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運行新模式分析

時間:2022-06-02 03:39:15

導語: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運行新模式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運行新模式分析

摘要:近年來,山丹縣主動應對農村土地流轉迅速發展、新型經營主體大量涌現的新形勢,在推進農技推廣事業發展過程中,堅持建設現代農技推廣的發展道路,堅持主體多元化、服務專業化、運行市場化的發展方向,研究培育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組織的新方法和集成推廣區域技術的新模式,探索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社會化服務新機制,總結形成了“立足主導產業、突出新型主體、緊扣關鍵節點、區域整體推進、全程全員服務”的山丹農技服務模式,使山丹縣的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區域布局更加合理、運行機制更加靈活、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協調推進更加融洽、服務內容更加豐富、服務能力更加增強、服務水平更加提高、服務成效更加顯著,為全省農技推廣全程社會化服務凝練了經驗,打造了樣板。

關鍵詞:農業技術;推廣;模式;山丹縣

一、因地制宜,立足主導產業

緊密結合山丹的生態類型、光熱資源和生產條件,布局產業,打造基地。在南部高海拔冷涼區域培育了馬鈴薯種薯繁育和油菜制種產業基地;在中部溫寒區域培育了馬鈴薯商品薯、原料,油菜,啤酒大麥產業基地;在北部溫涼區域培育了中藥材、高原夏菜產業基地;在高海拔、氣候冷涼、土壤瘠薄的區域,培育形成了燕麥、藜麥產業生產基地。同時,一方面在整合相關項目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加快農民土地確權,按產業需要適度規?;七M,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以糧油作物綠色高產高效創建為依托,引導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組織等新型經營主體推廣高產技術,提高標準化生產水平。

二、因人制宜,突出新型主體

根據支柱產業不同特點和所在不同的區域類型,針對種植、農機、銷售等關鍵環節的特征,不斷探索,建立了適宜山丹縣的四種土地流轉模式,并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一是能人帶動型。發揮縣內能人優勢,積極搭建能人創業平臺,支持對外合作,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的基礎上,租賃農民土地發展規?;洜I,帶動土地流轉。二是企業基地型。發揮加工流通龍頭企業的作用,引導龍頭企業以“公司+基地+農戶”的方式,租賃承包農戶土地建立核心原料基地,發展訂單農業。三是主體經營型。按照“長期流轉、股份經營、合作發展”的模式,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主導,以農民家庭經營為基礎,引導農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組織抱團發展,促進土地整村規模經營。四是親友托管型。引導全家外出務工和進城經商的農戶,將承包地托付給自己的親朋和鄰居代耕代種,以此形成托管式的土地流轉。

三、因事制宜,緊扣關鍵節點

緊緊抓住產前、產中、產后關鍵時期,緊扣農事操作關鍵節點,在最佳時期,依托專業合作組織,把推薦的主導品種、主推技術和配套的生產資料,落實到農民的田間地塊。一是產前緊扣種子供應、新技術落實、示范點建設等關鍵節點,充分利用實體店和電商,把優良品種、配方專用肥、農藥和地膜等統一配送到田,保證農用物資供應到位。二是產中緊扣農機操作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等關鍵節點,在協助農機專業合作社等新型主體購置農業機械的同時,強化農機農藝融合,指導開展統一機械耕作、水肥管理、保持防控等,提高管理水平。三是產后緊扣農產品購銷、儲藏等關鍵節點,為新型經營主體開展技術培訓、信息、組織產品推介活動;協調加工、儲藏、運銷組織,積極探索“企業+基地+網店”或“協會+基地+網店”的農村電子商務模式,統一開展農產品分類包裝及調運銷售,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

四、因類制宜,區域整體推進

根據不同類區主導產業,社會化服務的內容,推廣技術的先進程度,以及農民的接受程度,圍繞新型經營主體,建立技術團隊,落實技術措施,實行區域整體推進。一是標準化生產、配方施肥和機械深松耕等通用性技術實行整縣推進,實現技術全覆蓋。二是在馬鈴薯、油菜等作物種植區域,圍繞“一控、兩減、三基本”的目標,采用壟作栽培,增施有機肥,覆蓋降解膜,秸稈、懸掛頻振式殺蟲燈以及粘蟲板這“五位一體”的綠色高產高效技術,實現了綠色高產高效創建技術整體推進。三是馬鈴薯高壟機械栽培、馬鈴薯機械收獲、油菜機械覆膜等技術,加強農機專業化服務,實現整體區域推進。四是農作物藥劑浸(拌)種、病蟲害綜合防控等實用技術,以植保社會化服務組織為主體,實現了整鄉推進。五是農資供應、訂單農業等措施,通過加強農業經營主體與種植大戶之間的聯系,簽訂購銷合同,實行整村推進。

五、因效制宜,全程全員服務

全程體現在把服務貫穿于生產的每個環節、注重階段性特征和規律的把握、注重單項技術的全過程這三個方面。全員體現在部門全、專業全、類型全三個方面。針對服務探索出了兩類服務模式和一個評價機制。一是突出農技推廣公益性服務主體作用,農技推廣“1+N+N”結對服務模式,即根據全縣農業生產特點和主導產業布局劃分區域,每個區域確定1名專業技術服務人員,選擇有代表性的“N”個新型經營主體,再結對其所在區域內的“N”個種植大戶開展技術服務。由農技中心定點、業務團隊建點、技術人員對接,實現了人員有針對性、專業有針對性、服務由針對性。為種植大戶提供看得見、摸得著的示范學習樣板,提供了高價值的信息,開展了見效快、成本低的優質服務。二是突出專業服務組織的主體作用,“專業服務組織+土地所有者+投資者”合作的PPP模式。包括“專業服務公司+合作社+農戶”“村集體經濟組織+專業化服務隊+農戶”“涉農企業+專家+農戶”等多種服務模式。堅持市場化運作,引導越來越多的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電商組織參與農業生產經營服務,助推農業生產轉向產業化、規?;推放苹洜I,和促進農業社會化的服務供需有效對接,實現農民、合作社和企業的互惠多贏。三是建立農業社會化服務效益評價機制。成立農業經營效益評價裁定小組,實行服務組織申報、農戶確認、監管小組核實制度,在各個生產環節中選派農技人員,認真檢查核實作業面積、作業質量,每完成一項作業任務,需有全程服務合作社、服務對象和評價裁定小組三方簽字認可。最后,組織專家測產評價,全面客觀地反映服務質量和成效,確保農業社會化服務措施落到實處。

作者:李星 單位: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