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薯栽培技術探究論文

時間:2022-01-28 10:50:00

導語:番薯栽培技術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番薯栽培技術探究論文

1選用良種

選用熟期早、單株結薯多、薯塊大小均勻、薯形美觀、表皮光滑、食味好的品種,如紅紅1號、心香、浙薯13號等。①浙薯13:薯塊外型美觀,商品性好,口感粉,食味甜,鮮薯可溶性糖8.00%,薯塊烘干率35.80%,出粉率21.96%,可作為食用、淀粉加工和烤薯加工用品種。②心香:薯塊干物率34.50%,淀粉率20.00%,可溶性總糖6.22%,粗纖維含量6.22%,鮮薯蒸煮食味佳。③紅紅1號:薯塊外型美觀,商品性好,食味香甜可口,鮮薯可溶性糖10.0%,薯塊烘干率33.50%,出粉率18.90%,可作為食用、淀粉加工和烤薯加工用品種。

2地塊選擇與整地

宜選擇土質疏松肥沃的壤土,或土層厚、土壤疏松、通氣性好的沙、壤土進行深耕曬白。采用高畦栽培,擴大根系活動范圍,增大晝夜溫差,為番薯生長創造良好的土壤環境。一般要求畦寬(連溝)70~110cm,畦高35cm。

3育苗管理

3.1種薯選擇

選擇無病種薯,種薯種前用2000倍80%402溶液浸種5min。

3.2苗床準備

選擇避風向陽、肥力較好、管理方便的地塊作苗床,畦寬150cm,畦高16~25cm,用腐熟欄肥作基肥,平整床面,四周開好排水溝。

3.3育苗

一般在3月中下旬開始育苗,也可適時早育。排種時,要求薯塊斜放,頂部向上,尾部向下,相鄰薯塊間隔3~5cm,排好后澆稀糞水再覆土3cm,然后搭棚蓋膜。

出苗前,保持床土濕潤,床溫28~30℃;出苗后,控制床溫在25℃左右。如膜內溫度超過35℃,要通風散熱。種薯萌發后澆施人糞尿;苗高10~13cm時,再用人糞尿或復合肥加水澆施;苗長15cm以上、有5~7張大葉時,可以剪苗扦插,每剪1次苗,澆水施肥1次。

4大田栽培及管理

4.1整地

要求在晴天深耕整地。采用寬壟雙行或窄壟單行栽培,寬壟距110~120cm,窄壟距75~80cm,壟高25~35cm。作壟時,用腐熟有機肥15t/hm2條施于壟心,然后做直、做平壟面,便于扦插。

4.2扦插

永嘉縣山區以5月中旬至6月上旬扦插為佳,地膜覆蓋的可適當提前。采用淺平插或斜插法,最好采用斜插法,扦插時種苗與地面成35~45°,斜插入土3~4節,有利于早生快發,結大薯。6月上旬扦插,寬壟雙行株距25~30cm,窄壟單行株距20~25cm,扦插4.5萬株/hm2左右。根據永嘉縣山區易旱的氣候特點和種植習慣,結合本品種個體長勢旺的特點,5月中旬扦插,單行株距扦插適宜密度3.45~4.20萬株/hm2,即株距28~33cm。扦插成活后立即查苗補苗。

4.3施肥與除草

施肥要少施氮肥,宜增施磷鉀肥和腐熟有機肥。一般用有機肥22.5t/hm2+45%~48%復合肥150~225kg/hm2穴施作基肥,第1次在薯苗延藤時進行,以后每隔10~15d進行1次,共2~3次。扦插15~20d后,施硫酸鉀型復合肥450~600kg/hm2。在生長中后期,選晴天露水干后提蔓,次數和間隔時間以防止不定根發生為準。宜在插后40~50d,結合提藤和中耕,施磷鉀肥為主的復合肥300kg/hm2,為塊根膨大期提供足夠的養分。

5病蟲害防治

病害主要有病毒病、黑斑病、紫紋羽病。防治方法:選擇無病種薯,育苗排種前用80%的402藥劑2000倍液浸5min,扦插苗可用25%多菌靈1500倍液或50%托布津2000倍液浸10min。蟲害主要有斜紋夜蛾、番薯葉甲。斜紋夜蛾可在6月下旬用10%除盡1000倍液、5%抑太保800~1000倍液或48%樂斯本1000倍液噴霧。番薯葉甲可在薯苗扦插30d后,用20%三唑磷乳油600倍液或2.5%敵殺死4000倍液噴霧。

6收獲與貯存

早中熟品種8月底9月初開始收獲,遲熟品種10月中旬開始收獲,最遲收獲期在降霜之前。禁止雨天收獲。收獲時要輕挖、輕裝、輕運、輕卸,防止薯皮和薯塊碰傷。貯存要求溫度在10~15℃,空氣相對濕度在85%~90%。貯存場所應清潔衛生,做好防鼠、防毒工作。同時要有保溫措施,防止凍傷和擠壓,并注意通風散熱。

論文關鍵詞:番薯;高產;栽培技術

論文摘要:從選用良種、選地與整地、育苗管理、大田栽培與管理、病蟲害防治、收獲與貯藏等方面介紹了番薯栽培技術,以期為番薯栽培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