業機械化的推廣。在此基礎上,農村還需要有效依靠農業科技人員的農業科普工作,進行相應的農藝培訓,為農民介紹當今農業生產領域中的先進生產理念以及最新的農業發展動態,手把手教導農民掌握農藝技能,促進農民在“農機農藝相結合”的農業生產過程中,獲得切實的增產增效。隨著農機的更新,能夠有效地節省農業生產人力資源,為當前以老年農民為主的農業生產人員,帶來更為便捷、高效的農業生產服務。通過農藝的相關培訓,能夠有效避免種子及幼苗的浪費,提升農作物培育成功率,進而實現增產增收的農業生產目標。2.3積極推廣農業高產栽培科技。為了有效解決“高產栽培科技普及率較低”的問題,擴大高產栽培科技的推廣范圍的工作必不可少。在高產栽培科技的推廣過程中,農業技術人員應在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背景下,為農民引入先進的高產栽培科技與高質量的農業生產種子及幼苗,并應在普及農業高產知識的過程中,有效引導農民認識到高產栽培科技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性。并有效開展病蟲害防治知識、農業機械化生產知識、農業種植品種選擇知識等農業科技普及,促使農民能夠有效更新農業生產觀念,促進農民轉變傳統農業生產思維,積極接受先進的高產栽培科技。對于高產栽培科技的推廣模式而言,可以采取現場推廣為主,線上推廣并重的推廣模式。在農村中定期開展高產栽培科技的推廣講座,并利用微信、QQ等網絡聊天軟件的優勢,為農民創建“高產栽培科技推廣群”“高產栽培科技推廣公眾號”等推廣途徑,促使農民能夠更為便捷接受高產栽培科技知識。

3農業栽培科技未來發展展望

在未來的農業栽培科技發展方向中,首先是農機普及率的大幅度提升,農民在農機高度普及的農業生產過程中,能夠有效節省人力資源成本,在高度機械化的農業生產中實現增產增效。其次是農業生產模式普遍面向集體化轉變,農業集體化生產能夠有效提升農機利用率,使農民能夠在有效減輕農業生產負擔的同時,切實提升農業生產勞動效率。最后是科學栽培技術的普遍應用,以農業帶頭人及村委會、駐村扶貧干部牽頭,為農民選擇更為高產的農業種苗,在轉變農村作物培育現狀的基礎上,推廣科學栽培技術,從而實現提升農業生產效率的目的[5]。從整體上來說,農業栽培科技的未來發展,將是在減輕農民農業勞動負擔的基礎上,全面提升農業生產效率的創舉,為更多的農民提供科學技術的支持,促使全體農民能夠在科學技術的引領下,全面實現小康??偠灾瑒撔略耘嗫萍际谴_保農業生產高效高產發展的關鍵技術,在創新栽培科技的過程中,筆者針對現有的農業栽培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理性分析,在找出問題成因的基礎上,利用科技手段加以應對,從而在有效創新農作物栽培模式的基礎上,切實提升農業生產活動的整體產量。在未來的農業栽培科技發展過程中,相信能夠更好地發揮科學技術作用,為農業的高產高效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從而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農業強國的事業,做出更為積極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李濤文,黃成瑩.農作物栽培技術及高產影響因素探析[J].農業與技術,2019,39(4):31-32.

[2]李振梅.農作物栽培與病蟲害防治技術探討[J].農業與技術,2019,39(11):101-102.

[3]馮海松.作物栽培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探討[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0(4):97+101.

[4]陳阜,趙明.作物栽培與耕作學科發展[J].農學學報,2018,8(1):50-54.

[5]苗瑞雪.加強農業科技創新以此推進現代農業發展[J].南方農機,2017,48(8):114.

作者:汪兆龍 單位:桐城市呂亭鎮農業技術推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