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山區畜牧業發展淺議論文

時間:2022-12-28 10:35:00

導語:貧困山區畜牧業發展淺議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貧困山區畜牧業發展淺議論文

貧困山區一般具有交通不便、信息不靈、居住分散、經濟落后的特點,同時也存在著草山草坡面積大、農副產品豐富,剩余勞力充足的狀況,發展畜牧業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況且,畜牧業投資小、周期短、銷路好、見效快,符合千家萬戶的生產利益要求。因而,它對于增加貧困山區農民收入,改善城鄉人民生活,加快脫貧致富的步伐,具有積極的意義。但是,對于貧困山區如何發展畜牧業,使其成為一個支柱產業,這是一個值得實踐與探討的問題。這里,筆者試從分析大悟縣畜牧業現狀入手,來談談貧困山區畜牧業的發展。

大悟縣地處鄂東北邊陲,是大別山區的一個貧困山區縣。55萬人口,1950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中八山半水分半田。,農村人平純收入1601元。建國以來,特別是“七·五”以來,大悟縣畜牧業有了較大的發展,但由于受到舊的傳統觀念和習慣、落后的生產方式、低下的生產力水平等多種因素的制約,現仍未擺脫自給自足,小農經濟的束縛。主要特征有如下幾點:

一、畜牧業生產的發展在較大程度上依賴著種植業生產的發展。大悟縣歷來對豬禽的生產較為重視,可從兩個方面數字說明這一點。一是把豬牛羊禽的飼養量按牛單位折算,豬禽分別居第一位和第三位。二是在畜牧業產值結構中,豬禽分別居第一位和第二位。而豬禽的發展快慢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種植業提供農副產品的多少。四九年,糧食生產水平低,年產4.4萬噸,牲豬年末存欄只有2.5萬頭。五七年,糧食產量達到五十年代最高水平,產量11.22萬噸,牲豬年末存欄達到該年代最高水平,為9.6萬頭。五八年至六一年,三年自然災害使糧食由10.33萬噸下降到七萬噸,牲豬年末存欄也從7.8萬頭降到2.6萬頭。七o年至七二年,糧食產量過15萬噸大關,牲豬年末存欄也過10萬頭大關。八o年至二00一年,糧食產量連年上升,由14.9萬噸上升到20.4萬噸,牲豬存欄也由13.2萬頭上升到24.8萬頭,為歷史最高水平。因而畜牧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種植業的制約。

二、畜牧業在農業結構中的比重偏小,宏觀控制難以實現。大悟縣是以農業為主的山區縣,人平只有七分耕地,單純靠糧食就是繡出一朵花來,也只能解決溫飽,但發展畜牧業的潛力卻很大。一是草山草坡面積大,有天然草場124萬畝,據測算可載畜8萬個黃牛單位,而目前只利用了60%。二是飼料來源廣,大悟縣是全省三大花生生產縣之一,年產農副產品等飼料5億公斤,但實際用于養畜的只占47%,在農業結構中,種植業產值通常占農業總產值的60%左右,畜牧產值只占30%左右,所占比重太小。而在畜牧業內部,只重視糧食畜禽的發展,忽視食草畜禽的發展。按牛單位計算四九年食糧畜禽與食草畜禽之比0.44:1,八五年為2.57:1,九0年為1.26:1,與當前耕地面積與草場可利用面積之比0.51:1不相稱。

對于農業結構,大悟縣采取了一些措施予以調整,但由于生產力低下,經濟落后,綜合素質差等多種因素的制約,難以達到目的。

三、千家萬戶飼養、小群分散經營、傳統的飼養觀念和方式未擺脫,出欄率、商品率低。大悟縣畜牧業生產方式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的,這種千家萬戶飼養,能利用各自的有利環境、剩余勞力、農副產品、殘剩食物、簡便畜舍等生產出小量的畜禽產品。但是,傳統的飼養觀念和方式未擺脫,大多數農民還是“養豬為過年,養牛為耕田,養雞下蛋換點油鹽錢”的生產觀念。飼養方式多采用,喂豬“一瓢水,一把糠,一籃菜”,耕牛全靠稻草養命,養雞“白天自找食,進籠一把谷”。因而,長期以來,牲豬出欄率未超過75%,商品率未超過80%,耕牛出欄率、商品率均未超過10%,山羊出欄率、商品率未超過50%,家禽出欄率、商品率未超過20%。

四、畜禽品種雜亂差。大悟縣畜禽品種主要來源于江漢平原一帶,由于農民的科學養畜水平低,畜禽亂交亂配、近親繁殖,使畜禽品種普遍存在“雜、亂、差”的現象。品種低劣,導致飼養時間長,生產性能低。出欄一頭250斤左右的肥豬需要一年多的時間飼養,耕牛個體象驢子,山羊長得象狗子,雞蛋象麻雀蛋。

五、草山草坡面積大,自然牧草豐富,但利用少,浪費大。大悟縣山場寬闊,各類草場毛面積124萬畝,可利用面積109萬畝,其中萬畝以上的連片草場有37處。草場年畝產鮮草695公斤,平均14畝載一個黃牛單位,可載畜8萬個黃牛單位,而實際只利用了60%。其原因主要是成片草場多分布在高山、遠山區,而牲畜又多集中在村莊周圍放牧,放牧半徑小,群眾又不懂制作青干草喂畜的技術,而在十月份后,牧草已老化,被砍回家當柴火燒掉了。

六、畜牧產品銷售半徑小,流通渠道狹窄。大悟縣畜禽產品主要是內銷,外銷很少,而且是個體商販占了大頭,商業、外貿部門的主渠道作用沒有真正發揮出來。以外銷量最大的牲豬為例,八三年外調量為32897頭,八五年下降到9693頭,九二年后一直徘徊在2萬頭左右,只占牲豬出欄數的10%左右。從牲豬內銷看,個體屠夫壟斷了牲豬收購市場,壓價壓秤賺黑錢,農民養豬一年,不如屠夫殺豬一天。

七、畜牧部門基礎差,服務功能低。八0年以后,大悟縣畜牧業防、繁、管、治機構相繼建立起來了,基層技術人員為千家萬戶服務,對畜牧業發展起到了一定作用。由于縣財政投入低,政策性收費又難以收起,導致正常工作難以運轉,技術人員外流嚴重,診療設備一直停留在原有水平上,服務功能較低。

二、大悟縣畜牧業的現狀,是貧困山區畜牧業的縮影。因此,在發展山區畜牧業上要針對山區的現狀特點,確定發展方向和方針。在制定措施上,要充分依托本地資源優勢。在發展要求上,必須逐步實行四個轉變。一是農民的養畜觀念要由傳統的自給自足的生產意識轉變到現代商品生產的意識中來。二是從小農經濟的封閉式生產方式轉移到科學性、商品性生產方式上來。三是從一家一戶的個體效益轉變到千家萬戶的規模效益上來,并逐漸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統一起來。四是從當前的生產初級畜產品轉變到深度加工上來。

〈一〉根據資源特點合理區劃、布局,重點放在潛在優勢上。根據不同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狀況,劃分若干自然經濟小區,發展不同項目和品種。

1、城鎮郊區:交通、能源、信息等都比較發達,人才、技術、資金條件都較好,市場對肉蛋奶需求量大,應重點發展生豬、奶牛、禽的飼養及畜禽產品加工業等。

2、低山丘陵區:農業較發達,人平耕地面積較大,農副產品多,應重點發展豬、水牛、禽等畜牧業。

3、中山、高山區:山高人稀,居住分散,交通閉塞,農業落后,但草山草坡面積大,牧草豐富。重點發展牛、羊、兔、鵝食草動物,可建立肉牛、奶牛、肉羊、草禽等基地。

〈二〉調整畜牧業內部結構,重點放在發展草食動物,走種草養畜的道路上。過去,一講到發展種植業就單一抓糧,發展畜牧業就單一抓豬。而牲豬發展的好壞與糧食的豐欠有密切的依賴關系。因此,要保持畜牧業的穩步發展,就必須重點放在發展食草動物上。這是因為,一方面食草動物對粗飼料的轉化率是食糧動物的五倍以上,成本低、飼料報酬高。另一方面,山區有廣闊的山場,有充足的飼草資源。發展食草動物的數量多少,要以草場載畜量的多少來定。在荒山荒坡水源好,土層厚的地方可人工種植品種優質,產量高的豆科牧草,種草養畜既可提高養畜飼養水平,又可提高載畜量。

〈三〉在發展千家萬戶飼養的同時,重點放在建設資源相對集中的規模畜牧業上。畜牧業具有投資小、成本低、周期短、見效快的特點,適合農民目前的生產要求。如果在政策上給予傾斜,以發展較快的養畜專業戶和專業村典型引路,一定能調動千家萬戶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對于資源相對集中的區域,應發展規模畜牧業。如在連片草場的地方建立食草畜禽場,在城郊區和低山丘陵區建立食糧畜禽場。適度規模地集約式經營有利于提高科學化和商品化生產程度。

〈四〉改良畜禽品種,重點放在提高畜禽產品率上。畜牧業與種植業一樣,品種問題至關重要。要改變長期形成的畜禽品種“雜、亂、差”現象,提高單位時間內的繁殖率、出欄率、產肉率、產蛋率。就必須引進優良品種,建立良種繁育體系,推廣經濟雜交。

〈五〉處理好畜牧業與它業的關系,重點放在發展生態農業上。在山區,發展畜牧業往往與種植業發生矛盾,如與種植業爭奪面積,人畜爭糧的矛盾等等。處理好這些矛盾,必須在合理區劃,統一制訂發展規劃的基礎上,走發展生態農業,循環增值的道路,從而提高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首先是處理好牧林關系。在山區,往往會出現放牧與興林,種草與栽樹之間的矛盾??稍跇溟g種草,分區輪牧解決這一矛盾。這樣既可保持水土流失,又可以“以短養長”,還可以用畜糞肥林,以牧養林。

其次是處理好牧糧關系。主要是表現在種草與種糧、人畜爭糧的矛盾上。解決這個矛盾主要是在滿足人們食糧的基礎上采用種草養畜和種糧養畜。種草養畜可以超出種糧兩倍以上的效益;種糧養畜,如種玉米作雞飼料、種大麥作豬飼料等等。在緊張的地方可套種間作。

〈五〉優化外部環境,重點放在增強社會服務功能上。發展山區畜牧業必須把投資、技術、物質、品種、飼料、防治、加工、銷售、稅收等方面配套起來進行,在以市場經濟為導向的基礎上,從產前、產中、產后上搞好服務,使畜牧業生產有一個優化的外部環境。

〈六〉建立相配套的畜牧業產品深加工企業,重點放在市場競爭力上。畜牧業的發展,能不斷地豐富畜禽產品,要使它打入國內國際市場,并有較長的壽命,就必須進行畜禽產品深加工,興建成配套企業,生產罐頭、香腸、奶蛋制品、皮革制品等產品。加工企業的建立既能增加國家和人民的收入,又能改善城鄉人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