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發展

時間:2022-03-21 04:34:00

導語:推動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推動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發展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新時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信息化、市場化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志,貫穿于現代農業的全過程和各個領域。大力發展信息產業,推進農業農村經濟信息化是目前新時期農業農村工作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六大、十七大明確指出“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并把“大力推進信息化”作為21世紀前20年經濟建設和改革的主要任務之一。自2005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在連續下發的6個中央一號文件中均明確提出了要“大力發展農村信息”的重要內容。農業部、科技部等有關部門連續多年實施了“金農”工程和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建設等工程,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水平迅速提高。但同歐美、日韓等國相比,我國在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平臺創建、處理和共享以及在市場信息分析、預警及3S技術應用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數字鴻溝”造成的差距成為中國繼城鄉差別、工農差別、腦體差別“三大差別”之后的第“四大差別”。因而,加快推進農村信息化,大力提高農村信息化服務水平,無疑已成為當前農業農村經濟管理和建設中的一個戰略性問題。

1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的含義

1.1農業經濟管理

農業經濟管理是指對農業生產總過程中生產、交換、分配與消費等經濟活動進行計劃、組織、控制、協調,并對人員進行激勵,以達到預期目的的一系列工作的總稱。在社會主義條件下,農業經濟管理是國家領導和管理農業發展的重要方面。其主要任務就是要按客觀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的要求,在農業生產部門中合理地組織生產力,正確地處理生產關系,適時地調整上層建筑,以便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財力和自然資源,合理地組織生產、供應和銷售,妥善地處理國家、企業和勞動者之間的物質利益關系,調動廣大農業勞動者的積極性,提高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對農產品的需要。主要內容包括:在科學預測基礎上,正確制定農業經濟發展戰略,編制農業發展計劃;在農業區劃基礎上,進行農業地區布局,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合理開發利用農業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物質技術資源和財力資源;建立合理的農業經濟管理體制,確定農業生產經營中各方面的責、權、利關系以及分配中的積累與消費關系;正確地組織農產品的商品流通;綜合運用各種經濟手段,調節農業經濟活動;全面評價農業經濟效益等。

1.2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

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是指充分運用信息技術的新成果,全面實現各類農業信息與知識的獲取、處理傳播和合理利用,加速傳統農業的改造,大幅度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管理決策水平,促進農業持續、穩定和高速發展的過程。農業經濟管理的信息化離不開市場化。信息維系著現代農業的各個領域和全部過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同時,將現代信息技術引入到農業科研、生產、經營管理系統中,對傳統農業進行改造,加速農業產業的升級,走農業信息化的道路是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必然趨勢。

2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的重要作用

2.1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措施

農業信息化作為一項系統工程,涉及農村社會、經濟、科技、教育、文化等諸多方面。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的建設和推進,有利于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提高農民收入。有利于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在廣大農村地區共享,促進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有利于促進農村疾病防控信息系統、農村廣播電視“村村通”等工程,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豐富農民文化生活,促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

2.2是實現農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的引入必將改變農村“信息貧窮導致物質貧窮”的局面,改善農業就業結構,有效地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增加農民收入。首先,通過廣泛應用以計算機和現代通信技術為主的信息技術,促進農業生產過程實現自動化、信息化、數字化,改造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提升農業生產水平,降低生產成本,從而大幅度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和農民收入水平。其次,農業信息化將使農業勞動力的就業結構發生變化,實現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從而實現農民增收。

2.3是發展農村市場經濟的重要途徑

由于當前農村市場經濟體制的還不健全完善,農業結構調整難、農產品商品率低、農業競爭力差等諸多問題,導致出現農產品賣難和農民增產不增收現象。農業信息化則是打破這一瓶頸癥結的有效手段。通過建設和推進農業信息化,使廣大農民群眾和農事企業獲取全面準確的產銷信息、供求走勢、價格行情,及時調整生產取向,準確把握市場商機,在國際化、全球化進程中,有效回避交易風險,增強競爭能力,保障農村經濟持續發展。

3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現狀及類比

以重慶市這一全國城鄉統籌的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為點,在深入調研基礎上與國內外信息化水平進行類比分析。

3.1重慶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現狀

重慶市位于中國西南部,是一個大城市、大農村并存的直轄市。幅員面積8.24萬平方公里,農村人口近2400萬,占總人口的74.02%。重慶以山地、丘陵為主,人多地少、居住分散,實現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任務任重道遠。

3.1.1重慶農村信息化基礎平臺建設初見成效

一是建成市縣鄉三級信息平臺。實施了廣播電視“村村通”、“新農村信息化”、“統籌城鄉信息化”、“自然村通電話”及“信息入鄉”等工程,全市1003個鎮鄉、涉農街道均建成了信息服務站,建成了7個村級信息服務示范點。電話實現村村通。二是信息資源初步實現共享。開展了農政通、農信通、供銷通等試點,示范區域實現了氣象、政務、勞務、商務及培訓等資源的共享和服務。

3.1.2重慶農村服務體系建設正在起步

一是初步建設了“市級農業主管部門統籌、涉農部門推進、農業信息中心和通信營運商為技術依托,區縣、鄉鎮工作部門和站所為樞紐,廣大農戶為終端”的信息服務體系。二是隊伍建設不斷壯大。全市信息服務員(含兼職)達到3646人,農業信息專家服務團隊達280名。目前還在大力培養。

3.1.3重慶農村信息支撐能力顯著增強

一是建成了農業網站群。以重慶農業農村信息網為核心,形成了100多個涉農網站群,建成農業專家系統開發與基礎資源等50多個專題數據庫,日點擊率達1.2萬多次。二是建成省級“三電合一”服務平臺。啟動了“重慶三農呼叫中心”,開通了12316、12582、10109555、11896789等服務熱線,形成了電視、電話、電腦為農服務信息化、網絡化和常態化,方便了群眾,實現了為農增收。三是初步建立產品信息采集、分析、及市場監測預警等系統。

3.2我國有關地區農業信息化建設狀況

就全國而言,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體系建設主要有“寧夏模式”,“浙江模式”、“吉林模式”等值得借鑒。其中寧夏模式核心的是實施了“三網融合”(廣電網、電信網、互聯網),實現了信息、科技、文化、組織等部門的“大合唱”。浙江模式的核心在建成了集電子商務、電子社務于一體的“農民信箱”,擁有實名制用戶140萬戶。吉林模式在成功打造了“12316”新農村熱線,鋪通了“最后一公里”,實現了專家、信息與農戶的點對點對接。相比較而言,重慶市的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相對落后。

3.3發達國家農業農村經濟管理信息化狀況

歐美、日韓等國農業市場信息體系基本上由國家農業部門調控、管理。國家投入了大量資金,建有迅速、有效的市場信息采集、渠道,建有完善的信息采集、發展的指標體系,有專門的隊伍對農業市場信息進行分析與預警。并從法律制度、政策、管理體制和信息技術等多方面保障了農村市場信息的低成本共享。

3.4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對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工作的認識不到位。機構不全,設備不齊,人員兼職,經費短缺,工作敷衍的現象普遍存在。

二是農村信息資源開發不足,利用率低,難以共享。條塊分割,多頭并進,各自為陣,地區間、部門間、行業間未完全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換和共享機制。農業數據庫、農業信息系統等開發總量不足。農業信息產品開發與實際應用脫節。加之投入嚴重不足,導致信息采集人手不夠、采集點少、渠道狹窄,采集標準不統一,致使基層科技信息“孤島化”現象嚴重。

三是農村市場信息基礎條件薄弱。信息高速公路到鄉鎮后就斷頭,“最后一公里”成了制約農村信息化發展的瓶頸。2007年全國每百戶農戶擁有座機電話、手機、電腦的全國平均數是51.9、69.8、2.2,而重慶市是35.1、52.3、0.6。機構人員和基層隊伍不穩,重慶每萬人涉農村中僅有7個村配有信息員。

四是農村信息對生產指導作用不強,無法滿足農民要求。各地的信息主要是價格的變化,缺乏針對國內外市場的系統分析和預警信息。加上品種少、特色不突出,傳播渠道狹窄,先進實用技術推廣、技術培訓等功能發揮不足,從而導致通過強化農業農村經濟信息化水平提高生產力,實現農民增收的目標難以實現。

當前城鄉信息化水平差距較大,城鄉信息不對稱現象尤為突出,這既是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不盡協調的反映,又會進一步加劇城鄉發展失衡,成為互為因果的惡性循環。

4推進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的對策及措施

4.1科學規劃,分步實施

要根據全球信息業發展的總趨勢,采用最新最優的技術集成,高起點同時又結合實際情況,研究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發展規劃,經專家反復研討論證后,付諸實施。在研究、制定規劃時,一定要考慮有利于追趕世界先進水平,有利于用最少的投資發揮最大的效益,有利于資源共享、避免重復建設,有利于全社會積極參與,有利于各個層次和各個方面的分工協作,有利于廣大商家、業主和農民大眾開發利用。

4.2依靠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

農業信息化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進步。應該堅持把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力素質作為加速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的首要推動力。一要加強以改良品種為主的農業科技攻關;二要進一步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推廣網絡,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三要全面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四要大力提高鄉鎮企業的技術素質,促進鄉鎮企業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有條件的企業要組建自己的研究開發機構,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

4.3健全網絡體系,實現信息資

源的充分共享和利用信息網絡體系包括基礎傳輸網絡以及建立在基礎傳輸網絡上的專業計算機信息網絡、電信業務網絡和廣播電視業務網絡。同時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信息網絡應用也是信息網絡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要按照市、縣、鄉、村,商家、廠家、業主、農戶的層次分工,形成上下相通、左右相連、涵蓋上述內容的網絡體系,做到全球化信息可以即刻傳到干家萬戶,當時當地的信息也相應活躍在全球,從而規范信息市場,整合信息資源。

4.4加強隊伍建設,提高人員素質

高素質的專業技術隊伍和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是推進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的重要保障。要采取切實有力的措施,抓好農業信息技術、農業信息經濟、農業信息管理三類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努力造就一支適應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進程需要的專業人才隊伍。

4.5加大投入,多渠道解決資金問題

農業信息化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各級政府一定要增加啟動性投入,加大支持力度,設立專項資金。但僅憑政府的投入是遠遠不夠的,應在政府統一規劃下適當引入競爭機制,采取多種形式,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吸引國內外企業和個體私營業主投資。