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與農村工業協調發展論文
時間:2022-08-06 09:59:00
導語:農業與農村工業協調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在分析了我國農村工業各個階段工農業關系特征的基礎上,提出了我國農業與農村工業協調發展的階段性、區域性梯度推進理論,并以此論述了我國農業與農村工業協調發展的道路。
AbstractBasedontheanalysisofrelationfeaturebetweenagricultureandruralindustryindifferentstageofruralindustryinchina,putforwardthecoordinatedtheorybetweenagricultureandruralindustrybystages,regionsanddegrees,discussedthecoordinatedroadbetweenagricultureandruralindustryfordifferentstageofruralindustryanddifferentareaofchina.
關鍵詞農業農村工業協調發展階段性區域性
農業與農村工業協調發展問題是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中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農村工業發展促進農業發展,兩者存在正相關關系,是我國農村工農業關系的主要體現。但農村工業的不同階段、不同地區兩者關系有不同的表現。工業發展并不是總是對農業有利,認識到這一點,選擇適宜的協調發展道路,發揮農村工農業之間的正關系,抑制負關系,對農村工農業協調發展十分重要。我們在廣東東莞市,江蘇無錫縣,山東諸城市、蒼山縣,湖南雙峰縣,四川米易縣等17個典型縣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重點研究了不同地區、農村工業不同階段的農業與農村工業關系特征,提出了我國農業與農村工業協調發展的道路。
1農村工業不同階段農業與農村工業關系的特征
依據反映農村工業發展水平以及與農業關系特點的若干指標(如人均農村工業產值、農村工業產值占農村社會總產值的比重、農村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比值、農村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比值、農業人口人均鄉鎮企業工資占農民人均純收入比重等),根據17縣農村工農業關系及全國總體狀況,確立每個指標在各個階段的范圍,運用要素貢獻率與專家評議相結合的方法,確立各項指標的權重,將我國農業與農村工業的關系劃分為五個階段:
1.1第一階段為“農為主,工萌芽”階段這時工業剛剛開始發展,人均農村工業產值低于500元,農村工業產值占農村社會總產值不足40%,農村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比值小于0.5,農村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比值小于0.2,鄉鎮企業工資占農民純收入比重小于10%。農村工業的發展依靠的是農業的剩余資金、剩余勞力、剩余農產品和占用少量土地,對農業的競爭作用不明顯,對農業的互補作用也不大。
1.2第二階段為“農哺工,工起步”階段工業開始發展且以外延型發展為主,人均農村工業產值為500—1000元,農村工業產值占農村社會總產值比重為40—50%,農村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比值為0.5—1.5,農村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比值為0.2—0.4,鄉鎮企業工資占農民收入比重為10—20%。農村工業發展占用較多的資金、土地和吸收較多的農業勞動力,體現出農哺工的特征,這時工業對農業的互補作用(如對農民收入的貢獻、以工補農等)還較小??傮w上看,勞力轉移對農業利大于弊,而資金對農業的爭奪對農業弊大于利。
1.3第三階段為“工農業互爭互利”階段農村工業的發展具有了一定的規模,人均農村工業產值為1000—3000元,農村工業產值占農村社會總產值的50—70%,農村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比值為1.5—3.0,農村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比值為0.4—0.6,鄉鎮企業工資占農民收入比重為20—50%。對農村資金、土地具有明顯地競爭作用,但農村工業通過工資和以工補農對農業資金的返還已較為明顯;勞動力的數量競爭開始出現,質量競爭較為明顯化;體現出互爭互利的特征。
1.4第四階段為“工補農,農開始分化”階段人均農村工業產值為3000—10000元,農村工業產值占農村社會總產值比重為70—90%,農村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比值為3.0—10.0,農村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比值為0.6—1.0,鄉鎮企業工資占農民收入比重為50—80%。農村工業發展到具有補農的實力,但全面改善農業現代化條件的水平還未達到;農業勞動力在現有規模下出現局部不足或季節性緊張,農村工業占用土地較多,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開始分化,以工補農水平高、農業社會化服務好、農村工業發展相對集中,農業及糧食生產繼續發展;相反,農業及糧食生產出現下降趨勢。總體上資金關系對農業相對有利,勞動力關系對農業相對不利;體現出工補農,農開始分化的特征。
1.5第五階段為“工為主,農分化”階段人均農村工業產值為10000—20000元,農村工業產值占農村社會總產值比重的90%,農村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比值大于10.0,農村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比值大于1.0,鄉鎮企業工資占農民收入比重高于80%。農村工業已具備建農的實力,關鍵是政策的引導,或者以工建農、農村工業集中發展保護農田,農業規模化經營解決勞力不足和提高農業及糧食生產的效益,農村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同步實現;或者工業發展不顧農業,大量占用農田,勞動力數量不足、素質弱化,農田拋荒、半拋荒,農業萎縮;體現出工為主,農分化的特征。
2農業與農村工業協調發展的階段性、區域性梯度推進理論
依據我國農村工業發展的階段性、區域性特點,以及農村工業發展的不同階段農業與農村工業關系的特征,提出我國農業與農村工業協調發展的階段性、區域性梯度推進理論,該理論包含三個部分:
2.1協調發展“協調發展”是一個相對而又抽象的概念,內容十分廣泛,可概括為下面五個方面:①農業發展水平與農村工業水平的協調(簡稱水平協調)。水平協調包括總量協調、速度協調。②農村工農業之間的投入結構、技術結構的協調以及農業結構(農業生產結構、種植業結構)、經營方式、農業現代化建設重點與農村工業水平、結構之間的協調(簡稱結構協調)。③農業與農
村工業在資源要素流動及配置上的協調。包括勞動力、資金、土地等方面(簡稱要素協調)。④生態環境協調。農村工農業、特別是農村工業發展的同時,不斷保護和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簡稱環境協調)。⑤農村工農業協調發展還包括廣泛的社會內容。通過工農業協調發展,促進農村經濟增長,使廣大農民實現共同富裕,縮小貧富差別,減少貧困,增加農民受教育的范圍與機會,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通過現代城市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向農村的擴散,改變農民落后的生活方式和過時的思想觀念。搞好農村社區生活設施建設,改善農民的生活環境,從多方面縮小城鄉和工農差別(簡稱社會協調)。
2.2階段性協調發展農村工業發展的不同階段,農業與農村工業協調發展的內容及表現形式有所不同,不能以單一標準來衡量兩者關系協調不協調;也不是只有農村工業的高級階段農業與農村工業才會取得協調。協調是動態的,每一階段均有其協調的內容與形式,只是不同階段兩者協調發展(關系)的體現不同而已。由于農村工業發展階段性特征,農村工業發展的不同階段,農村工農業協調的重點應有所不同和側重。在農村工業處于起步階段的地區,協調農村工農業的關系,其重點是積極發展農業生產,建立穩固的農業基礎,適度發展農村工業。在那些農村工業已具備雄厚基礎的地區,協調兩者關系,其重點應放在促進企業利潤向農業回流,通過以工補農、以工建農等方式促進農業穩步增長,達到改造傳統農業的目的。
不同區域(區位),由于自然條件、農業資源和社會經濟條件的差異,農村工業在規模、行業與技術的選擇上均有不同的特點,從而導致了農村工業與農業發展關系的不同,也就決定了兩者協調發展的道路與模式應有所不同。以上三點構成了該理論的實體。我國農村工農業協調發展應以該理論為指導,脫離了協調性、階段性和區域性,我國農村工農業協調發展是不可能的。
3農業與農村工業協調發展的道路
3.1確立農業與農村工業協調發展道路的理論基礎從總體上看,中國農業與農村工業協調發展的道路,必須堅持農村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方向。因為農村工業化是中國農村現代化的核心,在中國大多數地區,沒有農村工業化便沒有農業現代化。但農村工業化并不是農業現代化的充要條件,農村工業的發展并不能自然帶來農業現代化,農村工業不同階段,工農關系不同,農村工業發展方向、農業現代化建設重點也應不同;不同地區農業與農村工業發展的特點不同,農業與農村工業協調發展的道路也應有所區別。因此,在確立農業與農村工業協調發展的道路時,必須緊緊圍繞農業與農村工業的關系特征,以及農業與農村工業的區域發展特點,即必須以農業與農村工業協調發展的階段性、區域性梯度推進理論為基礎。
3.2立足工農業協調,走多元化發展道路農村工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工農關系的特征不同,不同地區農業與農村工業發展的特點不同,這就決定了我國農村工農業協調發展的道路不是一條,而是多條道路構成的一個道路集。通過大量調查與研究,從農村工農業關系狀況以及區域特點的角度,把現階段我國農業與農村工業協調發展的道路歸納為以下幾種主要類型:
3.2.1以農為主,農業延伸、推動農村工業的道路這類地區農村經濟以農業為主,而非農產品資源缺乏,農村工農業關系處在第一、第二階段,工農關系的特征表現為以農為主、工萌芽或農哺工、工起步。隨著高產高效農業的發展,在農產品總量剩余的基礎上,通過結構調整發展高價值作物和特產作物開發,迫切需要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來增加農產品價值、穩定農業和增加農民收入。通過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增加農產品價值,提高農產品商品率,促進高產高效農業的發展。這條道路適合廣大的以農業為主、農民收入水平低、農村工業剛剛起步的內陸地區。如山東省蒼山縣,農村工農業關系處在第一階段,農村經濟以農為主。該縣利用大蒜生產的優勢,推動了蒜苔冷藏、保鮮、大蒜加工為主要內容的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走出了一條依靠農業延伸、推動農村工業發展的農村協調發展的新路子。
3.2.2以農為主,農村工業靠資源開發的道路這類地區農村經濟中農業仍是農村經濟的主體,但當地礦產等非農產品資源豐富,具備資源開發的優勢。農村工農業關系還基本處在第二、三階段,工農關系的特征表現為農哺工、工起步或工農互爭互利。隨著農村工業的發展,資源豐富的優勢逐步顯示出來,通過資源開發,在轉移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部分的利潤回流,對農業發展產生良好影響;工業的發展也促進農產品,特別是加工產品市場容量的擴大,對農產品數量和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這類地區農產品加工業往往是薄弱環節,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尤為重要。這條道路適合于中西部非農產品資源相對豐富、而農村工業水平還較低的地區。如湖南省雙峰縣,農村工農業關系處在第二階段,農村經濟還是以農業為主。該縣利用礦產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以建材、煤炭采選為主要行業的農村工業,改善了農村經濟結構,增加了農民收入,對農業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走出了一條以農為主,依靠資源開發農村工業的道路。
3.2.3龍頭企業,帶動農業產業化的道路這類地區農村經濟中農村工業已成為農村經濟的主體,農業在農村經濟中所占比重較高,農村工農業關系基本處于第三階段,工農關系的特征表現為工農互爭互利,資金關系的矛盾比較突出。這類地區農業基礎條件較好,農業生產水平較高,具備發展畜牧業和高價值作物的優勢;地理位置較好、交通發達、國內市場容量大,也有發展外貿的優勢。通過市場和外貿的拉動,促使農產品加工的發展,帶動農業基地建設和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這條道路適合高產高效農業發展較快和具備外貿條件的廣大東部農區及部分中西部農區。如山東省諸城市,農村工農業關系處在第二階段末,第三階段初期。該市在發展外貿基礎上,依靠農產品龍頭企業發展,帶動農業基地建設,推進了農業產業化進程,使農業與農村工業取得了較高水平的協調發展,成為一個在全國較有影響力的典例。
3.2.4以工補農,農業穩定發展的道路這類地區農村工業是農村經濟的主體,農業所占份額甚小。農村工農業關系處在第四、五階段,工農關系的特征表現為以工補農、農業開始分化或工為主,農分化。這類地區農業生產條件較好,但農業勞動力數量不足和素質下降的
問題突出,這時農業發展往往出現分化現象,或者通過以工建農,農業實現規模經營,農村工業與農業現代化同步實現,或者農村工業發展不顧農業甚至侵占農業造成農業萎縮。走以工補農,農業穩定發展的道路,必須在堅持以工補農的同時,農業的結構、規模、技術要做出相應的調整,農村工業利潤回流主要靠政策引導,農業調整要以機械化和擴大規模為重點。這條道路適合于沿海、城郊農村經濟發達,人均耕地資源少,且農業生產以糧食為主的地區。如江蘇省無錫縣,農村工農業關系處在第五階段。該縣在不斷壯大農村工業實力基礎上,通過以工補農、以工建農等方式,積極完善農業投入機制,穩定推進農業規模經營,保證農業生產的穩定,農業沒有出現萎縮。
3.2.5工農業全面外向發展的道路這類地區農村工業是農村經濟的主體,高價值作物生產是農業生產的主體,工農業產品商品率高,面向國際市場的比重大。農村工農業關系一般處在第五階段,工農關系的特征表現為工為主,農分化。這類地區工農業生產均有良好的國際市場和國內都市場條件,工業生產的資金和科技含量高,農業生產的商品率高,但農村工業發展往往占用較多的耕地,糧食生產萎縮的特征十分明顯,糧食不能自給。走工農業全面外向型發展的道路,對當地農村經濟發展是十分有利的,但糧食的不足不得不引起重視。因此,這類地區在農業全面外向型發展的同時,應基本穩定糧食生產,保證口糧自給,通過外調解決飼料及工業原料所需糧食的缺口,否則,農村工農業很難持續的協調發展。這條道路適合東南沿海經濟發達、農業生產以高價值作物為主地區。如廣東省東莞市,農村工農業關系基本處在第五階段。該市農村工業以外向發展為主,規模不斷擴大,效益逐漸提高;農村工業高度發展對農業生產帶來了深刻影響,一方面作物種植結構趨向高價值化,農業效益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耕地減少多,糧食生產出現明顯萎縮。
總之,我國農業與農村工業協調發展的道路必須在階段性、區域性梯度推進理論指導下,走多元化發展的道路;不同地區應根據自己的實際,特別是依據農村工業所處的階段及工農業關系的特點,選擇切合自己實際的發展道路;隨著農村工業的發展和農村工農業關系的變化,農業與農村工業協調發展的道路也應及時作出調整,以促進農業與農村工業持續、穩定協調發展.
- 上一篇:數學階梯教學法管理論文
- 下一篇:幼兒數學教育管理論文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