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嘉年華在農業科技推廣的作用

時間:2022-12-28 02:54:36

導語:農業嘉年華在農業科技推廣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嘉年華在農業科技推廣的作用

摘要:運用實地調研、卷宗分析等方法,參考了國內外農業科技推廣模式及其優勢和劣勢,提出了以推廣理念、推廣方法、推廣內容、推廣主體、推廣客體5部分重構農業科技推廣模式,以廣西玉林農業嘉年華、河北南和農業嘉年華、四川眉山農業嘉年華3個具有地域性代表及行業代表的農業嘉年華進行實例分析,探索新的農業科技推廣模式。結果表明,農業嘉年華不僅在推廣理念、推廣方法、推廣內容、推廣主體上均有一定的創新和突破,在實際中具有較好的反饋,同時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國內在傳統農業科技推廣上出現的如成本高、效率低、時效性弱、受眾狹隘、可持續性差等諸多問題,農業嘉年華的出現為中國農業推廣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關鍵詞:農業嘉年華;農業科技推廣;科技推廣;推廣模式

隨著時代的演進,國內外的農業科技推廣的模式也在不斷推陳出新。美國形成了聯邦推廣站、州推廣站、縣推廣站為整體的“三位一體”的政校結合形式,并隨時代進步應用了電子推廣和社交媒體推廣[1];日本施行以政府和農協的雙軌農業推廣形式,產學研合作緊密[2];以色列形成以國家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為主導、區域推廣服務中心為紐帶和以農戶收益為目標的公益性農業推廣形式[3]等。同大多國家一樣,中國農業科技推廣主體主要以政府為主,非政府機構為輔?,F行較多的形式為:政府推廣機構為主形式、政府機構牽頭,企業或研究所和大學參與形式、非政府組織主導形式[4]。3種形式的代表類型分別有:科技部設立的“星火計劃”[3];政企合作的農業科技園[5]、農業嘉年華[6]、田園綜合體[7]等,政校合作的專家大院[8]、“農業專家在線”[9]、科技大篷車[10]等;非政府機構的農民企業合作形式[11]等。近年來,以“政府搭臺,企業唱戲”模式運營的農業嘉年華在農業推廣、科技創新、品牌創建和農民增收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反響。農業嘉年華是以主題展館、科技園、示范基地為載體,整合現代農業最新科技資源、本地特色農業資源以及文化資源并具備科普展示、教育培訓、科技研發轉化、科技推廣、高效生產、休閑旅游等功能的都市農業新型業態。同時,農業嘉年華也受到了政府大力支持,農業農村部分別于2016年和2018年明確指出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地開展農業嘉年華活動。嘉年華與狂歡節同義,本是舶來詞匯,國際著名的嘉年華有里約熱內盧狂歡節、意大利威尼斯狂歡節以及法國尼斯狂歡節。但嘉年華以農業展會、節慶的形式出現是屬首創,是中國的發展與創新。雖然農業嘉年華具有農業科技推廣的功能,但是還沒有學者將兩者進行聯系與探索,相關研究屬于空白。本研究一方面希望能填補農業嘉年華在農業科技推廣方面的研究空白,通過總結成功經驗和模式,為今后農業嘉年華的升級和發展提供理論指導與借鑒;另一方面,農業嘉年華是農業科技推廣的實踐載體,筆者認為探索農業嘉年華有助于完善和豐富農業科技推廣理論,可以創新推廣方法和思路。

1中國農業科技推廣現狀

建國之后,中國的農業科技推廣工作開始真正受到政府的重視,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在實踐中不斷建立并完善,“十二五”期間,《農業技術推廣法》得到了大力實施,中國建成農業科技推廣機構約有7.9萬個,在職農業科技推廣人員約58萬人,770個基層農業科技推廣示范縣建設基本實現全覆蓋。同期,全國基層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年推廣新品種27.8萬個次、新技術18.1萬個次。自2012年以來,全國培育的新型職業農民人數超過400萬人。2017年,中央財政投入了15億元,預計培育各類型的新型職業農民100萬人以上?!丁笆濉比珖滦吐殬I農民培育發展規劃》提出,中國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到2020年要達到2000萬人。新時期中國的農業科技事業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優異的成績,農業科技轉化與推廣成為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但隨著中國的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傳統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在現階段農業發展不再契合,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行政式推廣帶來的科技研發與生產脫節[9];行政推廣的各級農業推廣機構管理機制受制于行政部門[12];中國公益性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尚不健全,農業科技推廣經費投入不足,基礎設施建設薄弱[13-14]、農業科技推廣產學研結合不緊密科技研發研究成果轉化率效率較低[15-16];農業科技推廣人才缺乏,農民接受意愿較低;農業信息網絡不健全,推廣渠道不暢,缺乏合適的載體來對接農業科技供求的問題[17];農業科技推廣的需求擴大促使農業推廣從狹義的技術推廣向著內涵更加豐富的產前、產中以及產后全過程的農業科技推廣轉變[18]等。為此,中國農業科技推廣需要滿足現階段社會發展的要求,創新突破農業推廣主體、形式、方法,尋找符合當前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模式。

2農業科技推廣模式

由于不同地域的經濟、政治、文化、環境的不同,農業科技的推廣主體、推廣的條件、接納者的特征不同,從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農業科技推廣模式。高啟杰[19]指出農業科技推廣模式是在特定條件下農業推廣主體、客體、機制的存在方式和運轉過程的綜合表現。張俊飚[20]認為農業科技推廣模式是指由農業技術推廣主體在推廣動機的導引下所運用的有關推廣方式、方法和措施等的總和。劉華恩[21]提出農業科技推廣模式主要由5個部分組成,分別是推廣的目標、對象、內容、組織特征和策略方式。本研究在總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認為農業科技推廣模式是由推廣理念、推廣方法、推廣內容、推廣主體、推廣客體5個部分組成。

3農業嘉年華調研分析

本研究以廣西玉林農業嘉年華、河北南和農業嘉年華以及四川眉山農業嘉年華為研究對象,從嘉年華本身和游客兩個角度進行農業科技推廣方面的相關調研。針對游客總計發放600份調查問卷,調查游客對農業嘉年華的認可度和滿意度。后期通過整理與篩選,得到有效問卷499份,有效率為83.2%。在本次調查中,只有約10%的人表示了解現代農業,一部分人對此有一點了解,40%以上的人不大了解甚至不了解。大部分被調查的游客表示對現代農業科技知識有不同程度的興趣,僅有7.4%的人認為自己對這個領域不感興趣。超過88%的游客覺得現代人有必要了解一些農業科技知識,這充分說明了當代人對學習農業科技知識的肯定。通過調查(見表1),發現人們平時獲得相關知識的渠道主要有觀看電視科普節目(53.7%)和參觀農業科技園(40.7%)。農業嘉年華作為一個科普大講堂,隨時隨地都能讓人感受到科技的存在,78.4%的游客在參觀后認為農業嘉年華對豐富自身的農業科技知識有幫助,52.9%的游客認為展館品種數量較多,約70%的游客表示展館品種有特色或比較有特色,說明游客對農業嘉年華品種特色的整體認可度較高。3.1廣西玉林農業嘉年華。廣西玉林農業嘉年華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玉東新區“五彩田園”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內,是目前全國主展館面積最大并且第一個全年開放的嘉年華項目,現由廣西中農富玉國際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管理。廣西玉林農業嘉年華的主要載體是智能連棟溫室和塑料拱棚,總建筑面積達11萬m2,其中8個主展館主題明確,分別代表了廣西的一個主導產業,2015年接待人數超過100萬人次;同時嘉年華周邊配備有科技園——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主要開展示范推廣工作;中農富玉與國內科研機構、高校以及東南亞國家聯系緊密,人才培養實力雄厚,截至2017年9月30日,公司通過理論培訓、田間學校、參觀實踐、留學生交流等方式舉辦培訓班360多期,培訓學員4.3萬多人;中農富玉以參觀、體驗、娛樂的形式開展青少年科技農業旅游項目,2016年參與各類活動的師生及家長1300人左右;此外,中農富玉于2016年舉辦了第六屆中國縣域現代農業發展高層會議以及第三季現代農業新技術展示會;中農富玉現設有設立有研發中心和組培中心兩個獨立的科研開發機構,主要為企業自身的科研服務,同時也開展對外技術服務和科研項目研究活動。廣西玉林農業嘉年華被國家農業部評為“全國青少年農業科普示范基地”、“玉林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2015年“五彩田園”榮獲“中國農業公園”稱號,2017年被農業部評為“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范基地”。3.2河北南和農業嘉年華。河北南和農業嘉年華位于河北邢臺南和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中心,是由南和縣政府與中國農業大學合作打造的農業經濟綜合體,現由河北富碩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運營管理。南和農業嘉年華主題場館的表現內容是根據當地及國內外農業特色資源,分別以花卉、中草藥、蔬菜等進行組織的。2017年,南和累計接待游客100萬人次;在研學方面,南和嘉年華先后組織邢臺市區及周邊縣區各中小學80余家參觀南和農業嘉年華,學習中國傳統農耕文化及世界先進農業技術,學生團參觀嘉年華人數累計達到8萬余人次;在技能培訓方面,嘉年華積極開拓新型農民培訓,為周邊縣區新型農民培訓累計近6千人次,為周邊廣大農業生產工作者普及了現代農業理念;在會展方面,南和舉辦了第七屆中國縣域現代農業發展高層會議、南和農業項目招商暨品牌推介會和2017中國(南和)國際現代農業展會,促進達成貿易成交意向56宗;科研技術方面,嘉年華園區建立了科技園以及配套研發中心,科研設備條件完備,為園區科研的開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礎條件。3.3四川眉山農業嘉年華四川眉山農業嘉年華位于眉山“岷江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核心區域,是目前川內第一個農業嘉年華項目,現有四川中農富岷科技有限公司進行管理。四川眉山農業嘉年華于2017年秋季開園,第一期根據當地農業特色資源以及歷史文化資源建成了以蔬菜、花卉、農耕、調料為主題的四大主題場館,第二期即將開建桑麻、茶竹主題場館;嘉年華將與中國農業大學成立教學實驗基地,為國內專家學者提供科技推廣平臺;嘉年華在進行正常的生產和展出活動的同時,也開展著涉農領域的培訓和新型產品技術培訓。3.4調研評述農業嘉年華通過一種親民,接地氣的方式將高精尖的農業技術、新奇特的品種、綠色健康生活理念、以及傳統的地域性文化展現在人們的眼前。人們通過眼看、耳聽、心想以及互動體驗操作浸入式的體驗農業科技的魅力。通過對3個農業嘉年華的調研得出,農業嘉年華的群眾基礎反映較好,總體滿意度較高。

4農業嘉年華的農業科技推廣模式

農業嘉年華作為中國現代農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特色模式,充分發揮了多重優勢,積極探索和創造了多種科技推廣的渠道。農業嘉年華經過發展形成了核心區、示范區、輻射區的三層功能明顯、層次分明的推廣結構。核心區主要是指農業嘉年華的主場館,以展示為主要功能,承擔著匯集國內外最新品種、技術和成果,組裝、集成農業先進實用技術的任務;示范區是建在場館周邊的種植園區,為當地農民和企業做出技術示范;示范區向外進一步輻射,對農業嘉年華周邊的農村農民產生積極有效的帶動作用,促進農業科技的傳播與推廣。4.1推廣理念。農業嘉年華的推廣理念擺脫了傳統的“以技術為本”的束縛,是一種根據市場需求,以人為本的推廣理念[22]。在兼顧社會公益性的需求的同時,遵循市場經濟發展規律,主攻發展前景好且易于當地推廣的品種和技術,重視農民的真正訴求和科技成果轉化,以期為農民、園區以及地區帶來實際的經濟效益。4.2推廣方式。農業嘉年華的農業推廣方式主要有在主題展館內進行現代農業科學技術、品種的科普展示;游線的科技講解;專家教授課堂培訓以及實踐操作體驗等。從農業推廣屬性來看,農業嘉年華在提供公益性推廣服務的時候采取無償形式,而在針對需求進行特異性服務的時候則是采取培訓班、講座等有償形式。農業嘉年華隨著時間的演進逐漸形成了一些特性:地點趨于固定;時間逐漸延長至周年,全天候不間斷開放;主要載體為主題展館、科技園以及示范區[23]。4.3推廣內容。農業嘉年華以主題展館為載體,以一種低成本,生態綠色的方式將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當地特色農業資源以及文化資源集成展出。配合科技園每年不斷引進、研發更新適宜本地發展的新技術、新品種,實現了園區內科技的可持續發展,同時根據溫室場館的特性可進行反季節、跨地域性的品種、技術的展示,從不同程度上滿足了各類人群對于農業科技的需求。4.4推廣主體。農業嘉年華項目本身即是一種新型推廣主體。作為農業科技推廣的載體,農業嘉年華根據市場進行相應地科技研發和推廣的,但同時由于農業嘉年華也承擔了國家科技興農的部分職能,也充分考慮公益推廣的需求,即科技研發團隊會根據當地實際環境與條件因地制宜的進行導向性研發,這種自下而上的方式更加靈活和可行并切實地提高了科技成果轉化率;在推廣資金上,由于嘉年華大多屬于政企合作類型且農業科技推廣具有公益性,故嘉年華在積極爭取上級財政資金的同時,廣泛吸收社會資金,調動社會多主體參與建設運營;在人才保障上,對外農業嘉年華積極與國內外高校、科研單位、推廣機構建立合作共贏關系,建立起強大的培訓推廣力量,對內農業嘉年華通過職工轉崗培訓、農業技術人員培養、與省內外農業院校建立人才引進渠道等方式,培養產業化經營的骨干隊伍。4.5推廣客體。農業嘉年華的推廣適用所有人群。農業嘉年華根據不同人群對農業科技的需求,以多種形式進行農業科技推廣:對于普通市民,可參觀以當地優勢產業或特色產業為主題所營造的主場館,一方面可親眼看見展示的國內外先進種植栽培技術、栽培設施、栽培模式等,增加感官體驗,另一方面也能通過相關知識講解,體驗操作,在輕松有趣的氛圍中拓展農業科技認知,寓教于樂;對于農民,可進行由園區組織的培訓團隊、組織團隊和運營團隊提供的農業專業技能、綜合素養培訓以及共享相關配套服務,提高農產品質量,提升收益;對于涉農企業,可參觀場館周邊依據當地的自然經濟、區域特點、產業發展特色和規模等條件建立的科技示范園區,學習高新農業技術以及經營管理知識,此外也可參與嘉年華邀請國內外的農業領域專家召開的座談會、論壇、峰會等形式多樣的會議,接軌最新農業科技成果。在傳統農業推廣產學研聯系松散的環境下,農業嘉年華有著科研的自下往上、技術在生產上的高效轉化以及教育的普適等特性,有效地將生產、科研、教育結合在了一起,形成了產學研一體的運營方式,取得了良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5討論

農業嘉年華的出現,對于中國農業科技推廣事業是一種創新和突破。從主體上來看,農業嘉年華是屬于“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政府企業合作類型[24],政府提供良好的發展條件與環境,企業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并且在農業嘉年華的核心區、示范區和輻射區進行不同類型的農業科技推廣[25]。農業嘉年華突破了以往農業推廣的高成本、信息不對稱、信息不連續等問題,是以一種低成本、高效率、多形式、接受度廣泛的形式進行農業推廣活動,為農業科技推廣提供了一個穩定的載體和順暢的輸出渠道,成為了一個新型農業服務主體。農業嘉年華的出現為中國農業推廣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但農業嘉年華是一個新興事物,現仍處于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中,要保證其農業科技的創新和持續推廣的能力,還需要對農業嘉年華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和創新升級方面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作者:楊宇 張天柱 陸婉穎 魏平 陳小文 單位:1.中國農業大學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 2.北京中農富通園藝有限公司技術創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