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體系之議
時間:2022-12-20 03:44:00
導語:現代農業體系之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江蘇省在現代農業之路上取得了極大的成績,但是也應該看到,當前實踐過程中對現代農業的理解還存在著某種偏差,現代農業發展還比較薄弱,本文希望構建一個合理的評價體系,對江蘇省現代農業進行一個合理客觀的量化,以達到合理評價的目的。
關鍵詞:江蘇?。滑F代農業;評價體系
現代化是人類經濟與社會進步的必由之路,農業現代化是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現代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的薄弱環節,近年來中央把建設現代農業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的一項重要工作。中共十六大提出建設小康社會,期中建設現代農業是重點之一,十七大進一步提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p>
2003年江蘇省委省政府按照中央部署的“多予少取放活”六字方針,在全省各地推廣幾千年中國歷史上從未有的減免農業稅的改革工作,并加大力度貫徹落實中央提出的“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科學論斷。其次,2006年江蘇省財政支持“三農”資金181億元,2007年財政惠農資金達到了230億,2008年增加到290億元,2009年增加到427億元,堅持多予少取放活,不斷完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農業和農村發展呈現出難得的黃金發展期。糧食自2004年開始連續5年增產,農民收入持續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農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是也應該發現,江蘇省在發展現代農業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和城鎮居民相比,農民收入增長滯后,農業經營規模偏小,生產要素市場化程度較低等。江蘇現代農業建設已經發展了數年,江蘇省過去的農業現代化水平怎么樣?距離農業現代化還有多遠?本文希望構建一個合理的評估體系對江蘇省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作一個客觀的陳述。
1國內外研究現狀
現代農業概念的最先出現,主要歸功于發展經濟學的興起,庫茲涅茨總結了現代經濟增長的主要特征,認為“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可以解釋為在一個長期內為其居民提高越來越多的經濟產品的能力”(庫茲涅茨,1985);而舒爾茨認為“傳統農業應該被作為一種特殊類型的經濟均衡狀態”,認為改造傳統農業應該引進新的現代化生產要素,從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為引進現代生產要素創造條件,并對農民進行人力資本投資(舒爾茨,1964)。國內學者對現代農業的研究,除了少數學者運用經濟計量方法對制度與技術要素貢獻進行實證分析外,大量的文獻都是屬于思辨性和政策性研究過程(趙德余,溫思美,2002)。國內學者對現代農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一些學者對現代農業的概念、內涵和外延作了一些界定,主要是以下幾個角度,與傳統農業對比認識現代農業(李炳坤,2007;耿黎,2008;王學真2006等);有的學者從實體特征認識現代農業,認為現代農業是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管理思想去管理農業(王永江2003);而蔣和平概括了現代農業的基本特征:現代農業是科技農業、商品農業、生產領域廣闊的農業,產業鏈條不斷延伸的一體化的農業。而袁志清認為現代農業應該是“現代持續農業”,是替代“石油農業”的最佳選擇。傅晨(2001)認為現代農業是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的基礎上,以現代工業為依托,在現代市場條件下進行的大農業,是一種高科技含量、高資本投入、低勞動投入、高消耗、高產出、高商品率和高度社會化的農業。農業現代化,從本質上說,就是把傳統農業轉變為現代農業的過程。一些學者在分析了歐美等發達國家農業的基礎上,對中國現代農業做了一些探索,認為農業的現代化發展首先應該來自于政府的支持,其次充分發揮資源優勢、以市場為導向,最后發展農業合作組織。(高照軍,2008)
國內目前對現代農業的評價體系研究,主要分為以下幾類,第一類是從宏觀的角度進行闡述,農業部農業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從農業外部條件、農業本身生產條件和農業生產效果三大方面著眼,將評價指標確定為10項:社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農村人均純收入、農業就業占社會就業比重、科技進步貢獻率、農業機械化率、從業人員初中以上比重、農業勞均創造國內生產總值、農業勞均生產農產品數量、每公頃耕地創造國內生產總值、森林覆蓋率。各項指標按階段性分為起步標準(近期目標)、初步實現標準(中期目標)和基本實現標準(遠期目標)。國家統計局科學研究所設計出一套由三級系統構成的“中國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及其量化標準。
其次,一些學者對現代農業的指標評價體系作了一些探索,趙旭從農業現代化、農村工業化、農村城市化、農民知識化四個方面,構建了19個指標,同時在指標測評系數和指標權重的基礎上,構建綜合評價模型,對南京市1995-1996年的農業現代化水平進行了測算,并認為評價結果較為客觀。田珍則構建了地區農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僅僅是從原則性角度做了一些探索,并未進行細化.
第三,較多的學者通過構建一系列的指標體系對現代農業進行實證分析,袁志清主持的研究組對農業現代化的一些指標進行了量化,并且在珠江三角洲和廣東省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現代農業理論的理論與實踐)。蔣和平通過多指標綜合分析法,建立中國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評價模型,對中國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分別作了相應的測算(蔣和平,2006);傅晨等則對廣東省的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進行了理論研究(傅晨,梁小伊,陳春霞,2005),并進行了實證分析;單玉麗(1998)對福建省農業現代化水平作了評估;趙鋒(2006)從農業生產力水平指標、農業科技水平指標、農業產出水平指標、農業商品化水平指標、農業經濟結構指標、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指標、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指標七個大類、二十四個小類以及若干輔助指標對廣西的農業現代化水平作了評價,認為廣西農業還存在于向農業現代化轉變的初級階段。
目前對江蘇現代農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趙其國(2009)認為江蘇發展現代農業應當進行10項政策,比如規劃耕地、提升機械化水平等;許才明(2009)從農業多功能性的角度對江蘇現代農業戰略作了一些探討,認為江蘇農業應當達到的功能包括生產性功能、生活保障性功能、文化傳承與休閑功能以及生態性功能;通過文獻搜索發現,大部分學者對江蘇現代農業的探討是從思辨性和政策性的角度闡述的,喬玉洋(2008)設計的統計指標、權數及標準值和江蘇省實際情況,構建了評價江蘇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包括結構與水平、勞動生產率、生產條件、農業市場化與商品化程度、農業生產科學化水平、農民生活水平等6類17個指標,采用一定的計算方法對江蘇省2002~2005年的農業現代化實現度進行了測評,認為江蘇現代農業發展只是出于初級水平。江蘇省農林廳、省統計局參考國內外有關研究成果和資料采用目標性指標體系,從農業生產水平、農業生產條件、農業生產技術、農業生產管理現代化角度出發,比照世界發達國家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水平,制定了一個由8類17個指標組成的農業基本現代化指標體系(鮑進,2001)。
綜合來看,目前對江蘇省現代農業的研究文獻非常多,但是通過模型進行實證的研究卻非常少,因此,有必要對江蘇省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現狀作一個客觀有效的評價,并在評估的基礎上提出若干發展對策。
2對江蘇省現代農業評價體系的一些觀點
2.1研究內容
(1)從技術含義、經濟含義、制度含義、生態含義等角度,對現代農業的內涵和外延作出界定,分析其主要內涵和特征。
(2)通過江蘇省農業發展歷史的回顧,對江蘇省現代農業發展脈絡做一次清理,以農業部農業經濟發展研究中心構建的現代農業指標體系和江蘇省農林廳構建的現代農業指標體系為基礎,從農業科技發展水平、農業機械化水平、尖端技術應用、農業產業化、農業生態化等角度對江蘇省現代農業發展水平進行量化。
(3)通過多指標綜合測度法手段對江蘇省現代農業發展水平作相應的分析,本研究主要回答以下幾個問題:江蘇省現代農業發展歷史,在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取得了哪些成就?還存在哪些問題?具體表現在哪幾個方面?如何進行客觀評價?江蘇應該按照什么樣的思路發展現代農業?發現江蘇省在現代農業進程中存在的問題,以此來提升江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提升江蘇現代農業發展速度。
2.2研究方法
(1)理論分析與實證分析相結合,對現代農業內涵與外延進行界定,以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構建的現代農業評價體系作為基礎,結合江蘇農業發展實際,構建適合江蘇省的農業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
(2)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相結合,現代農業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其內涵和外延也是在不斷變化的過程中,在構建評價體系的基礎上,通過對江蘇省主要數據搜集的基礎上對現代農業發展水平作實證分析。
當前在研究現代農業文獻資料中,由于多指標綜合測度法具有規范、直觀、經濟意義明確的特點,因此本研究也使用多指標綜合測定法,主要模型如下:
指標權重,Wki為第K個一級指標中的第i個二級指標的權重,Aki為第k個一級指標中的第i個二級指標的數值,mk為第k個一級指標中二級指標的數量。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權重和指標的確定,這也為進一步研究指明了方向。
- 上一篇:農業局長民主建設任職報告
- 下一篇:鄉鎮提質增效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