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作農業起源透析
時間:2022-01-07 05:47:00
導語:稻作農業起源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996年3月3日《中國文物報》發表了袁家榮教授撰寫的《玉蟾巖獲水稻起源重要新物證》一文,全面介紹了湖南道縣玉蟾巖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發掘出土文物情況。1998年9月20日該報又發表了張鎮洪教授等三人撰寫的《英德牛欄洞史老墩遺址發掘有重要收獲》一文,全面介紹了廣東英德牛欄洞、史老墩兩處古文化遺址出土文物情況。1999年12月,《英德史前考古報告》與《中石器文化及有關問題研討會論文集》同時出版發行,詳細介紹了牛欄洞、史老兩處遺址研究結果,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特別是研究稻作農業起源問題的學者們更高度重視。因為,玉蟾巖與牛欄洞距離較近,時代大體相同,稻作農業活動卻又相異,原因何在?本文僅就上述文獻資料,進行對比分析,初步探討一下中國稻作農業起源問題的幾個方面,以求方家指正。
一.玉蟾巖與牛欄洞、史老墩的時空位置
玉蟾巖遺址的存在時間,參照其附近文化性質相同的三角巖遺存的碳14年代(距今12060±120年),估計其年代當在12000年前。據實際碳14測定三個數據:公元前8327-7449年、公元前7911-6414年、公元前7042-6059年(1),若加以樹輪校正,也是12000-10000年之間。牛欄洞遺址的存在時間,第一期為距今約12000-11000年;第二期為距今約11000-10000年;第三期前段為距今約10000-9000年;后段為距今約9000-8000年(2)。由此可知,玉蟾巖基本上與牛欄洞同時而偏早,因為前者時間跨度僅2000年左右,后者時間跨度則有4000年之多。玉蟾巖在牛欄洞的前半段時間內。而牛欄洞的重要文化遺物出土于后半段時間內。因此,可以認為玉蟾巖文化早于牛欄洞文化。玉蟾巖遺址的空間位置在北緯25°30′,東經110°30′。位于南嶺山脈的北坡邊緣地帶。牛欄洞遺址的空間位置則在北緯24°20′34″,東經113°27′10″,位于南嶺山脈的南坡中央偏北,海拔500米左右,比玉蟾巖的海拔約高出一倍。二者相差緯度1°9′66″,經度1°2′9″。從英德沿連江而上溯,穿過九嶷山區,由江華、江永進入道縣,南轉寧遠、臨武、藍山、嘉禾、桂陽一帶湘南地區。如果從英德沿北江而上溯,穿過騎田嶺區,由宜章、桂陽、郴州、桂東、汝城一帶湘南地區,再西往道縣,也是比較方便的。兩地直線距離約200公里左右,曲線距離也不超過400公里。按遠古人類的步行速度,幾天工夫即可到達。相互之間的遷徙與往來,并不是難事。
二.遺址堆積層對比分析
玉蟾巖遺址堆積厚1.2~1.8米。除上部有近代墓擾亂外,地層保存基本完好,文化性質比較單純。地層變化復雜,縱向剖面上多呈黑色燒灰土與白色灰土相間的層序。橫向平面上通常呈間斷小塊的交錯土層堆積。自然堆積層次近40層。發掘了解到,遺址原始地貌西高東低,大石密布,人們最初進時,在參差的石縫間鋪墊碎石,擴大有限的生活平面。在以后的長期生活中,不斷地局部鋪墊灰白色、灰黃色石灰狀堆積。這種鋪墊既可以平整地面,又可起到防潮作用。清理的生活遺跡主要為燒灰堆。這時無明顯的灶坑,只有地面燒火的灰堆?;叶岩话阒睆郊s40~50厘米,厚不足10厘米,富集炭屑和動物燒骨。較大的灰堆厚度可達15厘米以上,往往伴有大量角礫碎塊,可能作壓火保留火種之用。這種較大的灰堆一般位于巨石旁。因遺址西高東低,堆積物也表現為西高東低的狀況。西部堆積物混雜,顏色斑駁,文化遺物、燒火遺跡及白灰土鋪墊均集中于西部,說明西部是人們主要活動區。東部地層多呈顏色單純的斜平地層,富含碎骨,伴有較多的小螺,表現為伴有人工作用的自然沉積,局部積水。說明東部不是人們主要生活區,僅個別層面具有短時活動的跡象。
玉蟾巖洞穴較現代地面高約5米,洞口部分呈一寬敞的洞廳,寬約12~15米,進深6~8米。遺址堆積物主要分布在洞廳內。洞口朝向東南,洞廳陽光充足,可同時容納30人左右共同棲息。洞廳北面有暗孔通往后面的大洞口,空氣流通而寒涼。洞前地勢平坦開闊,適宜人類生息繁衍。而其附近均為喀斯特山峰,溶洞很多,據道縣文物管理所所長告訴筆者,類似玉蟾巖的舊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過渡的全新世早期遺址還有上百個未發掘,它并不是孤立現象,只是其中的代表之一。附近的三角巖遺存就是一證。
牛欄洞遺址揭露面積51平方米。洞內堆積物很厚,最厚處達3.14米,可分8層。有的膠結堅硬。堆積層中含有炭屑、燒土及大量螺殼、蚌殼、動物化石和人類化石等,文化遺物有大量的石制品和少量骨器、蚌器、陶片,證明這里是一處古人類長時期活動、居住的遺址。目前已經知道該洞總面積400平方米,地面狀況狹窄。但對比玉蟾巖的堆積層狀況來說,可以得出以下幾點印象:
(一)玉蟾巖堆積厚1.2~1.8米,牛欄洞堆積厚3.14米,表明玉蟾巖內人類生息的時間短,牛欄洞內人類生息的時間長。
(二)玉蟾巖堆積分40層,牛欄洞堆積分8層,表明玉蟾巖內每次活動持續的時間短,遷徙的次數多;牛欄洞每次活動持續的時間長,遷徙次數少。也就是說,玉蟾巖在2000年之內有40批人員進駐與遷出,每次約50年左右。而牛欄洞在2萬年左右的漫長時間內只有8批人員進駐與遷出,每次約2500年左右。
(三)玉蟾巖內有燒灰堆,大而厚。牛欄洞內未發現大而厚的燒灰堆,只見燒土、炭屑。表明玉蟾巖時代氣候寒冷,必須日夜在洞內架篝火才能御寒去濕。而洞內鋪墊白灰土,也說明洞內陰冷潮濕,不防潮不能在地面睡眠。而牛欄洞內不用鋪墊白灰土,表明地面干燥溫暖,洞內氣溫暖和。即使是在玉蟾巖時代,這里也比玉蟾巖暖和,不需要日夜燒篝火取暖防寒防潮。
三.出土石、骨器對比分析
玉蟾巖遺址出土的生產工具主要是石制品和骨、角、牙、蚌制品。石制品全部打制,未見磨制。有石核、石片、砍斫器、刮削器、切割器、石刀、鋤形器。石器制作粗糙簡陋,以中小型石器為主,缺乏細小石器。加工技術簡單,基本上為單面加工。其石器工業風格與嶺南全新世早期的黃巖洞、獨石仔等洞穴石器相類似。鋤形石器是該遺址富有特征的工具,它采用一遍長形礫石為原料,在其一端及兩側單面打擊成器,使用部位是端刃,可能綁在彎柄上用于掘土。骨器有骨錐和骨鏟。此外還有用動物犬齒制作的牙飾,出現裝飾品。
牛欄洞遺址出土石制品有800多件,其中成型的有200多件。器類可分為陡刃器、砍砸器、刮削器、石錘、石鉆、礪石、斧形器、鏟形器、鑿形器等,還有少量磨制石器。較典型的是平面略呈三角形的陡刃器和有一個長刃的砍砸器,刃部有多次打擊成形后再加工修理的痕跡,說明此時人類加工石器的技術已相當成熟。磨制石器僅5件,除一件為石斧外,余為磨刃切割器,反映出磨制石器的技術還沒有被廣泛使用。骨器主要有鏟、錐、針。同時還發現磨制骨器的礪石,礪石器身留有多道磨制骨器后的磨槽。經初步分析,牛欄洞遺址石器可以分為三期:第一期石器加工簡單、器類多;第二期已出現一些較成形的石器,少量打擊加工較好,器類增加;第三期石器的數量大大增加,打擊加工修理較好的石器增多,且出現磨制刃部的石器和陶片,但無裝飾品。
這就是說,牛欄洞第三期石器相當于玉蟾巖時代的石器。牛欄洞已出現磨制石器,玉蟾巖卻尚未出現。磨制石器為石斧與主要磨刃切割器,主要用于砍伐與切割,即砍伐樹木或獸骨、切割獸肉之類,表明牛欄洞第三期居民的狩獵生活占的比重相當大。或者說,狩獵生活占主導地位,這才會精心加工石斧與切割器。而玉蟾巖沒有磨制石器,也沒有石斧與細小石器,狩獵生活并未占主導地位。相反,它擁有鋤形石器,可用于播種栽培,證實農耕文化已在這里萌芽。所以,它的石器制作粗陋,不求精巧。
四.出土動物化石的對比分析
玉蟾巖遺址出土大量的動物殘骸。經初步觀察,哺乳動物達20余種。數量最多的是鹿科動物。如水鹿、梅花鹿、赤鹿、小鹿等。食肉類動物也很豐富。如熊、鼬、水獺、豬獾、狗獾、貉、大靈貓、小靈貓、果子貍、椰子貍、野貓等。以豬、牛、竹鼠、豪豬等常見。此外還有猴、兔、羊、鼠、食蟲類等動物。由此可見,玉蟾巖人主要狩獵大型的食草動物和小型的食肉動物。動物殘骸中引人注目的是鳥禽類骨胳,其個體數量可達30%以上,種類可達10種以上。這在我國早期史前遺址中是少見的。說明玉蟾巖人也將鳥禽類作為一種主要的捕獵對象,反映這一階段狩獵技術和狩獵經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由狩獵大型與中小型動物轉向空中飛鳥,擴展了食譜,促進了大腦的發育與智力的提高。動物殘骸中還有鯉、草、青等多種魚類,和豐富的龜鱉、螺、蚌等水生動物,反映出冰后期新出現的洞穴螺蚌堆積特征。
牛欄洞遺址出土的動物化石有水鹿、梅花鹿、赤鹿(黃犭京)、獐鹿、小鹿、巨羊、山羊等。食肉類動物以中小型種類較多,如沙獾、貉、小靈貓、小野貓、果子貍、水獺、黃鼬、狐貍等,老虎、黑熊、豹等大型動物很少見,小型的嚙齒類、翼手類、食蟲類動物數量也不多。靈長類也有發現,但亦很少。犀?;蜄|方劍齒象化石在底部地層中雖有發現,但數量極少。此外,龜、鱉、蛇化石和魚類化石出土不少。由此可見,當時云嶺一帶的生態環境適合于食草動物和小型獸類生活,而且周圍水域面積頗為寬廣,水生動物和貝類非常豐富,成為人類捕撈的主要對象。
從上述遺址出土動物化石的種類來看,陸地與水中動物都是一樣,唯一區別在玉蟾巖有大量鳥禽類骨胳化石,而牛欄洞沒有。這就反映出玉蟾巖人比牛欄洞人的智商高了一個檔次,用技巧發明捕鳥工具去捕捉鳥禽,由陸地與水中狩獵對象發展到獵取空中對象。牛欄洞人尚做不到這一點。玉蟾巖人思維領域比牛欄洞人前進了一大步。
五.出土植物化石的對比分析
玉蟾巖遺址通過對每層堆積物土樣的浮選和篩選工作,收集植物種、核、莖、葉40余種,其中以樸樹籽最為豐富。這些植物標本為了解玉蟾巖人的生存環境及經濟生活提供了重要證據。同時還收集到豐富的微小的螺及昆蟲等遺骸,為了解遺址不同部位堆積層的埋藏環境提供了可靠的資料。最為重要的是在文化膠結堆積的層面中發現了水稻谷殼。稻殼出土時顏色呈灰黃色,共有2枚,其中1枚形態完整。此外還篩選出1枚1/4稻殼殘片。在層位上它們晚于1993年該遺址出土的稻殼。1993年發掘的3個層位均有稻屬的硅質體,進一步證明玉蟾巖存在水稻的事實。中國農業大學張文緒教授對二次發掘出土的稻谷進行了初步電鏡分析,共4枚,鑒定是一種兼有野、秈、粳綜合特征的從普通野生稻向栽培稻初期演化的最原始的古栽培稻類型,其最顯著的特征是"大粒性"(3)。
顯而易見,這一發現將人類栽培水稻的歷史提前到12000年前,對稻作農業起源時間與地點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材料。
牛欄洞遺址發掘過程中也采用了水浮選法與篩選法,發現極少量非秈非粳類型水稻硅質體,與各類植物孢粉、硅質體,未見籽實。似乎表明牛欄洞人對植物果實與莖葉的采食與栽培均無興趣?;蛘哒f,占比重甚微。他們完全或絕大部分靠肉食生存。因為非秈非粳類型的水稻硅質體并不能肯定它是栽培稻或野生稻,必須出土了兼有野、秈、粳綜合特征的古栽培稻實物,才能確認已有了稻作農業的萌芽。非秈非粳類型水稻硅質體在牛欄洞中出現,數量又極少,很可能是牛欄洞人無意帶入的遺物,并非有意栽培并長期食用的遺存。牛欄洞中無樸樹籽遺存,就可以證實牛欄洞人當時并不食用植物果實和莖葉。這一點與玉蟾巖人有本質上的區別。
六.出土陶片的對比分析七.玉蟾巖遺址的另一個最重要的發現是出土了原始的貼塑陶片。整個遺址堆積層所含陶片甚少,僅在個別層位發現數片不足1厘米大小的碎片。1993年在接近基底的地層中意外地發現了三塊較大的原始陶片。1995年又在附近發現了一堆約30×30厘米的陶片。陶片呈黑褐色,火候很低,質地非常疏松,胎厚近2厘米,夾炭、夾粗砂。陶片貼塑,可見交錯層理。陶片內外均飾紋樣,似繩紋,但為編織印痕,有清晰的經編與緯編。從陶片的形態判斷,早于彭頭山文化(距今9000-8000年前)的陶片。
牛欄洞遺址的陶片也很少,表面飾粗繩紋,無編織印痕,內壁加抹,表里呈褐色,厚1.10~2厘米。早期夾炭,晚期不夾炭,只夾砂,紋理不明。未見交錯層理,顯然不是采用貼塑法成型,可能為手捏法成型,與江西萬年縣仙人洞遺址的成型方法相類似。燒制火候極低,易破碎,不能辨別器形。
對比之下,玉蟾巖人采用貼塑法成型,使用夾炭泥料,內外紋飾,且有編織印痕。這四個特點,開了夾炭陶、貼塑法、內外紋飾、編織技術萌芽的先河。夾炭陶與古栽培稻伴生出土,一直是長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稻作農業地區的特點之一。不從事稻作農業生產的地方或遺址,往往沒有夾炭陶,只有夾砂陶。在距今10000-5000年前之間,這種現象特別突出。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江蘇省7個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遺址出土的陶器所含植物蛋白石分析中,有5個含有水稻植物蛋白石,2個沒有。5個遺址中有1個出土了炭化稻米,其余都沒有(4),可以證實這一點。
貼塑法成型亦是如此。彭頭山、賈湖、八十土當、皂市下層、河姆渡、獨嶺坳、大溪等距今9000-7000年前的出土炭化稻米與夾炭陶的文化遺址,所有陶器均為貼塑法成型。因此,玉蟾巖的貼塑法成型工藝,可以認為是后代貼塑法工藝的開山鼻祖,也是稻作農業發祥的重要佐證材料之一。
玉蟾巖的編織印痕,表明玉蟾巖人已發明了編織技術,并已相當成熟。在這個基礎上,他們發明了網罟,用來捕捉鳥禽。由于玉蟾巖與牛欄洞都未發現石鏃,表明當時尚未發明弓箭。于是,網罟就成了捕捉鳥禽的重要工具。而大量鳥禽遺骸在玉蟾巖中出土,證實了這一點。玉蟾巖四周沒有大河大湖,無法發展漁獵生產,只有發展捕捉鳥禽活動。
八.華南會成為稻作農業發祥地嗎?
從以上的對比分析中可以看出,玉蟾巖出現了稻作農業與古栽培稻,而牛欄洞沒有。結合其附近的陽春獨石仔(距今14900±300年前左右)、封開黃巖洞(距今11930±200年前左右)無陶片出現(5)的情況來看,廣東與廣西、海南三省區內尚未發現距今10000年前的稻作農業與古栽培稻谷遺存。目前已知的華南地區最早的稻作農業與古栽培稻遺存的遺址是廣東曲江石峽遺址(公元前2900年~前2700年)(6)與廣西資源曉錦遺址(距今約5000年~3200年左右)(7)兩處,其他各地尚未發現。
那么,有沒有這種可能性:當北亞熱帶的北界收縮到華南一線時,生存壓力自然隨之而來,"邊緣效應"也應開始在這一帶發揮作用,于是在特定的氣候期間內,先于其他地方發生栽培稻的起源,形成稻作農業。以后,氣候的回暖,優越的自然條件使"邊緣效應"失去基礎,于是中斷了或斷斷續續地存在稻作農業,以致我們在距今10000~5000年前之間的考古發掘中找不到稻作農業的遺址?
或者說,只要遇到相宜的氣候條件,如距今15000年~13000年前之間的間冰期,或者距今13000年~12600年前與12300年前左右的一些高溫期,稻作的起源和栽培都有可能在一些不同的區域內發生,如華南、長江中、下游,甚至緯度更北的秦嶺淮河以南?于是有學者認為:"華南在中國稻作農業起源的過程中應該擁有它獨特的、又與其他地區平等的地位,至少是水稻馴化與栽培發生的時間絕不會晚于其它地區,更不會晚于長江中、下游"(8)。
從邏輯上說,華南存在大量普通野生稻,具備了產生稻作農業的首要條件,應該容易形成稻作農業。華南擁有良好的氣候環境,也是一個重要條件。特別是當北亞熱帶北界收縮到華南一線時,生存壓力與"邊緣效應"可能促使華南地區的古人類萌發栽培水稻的意愿與行動,創造稻作農業。
但是,實際情況并非如此。華南地區至今未發現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中有稻作農業的遺跡。原因何在呢?是不是還有更早的遺址或其他有稻作農業遺跡的遺址沒有發掘出來?還是以往的發掘工作做得不夠細致,以致未能發現早期的稻作農業遺存?
答案是否定的。首先,華南地區發現與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古文化遺址已經不少,如廣東陽春獨石仔下層(9)、廣東翁源青塘吊珠巖(10)、廣西柳州白蓮洞一期(11)、廣東封開羅髻巖(12)、廣西來賓蓋頭洞(13)、廣西靈山馬鞍山(14)、廣西武鳴苞橋A洞、芭勛B洞、騰翔C洞、桂林D洞、東巖洞、柳江陳家巖、崇左矮洞(15)等,加上現在的牛欄洞,總計達14處之多,學術界統稱為"中石器時代",時間在距今10000年前以上,正好與玉蟾巖同時。這些遺址中不少包含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存,有直接的承接關系。在這些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存中,絲毫沒有一點稻作農業萌發的痕跡,甚至連陶器都還未發明。雖然這14處遺址不能代表以后還可能發現與發掘的許多舊石器時代晚期向中石器時代或新石器時代早期轉化的新遺址的全部內涵,但至少可以透露出舊石器時代晚期真實面貌的一些特征與跡象,有一定的參考意義。表明更早的遺址或尚未發現、發掘的遺址出現稻作農業的可能性不大。
其次,中石器時代的華南各個遺址出土的動物化石,無論是脊椎動物還是軟體動物,幾乎全部是現生種類(16),這說明近萬余年來華南地區的氣候與生態都沒有實質性的巨大變化。而人們的漁獵與采集生活也就沒有實質性的巨大變化。其原因,自然與云貴高原和南嶺、大庾嶺、武夷山等山脈的屏障作用有關。在這里既沒有生存的壓力,也沒有"邊緣效應",人們可以照老樣子慢慢生存下去。因此,就不必去栽培作物與創造農業,特別是最難侍候的稻作農業。
再次,華南地區考古,以往是比較粗放,近十幾年來已逐漸精細了,篩選法與水浮選法已經常應用,甚至連孢粉、植物蛋白石都能發現,難道還發現不了稻谷、稻殼、稻草?做了這樣細致的工作,仍未發現新石器時代早期或中石器時代、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稻作農業遺存,只能說明華南地區確實是沒有。否則,多少會有所發現,有所報道。九.稻作農業起源的基本條件
中國農業大學王象坤教授認為稻作農業起源發祥地必須具備四個前提條件:
(1)該地發現我國最古老的原始栽培稻;
(2)該地同時發現栽培稻的野生祖先種--普通野生稻;
(3)該地或其附近有馴化栽培稻的古人類群體及稻作生產工具;
(4)該地當時具備野生稻生存的氣候與環境條件(17)。
這四個前提條件基本上是對的。確認一個地方是稻作農業起源的發祥地,沒有這四個物質條件是說不通的。但是,具備了這四個物質條件的地方為什么就會產生稻作農業呢?這就不是物質條件的問題,而是精神條件即人的主觀能動性問題了。因為原始栽培稻是人為改造、加工普通野生稻的產物,稻作生產工具也是如此。存在(2)(3)(4)三個條件的地方,由于缺乏人的主觀能動性,就出現不了原始栽培稻。另外,當地普通野生稻已滅絕,但發現了最古老的原始栽培稻,并有馴化栽培稻古人類群體及稻作生產工具,當地也具備野生稻生存的氣候與環境條件的地方,只要當地的古人類群體的主觀能動性強,也可能成為稻作農業起源的發祥地。因此,我認為還應該增加一個前提條件:
(5)該地古人類群體已具備馴化栽培稻的主觀能動性,即智力與能力。
華南地區及江西萬年仙人洞與吊桶環,正是因為缺乏這個最主要的精神條件而未能形成稻作農業起源發祥地的。迄今為止,它們都未發現最古老的原始栽培稻。而賈湖的野生稻早已滅絕,卻因為發現僅次于玉蟾巖、彭頭山的原始栽培稻而受到世人的注目。
眾所周知,廣西、廣東、云南都有野生稻,也有古人類群體在其中生息,具備野生稻生存的氣候與環境條件,就是因為缺乏古人類群體馴化栽培稻的主觀能動性即智力與能力,沒有在12000年以前開展原始栽培稻生產,所以成不了稻作農業起源的發祥地。
古人類群體馴化栽培稻的主觀能動性,即他們對普通野生稻習性的觀察了解,在馴化栽培普通野生稻過程中掌握的程度,以及對稻米需求的重要程度等等。簡言之,就是主食谷物化的強度與馴化栽培技術的高低,決定了古人類馴化栽培水稻的主觀能動性。大量考古出土文物及古遺址證明,不是所有的古人類到了某一個歷史時期就都能發明馴化栽培水稻的專門技術,形成稻作農業起源的發祥地的。恰恰相反,最初的稻作農業現象是在極個別地方和極個別古人類群體中產生的,以后逐漸傳播出去才為多數人所掌握,并形成大范圍種植的。不少人群長期堅持漁獵與采集、游獵與畜牧,也一直繁衍生息到今天,他們從來不懂得栽培水稻,同樣也可以稻米為主食之一。
華南地區的古人類就是這樣。他們一直堅持漁獵與采集為他們的基本生存方式,無論是洞穴遺址也好,貝丘遺址也好,山坡遺址也好,都證實了他們過的是漁獵與采集的生活。只有到了大溪文化時代長江中下游居民向華南大遷徙的時候,才帶來了稻作農業文化,即5000~6000年前左右的演化。
九.玉蟾巖人的特殊智力與能力
玉蟾巖遺址發現我國古老的原始栽培稻谷,附近又有江永普通野生稻存在,具備野生稻生存的氣候與環境條件,又有馴化栽培稻的古人類群體及稻作生產工具(石鋤之類),而且時間最早,視其為中國稻作農業起源發祥地是當之無愧的。
但是,為什么它能成為中國稻作農業起源的發祥地,而其他地方卻不能呢?
回答這個問題,關鍵在于玉蟾巖人的特殊智力與能力使然。玉蟾巖人的智商在當時的同時代各地人群中是最高的,否則就不可能創造稻作農業和發明水稻栽培技術。從哪些事實上可以證明玉蟾巖人的智商是當時最高的呢?
(一)夾炭陶與貼塑法的出現。以往各地出土的早于玉蟾巖或與之同時代的陶片,都是夾砂陶和手捏法制造的。玉蟾巖人創造了夾炭陶和貼塑法制陶,不僅改進了陶料,而且改進了陶坯的結構,相對于夾砂陶與手捏法制陶來說是巨大的進步,也是智力發達的表現之一。
(二)編織技術的發明。玉蟾巖陶片上的編織印痕,有清晰的經編與緯編,證明玉蟾巖人已掌握植物纖維的劈分與編織技術,走出了搓合術時代,進入了織造時代。這無疑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之一。即使它還沒有形成織布水平,也可以編織網罟用于捕鳥網魚,也是了不起的發明。以后各地新石器時代早期、中期出現的網墜,不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嗎?
(三)防潮意識的誕生。玉蟾巖人在洞內鋪墊灰白色、灰黃色石灰狀堆積,既可以平整地面,又可以防潮,開了以后各地房屋建筑防潮意識的先河。如彭頭山遺址F1大型地面建筑殘存房基,填土一層厚5~10厘米,由黃色粘土摻合數量較多的粗砂構成,是以后三合土的萌芽形態。四周大型柱洞下部填灰褐色土,上部中間填小顆粒紅燒土渣,或下部填土中摻大量炭屑,目的也在于防潮防柱子腐朽(18)。賈湖遺址F3半地穴式建筑,穴內填土分上下兩層,上層黃褐土,下層黑灰土。填土中含大量草木灰、木炭屑、獸骨、魚骨、夾砂紅陶和褐陶片,也是為了防潮(19)。其祖制均始于玉蟾巖。
(四)食物廣譜化出現。玉蟾巖人除獵食各種哺乳動物、水生動物、兩棲動物、軟體動物、昆蟲外,還捕食鳥禽10余種,植物40余種。這是其他同時期或早期遺址所沒有的。玉蟾巖人食物廣譜化的結果,使食物營養成分極為復雜,人體吸入的微量元素和品種增加,導致大腦發育與進化更快,大大提高了古人類的智商水平。特別是直接源于土壤的谷物(野生稻與栽培稻)與植物根、莖、葉、籽,對微量元素進入人體,提供了最直接的途徑。鳥類肌肉與腦髓對人類大腦的迅速發育與進化(即中醫藥學中所說的滋補作用)幫助更大,從而奠定了玉蟾巖人高智商的物質基礎。
(五)捕鳥禽技術的發明。據現代民族學田野調查表明,在沒有發明弓箭、弩機、鳥銃之前,人類是用捕機(俗稱扣子、機關)、陷阱、媒鳥、捕籠、捕網、粘膠、射殺、隼捕等多種方法(20)捕捉鳥禽的。鳥禽在天空中飛翔,目光銳利,反應靈敏,極不容易捕獲。捕捉鳥禽的過程,實質上是一個斗智為主的過程。它和捕捉動物、采集植物的以斗體力為主的過程不一樣,全靠機巧二字。設機關、布陷阱、用媒鳥引誘、用粘膠粘捕、用鷹捕捉等等,都是花智力多花體力少的活動。所以,玉蟾巖人能捕捉10種以上的鳥禽,而千余年后的賈湖人只能捕食3種鳥禽(21),甑皮巖人只能捕食極個別鳥禽(22),其智商之高可見非同一般了。捕捉鳥禽,必須長期觀察哪些是留鳥?哪些是夏候鳥?哪些是冬候鳥?何時出沒?何時現身?用哪種方法去捕獲?它們各自的生活習性如何?等等??傊?,必須掌握它們的生息規律,來往路線,出沒時間,才能采用相應的方法捕獲。所以,不是聰明絕頂的人當不了鳥禽獵手。玉蟾巖人能捕獲10種以上鳥禽,在觀察力、分析力、判斷力、應變力等方面已達到很高的境界了,思維習慣已定型化,才會轉移到植物栽培上來。對野生稻的栽培,首先是觀察其生物習性,掌握其繁殖規律,然后才試驗移蔸栽培(23),獲得成功后,才逐步向外傳播、推廣,使之成為中國稻作農業起源的發祥地。十.玉蟾巖人智商高的歷史背景玉蟾巖人為什么能有那么高的智商呢?這就要看它所具備的歷史背景條件是什么了?玉蟾巖遺址屬于舊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早期過渡類型的古文化全新世早期遺址,其源頭在其附近的舊石器晚期文化。湖南省的舊石器文化遺址,到目前為止發現近二百處,分布于湘、資、沅、澧四水流域,但主要集中在沅水流域和澧水流域,湘、資二水流域較少(24)。處于華南舊石器與華北舊石器交匯區之內。玉蟾巖在交匯區的南部邊緣地帶。因此,其文化特色既有華南、東南亞礫石石器工業的傳統,又有華北石器工業的影響,并非單純的土著文化產物?,F代人類血型遺傳學研究表明:中華民族有南北兩個發源地,可能分別在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南北兩大類型的界線在北緯30度左右。以后相互遷徙,在長江流域融合成南方類型的南方漢族、彝族、苗族、白族、景頗族、侗族、壯族、佤族、傣族、土家族、瑤族、高山族、黎族等民族,在黃河流域則融合成北方類型的北方漢族、羌族、藏族、蒙古族、朝鮮族、鄂倫春族、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錫伯族等民族(25)。湖南在長江中游的南部,玉蟾巖又在長江流域早期融合階段的最南邊界上,處于南北兩大人群地域分界線--武夷山和南嶺這條東西走向的地帶--的北坡邊緣上(26)。因此,玉蟾巖人不是單純的土著群體,而是南北兩大類型即蒙古人種北亞類型與南亞類型混血融合的產物,由古羌人與古越人融合而成的古夷人。
現代分子遺傳學研究表明:群體的遺傳變異和進化,取決于雜合優勢。遠緣雜交最容易形成的突出雙方的雜合優勢,引起基因突變,形成新的地理物種與量子式物種。(27)拿人類來說,不同血緣群體遠緣雜交以后,會產生比原來的兩個血緣群體更聰明機靈的人群。玉蟾巖人應該是這樣的人群。
現代歷史語言學研究成果可以證明玉蟾巖人及其后裔是南北兩大類型多次雜交融合的古夷人。因為在湘南地區古老方言中,至今仍保留有古越語和古夷(彝)語、古瑤語。例如:水稻稱為"禾"、"谷"為古越語,水田稱為"歹"則是古夷(彝)語。山林稱為"嶺"是古越語,稱為"山"、"峰"則是古夷(彝)語。湘(長)、資(彎)、沅(大)、澧(龍)四水的稱呼則源于古夷(彝)語。洞庭湖(震蕩海)亦源于古夷(彝)語。"江"是古越語,"河"是古夷(彝)語,等等(28)。
民族古文字學研究成果也表明洞庭湖流域曾經是古越人與古夷(彝)人共同生息的地方。彭頭山、宜昌楊家灣等新石器時代早期出土的刻劃符號都是古夷(彝)文(29),楚國銅貝銘文也是古夷(彝)文(30)。而黔陽高廟、長沙南托等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出土的各種象形符號都是古越文,包括大溪文化陶器上的象形符號和春秋戰國期間涌現的大量巴蜀符號,也基本上是古越文(31)。目前雖然未在湘南地區發現這些古文字遺存,但民族語言的統一性可以證明文字的統一性。從現有的出土文物資料來看,無論是以表音形式為主的古夷(彝)文,還是以表意形式為主的古越文,都是以湖南的時代最早,是中國民族古文字的發祥地。在9000-7000年前就產生了民族古文字的地方,不是智商最高的人群聚居的地方么?十一.玉蟾巖人所處的特殊地理環境
玉蟾巖人生息的特殊地理環境是在湖南侵蝕溶蝕構造丘山區內,都龐嶺、越城嶺以東,萌渚嶺、騎田嶺、九嶷山等南嶺山脈以北,萬洋山、諸廣山以西、衡山以南。區內地貌是在古南嶺構造的基礎上,經第三紀以后中度隆起,在濕熱氣候影響下,溶蝕侵蝕切割,地形破碎,溪谷交錯,具有花崗巖、變質巖山地,伴有灰巖峰林溶蝕寬谷或盆地相結合的山丘地貌特征。西部北界有近東--西走向的四洲山、陽明山作屏障,削弱了寒潮的侵襲。所以,江永--道縣--寧遠一帶為全省熱量最富足的地區。年日照時數都在1600小時以上,與石門、常德、衡陽、零陵(永州)連成一線。洞庭湖區、新田、茶陵、汝城等地年日照時數都在1700小時以上,岳陽、安鄉等地更在1800小時以上。玉蟾巖正處于1600-1700小時范圍內。道縣、來陽、新田、宜章等縣的年平均溫度在18℃以上,是全省最高溫地區。同時,這一帶又是全省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0℃的積溫最多的地區。此外,年降水量在1400毫米以上,是全省較多的地區之一。雨季開始于3月下旬,結束在6月底。南嶺山地的都龐嶺與萌渚嶺之間地區,以瀟水中游的道縣為中心,全年暴雨日4~5天,是湖南第二個暴雨最多的地區。但冰雹最少,僅0.2天以下。整個湘南地區的氣候區劃為甌閩南嶺區(湖南南嶺部分)(32)。再具體而言,玉蟾巖人又是在道縣盆地的北部,背靠紫金山,西傍都龐嶺,南有銅山嶺,東南有九嶷山,東為把截大嶺,北風難進,南風易通。所以,年平均溫度達18.5℃,無霜期很長,平均為309天,年降水量1300-1900毫米,雨季始于3月20日,終于6月30日。年平均日照時數1569.9小時。冬季多偏東風,夏季多偏南風,春秋兩季為冬夏季風交替期,風向不穩定,以北風頻率高。暴雨平均兩年半一次,且集中在4~5月。一日最大值為140.6毫米。年平均4~5次。15年出現冰雹16次,成災11次。干旱頻繁。31年中有21年干旱,平均三年兩遇。其中夏秋連旱20年,占干旱年份的95%。因此,屬于溫熱多雨農業區(32)??傊?,在這種高溫、多雨、多旱、少寒又四季分明的地理環境內,特別適宜于各種動植物與人類的繁殖生存。而且南北混雜和過渡現象十分明顯,其中與華南區的共有種尤多,更接近華南區系。全省野生哺乳動物80余種,分屬9目26科,占全國已知種數的19.5%。全省鳥類373種,分屬17目52科,約占全國已知種數的27%。全省爬行類75種,分屬3目13科,占全國總數的23%。全省兩棲類40余種,分屬2目8科,占全國總數的25.5%。全省魚類169種,分屬10目24科,占全國總數的7.8%(34)。而在湘南地區,道縣有哺乳動物41種,宜章58種,桂陽21種;鳥類,道縣64種,宜章38種,桂陽33種;嘉禾有哺乳類19種,鳥類23種(35)。玉蟾巖出土的哺乳動物20余種,目前都還存在于湘南地區,只是數量可能有所減少。例如熊,原在道縣有,現在道縣沒有了,只有宜章有?;?、水鹿、赤麂、小麂、、水獺、豬獾、狗獾、貉、大靈貓、花面貍、野豬、豪豬、猴、華南兔、鼠、蘇門羚、斑羚等,仍在道縣生息。此外,玉蟾巖出土最多的樸樹籽,在湘南地區仍有樸樹分布在道縣、宜章、臨武、嘉禾一帶。牛欄洞人卻不食樸樹籽。由此可知,玉蟾巖人所處的這處特殊地理環境近萬年來一直保持原狀,沒有多少巨大的變化。由此而溯源,在玉蟾巖人之前的幾千上萬年,也許也是這個樣子,差異不大,才會養育出這一方人才來。
在豐富的物產與高溫、多雨、多旱、少寒即多變的氣候條件下,隱藏著一個更深層次的人和動物的微量元素營養環境,使玉蟾巖人成為同時代智商最高的佼佼者。
現代微量元素營養學研究成果表明:鐵、銅、鋅、碘、鈷、鉻、氟、鉬、硒、錳、鎳、鋇、硅、鋰、砷共15種微量元素,都是人體必需的。例如:鐵和鋅關系到兒童智力的發育。因為鐵能使血紅蛋白具有攜氧的功能。而鋅能穩定酶蛋白的四級結構和其他部位的結構,如生物膜和質膜的結構等等。缺鐵會造成貧血。缺鋅會造成結構變形、膜的氧化損傷、特定受體和營養物吸收點功能改變等等(36)。
這些微量元素來源于土壤、植物、動物、天然水和空氣。土壤下面的巖石中的各種微量元素礦床,通過地熱或地下水的作用,溶解分化后帶上土壤表面,再給植物吸收,植物又被動物或人類食用而吸收入體內?;蛟谕ㄟ^河水、井水、泉水、塘水、雨水、空氣、灰塵進入人體內,被人體吸收。例如:有些地區的井水和泉水發現含有異常高水平的砷、鋰、鍶、硼、硒,對這些元素的總攝入起了重大作用(37)。
湖南是全國礦產資源最豐富的省份之一。湘南又是湖南黑色金屬、有色金屬、稀有金屬、稀土金屬、燃料礦產、非金屬礦最密集的地區之一。例如:含鎢錫磁鐵礦床集中分布在湘南地區的郴縣、桂陽、宜章、江華等地。主要產于耒陽--臨武、雙牌--道縣南北拗陷帶中。熱液錳礦床分布于郴縣、道縣、隆回等地。沉積變質型釩礦床分布于江華、藍山、寧遠、桃江等地。風化殼型鈦鐵礦床產于江華。含銅多金屬型銅礦床主要分布在湘南,而且較多地集中分布在桂陽大義山一帶。方鉛礦、閃鋅礦、白云石、方解石型鉛鋅礦床主要分布在湘南,次為湘東北。輝鉬礦主要富集于湘南。稀有金屬接觸交代型礦床主要分布于湘南等等(38)。這些礦產資源雖然深埋地下,但通過土壤與動物、植物、水、空氣、灰塵作中介,對古人類的進化起了相當大的促進作用,從而使玉蟾巖人走在時代的最前面。
十二.野生稻孓遺于湘南說明什么問題
不少學者認為考古發現有偶然性。今天的發現也許會被明天的新發現所否定。于是,他們寄希望于未來的發現,以便否定現在的發現所具有的學術價值。但是,任何偶然性都有其必然性作基礎。也就是說,偶然是必然的產物和表現。偶然性是上層建筑,必然性是基礎結構。
玉蟾巖人發明了馴化普通野生稻的栽培技術,似乎是一種偶然性的表現。但是,只要我們認真深入研究一下,就可以發現它下面的必然性潛流。
首先是他們對40多種植物的觀察、分析、采集、食用、加工、儲存,使他們熟悉了這40多種植物的生物習性和對人的生存價值。也許在栽培馴化普通野生稻之前,他們已試驗栽培過其他植物了。例如:薯芋類作物、蕎麥、野小麥(湖南地區至今仍有野小麥分布在永興縣境內)之類。彝族經典《物始紀略》"種子的根源"、"種植的根源"、"蕎的由來"所說:"五谷未出時,蕎子先出現。"(39)因為蕎麥是裸子植物,撒籽進挖松的土地里就可以了。佤族最早種植小紅米(龍爪稷)(40)也是如此。他們種植小紅米,是因為見牛吃了小紅米又屙了出來,以后長出了苗苗,才知道小紅米可以吃,也可以種,這才種它的。種小豆也是一位獵人發現野鴿子的嗉囊里看到了小豆,知道是可以吃的,這才種了小豆(41)。
人們從牛糞、嗉囊中發現某些作物的種籽,這是一種偶然性,而在長期采集的實踐中發明農業則是必然性。事物內在的發展的必然性往往是以偶然的形式表現出來的。玉蟾巖人對植物的認識,也許與他們大量捕食鳥禽有關。鳥禽告訴人們哪些植物種籽可食。而牛欄洞人不捕食鳥禽,自然就不會關注各種谷物類植物了,也就發明不了農業。
其次是普通野生稻在附近的繁殖使他們漸漸認識到它的可食性?,F孓遺于江永、茶陵、江西東鄉、云南元江四處的中國原始祖先型普通野生稻,表明它們的生存都必須高溫、長日照的地理環境,并非一切地方均可生存的。就湖南來說,湘西北的高寒山區,就很少有普通野生稻生存的可能性,就全國而言,能達到年平均溫度17.8℃以上、日照1700小時以上、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0℃的積溫在5600℃以上的地區,除華南以外,其他省區是不多見的。普通野生稻和其他植物一樣,也需要它所特殊的生存環境?,F在長江流域只剩下東鄉、茶陵、江永三個孓遺點,除了近萬年來人為破壞(開墾)以外,自然繁殖區域的有限性也是重要原因。即使在華南地區,大氣候環境是適宜了,小氣候環境不行也不可能普遍繁殖普通野生稻的?,F在華南各省區與云南省,也并非所有荒蕪之地都長滿普通野生稻,只有極少數地區存在。因此,存在普通野生稻的地方一定是比較特殊的小氣候環境,適應普通野生稻的生存需求的地方,并非大面積繁殖。例如,江西廬山,雖然距離東鄉普通野生稻產地不太遠,但因小氣候環境不同,就沒有普通野生稻,只有雜草稻(O,sativaLinn.)和假稻屬的秕殼草(L,sayanukaOhawe)、假稻(L.japonicaMakino)、李氏禾(L.hexandraSwartz)(42)。所以,江永、茶陵兩處普通野生稻孓遺于湘南,東鄉普通野生稻孓遺于贛中,云南元江普通野生稻孓遺滇南,都不是偶然的現象,而是必然的產物。因為,它們都是同一類型的小氣候環境。在這種環境中,出現玉蟾巖古栽培稻、萬年仙人洞和吊桶環類似人工栽培稻的蛋白石扇形體,也就不足為奇,是必然的產物了。
如果說玉蟾巖古栽培稻還不是最古老的,要到其他地區--例如華南地區去尋找最古老的古栽培稻和稻作農業發祥地,看來是很困難的。即使要找,也只有在它們所處的小氣候環境內部找,如湘南的桂陽、嘉禾、臨武、常寧、永興、茶陵、江永等縣各洞穴遺址或山坡遺址去發現?;蛘呤窍姹钡亩赐ズ^四周,彭頭山文化的下層與澧水中下游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中去尋找。在江西,則可到贛東北或贛南丘陵地區洞穴遺址或山坡遺址去發掘。其他江南各省,也必須注意小氣候環境這個關鍵問題,才會有所發現。
再次,普通野生稻生長環境的特殊性,與原始人類居住地點的距離關系,是促使原始人類不得不將它們搬遷即移蔸到自己住地旁邊來的原始動力。玉蟾巖古栽培稻與江永普通野生稻對比分析結果表明:玉蟾巖古栽培稻的雙峰乳突的特征,正是從類似于江永普通野生稻一群的野生稻中承襲下來的(43)。距今約6000~6500年前的茶陵獨嶺坳遺址古栽培稻與茶陵堯水普通野生稻對比分析表明:二者有較近的親緣關系,是當地獨立起源的一個類型(44)。江西現存古老農家品種與東鄉普通野生稻對比分析也表明二者的酶譜相近,是本地土生土長,與南方野生稻(即廣東、廣西、云南的普通野生稻)有明顯差異(45)。這充分說明:各地都是就地取材,利用附近的普通野生稻進行馴化栽培的,而且持續時間很長。這才會使它定型化,形成一種習俗,一種生產工藝,傳授給子孫,產生成熟的稻作農業。子孫們遷徙出去時,才能將它傳播出去。這種傳播,會產生與新住地的普通野生稻雜交,形成新的品種,進一步馴化了普通野生稻。
第四,根據對東鄉、茶陵、江永、元江四種普通野生稻的植物學特征分析,水分多少對植物生長繁殖影響很大。東鄉野生稻群體內存在豐富的形態變異。通過數值分類研究還發現現存的兩個較大的東鄉野生稻群落--水桃樹下和林場群落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水桃樹下居群具紅色葉環而有別于林場居群。這兩個群落在種子生產潛力等方面也存在明顯的差異。產生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兩個群落之間由于兩者具有不同的水分穩定性所造成的。而這種水分環境的穩定性差異,很可能是發生在較近代的時期內。因為在同工酶、DNA方面的變異均沒有出現這種差異,屬于遺傳異質性很低的一個群體,而且在生活史特征性狀上也沒有明顯的分化(46)。茶陵與江永兩地的普通野生稻也有類似的差異。江永野生稻的莖以匍匐為主,少數直立。高節位分枝發達,植株分散生長。而茶陵野生稻以直立型為主,有少數匍匐,且匍匐程度較江永野生稻弱,高節位分枝少,植株集中生長。兩地野生稻均無明顯的地下莖。株高受環境的影響很大,約60~250厘米,一般多為100~200厘米。江永野生稻葉片茸毛多,葉色淡綠。茶陵野生稻葉片為深綠色,多數為光身葉。茶陵野生稻米含蛋白質稍高于江永野生稻。江永野生稻屬感光性強類型,茶陵野生稻除感光性強類型外,也有感光性弱的早熟類型,8月中旬就抽穗了。兩地野生稻對水分要求很嚴,適于沼澤地淺水層生長。江永野生稻在水深30厘米左右生長良好,在水深1米處只有稀疏生長,屬適于隨水深而莖節伸長的類型(47)。
由此可見,普通野生稻的變異受水分穩定性的制約。改變水分穩定性,就會改變水稻即普通野生稻的遺傳基因。天然沼澤地的水源不斷,一般變化不大,穩定性強。而人造沼澤地即水田(原始形態為水坑)卻沒有固定的天然水源(地下水、泉水、溪流、雨水),只有人工水源(灌水),極容易受干氣候的影響,造成普通野生稻性狀的變異。而湘南地區又是多旱地帶。道縣是干旱頻繁,經常夏秋連旱。桂陽"歲歲以旱為苦"(《桂陽縣志》),嘉禾"十年九旱"(《嘉禾縣志》),宜章"干旱率為87%"(《宜章縣志》),臨武"旱災為縣內最常見的自然災害"(《臨武縣志》),"干旱是新田的主要氣候災害"(《新田縣志》)。而從全湖南省來看,干旱一年四季都有發生,出現最多的是夏秋干旱。且局部性、插花性干旱較多。一個縣內,也會有旱區與無旱區的插花出現。究其原因,是受季風環流的影響,造成年內雨水分配不均,與年際變化大,形成明顯的干濕季和旱澇年份(48)。湘南地區由于炎熱高溫,南風大,蒸發強,更易發生干旱。遇雨水稀少,干旱更嚴重。這種狀況,進一步促進了普通野生稻的馴化變異。因為,水分少易促進根系向縱深發展,以加強根系的被動吸水作用(49),從而使稻莖由匍匐向直立進化。而水稻即普通野生稻一生對缺水最敏感的時期有兩個,一是孕穗期,一是灌漿期(50)。普通野生稻的孕穗與灌漿正在8月至11月初,即秋初至冬初(陰歷七月至十月)(51)。如遇上秋旱,則必然影響開花結實。因此,必須加強人工灌溉,才能保證收獲。這種狀況就使普通野生稻在長期的馴化栽培過程中經常處于時干時潤的狀態中,逐步改變了其性狀遺傳基因,在低溫干燥地區漸漸粳化,在高溫濕潤地區則漸漸秈化。湘南地區經常夏秋連旱,更需加強人工灌溉,也就是加強人為干預,改變普通野生稻生長性狀遺傳基因結構,促進它的馴化。對比分析牛欄洞所在的廣東省,南嶺南側降水均為2000毫米以上,4~9月為雨季,少有干旱現象。廣西全年降水的80%集中于4~9月。湖北6~8月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35~50%。河南夏季炎熱雨水豐沛,秋季晴和日照足,全年降水的50%集中在夏季,常有暴雨。只有江西似湖南,4~6月約占全年降水量的二分之一,秋季易旱。湖南是春夏之交多暴雨,4~6月降水約占全年的40%,7~9月常有伏旱或秋旱現象(52)。這就充分說明,湖南的秋旱現象是很突出的。古人類要想采食普通野生稻,就非加強人工灌溉即人為干預不可。而廣東、廣西等華南地區則不需要如此。即使移栽了普通野生稻,也不需加強人工灌溉,任其自生自長即可。這樣,野生稻仍為野生稻,沒有實質性的變異,也就形成不了栽培稻。只是到了大溪文化以后,由長江中下游帶來了栽培稻的種籽和農藝技術,才有了真正的栽培稻與稻作農業。石峽遺址出土的炭化稻與夾稻殼稻草的紅燒土,以及各種陶器、玉器(53),還有曉錦遺址出土的炭化稻與夾草紅燒土、陶紡輪等等,都與長江中下游稻作農業文化有直接的淵源關系就是明證??傊?,普通野生稻孓遺于湘南,一方面說明湘南是最適合原始型普通野生稻生存的小氣候環境之一,為玉蟾巖人想馴化、栽培水稻與創造稻作農業提供了首要條件;另一方面則說明湘南這個特殊的小氣候環境旱澇嚴重特色,也逼迫著玉蟾巖人去改造普通野生稻的固有生物遺傳基因結構,逐步馴化它為栽培稻,是稻作農業產生的推動力。結語中國稻作農業的起源,是一個極為復雜的系統工程問題,必須多學科研究,進行多維立體定位分析,才能找出一個接近史實的較為科學的答案,僅僅靠考古發掘或生物學與遺傳學研究,即只看稻種來源是絕對不夠的,必須要考慮種稻人與客觀環境的制約等多方面因素。即使是稻種問題,也要考慮客觀環境的制約問題。不是任何地方都會生存普通野生稻,任何地方都能形成稻作農業的。它們都需要特殊的時空條件。也就是說,既要看物(稻種來源),又要看人(種稻人的主觀能動性條件),二者缺一不可。否則,就是一條腿走路,寸步難行,或者非摔交不可。
以往,不少學者只看稻種來源,從生物學與遺傳學分析原始型普通野生稻產區,于是提出"阿薩姆·云南說"與"華南說"。后來,考古發現了7000年前左右的河姆渡古栽培稻,便立即形成"長江下游說"。隨后,9000年前左右的彭頭山古栽培稻出土,人們就綜合成"長江中下游說"。而8000年前左右的賈湖古栽培稻發現后,學者們又倡導"長江中游·淮河上游說"。龍虬莊與連云港古栽培稻的發現,又產生了"黃淮流域說"。玉蟾巖古栽培稻的出土和萬年仙人洞類似古栽培稻植硅石的發現,使"華南說"又在人們頭腦中升起曙光??傊?,都是跟著考古發現跑,以古栽培稻為準繩。有些學者見此狀況,難辨真假,干脆主張"多元說",各地"獨立起源"。
這些不同觀點,表達了學者們對中國和世界稻作農業起源問題的認識深化過程,功不可沒。但是在思路上都顯得太單一化了,沒有從多方面去考慮,特別是種稻人與稻種環境,不是動態地看待稻作農業起源這個問題,而是靜態地看待它,以為有了物(稻種或古栽培稻)就行了,忽視了人(種稻人)與環境條件(種稻的起因與可能性)的巨大制約性。
考古發掘與現實生活都證實,不是所有的人群都會在那個時代栽培水稻與從事稻作農業生產的。許多人群從事其他生產活動來維系自己的生存。在北方從事粟類作物栽培,在青藏高原從事青稞栽培,在沿海、湖濱、江河從事漁獵,在東北興安嶺從事游獵,在蒙古草原從事游牧等等,各以不同方式生息在大地上直到今天。即使在南方富饒的長江中下游地區,遠古時代從事稻作農業生產的群體,與從事漁獵、采集的群體相比較,最初也是極少的呀!
掌握普通野生稻的馴化栽培是一門新技術,是對自然生物體的一種立體觀控,它絕不像人們主觀臆測的如搬運石頭那樣簡單。因為它面對的是一種非常嬌嫩的生命體,稍有疏忽就會致它于死命。它與自然環境緊密依存,又受到環境的多方制約,人們還得與環境博斗,排除環境對它的不良干擾,才能使它順利成長并結下碩果,讓人們享用。所以,對普通野生稻的馴化栽培,是長期歷盡千辛萬苦的苦難歷程,也是一項人類文明史、科技史、文化史上的重大發明。這種發明,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只能是極少數頭腦非常聰明又極有耐心耐力且極勤勞的人才能創造出來。所以,它和其他科學技術發明一樣,是一元的而非多元的??茖W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當稻作農業技術發明以后,它會逐漸傳播出去,讓其他人受益。遷徙也好,通婚也好,教導也好,不論什么方式,都會逐步發揮它潛在的威力,讓人們推動社會的發展,并完善這門新興學科與農藝。
稻作農藝是一種新技術,稻作農業則是在稻作農藝基礎上逐步形成的一種新文化,包括方方面面。它涉及食譜、風俗、原始宗教即巫術、天文歷法、語言詞匯、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社會結構、文字創造、文學藝術、心理素質、科學技術、血緣融合、民族遷徙、文化交流、技術進步等等方面。因此,研究中國稻作農業起源問題,實質上也就是研究稻作農業文化的起源,稻作農藝(如馴化過程的栽培方式與手段)和稻種演化(如原始型普通野生稻的秈化或粳化,土壤、氣候、雜交、耕作方式等對普通野生稻的演化制約)只是它的物質基礎部分,而稻作農業文化(即種稻人的智力、體力、生存需求、生活習俗、民族遷徙、通婚融合、人員往來、商業貿易等等)是它的上層精神建筑,二者相輔相承,互相依存,是同一個命題的正反兩方面,不可任意偏廢的。
本文試以玉蟾巖與牛欄洞的對比分析為典型個案,嘗試探索中國稻作農業起源問題的幾個方面,其中側重于種稻人的主觀因素特色和客觀環境對其制約兩方面的探討,來論證中國稻作農業起源地點的客觀性。其他方面的探討,將另行撰文論述,在此不贅。
- 上一篇:副縣長在春運安全大會發言
- 下一篇:社會事務科年終工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