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下綠色農業發展路徑探析

時間:2022-04-02 04:17:32

導語:鄉村振興下綠色農業發展路徑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村振興下綠色農業發展路徑探析

摘要:本文以全國糧食生產百強縣榆樹市、德惠市、扶余市為例,分析了吉林省綠色農業發展優勢條件,指出存在綠色發展理念不足、生態環境問題突出、產業層次低及綠色農業發展要素匱乏等問題,并探究了綠色農業發展路徑,即優化綠色農業主導產業及空間布局、提高科技支撐、構建現代化產加銷一體化綠色農業產業鏈,提出了吉林省綠色農業發展建議。

關鍵詞:鄉村振興;綠色農業;發展路徑;吉林榆樹;吉林德惠;吉林扶余

黨的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開辟了我國農村現代化建設的新道路。實現“綠色興農”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也是農村建設發展的新要求。綠色農業是現代農業的最新模式、最高層次,也是建設現代農業的最佳選擇[1-2]。鄉村振興戰略明確提出了打造綠色農業的標準和要求,把建立優質農業、精品農業、品牌農業作為農業發展的著眼點,形成綠色農業產業鏈,讓綠色農業引領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與發展。吉林省作為傳統的農業大省,發展綠色農業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升發展質量的必然要求,是規避農業弊端、維護生態安全的重大舉措。2019年榆樹市、德惠市、扶余市(以下簡稱“三市”)被列為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鄉村振興新動能培育試驗區。本文以“三市”為例,探析吉林省綠色農業發展路徑,以綠色發展戰略促進吉林省農業經濟可持續協調發展,不斷深化鄉村振興戰略。

1綠色農業的內涵

關于綠色農業目前還沒有統一的定義。通過梳理國內外相關研究,本文認為綠色農業就是運用生態經濟學原理,以綠色技術進步為基礎,充分應用綠色高科技手段,以促進農產品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和提高農業綜合經濟效益的協調統一為目標,以倡導農產品標準化為手段,推動社會和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發展模式[3]。綠色農業強調的是如何正確處理農業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科學論斷在農業發展中的具體體現[4]。

2綠色農業發展條件

“三市”作為吉林省產糧大縣,總面積1.28萬km2,下轄57個鄉鎮、1033個行政村,農業人口230萬人,農業基礎良好,產業相對集中,區位交通便利,資源稟賦突出,為綠色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2.1自然條件優越。“三市”地處松遼平原腹地,肥沃的土壤和優越的地理環境是發展綠色農業的有利條件。松花江、拉林河兩大水系穿流而過,耕地平坦、土層深厚、土質較好。2018年榆樹市、德惠市、扶余市耕地面積分別為390851、205430、320119hm2,主要糧食作物產量分別為2853025、1299369、1963500t,農業總產值分別為1505634、1277232、915411萬元,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14301、14320、13240元。2.2區位交通便利?!叭小弊湓陂L春、哈爾濱之間,是哈長城市群的關鍵節點,是東北開放開發先導區,輻射京哈高速、102國道、京哈鐵路等主要交通網,處于京哈物流大動脈北端。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區位交通為“三市”產業發展提供了優越的條件,也為綠色農業發展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支撐,農業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2.3產業基礎扎實2018年榆樹、德惠、扶余稻谷產量分別為656389、375959、205403t,全省占比分別為10.16%、5.82%、3.18%;玉米產量分別為2117849、905189、1692935t,全省占比分別為7.56%、3.23%、6.05%。德惠被中國糧食行業協會授予“中國優質小町米之鄉”稱號,榆樹是全國首批現代農業示范區、糧食生產功能區,扶余市被國家認定為“出口花生質量安全示范區”。依托糧食資源優勢,畜牧業和農產品加工業取得了長足發展。棚膜經濟發展也很突出,成為“三市”的重要產業。

3綠色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3.1缺少綠色發展理念,生態環境問題突出。資源利用相對粗放、農業污染較嚴重。一是種養發展相互脫節。因種養業失衡,造成資源要素無法形成鏈條,無法實現能源循環,例如養殖場畜禽糞污、秸稈焚燒成災造成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二是種植過程缺少綠色生產理念的科學指導,生產投入效率不高,化肥農藥過度使用,導致土壤污染嚴重。土壤污染基本是不可逆的,由此帶來的農業面源污染給農村生態環境帶來巨大威脅。3.2對自身優勢挖掘不夠深入,產業層次低?!叭小蹦壳叭暂^多地延續一家一戶的小農業生產模式,經濟增長主要依賴土地、資金、勞動力等資源的擴張,科技含量較低,對綠色農業重視程度不夠,內生發展動力不足,尚不能立足資源、區位優勢。根據城鄉居民消費需求升級的新形勢調整定位,無法實現與市場的順利對接。3.3優質生產要素匱乏,綠色農業發展支持政策不足。缺乏人才、資本、技術、管理和信息等優質生產要素,財政投入不足,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水利基礎不堅實,抗御自然災害能力不強。此外,缺乏行之有效的綠色農業發展政策,這些都是影響綠色農業生產的重要因素。

4綠色農業發展路徑探析

實現農業綠色發展的根本途徑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以糧食產量增長與質量效益統一為目標,在發展動力上,以技術變革為核心,加快綠色農業技術創新和應用;在方式方法上,調整農業產業和空間布局[5],同時走綠色優質的品牌化發展之路。4.1優化綠色農業主導產業和空間布局。產業化是綠色農業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也是核心。因此,必須以主導產業為支撐,實現農業規?;?、標準化、高效化[6]。要發揮“三市”政府職能,進一步健全區域協調機制,強化區域間的關聯性和參與性,共同謀劃,合作開發,突破行政界線,打造區域性綠色農業產業帶。4.1.1綠色水稻產業帶。沿松花江和拉林河,打造綠色優質型、智慧型水稻產業帶(圖1)。在繼續壯大優勢產業主導產品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德惠市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的引領作用,實施水田標準化建設、水稻標準化生產,實現機械化、規?;⒕珳驶?、信息化,減肥減藥,采用生物防控二化螟技術,從源頭上保證水稻質量安全,實現水稻主產區農業現代化。適度發展稻田養鴨、養蟹,應用“品種+綠色技術”打造頂級優質綠色稻米。4.1.2優質玉米產業帶。依托現有產業基礎,統籌“三市”耕地種植結構,集約化種植,建設高標準集中連片的基本農田,形成以榆樹為主導的玉米產業帶(圖2)。打造外向型玉米產業發展帶,使玉米原糧走向國內乃至國際市場。發展安全優質玉米產業,減少不安全因素污染,使玉米品質符合出口標準。4.1.3“四粒紅”花生產業帶。扶余市花生年種植面積9萬hm2,年產量在50萬t左右,年銷售總收入達到40億元左右。近年來,扶余市通過花生特優區建設和高效生態特色農業的發展,花生作物已成為全市第二大支柱產業。要鞏固和完善現有花生主產區,要建設3.4萬hm2標準化生產基地暨出口花生質量安全示范區,發展“四粒紅”花生全產業鏈集群。在生產關鍵環節上,嚴格控制花生采收期,防止花生霉變,使質量達到國際質量標準,增強市場競爭力,增加出口。4.1.4特色棚膜產業帶。結合“三市”區位優勢及棚膜經濟發展趨勢,實現棚膜經濟聯動發展,形成102國道沿線的綠色棚膜經濟產業帶(圖3),建設中國北方蔬菜生產基地。在生產環節上,注重使用有機肥,采用綠色防控病蟲害有效手段。在產業定位上,開發“菜籃子”功能以外的休閑采摘、文化體驗、產品加工、物流配送等農業多種功能。4.1.5綠色優質畜禽產業帶。堅持環保型生態畜牧業發展。以推進產業循環和廢棄物利用為重點,積極申報國家畜禽糞污染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畜牧業全產業鏈建設等重點試點示范項目,探索建立“畜禽養殖+糞尿收集+有機肥生產+綠色種植業”產業循環模式,打造國家級循環農業示范區。4.1.6農旅融合產業帶。以扶余古國及遼金文化品牌為核心(一核),沿松花江沿線自然生態景觀帶(一帶)培育以延和朝鮮族風情區、珠爾山旅游度假區、石頭城子古城遺址區(三區)為重點的歷史文化特色旅游區,使農業“新六產”成為發展綠色農業的引領(圖4)。4.2提高綠色農業發展的科技支撐。綠色農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必須依靠現代化的科技支持,技術是保障綠色農產品能夠具備更強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條件。4.2.1充分發揮大數據在農業生產管理與決策過程中的支撐作用。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航空技術以及“3S”集成技術,開展農機自動駕駛、無人機植保作業、遙感農情監測、智能化農業作業指導等,實現農業生產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4.2.2積極開展黑土地保護工作。開展控制黑土流失、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保水保肥、黑土養育、耕地質量監測評價等技術措施和工程措施。推行秸稈還田、深松、少免耕、增施農肥等保護性耕作技術和作物輪作、測土配方施肥等農藝措施。繼續強化水土保持,加大森林更新改造和林地清收力度,加強森林資源保護管理。4.2.3推廣應用符合綠色發展的重大技術模式。提高玉米良種普及率。搞好新品種測試、審定、示范;加大生物防螟、農區滅鼠和測土施肥3項重大技術的普及推廣,進一步提升航化作業水平;全面挖掘和釋放農業機械化節肥、節藥、節水、節能潛力。4.2.4建立和完善農產品可追溯制度。完善質量管理體系建設,實施規?;?、標準化、專業化生產,嚴把“五關”,即區域品種選用關、投入品檢測關、種植技術關、基地環境保護關、產品檢測關,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從田頭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可監控。4.3構建完善的綠色農業產銷管理體系。要用經營企業的思維謀劃綠色農業產業,走大企業帶動、大基地聯動、大產業運作的產業化發展之路。整合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包裝、儲藏、運輸、銷售等環節,形成一個完善的無污染、無公害的安全、營養、優質的產銷管理體系[7]。4.3.1構建綠色農產品加工業產業集群。依托大企業,大力推廣前店后場的發展模式,真正實現農產品加工業的綠色化、集成化、高端化和高附加值化。建立加工集聚片區,突出發展糧食、畜禽產品加工。玉米及玉米秸稈深加工向生物產業方向延伸,增強與化工、紡織、新材料等產業關聯;花生、雜糧、畜禽產品加工向安全、綠色、休閑、保健方向發展。4.3.2建設農產品物流集散基地。優化物流產業格局,實現“多園區”和“多網點”,從而形成覆蓋城鄉、輻射區域的現代物流商業網絡。加快農產品智慧物流園建設,推動現代物流產業全面升級,充分利用互聯網優勢,發展“互聯網+物流”“互聯網+倉儲”等,完善電子商務供應鏈。把物流園區培育成為現代農牧業的“孵化器”和產業升級的“推進器”。4.3.3強化農產品品牌建設。樹立系統性思維和現代化營銷傳播理念,運用多種元素塑造農產品品牌,提升農產品品牌影響力,整合多路徑農產品品牌營銷渠道,加強“三品一標”認證,持續鞏固和提升“德惠小町大米”“藍河壩稻米”“四粒紅花生”等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打開國內乃至國際市場,打造優質、安全的國內外品牌。

5綠色農業發展建議

5.1增加農業綠色補貼。鄉村振興戰略對創新財政支農的投入機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對東北地區的大豆和玉米種植戶“休耕農作”期進行補貼,但是農戶化肥、農藥的施用量基本不變,保護耕地地力效果并不明顯[8],因此,政府要從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出發優化農業補貼結構,創新政策工具和手段,通過農業綠色補貼引導對農業資源的合理利用,逐步加大生態性補貼的比重,積極發揮農民作為農業生態維護者的主體作用,遏制農村與農業污染,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9]。5.2建立健全綠色農業創新機制。深入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建立農業綠色發展的長效機制。一是建立綠色農業標準體系。修訂完善農藥殘留、畜禽屠宰、飼料衛生安全等標準要求。二是完善綠色農業立法,將綠色農業依法納入規范化、制度化管理的軌道。三是建立農業環境監測體系,實時監測報告,科學分析評價,及時預警。5.3培育綠色農業經營主體。擴大“主力軍”,培育新型農業主體,將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培養出更多有技術、懂經營的現代職業農民?;鶎愚r業技術推廣站要加大宣傳資源節約、耕地保護、生態服務等理念內容,尤其做好專業大戶和企業家的培訓工作,為實現綠色農業生產經營效率的提升培育更多優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黃鸝.綠色農業發展簡論[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

[2]張乃明.綠色農業知識讀本[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4.

[3]嚴立冬.綠色農業發展與財政支持[J].農業經濟問題,2003(10):36-39.

[4]孫煒琳,王瑞波,姜茜,等.農業綠色發展的內涵與評價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9,40(4):14-21.

[5]劉馨.堅持綠色導向引領鄉村振興:以哈爾濱市松北區發展種養循環農業為例[J].農場經濟管理,2018(12):20-25.

[6]王曉琴.對綠色農業發展模式的分析與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29(22):34.

[7]尹昌斌,程磊磊,楊曉梅,等.生態文明型的農業可持續發展路徑選擇[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5,36(1):15-21.

[8]耿仲鐘,肖海峰.我國農業支持保護補貼效果與問題:基于浙江、山東兩省調研[J].地方財政研究,2018(4):80-86.

[9]張凡,顧瑤.“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綠色補貼運行機理與實施策略[J].地方財政研究,2019(1):83-90.

作者:張曉嬌 王利波 丁春雨 谷金英 單位:吉林省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